登陆注册
10631700000029

第29章 李鸿章传·濮兰德(22)

赫德在他那部有关义和团运动之后中国的形势和前景的作品中,把排外运动部分地归结为西方伤害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他说他们“天生的自傲,有着广阔高贵且自我陶醉的无知背景”--为种族而骄傲,为智慧而骄傲,为文明而骄傲,为优越而骄傲,但他们的骄傲“受到了外国极大的伤害,让中国人性格中的其他闪光点受到了打击而无法做出反应”。

李鸿章肯定充分怀有这种民族自豪感,他相信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有着难以形容的优越性,通过敏捷的思维,他通常能够把他对实际问题的无知藏在睿智的外貌之下。但他的无知在很多方面还是“广阔而高贵”的,就像他那个著名的同僚--武昌的总督张之洞一样。直到1895年他出使日本为止,李鸿章一直夸口说他从未出过国门一步,除了几本翻译过来的英国教科书外,他对欧洲文学和科学毫不清楚。甚至在商贸和财政这些实际事务方面,他也经常是误入歧途,自负地认为经典知识已经足够让他以平等的姿态与外国的特权者和金融家打交道,以至于在很多时候他都会被那些西方冒险家弄得非常窘迫。但是他天生的智慧通常告诉他用柔道智慧来掩盖缺乏的知识,他的对手会反而显得非常愚钝。跟外国人打交道时,他总是习惯性地把话题引导到他喜欢说的事情上,经常问些不相干却看似天真、通过深思熟虑的问题,以此向敌人发起口水战。这些简单的技巧为他赢得了世界名声--举世无双的具有东方智慧的外交家。

但是,在李鸿章为直隶统治者之前,和戈登的交往让他认识到,尽管对一个总督来说无知是可以原谅的,但它却是中国官员的弱点;中国官员应该学习外国人,掌握他们的机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技能。由于对欧洲文明的伦理和思想不甚清楚,所以他觉得中国只好通过教科书来掌握这些技巧和器械,以便与西方在平等的关系中打交道。他虽然聪慧,却似乎也没想到国家的衰弱不在于机械,而是在于制度;如果不对官僚集团反复灌输责任感和公益精神,那么任何军事改革和财政改革都是无用的。他认为只要用一些西方的科学就可以加强东方的智慧,仅此而已。

当李鸿章鼓励人们把欧洲大量的科学和历史著作翻译成中文时,却也仍然很乐意地讴歌神农或女神元妃,并从孔孟著作中引经据典。1877年,他请求朝廷设置一所研究外国文学和科学的教育机构,当时他的目标不是去干涉已经存在的为仕途而设置的经典教育,而只是在官员之外培育一批人,去接管熟悉孟子著作但无法胜任的特殊岗位的人。

在李鸿章自己的总督生涯中,他经常因为自己不懂外语尤其是英语而感到遗憾,因为这种无知让他不得不和翻译员分享官方的最高机密;因为让接受四书五经教育的人去管理铁路、电报和外交事务而导致浪费,他也感到十分懊悔。所以,作为达到明确目标的手段,他提倡“师夷”,于是到1898年为止,他一直被维新派人士当作进步者的领军人。

李鸿章喜欢给科学初级读本翻译过来的中文版作序,这些读本的出版是由赫德爵士牵头的,为预备学校所准备。他用最经典的文风,为他自己完全一无所知的著作写赞扬的前言。家谱学、化学、外科学或高等数学全都得到了李鸿章的关爱。但是,他只要抓住机会便会在宣扬科学培训的时候暗示,世界上并未有什么新鲜的东西;西方的智慧是中国天生就有的,早在黄帝的黄金时期,这些知识就以不同的形式和名字而在中国存在了。所以在为一本由在华的传教士医生所著的医学书作序时,他表扬了外国在配药和处方上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但他又提醒读者一千八百年前由张仲景所记载的医学理论,现在读来还是对人类有用的。

李鸿章劝说中国学生不要因为西方医学新观念奇怪而拒绝接受,应该把西方医学和葛洪与孙思邈的文章放在同等价值的位置上,应努力在医疗技术上做到中西合璧。在说到细节时,他强调说中国之所以被认为是知识的源头,是因为中国早在汉代对《周礼》的评注中就发现了东方解剖学的本质。我们很难找到什么东西能够比这些说法更适合表达李鸿章的思维习惯了。这种习惯让他煞费苦心地教诲他的翻译员和发言人文章。

的确,在李鸿章巡游国外期间,罗丰禄有个习惯,就是在中国圣人的著作中找出和欧洲科学知识相对应的部分,这种做法多少有点枯燥乏味;医圣张仲景的灵魂总是要出现在每一篇演讲中,作为各种学问会提及从政治学、经济学到航空学等每一种知识。

为了让中国人从西方获得机械技术,李鸿章提出和外国人自由交往并让自己身体力行,雇佣了许多欧洲顾问和技术专家,这让他树敌颇多,因为他这么做冒犯了中国倨傲排外的传统。在实施这个明智的政策时,他发现受教育的国人中没有人同情或支持他;但他还是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实施着这个政策。通过明智地雇佣欧洲顾问,通过把年轻人送到海外最好的学校学习,他了解到了日本做了些什么,正在做什么;他还知道了中国对外国专家的需求更加紧迫,他做好了挑战保守思想的准备。

赫德爵士和马格里爵士带给中国的杰出服务对李鸿章产生了影响;他坦率地承认了这两人在公共服务中无私的忠诚和廉洁的品质。但是李鸿章官僚的思想不可能让他把充分的行政权交给他最了解、最信任的外国人,尽管这样能让他们为中国提供真正的服务,并产生深远的价值。在和对手、抨击者打交道的时候,他总体上来说是心胸开阔、慷慨大方的,对自己的人难得地丢弃了东方阴险嫉妒的弱点;但和在华当高官的外国人打交道时,他常常表现出攻击性的怀疑和嫉妒。在戈登的事例中,他很自然地渴望把这个勇敢军官的成就最小化,因为此事关系到中国政府的颜面和他自己的功绩。此外,他和白齐文之间不幸的交往过程也让他害怕把独立行政权交给任何一个外国人。但在赫德的事情中,李鸿章没有理由对这个为中国付出了很多的人表现出不信任,或是偶尔敌对的态度。

在李鸿章坚定的头脑里总有一个弱点,那就是不肯给予任何欧洲人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哪怕那个人拥有了25年左右的可靠信誉。毫无疑问,这是由于他一直不喜欢也不信任根据治外法权授给外国人的特权地位;因为在他自己及其可能产生的不满的背后有着公使团的影子。但这也关乎自尊问题;他讨厌政府的主张,即应该对外国人委以独立权力和责任,这样的思想正好打击到了官僚阶层自尊的基础。所以虽然他心里很明白赫德完全适合将海关有效的组织方式扩展到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给中国带来很大的利益,而不是什么危害,但他还是反对扩大这个总税务司的权限。当遇到麻烦时,他很乐意让赫德冲到外交战斗的最前线(比如在签订《烟台条约》或1885年和法国谈判时),这个总督不止一次地有充分的理由对在京城为他忠诚工作的、聪明机智的爱尔兰人表示感谢。

1885年,赫德爵士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公使,正是李鸿章坚决反对允许赫德任命其总税务司的继承人,并提议在这个岗位上任命一位值得尊敬却没有能力的中国人时,海关管理很快变得不成样子了。此外,当重组朝鲜财政和确立中国在此地的宗主国权力势在必行时,李鸿章反对用赫德的人和方法管理朝鲜事务。他任命了学究气很浓、不讲实际的冯·莫伦道夫男爵去管理朝鲜,宁可让隐士王国随便在什么官员的治理之下无目标地漂移着。最后在1891年,他或多或少直接参与了一个阴谋,目的是策划解除赫德爵士的职务,任命一个中国高官上任总税务司这个职位。该活动是由李鸿章和几个受过外国教育的广州籍副官策划的,这些人既有智慧又有学识,比如唐绍仪和梁孟亭。

李鸿章肯定非常清楚,海关管理中的那个口号--“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将会迅速摧毁大清帝国唯一的税收资源;但是他对赫德地位和权力的嫉妒驱使他同意了这个阴谋,并努力削弱了这个总税务司手下不止一个官员的忠心。但这种努力没有多大力量,而这些人的企图太过明显,赫德爵士的能力更胜阴谋者一筹。李鸿章很快就撇清了自己的责任,与这个注定失败的计划脱离了关系,他和总税务司的关系表面上还是好朋友,还是互相信任的。但是阴谋的野心只是受到了阻碍却没有消失;1906年5月野心再一次表露出来,当时唐绍仪担任外务部次长,他位居高位发出攻击,想把赫德爵士和海关管理纳入自己的权力范围,最后中国最能干最忠诚的顾问被迫辞职了。

我说过,由于李鸿章自己的地位,他对戈登的嫉妒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然而然的。但是他所流露的方式暴露了一种狭隘的性情,和所有在中国服务的欧洲人打交道时他几乎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只要太平天国的军队还没有被击败,李鸿章就要依靠“常胜军”作为大清军队的脊梁,而一旦太平天国的瓦解指日可待,他的主要目标就是减少外国人应得的报酬和荣誉,尽可能用廉价的条件摆脱他们,而仅留下几个专家在马格里博士(后来成为哈里戴爵士)手下的金陵机器局供职。

戈登在记载中说当他即将结束在李鸿章手下服务时,后者表现出有意阻挠和令人不快的态度。巴夏礼爵士也描述了同样的印象,李鸿章在给予阿思本上校狡诈和不礼貌的待遇时也没有减少这种印象。这个性格坦率的水手因为李鸿章对待戈登的态度而感到不满,所以拒绝让他的舰队作为一支地方力量去服务政府,并进一步宣称,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英国军官都不可能再在李鸿章手下工作。很多次当李鸿章和戈登出现激烈分歧时,尤其是在杀害太平军首领后,赫德先生(后来的鹭宾爵士)用他聪明的技巧让两人重归就好。此后李鸿章间接地让赫德代替了李泰国先生担任海关总税务司一职,因为正是李鸿章明确拒绝接受李泰国-阿思本舰队而导致李泰国先生被取而代之。

只要事关外国人,李鸿章通常会容易忘记所接受的好处,但绝不会忘他给予对方的好处。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大概赫德在国外的名声达到了偶尔盖过自己名声的程度,当这个总税务司在政策问题上被迫和他意见矛盾时,李鸿章往往强调古代知恩图报的传统,并埋怨这个爱尔兰人自作主张。说句公道话,赫德爵士在1900年因危机而被削弱权力之前,他一直都是一个可靠的朋友,他把自己在爬摸滚打中学得的好方法如数教给了李鸿章,但他将其半独立性的权力伸到了中国的各种内外事务中,这足以让李总督感到妒忌的恐惧。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大清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如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中),他们之间的矛盾就不足以危害到他们以亲密友善的合作方式在一起共事。

除了对身居高位的外国人心存嫉妒性的怀疑外,李鸿章和那些一起共事或在其管辖之下为中国服务的外国人相处时,双方的关系都是让人满意的。的确他和慈禧太后一样有着难以形容的个人魅力和和蔼的样子,这让为他服务的那些人保持对他的忠心。他还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够看透别人的性格;他选人首要的标准是看人品,其次才看技术素养。他通常不以一个人的专长为标准来安排职务,但结果往往证明了他对人性方程式适应力的看法是正确的。

有几个事例表明李鸿章和外国雇员之间的关系接近于亲密的友谊,这缩小了东西方思想之间深不可测的鸿沟。两个英国人、一个美国人和一个的德国人得到了李鸿章的尊重和信任,作为回报自愿为其服务,他们四人分别是欧文博士、亚历山大·密吉先生、毕德格先生(李鸿章的私人秘书)和天津海关总税务司德璀琳先生。除了依靠德璀琳先生从各国公使团那里获得有关京城人事方面的精确消息外,李鸿章还委托他负责许多微妙的谈判。欧文博士(有关他的任命尽管李鸿章的家族强烈反对,但他还是担任了李鸿章的私人医生)和毕德格先生也许比其他欧洲人在他身上观察到了更多的人性,而少一些官僚作风。据他们所言,李总督在私人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物,他按照东方家长制的方式去热爱家庭,即慷慨又和蔼。尽管俄国采用了种种外交手段试图让人取代欧文博士,但他后来还是陪同李鸿章到欧洲巡游;国务方面的紧急事件和女眷们的强烈抗议都没能让李鸿章割断他和这个爱尔兰人的亲密关系。

在许多场合,当那些为中国服务的欧洲人成为外交牺牲品或是被选为在京城进一步发展成高级政策的替罪羊时,李鸿章对他们都会表现出公平、真诚的爱。正是这样的品质,让李鸿章在天津的外国居民中受到了欢迎和尊敬。

在李鸿章前往莫斯科的前天晚上,天津当局为他举办了盛大的欢送宴会,这些欧洲人对他表达了看法。当时,宴会主持人祝贺这个老人“成功地度过了公众侮辱的风暴时期,这反而成了这位政治家的最大荣誉”。在天津的人非常明白中国惨败的真正原因,也完全清楚李鸿章对海陆军管理中的腐败行为所负有的责任,他们在表达这种看法时,有意或无意地描述了他们对李鸿章作为一个按良心来做事的优秀官员的欣赏。

这位老人在逆境中表现出的坚韧、刚毅和优雅、从容中,毫无疑问有些东西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义和团运动证明的那样,这种美德一般从儒家哲学的良种中生长出来,而和土壤的质量没有关系。对宫廷政治和政党政治来说,李鸿章如果没有太后的保护,他的巨大财富不会是防御而会成为危险之源。他完全了解太后冲动和多疑的性格;他也知道如果她听信了端郡王或其他政敌的劝告而与他为敌的话,他的命运和生活将陷入危机。然而他虽然清楚这些,仍然从容地稳步向前,不愿为了大众的呼声或个人的阴谋而牺牲掉他那些不多的做事原则。

同类推荐
  • 手段:从最小变成最大的S·O·B法则

    手段:从最小变成最大的S·O·B法则

    这是一部风靡全球的“首席执行官之书”,并不以时时抛出格言隽语的俗套来左右读者,也不试图以模具演示的方式来整合读者的思维。在本书中,你看到的是商界内部绘声绘色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炽热的激情,有西部好汉的粗话,也有上流豪门的恶谑,甚至不乏街舞式的鄙俚。这里一部权谋书,推进一步说,也是一部商界政治法则书,艾伦·纽哈斯毫不讳言——必要的敌意是获胜的手段,但是我们看到,在回到新闻观上时,作者又提倡着一种可敬的“保守主义”。他的经历,对广大的新闻工作也是不无教益。《手段》不仅是媒体策划人、执行总编和栏目制作人的职业必读书,而且是一切行为经理人——特别是那些处在事业关键阶段的中青年职业经理人的必读之书。
  •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本书讲述了伊丽莎白一世传奇的一生。尤其是晚年与她最宠爱的臣子埃塞克斯伯爵之间的交织着爱与欲、权力与意志、从爱上他到杀了他的真实故事。作者对相关史料进行了细致的爬梳整理。考证翔实。同时,本书对传统的传记写作技巧做了一次成功的突破。作者依据弗洛伊德理论对书中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剖析,使其成为传记文学领域中的传世名篇。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6世纪英格兰统治者。都铎王朝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作为女王,她维护国家统一,战胜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是不列颠帝国海上传奇的奠基人;作为女人,她终身未嫁,舍弃了肉体的欢愉和成为一个完整女人的幸福。以坚韧的意志与清醒的头脑维护自己的统治。
  • 正说明朝十八臣

    正说明朝十八臣

    本书精选了18位在明朝有过重大作为的大臣,他们分别是:武略文韬首推徐达、开国宰相李善长、僧人宰相姚广孝、铁骨青天海瑞、留世清白惟于谦、一夫当关袁崇焕等。
  • 中国历代风云人物(合集)

    中国历代风云人物(合集)

    从上古时代到王朝结束,在你面前展开了一幅绚丽的历史画卷。所有你能够记起来的风云人物,在这里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君王、武将、思想先哲、文学家、忠臣、发明家、变革家,任何一个领域的人物几乎没有疏漏。记载的他们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大历史风貌,让人无限向往。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将我们带进属于他们的那个年代,一起翻阅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感受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膨胀,热血沸腾,在内心深处多一份对祖国、对华夏文明的热爱与崇拜。
  • 去礼远众:隋炀帝

    去礼远众:隋炀帝

    《去礼远众——隋炀帝》主要内容分为少年时光、功过是非等章节。隋炀帝杨广(569—618)是中国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公元604年—618年在位,年号“大业”,统治中国14年。
热门推荐
  • 眼泪里的微笑

    眼泪里的微笑

    那些逝去的时光,有过流泪捂着胸口说恨的人,有过一群拍照勾肩搭背扮鬼脸的人。现在,她织的围巾我还留着,他们的照片我还放着,只是.....望着天边听那以前我们都一起听过的歌,回忆没有你们的曾经。渐渐的,学会了在一个人的夜里数着漫天的繁星,懂得在冷的时候给自己添件衣服,委屈的时候不再抱怨,而是默默承受,仰起头来,让眼泪流回心里。这季的叶子又黄了,我跌跌撞撞的长大,穿上西装,少了那份青涩,懂得用微笑去掩盖内心的脆弱,伪装自己有多么坚强。那些曾经的梦想,像是没有浇水的花,未来得及绽放就死在它萌生的地方。多像是青春里的她,那份来去匆匆的爱情,有着年少无知的纯净,当初的誓言只是童言无忌....
  • 爱在雨中

    爱在雨中

    Loveintherain,洗刷掉尘埃,然后坦诚的相爱。帝国高中未来永远的尹灿荣&李宝娜......
  • 草包英雄

    草包英雄

    什么是英雄?怎样才能成为英雄?其实哪怕一辈子没什么丰功伟绩,只要你做出了一件让后人怀念的事来,那你就是英雄!草包英雄,一个普通人西晋末年的豪强之路……
  • 南怀瑾大师的人生智慧

    南怀瑾大师的人生智慧

    南怀瑾大师讲道数十年,著述甚多,常人欲学习南大师的无上智慧,就算穷数年之功,亦难得其大全。而且其中大量内容是为学佛修道之人设计,对我们红尘中人并不完全贴切。因此,《南怀瑾大师的人生智慧》一书量体裁衣,选择跟为人处世、谋事创业息息相关的内容,重点传述。
  • 迷踪之绝密计划

    迷踪之绝密计划

    说话时,那人的脸上此刻也不免升腾起几丝得意的神色。彪子侧过头看了眼前这个被自己称作大哥的人一眼,也许是被此刻眼前人脸上诡异的神色...谜案追踪,故事的主角是几个少年。结果如何,满树和你一起拭目以待。
  • 美人天下:弃妃狠绝色

    美人天下:弃妃狠绝色

    凌凤舞身为警花,且为黑帮老大之女,为父报仇却穿成左相府大小姐,因破坏妹妹与战王的姻缘被人怨恨。恨就恨吧,谁怕谁!反正她自认并非善辈,喜欢她的男人多的是,有能耐就别每天死皮赖脸地追咱啊!
  • 妖媚皇子俊俏妃

    妖媚皇子俊俏妃

    她将军独女,本以为自己没心没肺,却不料早已将心交付,一朝被情所伤,决意远走边疆,追寻自己的梦想!兜兜转转,最后到底是谁守在她的身旁,陪她阅尽沧桑。他是大夏国的六皇子,表面风流的他实则心中早就被一个人填满。八年后再见,却不知他就是“她”,从最初的争锋相对,到后来的不可自拔,他痛苦挣扎,当发展他就是自己寻找多年的那个人,他又会做个选择?(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我若为后许你为皇

    我若为后许你为皇

    她风流倜傥,潇洒不羁,为他她华丽转身,琴棋书画,医术暗器,请看她如何只手玩转天下他谦谦君子,面容如玉,遇她他成功转型,温柔霸道,腹黑无良,请看他如何陪她一览江山——————一朝穿越,五岁的身躯,华丽的身份一次遇见,倾城的容颜,无尽的想念——————请勿相信简介,放心跳坑(>_<)
  • 雪染尘寰

    雪染尘寰

    身为慕雪宫宫主的圣凌禅寻找转世哥哥的过程,牵涉路途中遭遇的人,还有往事
  • 变不出魔法的下午

    变不出魔法的下午

    本书精心编选了近20年来在全国大型报刊、杂志发表的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童话,分别从不同视角为孩子们缔造了色彩斑斓、瑰丽奇幻的童话王国。书中的人物活灵活现,生动而富有文学意味的描写将使读者如临其镜,淋漓尽致地去体味的童话乐趣,每一篇都赏心悦目,百读不厌。珍藏一卷,快乐一生。呈现了宽容、梦想、爱与勇气等最初的珍贵的品质,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文字,能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间重饮一露甘泉,纯净小孩甚至大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