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92400000013

第13章 13 忆时岳

去年4月5日李时岳猝逝,广东省社科院的朋友及时电话告知,老成凋零,不胜感慨。

我们都是与共和国同时成长的一代历史学者,所不同者时岳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师从著名学者邵循正教授,较早活跃于史坛。我则僻处武昌一隅,忙于教学与自我充实,与外地学者很少联络。直到1961年在武昌举行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会,我才有幸与时岳及其他一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青年俊彦欢聚一堂。当时,他已有《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两本著作问世,堪称我们这一群落的先进分子。

1963年我被借调到北京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随后又参与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调查委员会的筹备,时岳偶尔出差来京,我们也有晤谈的机会。那时我的性格比较内向,除身边少数密友外,很少与外地学者深交,不过在内心深处深深敬佩时岳的功力与才华,把他当做学习榜样。至于时岳当时如何看我,我不知道,也不在乎,因为我当时的成就有限,且不乏自知之明。

时岳与我有深厚感情交流,始于“文革”后期。1975年夏天,我到哈尔滨参加批判某些苏联学者反华历史著作的会议,刚到宾馆时岳便闻讯赶来。一声饱含深情的“开沅你来了”,使我热泪盈眶。因为我们都是在风华正茂的岁月里相识,在历经磨难的年代里相知,江山阻隔,心灵相通,这样才滋育了真挚而深沉的友情,所谓“相濡以沫”是也。“文革”以后,特别是他南迁以后,每逢我到广东开会或办事,他只要得空便会来找我叙谈。进门还是那句朴实无华的“开沅你来了”,然后便无拘无束地坐下抽烟喝茶,海阔天空地谈学论道或随意闲聊。我们已成为相知甚深的晚年挚友,尽管两人都过于疏懒,很少通信或打电话,但彼此却时时关切着对方的工作与处境。

时岳的学术才华在“文革”后才真正得到彰显。他有志于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改革与重建,并且以洋务运动作为突破口,进行深入而又缜密的探索。他先后发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化与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等重要论文,在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起初理解者较少,持保留态度者较多,亦有少数直指为“离经叛道”者。但他决不迎合时论,锲而不舍,深入研究,据理力争,以上乘的论著赢得越来越多学者的理解和认同。应该说,在我们这个学科的改造与重建过程中,时岳是带头作出重大贡献的。

当时我正集中全力从事辛亥革命史研究,对他有关洋务运动的新见尚属有保留地尊重,而且在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中还不免有所驳难。但时岳毫不在意,似乎“犯而不校”。而在其后他的某些论著中,也决不放过我的若干“前科”,如批评我1963年在《光明日报》发表的那篇短文《洋务运动有进步作用吗》。见面时他笑嘻嘻地说:“我是点了你的名的啊!”在关于基本线索的讨论中,与他争辩最多也最激烈的是汪敬虞。汪先生是我们师友之间的前辈学者,大家都很钦佩他的学术功力之深与著作之谨严且勤奋;但在学术争论中时岳毫不含糊,表现出难能可贵的追求真理、择善固执精神,与汪先生反复认真商榷。

我觉得时岳在学术争论中富于理性精神,力求以论据精详与逻辑严密来阐明自己的见解。他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道理,但决不强加于人,表现出较多的包容。在这一点上,与他的亲密合作者胡滨又有所不同,因为后者在日常学术争论中词锋过于犀利,常常强要对方作出明确回应,颇有“得理不饶人”的味道。但胡滨的好胜与时岳的冲淡相映成趣,都洋溢着学者的执著与天真。他们在洋务运动问题上并不认为我是同道,但在推动史学革新方面却能相互理解,而今他们或死或病,想重温过去的争吵已不可复得矣!

几十年来,我有幸结识几代中外学人。相较而言,时岳的天分、素养、才华都堪称上乘。他本来可以做更多工作,成就更大业绩,但毕竟时间损失太多,工作环境也不尽如人意,而又过早结束了学术生涯。这种遗憾之深沉,我们这一代学人都有同感。所幸者时岳已有佳作多种辉映史坛,又有一批尊重并理解老师的及门弟子薪火相传,这样也就足以慰藉平生了。

同类推荐
  • 我是红岩人

    我是红岩人

    《红岩》是新中国文学史册上最辉煌的篇章,60多年来几乎被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地情感化,人们对它并不陌生,以至文学艺术和历史真实交织在一起,大家更愿意接受艺术的感染。我有幸一生与红岩结缘,但我却是从红岩的后面走到红岩的前面。
  • 慕容雪村文集经典套装(全集)

    慕容雪村文集经典套装(全集)

    慕容雪村老师的倾情创作,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解另一个世界的真实生活,包括《原谅我红尘颠倒》、《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向右》、《多数人死于贪婪》、《慕容雪村随笔集》、《中国,少了一味药》六册书。
  • 让心河绿水长流:最优美的散文(时文选粹)

    让心河绿水长流:最优美的散文(时文选粹)

    本书编入了百余篇优美的散文,文字优美,清丽婉转,读来如品一杯冒着热气的茶,让你在饮茶多时之后,仍然回味无穷。这些优美散文从生活的各种姿态、不同人的不同感想、或写实或遐想的剖面作为切入点,将文学的优美和文字的奇特展现无遗,一个个精彩片段的描写,引您进入奇异的殿堂,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以精简准确的慢调咖啡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优美散文之后都有思考和回味,如花瓣飘落一身,芳香久久不散。
  • 睡狮怒醒

    睡狮怒醒

    卢沟桥上的石狮一共是485只。可今天人们能看到的只有484只。那一只石狮呢?卢沟桥绝不是一处风景地,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发端处。日寇在这里向中国射出了罪恶的子弹。国民党二十九军抵抗日军的铿锵枪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斗志。事变是围绕着“七七之夜”日军走失了一名士兵展开的。谈判,无休止的谈判。当日军从拖延的谈判中获得了侵略中国的充分准备后,便大兵压境,侵吞华北、北平、天津失守……本书是第一本描写卢沟桥事变的纪实文学,它详尽而生动地记述了这次事变的过程。书中刻画的二十九军一批上至军长,师长下至普通士兵的形象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并且如实描写了数名日军指挥官的残忍、贪婪。
  • 唐诗宋词全鉴

    唐诗宋词全鉴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一座浩大的文学艺术殿堂,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令人仰叹的高峰。它能丰富人的知识,陶冶人的情操,充实人的精神。本书精选了唐诗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通过作者简介、原文、注释、鉴赏几个版块,进行了精准的阐释,便于读者更好地领悟唐诗宋词的美学内涵,由此增强内在的人文修养。
热门推荐
  •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中选录了参会论文中的五十二篇。这些论文大致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及知识分子类;学术、史学类;教育、艺术类;社会文化及文化事业类;中外文化类等六部分,作为《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主体内容。
  • 穿越之此情可待

    穿越之此情可待

    穿越成妃,却惨遭诬陷,打入冷宫。历经艰苦,终得昭雪,却不料是南柯一梦......
  • 妖眼异行

    妖眼异行

    一群可爱小伙伴轰轰烈烈的除妖征战之路尽请期待
  • 嫡长公主

    嫡长公主

    她是嫡长公主,位比亲王,她的弟弟刚满周岁就被封为太子。然而这些都是他们母后的死换来的。太子年幼,皇子众多,皇帝年富力强,后宫波澜诡橘。她能否在步步惊心的宫廷中生存下来,护住幼弟周全?又能否在这充满心机暗算的地方找到与子偕行的良人?从宫斗到宅斗,从宫闱到朝堂,这一切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 重生之侯门孤女

    重生之侯门孤女

    侯门嫡女,郡主之后,本为金玉之贵。奈何亲娘离世,被后母欺凌,逼嫁疯傻夫君。因不甘受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涅槃归来,撕下后母伪善面具,惩治薄情亲爹,亲手毁掉不平的婚约,且看她笑傲人生、曾受的苦难,一一让仇人十倍还来!
  • 至尊居士

    至尊居士

    我本来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研究生,却因一次拜佛许愿,被元通长老选中,从此作为一名居士,开始了修行,不为别的,只为了拯救这群魔乱舞的人间,拯救那即将崩溃的宇宙。
  • 混在地球的散仙

    混在地球的散仙

    一个因为意外重生在地球的散修的故事。一个修道数百年的修士重新寻找道途的故事。浊世红颜终老,双亲枯骨,我斩断尘缘,一心修道。道途你争我夺,阴阳诡谋,我历经生死,一人独行。前路千难万阻,天地不测,我披荆斩棘,一往直前。——岩道人
  • 爱而不得,心向往之

    爱而不得,心向往之

    花开花谢,本是常理之事。可有谁想过,花开花谢是为何?想要去爱,却爱不到又该如何?带着憧憬和美好而来,却带着满心的伤痕和绝望而归。这就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唯一的回报么?
  •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女人就要这样活

    女人就要这样活

    “女人,无不希望自己活得更好。那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活得健康、活得美丽,活出自己的风采呢?本书通过发人深省的语言告诉每位女性朋友,不要再为那些百般挑剔的男人而活,因为女人可以决定一切。或许你现在还不敢这么想,但是读完本书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无穷潜力——原来,我们还可以这么做女人!本书告诉女性朋友,不要小看自己,女人原本可以决定一切。可以爱男人,但是不要一切都指望男人。不为爱情而活,爱情往往会更幸福。在本书中,我们将会带着每位女性朋友,从改变观念开始,一步步“激活”自己各个方面的潜力,为自己赢得事业、爱情、友情多方面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