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70300000023

第23章 说戏

今年在香港过春节,我去北角听了次京戏,上海京剧团演出。

我从小爱听戏。十几岁进文艺团体,也是由于梦想当红角做明星。无奈祖师爷不卖帐。生来五音不全,而且那条嗓子高不成低不就。“抖来米法叟拉替”只能唱打头三个音。一到“法”就上不去了,这叫“没法儿”!剧团只得派我去点气灯,管道具。走投无路,这才改行耍笔杆儿,有些不甘心就此认输。凡有机会上台,总是当仁不让。五十年代初,北京文艺界过年时要开联欢会,一帮有瘾的朋友就凑在一块唱京戏。立了个规矩,专业演员只准坐在下边看,票友才许上台。场面和化妆却要专业演员帮忙。北京有位画家叫李滨声,据他自己说,是姜妙香的徒弟。他来教我唱《宇宙锋》的秦二世。他告诉我:“你只要按我教的唱,准保台下的内行叫好。”他教的挺满意,我学的也挺认真。是一位有名的小花脸来给我勾的脸儿,还告诉我:“这是茹富蕙的脸谱,就凭这个,上台就有碰头好!”临上台前,裘盛戎忽然来了,他说:“我给你们打大锣,就情好吧!”

赵高和旦角的戏演到碴口上,我在上场门喊了句“卫士、掌灯!”台下果然就是一阵鼓掌。上场去一亮相,唱出两句散板:“昨夜晚观花灯与民同乐,见相府修的像龙楼凤阁”,不知为什么,底下哗的一声就笑了。我往下一看,只见老舍先生端坐头一排正中间,冲我直咧嘴。我想:“不管他,接着唱!”又唱道:“卫士掌灯相府进,”然后向旦角一瞧,转身向观众打背弓:“哈哈!”一笑,再唱“灯光之下一美人!”李滨声原是这样教我的。但我想这么漂亮的美人,二世看了哪能只“哈哈”两声呢?于是临场发挥,作了个自认为颇有表现力的动作。这一来不要紧,秦二世“哈哈”完了,观众们可就哈哈个没完没了。裘盛戎偏还配合我的动作打了两声锣!全场就像炸了锅一样喊好。全场静下来之后,就听老舍不紧不慢的赞了一句:“哎哟,可惜了的行头哟!”

自那以后,我就谢绝舞台,不作业余演员而当专业观众了。五十年代初我一星期总要看五六场戏,不仅看遍了“喜连富盛世元韵”,看了“德和金玉永”,而且还赶上了尚和玉老先生、萧长华老先生。有戏必看,看时也评头论足,发现当观众远比当演员舒服。

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就很少进剧场了,既忙且懒。看了两场后,觉得如今的戏很难过瘾,与其进剧场耽误工夫,不如听老演员唱片。

这次去北角看戏,是受了萧铜文章的煽动。萧铜我以前并不认识,但听人讲过。一看他文章的北京腔内行话,更加信服,他说上海京剧团演得好,我想可能不错,就去了。路上还有点半信半疑。到那儿一看,果然不错。这才承认自己对目前京剧演出的成见太主观了点,就想:凡事总要多看看、多听听,反复核实再作判断,再说三道四。凭自己脑袋一热,就下结论,危言耸听,哗众取宠,自以为高明,实在是不值一笑的!

我看的这场,是上海京剧团第几场演出,已不记得。反正开场和大轴是邓宛霞女士的《挡马》和《玉堂春》,压轴是《吊金龟》。《挡马》这出戏,随着昆曲在四十年代的大萧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已多年没有人唱了,原来听说南昆有这戏。南方讲究“文全福,武鸿福”,大概是鸿福班的戏。北昆的老先生们我大都认识,五十年代初白云生、韩世昌、侯永奎、侯玉山诸前辈都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蹈团工作,我当时也在北京人艺。那时丛肇桓、秦小玉都还是十几岁的学员,他们的戏我差不多全看过。武戏他们唱《夜奔》、《刀会》、《棋盘山》《铁龙山》,不记得唱过《挡马》。第一次我看《挡马》,是一九五二年在老东安市场内的吉祥,南昆来了几个老艺人作内部演出,那天的剧目还有华传浩的《芦林》、《检柴》,有沈传芷的什么就记不清了,演出后颇为轰动。这以后,京剧院就排了这个戏,戏校的学生们也演这个戏,似乎越演越花哨,越火暴。但沉稳、成熟劲则越来越差,票友演出,这是头一次见,而且演得这样熟练,实地难得,很为邓家有这样的才女自豪。

对邓宛霞女士的表演艺术,香港和内地多有评赞,我说不出更新的赞扬辞句,除去她的演出很成功外,那天我印象最深的是艾世菊老先生的张义和蔡正仁的王金龙。艾先生的戏我是早看过,也极佩服的。只是看他出现在“样板戏”中时,我非常难过与痛惜,并且有些同情。感觉像挺好的一块玉被人硬洒上一些泥污。不忍看下去。这次看他的张义,觉得泥污洗净了,玉则更灿烂夺目了。艾老演张义,本是大材小用了,可是他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一站一行,举手投足,节骨眼肩膀头,真叫分毫不差,炉火纯青。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不抢戏,不夺彩,本本分分,不温不火。我觉得这才见真功夫,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上的满足,蔡正仁也是难得的好。嗓子好,作派好,台风好,真有俞先生的风格。

而这一天给我更好的印象是香港的观众!这真出乎我的意料。前年我在深圳过年,一个居住香港的老朋友去深圳票戏,约我去看。我到后台看他。正碰上两个说广东话的朋友去给他捧场。那二位一手执笔,一手拿个本子问:“先生,我该在哪儿喊好,你说说我记下来……”我听了哭笑不得,以为香港观众多都这样,这次才发现犯了一个错误。叫好鼓掌没有一处不是地方,而且热情激烈,是我在内地几十年没见过的了,我真想替全中国的京剧工作者谢谢他们。有这样的好观众,还愁京剧不能振兴吗?

我说从香港的观众身上产生了振兴京剧的信心,这不是句客套。有好演员还须有懂行的观众,有好观众也得有好演员,相辅相成,京剧要振兴,这两者缺一不可。

做个好演员很难,做个好观众也不易,总要多听,多看,多请教,一句话,得“入迷”。这次在北角看戏,不少观众随着演员在台下轻声哼,我太太觉得奇怪,我则感到极大安慰,因为好久没碰到这么入迷的观众了。三四十年前,我听白云生、韩世昌先生唱昆曲,常看到有人带着《缀白裘》、《遏云阁曲谱》,一边翻阅,一边击节,倾心恭听,该叫好的地方叫好。他们对表演者的尊敬,也引起了我对这些观众的尊敬。从叫好声中也能评断出这位观众的身份、修养。理想的叫好声是并不大叫,并不怪叫,时间不早不晚,恰在一个拖腔终了之后,由衷地、感叹地呼一声:“好!”这样的观众也多半能原谅演员偶然的失误。我也见过一些专以叫倒好来显示自己权威的观众,那叫法是先把“好”字拖长,后加一个“嘛”字,然后再尖叫一声:“太好咧!”有一年王泉奎、李宗义和一个年轻的女演员在中和唱《大探二》,女演员唱错了一句,底下一位先生可抓到了自己露脸的机会,就是用这种叫法连喊数声,一边高声评论。我坐在台口,看到女演员眼泪串珠一样流下来,真说不出的同情,旁边一个人说:“这个孙子太过分了。有本事你来唱呀,你上台没准观众冲你仍茶壶呢?”

观众有各式各样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到底看戏的外行比内行多,看热闹的人也有权表示自己喜恶。他们会跟着别人喊好,也跟着别人起哄,但他们根本上是爱京剧、捧演员才走进剧场来的。演员应当对他们真诚的欢迎与尊重,没有他们戏剧就没有了安身立命之点。我的弟弟是唱戏的,我就劝过他:要听各种各样观众的批评。就连那些专门在鸡蛋里挑骨头、靠骂演员来标榜自己的人的意见也要听。“人生大剧场”,在人生的舞台上,生旦净末丑,少一行角色也演不出戏来。

但我也碰到过不吃这一套的演员。五十年代有位南方老前辈,带着儿子到北方演出,来到天津唱。老前辈唱的极好,那位公子还尚欠磨炼,父子同台时,台下连声倒好。老前辈急了,唱到一半把场面杀住,摘下髯口,走到台口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讲,痛斥观众这种不礼貌行为。最后宣布:“各位请到门口退票,今天的钱小老儿掏了,各位只当出来遛遛腿!”人们对此事褒贬不一,我倒以为此事虽不宜推广,但为了维护艺术家的尊严,偶一为之也未始不可。本来么,你花钱是来找乐儿的,谁又没绑架你,演员戏码早公布了,看得好往下看,看不好走人,伤财不惹气,有意见演完戏尽管提,起什么哄呢?

只要不是恶意挑剔,演员应当充分听取观众批评,并努力改进自己的表演。观众既严格要求,又尊重演员;演员既要有自信,又虚怀若谷。这样京戏的振兴才有成效。

哪个演员也不愿出岔儿,可是台上出岔谁也免不了。表演艺术不同于绘画、雕塑、写小说,画好写完自己多看两遍,有错改掉,表演艺术是演员创作与观众欣赏同步进行的。一句话儿错出唇就收不回来,所以观众的谅解与合作十分重要。当年谭富英在天津唱《四郎探母》,嘎调“叫小番”没翻上去,台下连喊倒好,从此使他“影份”,他到哪个城市唱“探母”,“叫小番”都唱的上去,只要一到天津就玩完,在前台唱不上去,散了戏叫琴师吊吊,一吊又上去了,气得他打自己的脸。观众对演员这种侮辱性的打击,于艺术的改进有什么好处呢?有经验的教师是很懂这个道理的。沈玉斌先生在世时,和我谈起李玉茹大姐坐科时的笑话。头一回正式演出唱《玉堂春》,一连唱了两段“人言洛阳花似锦”,第二段头一句完,她自己发现了,吓得直翻白眼。沈先生是她蒙师,为她操琴,就小声说:“甭管,唱下去,唱下去!”居然把戏对付了下来。下台后沈先生也没苛责,说:“头回上台,记住就好,”并没因此打掉玉茹的自信。我曾问过李玉茹大姐,此事当真,她大笑说:“哎哟,他还记着哪!”

但是当演员的也要虚心听取批评,不可自以为是。据说当年有个唱花脸的,专唱张飞,唱起来怪声怪气,动起来乱蹦乱跳,别人批评他,他还恼火。他一上台观众就抽签。剧团领导人只好炒他鱿鱼。这人不服气,剧团不干了就在家里唱,又唱得四邻不安。人们告到派出所,警察劝他不要唱,他说:“我这是正牌艺术,你们不懂。”警察说要唱可以,你到山沟没人地方唱去,不然拘留你。他没办法了,只好拿着丈八蛇矛到山沟去唱,自己唱没人听,十分寂寞,恰好来了个打柴的,他把丈八蛇矛一横说:

“喂,你想死还是想活?”

打柴的说:“好好的,我干么想死呀?”

那人说:“想活就坐下来听我唱一段戏,唱完放你走,想死我就给你一蛇矛!”

打柴的说:“听戏呗,这有什么不好办的?”

打柴的坐下来,那人就唱,唱了不到一段,打柴的跪下给他作个揖说:“先生您还是杀了我得了。”

看过上海京剧团演出不久,香港票界朋友宴请京剧团,我也被朋友邀去了。除去在这里见到香港票界几位著名的热心京剧艺术、并颇有成就的大家金如新、包幼蝶、李和声、陈廷骅诸先生外,还见到了巴黎票界的朋友。我发现票友先生们,大部分是上海人。我原有个印象,以为海外票界以天津人为主,如今不得不承认,我们天津人(我出生在天津),看戏的多唱戏的少。我在北角看戏那天,听到剧场大厅里有几个角落传来我熟悉而亲切的天津话时,我激动不已,装作看海报站在近处偷听了好久。谈话的内容,无关紧要,只是那乡音,口气,神情,以至穿装使我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童年,我太太问我:“你呆呆的看什么?”我说我对这话音,场景那么熟悉。尽管我不认识其中的任何一位,可我马上可以猜出或编出他们的经历故事来,因为他们那么像我的舅舅、邻居、亲戚,和父辈的朋友们。假如我要写小说,选这些人做模特有把握的多。而对地道香港人,即便认识了一段时间,也很难把握住他的心理,性格特征,因为我不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常说写说小要“熟悉生活”,就是指这种“熟悉”,我的童年是在天津的英法租界度过的,一九四五年以后出生的天津人,则不知租界为何物,他们如果在香港听到那几位同乡谈天,就未必产生我那样的亲切联想。就像我和现在天津人相处并不引起我对童年的回忆一样。

我对海外票界天津人占很大比重的错觉,是赵伯溪先生引起的。

伯溪先生在旧金山经营商业,很有成就。太太是位程派票友。伯溪先生夫妇都成了旧金山票界的重要人物。他所收藏的京剧录相、录音,不是最完全的,也是极丰富的。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大概不亚于他的经济上的成就。赵先生之到美国定居,也和京戏有点关系。三十年代末期,他还上学,就成了戏迷。这年夏天他从学校夹着书包出来,溜到“中国大戏院”去听戏。当晚是马连良唱《群英会》,那是马连良的“扶风社”全盛时期,小生叶盛兰、小花脸富禄,花脸则是袁世海。马先生讲究四框严谨,不仅行头、旗包、守旧、桌围处讲究,连龙套、武行也一律要求头剃的光亮,大领洁白,可这天有点异样,台上四个龙套唱着唱着剩下两个了。马先生在台上也有点神色慌张。再看前台,不少观众在抽烟。伯溪先生奇怪。拉进茶房来问:“伙计,怎么啦,怎么马连良的龙套越唱越少啦?”茶房说:“少爷,出门看看去吧,外边发大水了!”伯溪先生想去看看,却又舍不得扔下马连良的借风不听。等诸葛亮的风借到,戏院外的水也没了半个洋车轱辘。英租界地势低,水更大,伯溪先生回不去家了,便沿着马路去到火车站,买了张票登上火车。从此一别天津五十年,在美国落了户。我在旧金山见到他时,已经是位功成业就的美国实业家了。

说我们天津老乡看戏的多唱戏的少,这话不准确。在当天的宴会上就又被事实驳倒了;因为那天在餐桌上谈到了盖叫天先生,盖先生是天津人,京剧界还有几位也是从天津出来的。老生李宗义、花脸王泉奎、旦角宋德珠,张春华是天津“稽古社”坐的科,张云溪也是从这里上的台。

北方有彩头班,不知从何时起,我记事时已在天津有两家以机关布景著名的戏园:一家是“大舞台”,雷喜福挑班,仿佛是演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而另一个就是“稽古社”的专用剧场“天华景”。我的年纪和张云溪他们相差不多,开始看他们的戏时他们也都是孩子。我小时虽爱看戏,但很怕由大人带着去,大人看戏不顾小孩的心理,专看他们自己爱看的悲剧或文戏。前者使小孩受不住那强烈的刺激。后者则越听越困,我自己能出去看戏时就专去“天华景”。看连台本戏《西游记》,孙悟空活泼、猪八戒可笑,而最吸引人的是机关布景,演狮虎大仙战悟空了,狮虎大仙举起宝瓶时,突然灭了灯,台上变成电影;眼看着妖怪祭起法宝把悟空收进瓶子里去,这使我惊诧不已。还有一场戏,台上的唐僧竟当众被妖怪用火烧着,化为灰烬,虽然烧到一半就已看见那唐僧袈裟里是一副芦苇扎的骨架,我仍恐怖万分,经半个世纪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五十年代我在北京看过“庆乐戏院”演的机关布景,觉得不如四十年代“天华景”演的好;当年“天华景”的机关布景很可能是中国北方最高水平的。真正的内行,对“机关布景”彩头班,有点像文学界看待武侠小说,把它们视作“低档艺术”。我倒觉得引进现代舞台技术,增加一部分观众特别是少年观众的兴趣,也不失为一品类,也有存在价值。大可不必嗤之以鼻,而且彩头班也一样出好演员。张云溪、张春华、李元春、贺永华都是难得的好演员。

“稽古社”到后期就有点邪了。先是上演了从美国荷里活影片《罗宾汉》抄来的《侠盗罗宾汉》,在戏里大跳芭蕾舞《天鹅湖》,还由意大利人,匈利人弄了个西乐班子,天津人叫“洋鼓洋号”。张春华在洋鼓洋号伴奏下跳西洋舞。这出戏尽管有点歪门邪道,可是很卖座,票价由三角涨到一元,连演了三个多月。班主尝到了甜头,接着就又排了部美国电影戏《月宫宝盒》(这似乎是《巴格达窃贼》的一个版本)和社会新闻剧《燕子李三》,此后“稽古社”就走上了下坡路。到一九四四年班社就解散了。“稽古社”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不少贡献。可也有教训值得注意,一种传统民族艺术的改革,必须保存自己的精髓,以我为主,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若一切都随人家的模样办;就没有自己了。

在香港票界的招待宴会上联想起“稽古社”。“稽古社”演出了好戏,培养了人材,这些成绩和一位票友分不开。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高渤海先生。

天津高家的发家史,可以写一部曲折离奇的小说,从数十年前我就注意过有关资料。高渤海先生是高家发达后的第二代,他从小爱听戏。由爱听到学着唱,高家的产业之一是天津法租界的“劝业场”。“劝业场”四楼有个戏院叫“天华景”,少爷要学戏,自然很方便,他天天下了学就到天华景去找老艺人学戏练功。一九二九年秋天,他又去练功,教他的教师娄廷玉说:“少爷,我再帮你说两天戏可也就分手了,班子要散了!”

高渤海听了很吃惊,问娄先生:“没办法了吗?”娄先生说:“办法倒有一个,那就是他们不干你来干!”高说:“我还念书呢,哪会干这个?”有两位艺人就说:“有钱就行,你不会干我们教你!”高听了心中一动,回家和父亲高星桥老先生商议。高星桥先生是个创业之人,颇有眼光。二话没说,拿出一万元来叫他去试试看。年纪轻轻的高渤海就成了“稽古社”的班主。

高渤海热爱京剧,又有文化修养,有事业眼光,再加上交际广泛,这就具备了成功的条件。

“稽古社”的营业好转后,高渤海先生以艺人子弟为基本学员成立了“稽古社子弟班”,致力培养后辈,为求科班发展,他高薪聘请尚和玉先生做名誉社长。有尚先生作大旗,还怕请不来好教师吗?所以程继先、李吉瑞、萧长华诸位名家全来授过业。叶盛章是尚先生的门婿,他来天津探望岳父,被请到社里说戏,就收了张春华做徒弟。

尚和玉先生自己也亲自说戏,据高渤海先生说,尚先生的一生名作《李元霸》《窃兵符》全在这里教过,“稽古社”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四年,八年中培养了不少出色的武戏人才,而唱功演员却成绩平平,这大概和主持教学的是武生名家有关。

据行家说,尚先生一生最拿手的戏是《锤震四平山》,系《李元霸》中的折。尚先生的戏我有幸看过,那时尚先生已逾古稀,我则还不大懂事。只记得老先生精气神,功架尺寸都好,只是下跪时要有人搀扶,使我尊敬的心情多于欣赏的心情,以致对戏的内容都不大顾及了。

谈到尚和玉先生晚年演出,引起我思考了很久的一个问题来: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老演员的演出?

这几年在国内有一股风气,凡是老演员一演出,报纸上一律叫好。不是一般叫好,简直个个都说成完美无缺,无处不佳。世界上有些行业,大概是比较不受年龄限制的,比如中医(也是比较而言),六十多岁的医生,有四十年行医经验,看起病来比初出茅庐年轻人有把握,这是必然的。至于运动员怕就未必了。短跑、拳击,哪怕曾蝉联过几次冠军,若说过了六十的人还一定会比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跑的快,打得狠,怕很难使人相信。

演员是以身体、声音来实现他的创作的,年龄总是个条件。平心而论,我们看六七十高龄的演员“红娘”,未必真觉得比二三十岁的演员更贴近角色,我们应对老演员尊重,但不必硬说他怎么都好。五十年代,我和欧阳予倩先生住同院;有天极有名的老演员唱青衣戏。我去看了。回来后欧阳老问我“怎么样?”我说:“这么大年纪了,不容易。”欧阳老说:“唉,叫人家买票就看个不容易,这何苦呢!有点自知之明么!”欧阳老晚年灌过一张昆曲唱片,俞平伯先生为他吹笛,声音、气口极好。可是有人请他登台他始终谢绝。高龄演员在内行中作作示范,当然可贵;正式演出,是不必太提倡的。这话说出极容易得罪人,所以我也不说。

当然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总要视个人具体条件而定。高龄演员演出仍保持风采的,仍大有人在,萧长华先生就是一位,他七十岁以后与马连良合演《失印救火》,风采不减当年。梅先生晚年则更是炉火纯青。

也有年纪大了之后,在艺术上又有新创造的。据沈玉斌先生告诉我,黄润甫先生晚年,掉了门牙,当时镶牙又困难,逼得他创造出以气带音的唱法,声音极浑厚沉稳,比他年轻时的黄钟大吕更有韵味。看他得到了观众的欢迎,许多年轻轻、牙口完好的花脸演员也学他这没牙的唱法。有牙的人要唱出没有牙的韵味十分不易,所以很少成功者。

一个外行,所谓“丸子”厚颜谈戏,一气写了八篇,该刹刹车换换题了,不过看了半个世纪戏,认识一些内行朋友,总还有些话没说尽兴,最后我想谈几句我看过的“绝”戏,“绝”并不一定就是好,而是空前绝后之意。

一次是儿时看尚和玉先生主持的“稽古社子弟班”唱《铁冠图》。这戏并不算出色,可有三绝,一是全部服装是前清遗老载振捐制的。地地道道的满洲服饰,不像目前香港有些电视剧的清装那么充满想象和随意的成分,以致谁也说不清是哪个朝代;二是清兵服装上的满文心号,一色由贝勒载洵亲笔写出又绣上的,放到今天可算文物了;第三是有一场宣读圣旨的戏,钦差大臣念的全是满文。许多旗人朋友说连他们也是头一次听,而且和我一样听不懂,我说这戏空前绝后,大概不会有人反对。

还有一出戏是五十年代看的,名曰《审头刺汤》。《审头刺汤》是熟戏,绝在它的演员搭配上,梅兰芳演雪艳娘,周信芳演陆柄,这已是极难凑在一起的了,而唱汤勤的竟是话剧大家、电影导演洪深先生。那一年北京纪念梅、周二位舞台生活四十年,开幕式上洪深先生自告奋勇要为梅周二位挎挎刀。开始大家认为这有点起哄,谁知到了台上洪深先生还真行,一抬足一投袖,处处不离谱。汤勤用苏白,这反倒发挥了洪深先生的长处。与陆柄几句对白,说得嘎崩溜脆。特别是陪礼的那几声笑,引得满场掌声,这是洪深先生最后一次登台,也是梅周二位大师最后一次同台合作。可惜当时没有录相设备,不然应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资料。

还有一次也是在五十年代初,看盖叫天先生和叶盛章唱《三岔口》。盖叫天先生是南派武生的大宗师,讲究一招一式,动中求静,要个帅劲儿;盛章正值盛年,讲究手快腿快;火爆迅猛。过去这二位是决不能合作的。解放后大家破除门户之见,同心协力为发展京剧艺术做贡献,才有了这次合作。戏是唱的最好的,那天我站在场面后边看蹭戏,发现在两人交手时,叫天先生口中念念有词,盛章点头微笑,但不知说些什么。过了几个月,田汉先生领着我们到大连写作。恰好盛章和李少春、袁世海、黄玉华也去大连演出。在海边吃饭时。安娥大姐说起这场演出来,有人说叫天先生在台上对盛章说的是:“老三,你慢点,我年纪大了跟不上。”盛章就放慢了速度。安娥问:“此话当真吗?”盛章只说:“张先生功底深厚,是前辈,我该多照应。”我看过许多名角的《三岔口》,以这次最精彩,当时盛章才三十多岁,正是年龄既轻艺术又已成熟之时,闪展腾挪,真是迅雷不及掩耳;盖叫天先生已过花甲,仍然英雄潇洒,稳准壮美,两人配合默契,令人称绝,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的一次合作,也是最后的合作。

我说的“绝戏”,还包括另一种“绝戏”,就是出奇的荒唐。

在本人告别舞台的那个联欢会上,我的秦二世并不是最令人喷饭的,还有两位同好的表演更有妙处。

一位是个比我还小的青年,当时才参加工作。他和张云溪住同院,在张云溪指导下练过武功,还学了几出戏,这天他要唱《界牌关》、《盘肠大战》。本来满可以唱好的,可是票友们没有武功,找不到人和他配戏。李万春见义勇为,把手下的几位武行叫了来,不知李万春事先作了什么布置,总之到开打时四个武行举着枪就围着罗通转,场面也一个劲打“急急风”不刹住,就这么打个没完。罗通想罢手罢不得,想下场下不去,台下又喊好又鼓掌,最后把罗通转得头昏眼花,一斛斗摔在了台上,大声喊:“行了,我不打了!”四个武行才架着他走下台去,此戏没头没尾,就此告终。

这天晚会是通宵,最后的大轴是《群英会》。这里有几个正经坐过科后来改行的人,有几个真正有功底的票友,周瑜就由给我说戏的画家扮演,演蒋干的是在延安唱过戏的萧甲,按说绝不会出错,不幸的是他们找了个勤务员唱太史慈,这位老弟头脑有点小恙,北京人谓之“缺一根弦”,就是上海人说的“十三点”。太史慈戏不多,喊声“得令”,捧过宝剑在上场口坐下就没事了。他偏去请教裘盛戎这怎么唱,裘老板那天刚喝了除夕酒,兴致正浓,就告诉他“这个角不简单,我就是唱太史慈唱红的,要领在于三次打哇呀。”勤务员问他:“在什么时候,冲谁打?”裘盛戎说:“现在说了你也记不住,这样吧,呆会儿我在台上打锣,你在台口冲我瞧,我这锣槌一举你就打,我锣槌指谁你冲谁打。”这位太史慈就记下了,捧过宝剑后就直着眼睛看裘盛戎。此事除他两人,台上的人谁也不知道,戏在正常演出。周瑜唱句:“酒逢知己千杯少,干!”蒋干举起杯,刚张嘴说:“贤弟……”裘盛戎把锣槌一举,朝蒋干一指,太史慈就抱着宝剑冲向蒋,到桌前突如其来“哇呀呀呀……”怪叫起来。这一喊把蒋干吓得忘了词,连周瑜也大失所措了。太史慈自己则规规矩矩又回到台口坐了下来,台下笑得前仰后合,又鼓掌又喊好。过好一阵,周瑜和蒋干才缓过气来,把戏接了下去。下场后这勤务员找到裘盛戎问:“老板,你说哇呀三回的,怎么后来不举锣槌了?”裘盛戎说:“你没见哇呀这一声,你就红了吗,见好就收吧。”

这勤务员听了心中好大遗憾。到了后边,太史慈没事了,他又改扮个弓箭手,随曹操登场。谁知尽管换了角色,他还惦着那两声哇呀。觉得这两声哇呀不打出来,一年都不会顺利,于是决定不再看裘的锣槌,当曹操下令向孔明的草船射箭时,就趁机冲向孔明和曹操,两人各打了一个,使晚会的欢乐达到最高潮。

五十年代文艺界内互相间的亲密关系,是很值得留恋的。

同类推荐
  • 太阳从西方升起

    太阳从西方升起

    八月天,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小说《遥远的麦子》《黑神的别样人生》《低腰裤》《父亲的王国》等。现任某报社记者。
  • 狼谋

    狼谋

    绵远河东岸有一道飘逸脱尘的微型山脉,家家炊烟惹燕,处处竹篁啼莺,步步清幽,步步雅静,松柏苍翠欲滴,山花烂漫溢香。相传明末曾有朝中大员赵祥为避魏忠贤乱不远万里来到蜀中,看中了此山,便携带家眷重宝在山脉中隆起如屋脊深陷如瓮缸的地方隐居了下来,后来又埋骨这里。
  • 战火中青春

    战火中青春

    本书是电视剧《战火中青春》同名小说。讲述了一对青春恋人在抗战中的辉煌而凄美的经历。1940年冬,日寇的铁蹄已经践踏了中国大片领土。冀中八路军某独立团被派出侦察连连长周剑峰乔装前往天津,刺杀日军设立在天津的生化研究所所长坂井一郎,并把爱国华侨捐献给根据地的一批珍贵药品运回根据地。天津医药界大亨唐云一直希望和富商张仲年家结为姻亲,但张家公子张沛然对唐云之女唐蕊丝毫提不起兴趣,他一直暗恋着自己的大学同学童卉,而童卉对这个富家公子哥却有些厌恶。后来,张沛然追随着童卉来到了八路军冀中根据地。
  • 北京人在北京

    北京人在北京

    故事讲述了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北京,和三个女孩无畏狂妄的青春,爱恨的纠葛以及成长的蜕变。艾希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家庭,美院二年级在读,有个正读高三的弟弟艾铭臣,她的父亲艾曲生为了儿子的大学学费,逼她退学。南冰与高富帅向海在高中时曾是一对人人羡慕的情侣,分手后依旧纠葛不清,因为想开一家咖啡馆,她在酒吧里打工赚钱时认识了玩摇滚的不羁青年关诚,两个人的孽缘变成了三个人的争夺。许雯雯贪慕帅哥美貌,总是被骗财骗色,姿色平平的她却有着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想整容进入演艺圈。
  • 谁是拉飞驰

    谁是拉飞驰

    弋舟,1972年生,青年新锐作家。有长中短篇小说200余万字,见于《作家》《花城》《人民文学》《天涯》《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大家》《中国作家》《山花》等文学刊物。著有长篇小说若干。
热门推荐
  • 佛说莲华面经

    佛说莲华面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婚久情已深

    婚久情已深

    “姐,我替你去看了,殷少跟传闻的不一样,帅气温柔,也很…绅士!”“哥,华家大小姐我见了,清纯柔美,像是乖乖女,应该是你喜欢的类型!”他,神秘诡谲,传言俊美如斯,富可敌国,却身残心缺,以致个性孤僻,年过三十未婚!她,华家大小姐,貌美如花,却声名狼藉,年近二八,无人敢娶剩女一枚。一段乌龙的相亲,一段错位的姻缘,自此拉开帷幕;某日,接连三天,她便被折磨得死去火来、当场发飙:“你个骗子,够了没?你不是个残废吗?”她妹妹眼睛瞎了,他哪里温柔?哪里绅士?根本就是一头吃人不吐骨头的狼!她哪里是被坑,简直是被坑死了!
  • 妈咪,宝宝帮你找爹地

    妈咪,宝宝帮你找爹地

    宝宝版本“妈咪,我爹地是谁啊?”“我怎么知道。”“不知道?那怎么会有我呢?”“宝贝,是这样的,妈咪当时第一次到酒店解愁,进错了房间,结果就有了你。”“你是说你进错了房间,然后把我爹地给XXOO了?妈,你怎么这么好色啊?幸好我不像你。”冷思宁听着宝宝的话,差点崩溃,这家伙是怎么知道XXOO的,还有,她什么时候好色啦。“小浩,你不想活了,敢这么说你妈咪,再说妈咪是好色又怎么样啦,若不是因为妈咪的一夜风流,哪来的你?信不信我罚你三天不吃饭。”小宝贝,顿时扑到妈咪的怀中,一阵撒娇。“妈咪,你怎么舍得你的宝贝挨饿呢,还有,如果我不做饭的话,你就吃泡面去吧,哼。”小宝贝装出一副很生气的样子。冷思宁顿时像个泄了气的皮球,顿时态度360度大转变。“宝贝,别啊,我知道你最疼妈咪啦,恩,宝贝乖,让妈妈亲一口啊。”在宝贝的强烈抗议中某人的嘴唇已经压了下去。————少爷版本冷思宁一觉醒来,浑身酸痛,睁开双眼,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男人的脸,第一反应,好帅啊,第二反应,真的好帅啊,第三反应,还是帅,不对,他是谁,怎么会这里,而且他的眼睛在盯着哪里啊,怎么回事,她怎么什么都没穿啊。“啊,你是谁啊?怎么会出现在我的房间?”“我想你搞错了吧,这是我的房间,这问题应该是我问你才对。”“这是你的床,你的房间?那你昨晚对我做了什么?”“应该是你对我做了什么吧,难倒你不记得了?”沈枫廉不知耻的说道。“天哪,我对你?难倒我昨天晚上XXOO了你,可我怎么没有一点印象啊,啊,我的头好痛啊。”————女主独白天啊,我怎么会那么倒霉啊,白天被甩,晚上买醉,花了将近半个月的工资开了间房,还会走错,还把一个无辜的人给XXOO了,不过上天却给了我最好的一颗种子,虽然说这种子是偷来的。PS:针对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两个孩子订婚的情节,向读者道歉,按照他和她之间的关系,如果结婚的话,那就乱.轮了,这个漏洞确实大了点,感谢细心的读者提出来这个问题,那个情节以后会修改的。
  • 荣耀之章

    荣耀之章

    最近流传中国男足踢赢了巴西女足这个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不知道!伟大的法律法规——明令小学生再玩游戏爹娘将会无期徒刑。不知道!全球第三美女松岛苍的最新电影无码超清清字幕版在哪儿下载?不知道!卧槽,你知道什么?报告,我知道《神话》!第二世界来袭。七宗罪之色欲已入手,荣耀之章准备成功,女王御姐天然呆……小萝莉正在待命!
  • 最强系统高手

    最强系统高手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一个二十岁的帅小伙,居然要做这样的事情……这个任务够刺激的。一次意外车祸,脑海里无缘无故多出来了一个自称幻想系统的东西之后,我就从天堂,没有丝毫征兆的来到了地狱般的生活。“友情提示,这次的任务是去偷偷翻进学校三大美女的宿舍……”敢反抗?不去?一鞭子就抽了过来,而且还是带高压电的!
  • 男法异世逍遥行

    男法异世逍遥行

    应世界潮流,杨小伟穿越了。还是带着系统过去的。。。杨小伟表示:“异界妹子们,你们的好哥哥来了!哦嚯嚯!!”
  • 独自遗忘的岁月

    独自遗忘的岁月

    《独自遗忘的岁月》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梵的生活被一位声称占有他一半记忆的人物蓝搅乱,于是他开始了一段疲沓却充满意义的旅途的传奇故事,主要反映了80后在面对感情、工作、求学、求知、性和友情、亲情时的认知和无助,并表现了人们直面内心阴暗面的勇气。
  • 无限主角公敌

    无限主角公敌

    为了抵抗穿越者、重生者,以及无限空间的主神,各个世界的意志组成了联盟……本书作者玻璃心,所以不需要任意、任何、所有、一切的负面评论,违者格删勿论,谢谢合作!群:341304725(无限主角公敌)
  • 蛇灵天神

    蛇灵天神

    :闯入异空间,无奈却碰到了一个绝世美男子,却对她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吃干抹净就走人这还有一个高傲的凤凰男,高高在上,睥睨天下,可就是爱对她耍无赖。他是蛇族,却敢与天斗,无情冷血。他是凤族,却胸怀山河,觊觎天下。他们能否为她袖手天下,空手折落繁华,淡看万世浮华。她能否携得美男归,成就一段异族恋?
  • 绝世圣王

    绝世圣王

    被家族放逐的废材少年在小镇上尝尽人间冷暖,机缘巧合下获得了梦境中修炼的神奇能力。从此,他一骑绝尘,征战天下!外出多年的他能否重归荣耀?不同于他人的修炼方式又能让他的实力强横到何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