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20800000017

第17章 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

第一节 董仲舒和《春秋公羊传》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师。他刻苦好学,曾“三年不窥园”(《汉书·董仲舒传》),以悉心研究《春秋公羊传》著名。景帝时任博士官。武帝时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应诏先后三次对策,进献著名的“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任江都易王的相国时,辽东的汉祖庙和汉高祖陵墓便殿失火,董仲舒以迷信附会政治,认为两处失火都是天意的表现。辽东祖庙失火表示在外地有不法诸侯该杀,高祖陵墓便殿失火,表示在朝廷有不法大臣该杀。因此引起执政者的愤怒,将董仲舒下狱。释放后任胶西王相国。元狩元年(公元前121年)以病老辞归,专门从事著述。著作有《举贤良对策》三篇(见于《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决事》10卷(已佚)和《春秋繁露》17卷82篇。

董仲舒是汉代今文经学的春秋公羊派大师。汉代今文经学立有14博士,但没有一个学派能够像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那样受到汉代统治者的重视,久居统治地位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原因在于公羊春秋学适应了汉代封建统一国家的需要。

《春秋公羊传》是一部解释《春秋》的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据说与子夏有关(见《四库全书总目·公羊春秋注疏》)。公羊春秋派认为,孔子依据鲁史作的《春秋》虽然文字简略,却常常用一两个字表示褒贬,有“大义”存乎其中。《春秋公羊传》从《春秋》的词句中把这些“大义”发掘出来加以阐明。它重在发挥“微言大义”,而不是像《左传》那样重在补充详实的史料。

《春秋》的最末一条记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左传》的解释是:“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商获麟……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是平实地把“西狩获麟”这件事说清楚为止。《公羊传》的解释则不同,请看:

十四年,春,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

这一连串追问没有一句是从史实出发,而完全陷入推测猜想。这种解释可以说是“非常异议可怪之论”(何休《春秋公羊注疏序》),但又不是无谓的文字游戏。《公羊传》认为麟是“仁兽”,又说有王者出现时麟才出现,麟就成了新出现的王者的“符命”。按照《公羊传》的意思,这新受命的王者就是孔子,麟就是孔子的“受命之符”。但麟一出现就被猎人打死了,表明孔子事实上不能成为王者。所以接着说:“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于是作《春秋》,“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在汉代的公羊学派看来,这“后圣”自然是汉代帝王,孔子作《春秋》是为汉代立法。

《春秋》的第一条记载:“(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这不过是照例记载了一个年月,没有什么深意。《公羊传》却认为这几个字包含着很深的道理,说: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天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照此解释,“元年春王正月”这六个字每一个字都有重要大意义,六个字先后的摆法都大有讲究,它们表示拥护天下统一于王(“大一统”)的大道理。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这个根据就是《公羊传》对《春秋》的看法,而且把公羊学派对《春秋》的这个理解进一步引申开来,说成古今天下的普遍适用的道理,用来作为汉代统一封建国家的理论依据。

与“大一统”有关的是《公羊传》的“夷狄”、“中国”观念。《春秋》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子围郑。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晋师败绩。”《公羊传》对这一记载发表议论说:

大夫不敌君。比其称名氏以敌楚子何?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

按照公羊派的看法,“大夫不敌君”是《春秋》的一条“书法”,而这个记载却违背常例写了晋大夫荀林父的名氏,是有特别含义的。这个反常的记载表示孔子“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就是说这样记载包含着贬抑晋为“夷狄”,褒扬楚庄王为“中国”的大道理。为什么贬晋褒楚呢?因为晋的作为失去了“中国”文明精神;而楚庄王师出有名,打败了郑国不取其地,打败了晋军又哀怜晋国的士兵,则体现了“中国”的道德文化。董仲舒也说:“今晋变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春秋繁露·竹林》)他并从中引申出关于中国“国格”的观念,他要求统治者的作为“无辱宗庙,无羞社稷”,强调“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这是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比以前人的“夷夏之辨”前进的地方。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

董仲舒学说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和黄老刑名思想,形成了一个儒学的新体系,在儒学演变历史上是一次大的变化。关于董仲舒如何吸取诸家思想,需要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孟子说:“孔子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绝对排斥霸道。董仲舒则说:“《春秋》之道,大得之则以王,小得之则以霸。故曾子、予石盛美齐侯安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于仁。”(《春秋繁露·俞序》)认为王道固然体现仁,霸道也体现仁。教化固然重要,法制也不能不用。为了推行他的兼采王道和霸道的政治思想,他又利用阴阳五行说进行论证,从而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

在天人关系上,他以荀子提出的自然界的功能“不见其形而见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企图解决如何“知天”的问题。但他未能正确地回答这一问题,而是恢复了宗教神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并歪曲利用当时一些自然科学成果,提出更加系统的宗教神学世界观——“天人感应”思想。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主宰人类社会,天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人的行为(主要指帝王的行为、措施和宗教仪式)能够使天改变原来的安排。这种“天人感应”思想,历史上早已出现,却从来没有像董仲舒这样作过系统的论证。

恢复宗教化的神灵之天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主旨。他继商周以来传统的天命论,说“天者,百神之君也。”(《春秋繁露·郊义》)“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受命之君,天命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又说:“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形而见光者,天之形也。”(《春秋繁露·离合根》)这是利用一般人所见到的自然之天的形象,把自然之天神秘化,使之具有尊贵、仁爱、神奇的性质,用神灵之天来代替自然之天。他又说:“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董仲舒承认“仁”是最高道德原则,但又认为“仁”是天的意志,甚至说“仁”就等于天。这样就把道德原则说成是来源神灵的“天”。

使阴阳五行伦理化,这是“天人感应”说的重要内容。《春秋繁露》的第11、12、13、14卷的20多篇文章反复讨论阴阳五行,所包含的观点约有五端:①阴阳五行从属于天,体现着天的意志。②阴阳消息形成四时。③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比相生间相胜”(《春秋繁露·五行相生》)。④把木、火、土、金、水与东南西北中五方和春夏秋冬四季以及四时相配。⑤赋予阴阳五行以伦理性质。

这些观念在无秦的阴阳五行学说中都已出现,尤其是在《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中作过系统的论述。董仲吸取这些观念,着重在阴阳五行的伦理化方面作出说明:

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金受土,水受金也。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是故木已生而火养之,金已死而水藏之。火乐木而养以阳,水克金而丧以阴,土之事天竭其忠。故五行者,乃教子忠臣之行也。(《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自然界的五种物质元素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被歪曲附会成为父子、君臣关系,养生送死的孝道和竭力事君的忠道被强加于五行,也就是说,他把封建伦理的主要内容强加于自然界。董仲舒还进一步把仁、义、礼、智、信强加于五行,在《五行相生》篇,把五官与五行相比附,说司农、司马、司营、司徒、司寇五种官职取法于五行,司农尚仁,取法于木;司马尚智,取法于火;司营尚信,取法于土;司徒尚义,取法于金;司寇尚礼,取法于水。五官效法五行行事,便能和谐相顺。在《五行相胜》篇又说,五官中某一官职违背所效法的那一行的伦理要求,便要发生相克相逆的现象等等。

阴阳本是两种自然现象,而董仲舒却提出“阳尊阴卑”、“阴贵阴贱”(《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的说法,把人间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加强于阴阳。而且进一步发挥说:

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受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这样,阴阳两种气不仅具有寒暖的性质,而且具有予夺、仁戾、宽急、爱恶、生杀等意志和道德。显然,在这里阴阳也与五行一样被伦理化了。

为了论证神灵之天主宰人类社会,君主必须依照天意行事,董仲舒还提出“人副天数”的原理,认为人是天的副本或缩影,人的形体和精神都来源于天,与天相类似。

在精神文面,董仲舒同样将天与人的关系作了许多荒唐的比附。他说天有四季之气,而四季之气表现着天的喜怒哀乐。春气喜,夏气乐,秋天严,冬气哀。人得春气因而博爱容众,得夏气因而盛养乐生,得秋天而能立严成功,将冬天因而哀死悲恸。

“天人感应”说本来是古老的传统思想,在《诗》、《书》、《左传》、《国语》所反映的商周思想中,这类材料很多。在春秋战国诸子争鸣时期,这种思想遭到很大冲击。在汉代封建统治强化和阴阳五行思想流行的背景下,董仲舒又恢复并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使之成为统治思想。对先秦诸子学说而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一股巨大的回流。它给封建王权加上了一层天意的神圣色彩,后来又与谶纬迷信合流,其消极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也包含着一定的积极成就。哲学思想方面,“天人感应”说在承认天的主宰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强调“人主之大,天地之参也”、“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汉书·董仲舒传》)。这里发出的不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哀叹,而是强调人的奋发有为。在政治思想方面,董仲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监督政事,裁制君权的意义。他企图用天意来约束君权,以天意监督政事。

第三节 人性论和伦理观

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而以“中民之性”为主要研究对象。他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春秋繁露·实性》)因为“圣人之性”是先天至善的,不必教化;“斗筲之性”是先天至恶的,不可教化,所以两都都不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大多数人属于所谓“中民之性”:既不是至善,也不是至恶,而是“有善质,而未能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有善质”因而有可能通过教化使之向善;“未能善”因而必须进行教育才能使之向善。

董仲舒的人性论可以说是孟子、荀子人性论的综合和发展,与孟子、荀子的观点都有同有异。

在“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人是天的副本,人的一切都来源于天,人性也来源于天。这与孟子讲人有“良知”、“良能”,尽性可以知天有一致之处,而与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不同。但董仲舒进一步阐述了人性怎样从天命而来,又是孟子所没有论述的。在对人性的具体看法上,董仲舒的观点则与孟子不同,而与荀子接近。他从文字学的角度解释说,“性”就是“生”,“生之自然之质谓之性”。所谓“生之自然之质”是什么样的呢?他解释说,性犹如禾、茧、卵,善犹如米、丝、雏。善出于性,犹如米出于禾,丝出于茧,雏出于卵。两方面有联系又有区别,性是天赋予的,善是人为的,所以说:“米出于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于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而成于外,非天所为之内也。”董仲舒在强调对“自然之质”进行人为加工这点上,与荀子强调“性伪之分”有相似之处。

董仲舒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他提高了善的标准。孟子只是拿人性与禽兽之性相比,看到人性与兽性不同,故说万民之性都是善的;董仲舒是用“人道之善”的标准衡量人性,所以不能说万民之性都是善的。可以说万民之性不同于禽兽之性,但这不是圣人所说的善。董仲舒所谓的“人道之善”、“圣人之所说善者”,是指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的规定。他一方面把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说成天意,使之神圣化,另一方面又看到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必须用强制手段加以推行。说人民的本性是愚昧无知的,这是剥削阶级的偏见,但说人性并非天然合乎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要求的,这不失为清醒的看法。于是,董仲舒的人性论归结为王者承天意以成民性,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里,“天”的本质决定人的本质,“天”的意志主宰人类社会,所以董仲舒把伦理准则归于“天意”。他通过神秘化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三纲五常是“出于天”。他断定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阳尊阴卑”、“阳贵阴贱”,由此进行推论说: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事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

这是讲君臣是天地关系,夫妇是阴阳关系,父子是四季关系,而天地关系和四季关系也是阴阳关系,所以他又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并强调“诸在上者,皆为其下阳;诸在下者,各为其上阳。”阴只能对阳起配合作用,不能与阳分享成功,阳居主导地位,阴居辅助地位,这是永恒不变的“天意”,因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是永恒不变的“天意”。这就叫做“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又把五常配入五行,他以仁配木,以智配火,以信配土,以义配金,以礼配水。这种配合,如我们已经说过的,是将五行伦理化,同时又反过来以五行论证“五常”的永恒合理性。

作为封建时代社会道德伦理的“三纲”,其实质是强化家族的宗法统治和封建君权。所以“三纲”的中心要求是把孝和忠绝对化。董仲舒用五行相生关系论证孝和忠是“天之经,地之义”(《春秋繁露·五行对》)。他认为四时关系体现着父子关系:春为父,夏为子;夏为父,秋为子;秋为父,冬为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包含着子继父业、子承父志的人道意义。四时是与五行相配的,四时关系也是五行关系。在五行中土为贵,却不主四时中的任何一时,这是因为土为火所生,是火之子,不与火分享功名。子为父尽孝,臣为君尽忠皆取法于土。“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意不可以加美。”在先秦某些思想家的著作中虽然强调孝和忠,但还有“父慈子孝”、“君惠臣忠”的提法,君父与臣子之间义务是相互对待的。董仲舒的“三纲”思想把臣子的义务绝对化,君父对臣子却不承担任何道德的责任。

第四节 “深察名号”的正名思想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开宗名义说:“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懂得分辨什么是大事是治天下的开端,而要分辨什么是大事必须深察事物的名号。很清楚,董仲舒认为研究名号的问题关系着治天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他依据《公羊传》的观点,认为《春秋》的真正意义在于正名。孔子之所以作《春秋》,是要奉天正名。他写道:“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为见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春秋繁露·俞序》)孔子作《春秋》是通过历史事实使后人认识正名的重要性。

董仲舒的正名论包含着某些逻辑思想,这是次要的;又包含着通过名号通晓天命的神学思想,这是主要的,是他的正名论的本质。

先来叙述董仲舒正名论涉及的逻辑思想。他说:“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言真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仅从这个论断来看,他认为名来源于真实,不反映真实的就不能作为事物的名。有了能够“真物”的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清楚了。他按照《公羊传》的观点从《春秋》中举出一个例子,说明名必须“真物”。《春秋》僖公十六年记载:“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退飞,过宋都。”《公羊传》解释这个记载说:“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是月者何,仅逮是月也……曷为先言六而后言?六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徐而察之,则退飞。”这就是说,《春秋》的这条记载忠实、准确地描述了人们认识的程序。董仲舒认为这是以名“真物”的一个范例,并推论说:“《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故名陨石则后其五,言退则后其六。圣人之谨于正名如此。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

董仲舒强调名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真实,又注意到概念的种属区别。不过,这些基础的逻辑思想都是前人早已提出过的。董仲舒在此没有什么创新。而且他在进一步论证时又走向了神学。在他看来,确定“是非”的标准是“逆顺”,确定“逆顺”的标准是“名号”,而确定“名号”的标准则是所谓“天意”。名与号虽然有差别,但都是表达“天意”的。归根到底,名号反映的是“天意”。既说名号是“真物”(反映事物的真实)的,又说名号反映“天意”,这就存在着矛盾。但在董仲舒本人看来,两种说法并没有矛盾,因为他认为事物的真实情况是“天意”的体现,因而“真物”也就是表达“天意”。所以,他又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强调从“天人合一”角度去理解,才能抓住他的正名论的本质。

董仲舒主张“深察名号”,目的在论证封建宗法秩序的合理性,而不在于探求新的知识。他在《深察名号》中着重阐述他对封建等级名分的看法。他认为,天子、诸侯、大夫、士、民各个等级秩序是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的,因为这些名号本身就体现着“天意”。天子这一名号意味着受命之君是“天意”的代表,应该视天如父,以孝道事天。诸侯这一名号意味着应该侍奉天子。大夫这一名号意味着应该注重忠信仁义。士这一名号意味着职责是办理上级交付的具体事务,而不参与教化人民。民这一称号意味着冥顽不灵,只能做被教化的对象。由此可见,封建主义等级制度这样从语义上加以牵强的解释,便纳入了“天意”的框架。

“天意”与统治者的意志又是什么关系呢?董仲舒说:“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察。”“古之圣人,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这就是说,封建伦理纲常、仁义道德(“名”)是圣人依据天意制定的。它是统治者的意志,同时也是“天意”。这样,封建伦理纲常、仁义道德就被抬高到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的地位。“欲审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于是非也,犹绳之审于曲直也。诘其名实,观其离合,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已。”总之,凡符合封建伦理纲常、仁义道德的思想、言论、行为都被确定为是和善,凡背离封建伦理纲常、仁义道德的思想言论、行为都被定为非和恶。

同类推荐
  • 梦归江南

    梦归江南

    美丽的江南是她们多年魂牵梦绕想要回归的故乡。然而,黑暗的旧社会,动荡的老年代,给宫女和她们的亲人造成了决别之痛、回家无望、惨遭杀害、葬于异乡、家破人亡、同胞相残等种种惨痛的悲剧。只有在安定和平的新时代,才能给予宫女回归、团聚的美好梦想和心愿。同时,使人感痛和感慨百年中国的风风雨雨、沧桑巨变,并歌颂我们生活的这个和平、统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演义》系列之一:《中国现代史演义》以演义体的形式,叙述了从辛亥革命孙中山缔造共和到今天海峡两岸企盼统一的现状。它把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历史巨人在百年中国历史上的惊涛骇浪表现的淋漓尽致。该书还展现了当今海峡两岸重要人物的重大活动。这是一本给读者以深思的书。
  • 明白点心理学

    明白点心理学

    生活就是与人打交道,明白点简单心理学,让我们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陌生人、各类突发事件。如果你愿意花一些时间来看看本书里的故事和内容,你会发现这些正是你所需要的。当你试着通过本书的方法去了解别人、去解决难题时,就会发现“天赋”其实是人人都有的。
  • 汉末莽军师

    汉末莽军师

    三国知识问答,请填空。1.水淹七军?——(本军师做的。)2.白衣渡江?——(本军师做的。)3.草船借箭?——(本军师干的。)4.连环计?——(本军师干的。)5.空城计?——(本军师干的。)6.苦肉计?——(本军师干的。)………………98.美人计?……(老混蛋王允干的!本军师是受害者!)99.东吴美人计?……(小白脸周瑜干的!俺儿子是受害者!)******建了个群52378564,请诸位大能进来聊天打屁,谈论三国~
  • 汉末争霸传奇

    汉末争霸传奇

    汉末乱世我来平,天下江山我来定。问我有什么资本?哼!老子是穿越客!什么?要造反?看我敢不敢斩你九族!想做太子?你政绩考核得了多少分啊?不及格?那就等下次吧!中国宇航局在比邻星系一颗类地行星发现了一千八百年前就和现在地球科技水平相当的文明古国。从星球上的残存石壁上可以辨认出依稀有汉字!
热门推荐
  • 微博江湖

    微博江湖

    本书系腾讯微博500万粉丝博主与网友精彩对话精选,汇集和整理了这种“文化盛宴”。全书以当前社会热点为主线,以讲解家用汽车知识为辅线,展示作者和自己的粉丝对于热点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向粉丝传递正能量,引导粉丝用正面心态和观点认识社会、对待热点,深入剖析社会热点问题。作者见解独到、深刻,爱憎分明,对年轻人的指点中肯又不乏幽默,集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
  • 聂隐娘

    聂隐娘

    她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成为杀手。原本,她是魏博大将军的千金。她与他之间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只是物是人非,他们相忘于江湖。而她与他,因为上一代的恩怨牵引而相遇,一切因缘只是欲说还休。从暗黑中走出的她,不希望再做棋子,尘封已久的真相——令人唏嘘的田氏手足谋逆冤案,扑朔迷离的魏博节度使之位争夺暗战,以及风起云涌的藩镇间较量……她要亲手揭开!她是大唐传奇侠女——聂隐娘。
  • 凤临天下之步步为营

    凤临天下之步步为营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她送到了一个盛世朝代。一朝穿越,她成了他的王妃,这是缘起,然而,却是一段孽缘。大婚之夜,她血溅当场,再次醒来,她的眼里除了淡漠还是淡漠。一场轰动帝都的盛大婚礼,却因为丞相府的二小姐叶忧然偷龙转凤而成为笑柄。人人都道她心肠歹毒,没有自知之明,殊不知,她已不再是她。盛世繁华,且看她如何拈花一笑,颠倒众生;帝都风云,又看她如何淡然处之,凤凰于飞。他是百姓心中的战神,七岁封爵,九岁封侯,十二岁平定藩王之乱,十五岁封王。十七岁出征边塞,用了三年时间平定天朝周边的小部落,扩展了大天朝的宏图。她出生于中药世家,熟读医书,能识百草。也学过西医,擅长中西合璧,当过军医。本是大好前途,一场穿越,却改变了她的命运……初次见面,她旁敲侧击的说他煞风景,而他成功的被气到。他将其称之为“小野猫”,她却将他看成狐狸。林汐:“轩辕离,你放我下来。”轩辕离:“不放。”林汐:“你无赖。”轩辕离:“好吧,我无赖。”林汐:“……”某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某男想试试某女,想把某女给吃了。林汐:“等等等……等一下……”轩辕离:“等不了。”林汐哀求道:“你放过我好不好?”轩辕离:“不好。”林汐:“我饿了。”轩辕离:“那你吃我吧。”林汐再次无语……某次宫廷宴会,某女暂住自己婆婆宫里,很是气愤的把某男给咬了。轩辕逸笑问:“七哥,你手怎么了,被狗咬了?”林汐手抖了下。轩辕离意味深长的回道:“恩,确实被咬了,只不过是只猫,还是只会生气瞪人的小野猫。”林汐的手再次抖了抖,结果,筷子掉了。后来,轩辕离因边关出事,挂帅出征,留给林汐一纸信笺和一块莲花玉佩。纸上写着:许你一世温柔,敛你半世流离。林汐亦回道:你若不离不弃,我定生死相依。
  • 对面的帅哥看过来

    对面的帅哥看过来

    太搞笑了,真的是太搞笑了,唱情歌也会摔倒,还被一片仙人掌来到了古代!人人都说古代的生活特别的难,我靠,想让我单枪匹马闯古代了,她怕怕!哎,即来之则安之,面对古代的花花世世,她只有长叹一声,顶个西瓜往前冲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姻缘错———冷总裁的再生新娘

    姻缘错———冷总裁的再生新娘

    第一次见面他是天之骄子而她是一颗毫不起眼的尘埃,他们站在两条永远都不会相交的平行线。她失恋在好友的陪她下,咬牙到高级酒吧放纵,从那一刻起踏入了一个本不属于她的世界。她和好友在那高歌“天涯何处无芳草,无需单恋一枝花”她们豪言壮志要吃遍天下美食,泡遍天下帅哥!他们在她们看不到的地方嘲笑她们的不自量力,他的朋友对她的朋友产生了兴趣,他只是选择一笑置之。公司有事他急忙赶回去,她喝多了急忙出去洗手间,无意中他与她相撞,这一刻撞到的不仅仅是两个匆忙的人更是两颗孤寂的心。第二次见面“你不觉得你太自傲了吗?太自大的人是没有什么好结果,你该明白!”慕容行风挑了挑眉。不,我不是自傲,我只是相信我自己而已。对,也许来这儿面试的人中有很多人无论是学历还是经验都比我好,但是我敢说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绝对不会比他们差”于是他给她机会而她理所当然的成为他的秘书。逐渐升温的肉体还是内心?“我无法回答你我会不会幸福,因为对于未来我们都是未知的,我自己也很迷茫,可是无论结局如何,我都要说爱上他,唐漪凡此生无悔,就算结局不尽如人意,我也会选择继续爱他”面对他人的表白她坚定自己的感情。他正在他们的听着她的誓言,他在心底保证,此生绝对不会让你感到后悔。他拥着她深情的说“唐漪凡,我爱你”情到深时她在他的怀里“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要做一条美人鱼,永远无拘无束的海里穿梭。”“如果真的有来生那么我愿意做一条永远沉睡在海底的美人鱼”情浓是她说“我不要你受到什么惩罚,我要你一辈子平平安安的,如果一定要受到惩罚,那么就罚你再也见不到我”后来她真的成为一条美人鱼!当誓言成真的那一刻他才意识到当初的誓言对于他来说是何等的残忍!她不小心撞进了他的怀里,同时也撞乱了他冰封已久的心。他们相知相爱,却因为种种设计陷害让他误会她。受伤后的她带着才有一岁多的儿子和肚子里一个多月的宝宝离开了他的世界。她遭到追杀被迫带着宝宝跳进大海,给他留下的是无尽的悔和恨。他为她变得冷酷无情,他的痴心等待的儿子的期盼是否能够感动上天?华丽变身后的她是会选择报复还是原谅?他的痴情是否能换得她的回头?相识相离都发生在大海,海之缘究竟是良缘还是孽缘?
  • 梦锁春华

    梦锁春华

    两个她生命中的男人,一个点燃她灵魂,一个毁灭她的执念。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星星点点的燎原之火,还是寂寞冰冷的一口眢井。在烽火硝烟中,一段旧情恩怨,该如何云淡风轻?待她蓦然回首时,谁又是在那一树春华下,守候她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Criticism and Fiction

    Criticism and Ficti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食人魔德鲁伊

    食人魔德鲁伊

    卡索前世是一位刀工出色的厨师,而现在他继承了食人魔德鲁伊这一古老的传承。只要吃掉魔兽,就获得这只魔兽的变身能力。泰坦独角仙、史前跳骚、噬灵蝶、钢铁之虎、瀚海独角鲸、天青白龙王……。且看他如何打破万年前的黑暗断层,吃出一个朗朗乾坤,吃出一个辉煌大世。
  • tfboys一生一世不分离

    tfboys一生一世不分离

    “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这是我们的誓约,生生世世,永不分离。我夏然馨,与王俊凯,不离不弃,再艰难的事情也一起面对,不言放弃。
  • 后宫职场:跟甄嬛学职场谋略

    后宫职场:跟甄嬛学职场谋略

    本书重在从甄嬛的后宫争斗智谋里剥离出现代职场女性的为人处事之道,引导读者在职场竞争中“以智取胜”,用现代职场理念重新演绎后宫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