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15600000021

第21章 《老子》“音声相和”命题之所指

从诸家对“音声相和”歧解,足见其意蕴之丰和释义之难。下面,我们通过对《老子·二章》的语境,“和”的涵义,“音”、“声”在先秦文献中的用例情况,以及历代乐论关于五声调和八音而成乐的论述等的分析,就《老子·二章》中的“音声相和”的语义所指,提出我们的理解。

一、《老子·二章》论旨及“音声相和”的语境

《老子·二章》从“美”与“恶”、“善”与“不善”的对立、依存、转化谈起,进而说到“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的相异、对立、依存、转化、调和,说明“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也都是互相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最后,以“圣人”为榜样,喻示世人应效法“圣人”,在治国及处事上也要遵循辩证法原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从本章论旨及“音声相和”的语境看,有三点需要我们在理解和阐释“音声相和”的涵义时特别注意:

第一,本章并不是专门谈音乐美学问题,而是列举“‘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则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它们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音声相和”只是作为列举的诸种事象之一,用以喻说《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故此,对《老子》“音声相和”的理解不能完全脱离《老子·二章》的语境,作纯粹音乐美学的诠释。

第二,“音”和“声”是具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关系的两个概念、两个词。《老子》“音声相和”、“大音希声”中的“音”、“声”,都是构成相反相成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大音”之“音”和“希声”之“声”显然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音声相和”,“傅奕本以及竹简本、帛书本都以‘之’字在句中作连词,句式成为‘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帛书本在“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之间有空格,整理者作“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又,从“和”字也可知,“音”、“声”是具有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两个词。因为,“和”以对立、相异、相反为前提,和而不同,若“同”则构不成“和”。故此,则释“音声相和”为“音声之矩小、清浊相和”,把“音声”看成一个概念、一个词语,显然有误;而释为单音与和声、乐音与和声、单音与乐曲相和等等,也值得商榷,因为这些概念都属于声音的范畴,它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并非相对、相异、相反的对立统一关系;至于“意声相和”,也不能构成相反相和的矛盾关系,犹如蔡仲德先生所说:“第一,《老子·二章》这一句前文之‘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及后文之‘前后’均为同一范畴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没有一方,另一方便不可能存在,而‘意’、‘声’却分属两个不同范畴,二者既无必然对立关系,又无必然依存关系(无‘声’仍可有‘意’,反之亦然),将‘意声’与‘有无’、‘前后’等并列,便显得互不协调。”

“音声相和”中的“音声”,与先秦文献中音、声合词泛指声音或音乐歌舞的用例迥然有别,“《老子》将‘音’和‘声’的概念明确划分,并各自独立使用,但这一划分并未得到广泛认同”,这就为准确理解“音声相和”的语义所指带来了困难。

第三,这里列举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常见的寓含着常情、常理、常识的生活和文化事象,为人们所熟知或易知,并不玄虚深奥。如,“有无相生”就是指“事物的有与无,即存在与消亡之间的相对成立和相互转化”,而不是指玄虚深奥的道体的“有”、“无”。“音声相和”也应是人们熟知的生活、文化事象,并不玄虚深奥。故此,过于玄虚深奥、超乎人们生活常识的注解、阐释,如释之为寂静与声响构成和谐境界,安乐、悲怨相互对待,“音”之美与“声”之丑的依存转化,“意声相和”等,并非《老子》本义。

总之,从本章论旨和上下文语境看,“音声相和”应是人们熟知的生活、文化事象,“音”、“声”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和”。

二、关于“音声相和”之“和”

“和”在《说文》中是“音同义别”的两个字:“龢”与“和”,分别释为“调和”和“应和”。

《说文·龠部》:“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段注:“言部曰:‘调,龢也’。此与口部‘和’音同义别。经传多假‘和’为‘龢’。禾’各本作‘和’。今正,此言其音同而已。”《说文·口部》:“咊,相应也。从口,禾声。”段注:“古‘唱和’字不读去声。”“龢”即调和,“和”即应和。但是,“经传多假‘和’为‘龢’”,王力先生则认为:“‘和、龢’实同一词,与‘谐、龤’实同一词,吹、龡’实同一词,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若细究其义,调和之“龢”与应和之“和”,的确“音同义别”。“调和”是把相对、相异、相反的各种因素统为一体,杂多样于统一。“应和”是指声相应答。但不论“调和”还是“应和”,都有使不同、对立、相反的因素和谐为一的特点。故,调和、应和、和谐是“和”的三个基本义项。《尔雅·释诂》释“和”云:“谐、辑、协,和也。关关、噰噰,音声和也。勰、燮,和也。”徐朝华《尔雅今注》:“‘辑’,和协,亲睦。《左传·僖公十五年》:‘群臣辑睦。’”“‘勰’,协调一致。《说文·劦部》:‘勰,同思之龢也。’”“‘燮’,和谐。《尚书·洪范》:‘彊弗友刚克,燮友柔克。’”《尔雅》将协和、调和、应和、和谐、和睦等义却集于“和”字之下。

那么,“音声相和”之“和”,取何义为宜?诸家释义,多取和谐、应和、调和之义,也有释配合、附和、羼和的。但是,历代乐论论乐之“和”,其基本思想是:和谐的音乐是由各种相对、相异、相反的要素构成,这些相对、相异、相反的要素通过调校、调试、调和的手段和方式,“以他平他”,使之和谐一体,呈现平和、中和、淡和的风格特点,成为中和之乐。譬如,西周末太史伯和春秋时齐相晏婴论乐之“和”,就以调味喻说调声。

《国语·郑语》载史伯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婴语:“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老子》中的“音声相和”、“大音希声”、“五音令人耳聋”等命题,虽然是用来喻说其哲学思想,并非专门论述音乐问题,但是,这些命题是对先秦礼乐文化活动中长期音乐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史伯以来诸家乐论思想的概括,是有关音乐文化事象的命题。所以,根据历代乐论论乐之“和”的基本思想,我们认为,“音声相和”之“和”取调和之义为宜。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注云:“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刘宏彬《老子》译:“乐器的音响与人声相调和。”清宁子《老子道德经通释》注:“‘音’指乐器音响;‘声’指人的声音。两者互相调和。”也都取调和之义。

三、关于“音声相和”之“音”、“声”

“音声相和”之“音”、“声”究竟何所指?从其上下文的语境看,“音”、“声”是相对性质的概念;“音”、“声”之间是互为“他者”、“以他平他”、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

那么,音、声在何种情况下才能构成互为“他者”、“以他平他”、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呢?这要从文献用例中寻找答案。

考察音、声在先秦及两汉文献中的用例情况,第一,音、声单独使用,泛指声音或音乐(或泛指音乐歌舞)时,构不成“以他平他”、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第二,音、声合词的音声或声音,或泛指声音(包括乐音和噪声),或指音乐(有时也泛指音乐歌舞)时,音、声之间更不存在“以他平他”、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第三,只有在乐学概念的五声、八音之称中,音、声才构成互为“他者”、“以他平他”、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

《尚书·虞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

《周礼·春官宗伯下·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祇。”“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周礼·春官宗伯下·大师》:“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

《吕氏春秋·孝行览》:“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班固《汉书·礼乐志》:“国子者……皆学歌九德,诵六诗,习六舞、五声、八音之和。”

沈约《宋书·志·乐》:“……然此诸乐,皆和之以钟律,文之以五声,咏之于哥词,陈之于舞列,宫县在下,琴瑟在堂,八音迭奏,雅乐并作,登哥下管,各有常咏,周人之旧也。”

魏收《魏书·乐志》:“五声有节,八音无爽,笙镛和合,不相夺伦,”

房玄龄等《晋书·志》:“宫、商、角、徵、羽,谓之五声。金、石、匏、革、丝、竹、土、木,谓之八音。声和音谐,是谓五乐。”

郑樵《通志·乐略第二·十二律》:“变阴阳之声,故为十二调。调各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乃成为乐。”

“六律”、“五声”、“八音”是中国传统乐学术语,是历代乐论的重要范畴。只有在“五声”、“八音”中出现的“音”、“声”是相对性质的概念。虽然“五声”有时也称“五音”,但与“八音”并举时,从未称“五音”;“八音”虽有时用“八风”兼称的情况,但从未有称之为“八声”者。也就是说,从先秦及两汉的文献用例情况看,只有在“六律”、“五声”、“八音”并举的乐学概念中,“音”和“声”才是相对的概念。

并且,也只有“五声”、“八音”之“音”、“声”之间才是互为“他者”、“以他平他”、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国语·周语下》载伶州鸠论乐云:“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韦昭注:“声,五声也,以成八音而调乐。贾侍中云:‘律,黄钟为宫,林钟为徵,大簇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所以平五声也。’”其意是说:音乐是从调和各种相反、相对、相异要素而形成的和谐中产生,而和谐来自于平抑过高、过细的声音使之平正,“五声”用以调和“八音”而成和谐之乐,“六律”用以调和“五声”使之平正。换言之,“六律”是用来调和“五声”的,“五声”是用来调和“八音”的,“六律”、“五声”、“八音”之间是互为“他者”、“以他平他”、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

又,“五声”简称“声”,“八音”简称“音”。《说文·音部》云:“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据此,我们认为,“音声相和”之“音”指“八音”,“声”指“五声”。

四、五声调和八音而乐成

六律、五声、八音是成乐的关键,因而,也就成为自先秦以来的历代乐论的核心命题。房玄龄等《晋书·乐上》云:“凡乐之道,五声、八音、六律、十二管,为之纲纪云。”杜佑《通典·乐三·五声八音名义》云:“五声有序,八音克谐,乐舞之名,宜以详定。”认为六律、五声、八音是成乐之“纲纪”,“五声有序,八音克谐”才可名之为“乐舞”,这与许慎“五声八音总名”之谓“乐”的意思相同。《说文》云:“乐,五声八音总名。”若将此定义换一种表达式,则是:

乐=五声*八音

又,五声简称“声”,八音简称“音”,则上面的表达式为:

乐=声*音

这里的“*”,表示“和”,但不是“应和”、“配合”、“附和”、“羼和”之义,因为五声“应和”、“配合”、“附和”、“羼和”八音,或者说五声、八音相“应和”、“配合”、“附和”、“羼和”,于意不通。这里的“*”表示“调和”。用五声调和八音,即用五声给八音定音、定调,才成为和谐之乐。古棣、关桐的“五声、八音相配合才构成悦耳的音乐”,最接近《老子》语境中的“音声相和”之所指,但释“和”为“配合”,不妥。若将上面的表达式用文字表述,则是:

音乐实践的关键处即在于调音和定调。“调音”就是用六律调和五声,确定五声的高低,文献谓之“和五声”;“定调”就是用五声调和八音,为八音的协和演奏确定调式,使“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文献谓之“谐八音”、“八音谐”(或谓“八风平”)。所以,成“乐”之要,在于不断地调试、调校、调和、协调,使不同的、相反的、对立的音乐构成要素形成和谐、悦耳的节奏和旋律。对此,历代乐论论之甚详。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孔传:“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律谓六律六吕,十二月之音气。言当依声律以和乐。”孔颖达疏:“声依永者,谓五声依附长言而为之,其声未和,乃用此律吕调和其五声,使应于节奏也……八音能谐,相应和也。”

班固《汉书·律历志》:“声者,宫、商、角、徵、羽也。所以作乐者,谐八音……八音: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又:“《书》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七始咏,以出内五言,女听。’……言以律吕和五声,施之八音,合之成乐。”

应劭《风俗通义·声音》:“天地之风气正,而十二律定,五声于是乎生,八音于是乎出。声者,宫、商、角、徵、羽也。音者,土曰埙,匏曰笙,革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由是言之,声本音末也。”

沈约《宋书·志·历上》引扬雄之言且注曰:“扬子云曰……‘律以和声’,当以律管钟均,和其清浊之声。声律相协,而八音生’,协,和。宫、商、角、徵、羽,谓之五声。金、石、匏、革、丝、竹、土、木,谓之八音。声和音谐,是谓五乐。’”

郑樵《通志·乐略·历代制造》:“后魏孝明帝神龟元年,有陈仲儒者,自江南归魏,颇闲乐事,请依前汉京房,立准以调八音……准者,本以代律,取其分数,调校乐器,则宫商易辨。若尺寸小长,则六十宫商相与微浊,若分数加短,则六十徵羽类皆小清。至于清浊相宣,谐会歌管,皆得应合。虽积黍验气,取声之本,清浊谐会,亦须有方。若闲准意,则辨五声清浊之韵;若善琴术,则知五调调音之体。参此二途,以均乐器,则自然应和,不相夺伦。”

“正六律”以“和五声”,“和五声”以“谐八音”,“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六律、五声、八音是互为“他者”、“以他平他”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乐就是在不断地调和这些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中形成的:“调校乐器,则宫商易辨”,“清浊相宣,谐会歌管,皆得应合”,“以均乐器,则自然应和,不相夺伦”。五声为成乐之“本”,八音为“末”;“本”、“末”相对相谐、相反相成,形成中和之乐。故,《说文》云:“乐,五声八音总名。”而作乐的目的和乐的功能和作用也在于“调和”二字:调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神(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达到“神人以和”的目的。总之,乐是以调和的手段和方式,实现和谐、和睦、和平的目的,所以,乐要呈现平和、中和、淡和的风格和特点——一言以蔽,即“乐从和”。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老子》语境中的“音声相和”命题之所指,是指以五声调和八音而成和谐之乐,即班固《汉书》所谓“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因为“音声相和”命题中寓含着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以,《老子》将其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前后相随”等并列使用,用以“说明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对待的关系中产生的”。

同类推荐
  • 一块玻璃值多少钱

    一块玻璃值多少钱

    《一块玻璃值多少钱》分为一路的爱、最美天使、美丽城市、锋利的刀口、唢呐声声、旧时碎片六辑,主要收录了一块玻璃值多少钱、光头美丽、受伤的白鹭、黄老师、董平柏老师等作品。《一块玻璃值多少钱》是作者的第四本小小说集,收录了作者最新的小小说作品和作者创作以来的最经典小小说篇目。
  •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闲言絮语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闲言絮语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之“闲言絮语”收录了当代名家的散文佳作。作者就像拉家常一样述说着生活的闲言絮语,他们闲话做人,纪事童年,他们对男人对女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对失恋各有态度,对生死另有认识……
  • 银水换神泉

    银水换神泉

    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一座绚丽的文学宝库,珍藏着浩如烟海的内容健康、纯朴乐观、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学瑰宝。它植根于民间,融幽黙、风趣、机智、巧合等元素于一体,以其通俗易懂上口易记而得以广泛流传。它源远流长,在某种程度上,它给正史以弥补,给名著的孕育奉献了营养,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基本上都是先有零散传说而后成书。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以扬善惩恶为主,催人奋进,积极向上,并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如果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平淡……
  • 沙滩上的脚迹:茅盾散文

    沙滩上的脚迹:茅盾散文

    茅盾的散文反映时代,同时也超越时代,他的早期散文大多篇幅短小,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生活剪影象征时代的苦闷。他用文字对社会生活进行素描写生,对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在他笔下,富于时代特征的社会生活场景丰富多样,跃然纸上。《沙滩上的脚迹——茅盾散文》收录了茅盾的经典散文力作,既有战争年代的时代感怀,也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还有对人事的追忆,以及对生活、对文学的思考,有助于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茅盾的艺术风格、写作特色。
  • 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

    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

    朱自清不仅是一位诗人、散文家,而且是一名学者,一名民主战士。他的著作有27部,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字数近200万字,且字字珠玑,句句秀美,或清秀隽永,或激进深邃,为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文学遗产。
热门推荐
  • 遁一

    遁一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天之道缺,以身化道。长生大道,身化道一,追逐逝去的一。诸葛如慧,李元霸如勇。天之缺一已经归回,遁去的一,逝去的一。不幸少年确实承接那大道的一,少年名缺一。
  • 龙脉守护者

    龙脉守护者

    这个刚刚进入新生代的世界需要一些能够给她带来安全的战士!“所以你就找上我们了?”————某身残志坚的改造人“我还想喝着可乐看电视呢,百事可乐”————某百事可乐狂热者异界人“额,有没有工资?”————某金钱至上的暗杀者“我倒是不介意,只要可以打架”————某脑袋里全是肌肉的战斗狂“林在哪我就在哪”————某大叔(老怪物)控的萝莉兽耳娘“那么我来当队长”————某活了上百岁的嗜血老怪物龙脉守护者,在此集结!话说为什么听上去像是复仇者呢……
  • 太上洞渊辞瘟神咒妙经

    太上洞渊辞瘟神咒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越时空之五行之源

    穿越时空之五行之源

    一个学生把守护地球的五行之源弄丢;在别的时空寻找,最后英勇归来的故事
  • 倾世魅医

    倾世魅医

    当医术卓绝的她对上天下五公子中的腹黑公子,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 灵破诸天2

    灵破诸天2

    天地万物,无一不有灵!功参造化,御天地万物皆可化灵!是以灵破诸天!天地异力横生,炼之九、方能九龙伏天际!天才?何为天才,三年前我为天才、一夜之间沦为废人,可叹苍天无眼!我不甘!三年绝望,屈辱,坚持!既然我已重生!誓要让这天下无如三年前那般陷我于绝境之人得尝恶果,天下卑鄙之奸人、我必见一杀一!以正我心中之道!(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应从什么地方入手?冯立鳌同志的《博弈春秋人物正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该书以前771年周室“骊山之乱”后的平王东迁为分析的起点,其时,周王朝的统治力严重衰落,齐桓、晋文、楚庄等七八个政治集团相继崛起,各诸侯国争相发展自己的力量,华夏族的整个天下呈现出剧烈动荡的局面,文化的一统局面也随之破碎,代之而起的是群星灿烂、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
  • 当七喜遇上可乐

    当七喜遇上可乐

    她爱蓝天白云,爱星星爱月亮,就是不爱他。她会数着银票流哈巴拉子,却不会垂涎他的美色。时空的震荡,让她失去了作为国际刑警的记忆。在这个陌生的世界,路上一不小心拾了块免死金牌,意外失身,成为王爷家的侧王妃。且看一介平民女孩如何俘获王爷心!
  •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有一种美德叫微笑

    有一种美德叫微笑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有一种美德叫微笑;给宽容一个微笑;爱从一个微笑开始;把微笑送给自己;诚信——开往春天的地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