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79600000028

第28章 中庸伦理是孔子的一大发现

(一)中庸是孔子晚年的哲学思想

这一结论也为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书证实。郭先生认为:“孔子一生的思想演变实由礼学而仁学而易学,分属其早年、中年和晚年。”这种说法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

礼学和仁学是人事学,是学问家和思想家之事;易学是形上学,是哲学家之事。一个哲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思想家,而一个思想家必须首先是一个学问家。由礼学而仁学而易学,符合人的思想演变和治学的逻辑。

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他学什么呢?他学礼、学诗、学琴、学御、学射等等,但他以“学礼”为中心。《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孔子25岁那年向老子学习周礼。《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孔子向郯国国君学习古代以鸟兽名官之事。文官武官服饰有“禽”“兽”区分,这也是“礼”之内容。《孔子家语》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向周敬王朝的大夫苌弘学习音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学习弹琴,这都是学乐。孔子认为礼主敬,乐主和,“礼之用和为贵”。乐是礼的辅助手段。

孔子教诫儿子孔鲤:“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学诗乎?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作为“过来人”的体验。孔子说话好引《诗》句,所谓“子曰诗云”。诗是文人沟通的手段,它含蓄、文雅,有回旋余地,很合礼的宗旨。

孔子早年根据社会需要,结合原始礼制制礼。礼是孔夫子日常修习和教人的专业。孔子30岁左右即在礼学方面就有了成就。所以,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

对礼的进一步思考必然是对“仁”的认识。“仁”升华和演变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于是就有对“克己”、“爱人”、“推己及人”、“与人忠”、“无怨”、“无悔”、“人任焉”、“得众”、“足使人”等等特征与作用之分析,孔子的“仁学”奠定了儒家的基础,冯友兰因此称赞孔子“与希腊‘智者’相仿佛”。而梁启超则直接将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比。(《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五)美国历史学家拉铁摩尔则认为孔子是“编述已经被认为是古代圣人的智慧的公式的人”。中年的孔子也认为自己是一个“智者”,他说“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无惧”。而他自己呢,则“四十而不惑”。

礼学和仁学的进一步升华是孔子借《周易》阐述儒家天地人三才思想,这是可以反观人事学的形而上学或哲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孔子大约50岁开始学易,关于他学易所下的工夫,《论语》中有“韦编三绝”之说,又根据《论语》中“加我数年”一语,孔子“易学”的形成在他五十六七岁以后。《周易》本为占筮之书,孔子轻占筮,重德义,通过《易传》、《说卦》的有关著述,将《周易》发展为人文哲学之书。孔子对自己晚年的“治易”和“易学”,有“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的体验与概括。这标志着人性与天道的融合和孔子哲学人格的完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中庸的道德概念。中庸应该是孔子晚年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儒家的后继者。曾子作为孔子的高足,“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体验着天人合一、物我相融之和乐,深得孔子的赞赏。子思吸收了道家和阴阳家的慧解,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写作《中庸》;孟子从道家稷下学派吸收道家的气论,发展为“大丈夫”和“浩然之气”,吸收了道家的天人观,发展为“知性则知天”的性善论。

(二)《论语》和中庸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情感生活的纪实性作品。对老师的训诲,弟子有时“书于绅”;对精彩的内容,事后可能也有补录,也有发挥,于是积久便多。大凡一个有影响的学派,总担心对祖师爷的思想时间长了会在传播中出现偏差,这就必须写出经典,子思写《中庸》就是这样。根据《论语》中记有曾子临终时的情况,可知《论语》的最后成书是在曾子弟子子思这一辈。曾子比孔子小46岁,是孔子弟子中年龄最小的,所以《论语》成书是在孔子死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带有综合性质,非出一时一人之手。《论语》的内容没有按时间先后排列,以及《论语》松散的语录体性质,都说明了这一点。然而《论语》中思想之深邃说明,回忆和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生活中精彩而闪光的内容。

《论语》不失为儒家经典。《论语》中不仅有许多语句直接涉及中庸,而且全书渗透着温润含蓄的中庸风格。《论语》记录的大多是孔子的教学和日常活动,所以其中表达中庸思想较为平易,不似《易传》中那么深奥,这多少有一点因材施教和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性质。正是从这种平易的表达中,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孔子及儒家的中庸思想。

下面将《论语》中直接涉及中庸的语句分类解析于下:

1.总结历史经验,以历史知识和历史事实为基础建立中庸观念

[原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译文]尧说:“啧啧!舜啊!根据天命规定的次序,帝王已落到你的身上了,你要真正做到办事公道,处理问题恰到好处。如果天下的人都陷于贫困,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永远完结了。”舜也这样告诫过禹。

[评析]“允执其中”一语,体现了中庸真谛。

[原文]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裳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译文]禹个人饮食非常简单,而对于祭祀先人的供品却很丰盛;他平时穿着俭朴,而祭祀鬼神时穿的礼服戴的帽子却很讲究;他个人住的房子很矮小,而对田间工事、水利建设却舍得投入。

[评析]孔子认为,禹如果因个人衣食住尚俭而对于祭品礼服与田间工事都简率,便是不及;又若是因祭品礼服与田间工事的完备,便对于个人的衣食住崇尚奢侈,便是太过。禹没有不及与过,行的是中庸。

“允执其中”代代相传,据《孟子》说:“汤执中。”

2.从政的经验

[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老百姓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评析]中庸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儒家文化的核心。

[原文]张而弗弛,文武弗能也;弛而弗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译文]张而不弛,太过,连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弛而不张,不及,文王武王不会这样做;有张有弛,有劳有逸,符合人的活动规律,正是文王武王所行的。

[评析]凡事都有两个方面,不能偏执一端,中庸要求事必兼两,理必用中。

[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观瞻,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子张问孔子:“如何才能管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德,就可以管理政事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办事讲究效益而不过分耗费财力;做事勤恳而不怨天尤人;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而不贪财利;保持人格的庄重但不傲慢,保有威严的气质但不凶猛。子张问:“怎样才能做到‘惠而不费’呢?”孔子说:“引导人民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就能‘惠而不费’;任人以能,让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又有谁会埋怨?自己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又怎么会贪财?无论人多人少,势力大小,都不敢怠慢,那不就是‘泰而不骄’吗?君子衣冠端正,目光严肃,使人肃然起敬,那不就是威而不猛吗?”子张曰:“什么是四种恶德?”孔子曰:“事先不教育而处置人叫做虐待;事先不预告不指导而要求立即成功是粗暴;迟迟不下达命令又要求限期完成是心术不正;在开支方面过分吝啬是小气。”

[评析]从政人员直接与人民打交道,他的一言一行都有一个“得民心,顺民意”的问题。政治家要倡扬四种美德,反对四种恶德。四种美德无过与不及,是中正之德;四种恶德则居心不仁而反中庸。孔子的中庸之德,以“智仁勇”(三达德)出之,以“忠恕”行之。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

[译文]用中庸之德处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成为天之枢纽,所有的星星都环绕它,归向它。

[评析]北辰,北极星,古人认为它是天之枢纽。居其所:停留在它应该停留的地方,意思是北极星自己不动,众星四面环绕归向于它。可见,以德施政才有凝聚力。

[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译文]光有恭敬而不以礼节之则多事,光有谨慎而不以礼节之则多畏,光有勇悍而不以礼节之则可以乱来,光使直性子而不以礼节之则急躁。

[评析]无礼则无节文,则恭、慎、勇、直这些美德也会出现弊端:葸,畏惧;绞,急切。所以,礼为中庸之具,矫过与不及也。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为重。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好就好在这里。但小事大事只顾按“和”去做,有的地方就行不通。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节制和。也是行不通的。

[评析]礼以和为贵,但不能“一团和气”,当“好好先生”,失掉原则与立场。

3.认识事物的方法

[原文]司马牛叹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做事只要严肃认真而不出差错,对人谦恭而有礼貌,那么,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评析]有道德的人必然得到周围人的爱戴,所谓“德不孤,必有邻”。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我有知识吗?没有。(我不过是有点智慧)有一个乡里人问难于我,我扣住问题的两个方面反驳他,使他理屈词穷。

[评析]这就像法庭上原告有原告的理,被告有被告的理,但都是偏理。法官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之理才是“叩其两端而竭焉”正理。林则徐谈到给子女留钱时说,儿孙若如我,留钱干什么;儿孙不如我,留钱干什么。这是“叩其两端而竭焉”。又如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都是通过“扣其两端”,说得对方理屈词穷的方法。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注意克服四种不良心理倾向,做到不意气用事,不绝对,不固执己见,不以我为中心。

[评析]“意必固我”是人性的四种弱点;只有“绝四”,才能允执厥中。

4.生活经验

[原文]欹器以满覆。

[译文]鲁庙中的这种水壶(欹器)之所以倾覆,是因为注的水满了。

[评析]孔子进入鲁庙,对祭祀中的每件事他都询问。看到欹器以满覆,他想起古人“满招损,谦受益”的教导,感慨地说,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啊!老子说:“盈不可久,虚者实之”。孔子也信奉盈消虚长、物极必反的道理。

[原文]“欲速则不达”。

[译文]做事越想快就越做不好。

[评析]时间是事物存在的条件。办事的速度必须与客观事物本身的情况相适应。“拔苗助长”不仅不会“长”,反而会破坏苗的生长。“欲速则不达”说的就是这种主观片面,急躁冒进,而把事情办糟的情况。它要求的是一种主观适应客观之“时中”。

[原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挑土筑一座一定高度的山,少一筐土就达不到预定的高度,这是“不及”,在平地覆上哪怕一筐土,也破坏了原来的平整,这是人多余的行为造成的“过”。

[评析]孔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办事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有时候“过”与“不及”哪怕只有一点点,它也可能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像画蛇添足的故事,目标是“画蛇”,少画一足和多画一足是一样的不好。

5.品性修养

[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质地胜过文采则显得粗野劲道,文采胜过质地则显得纤细柔弱。只有文采质地都很出色,才称得上君子。

[评析]内容不离形式,形式不离内容。只有内容形式都好,才是完美的存在。君子做人处事,求文质之中庸。

[原文]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当说的话不说,就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就失去人际交往的机会;不当说的话随便说,就会惹下麻烦,甚至祸从口出。有智慧的人说话既不失人缘,又不留下语言的过失。

[评析]语言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有利,用得不好有害。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话。“君子而时中”,应该包括说话。

[原文]子曰:“恶紫之夺朱也。”

[译文]孔子说:朱色是正色,我不喜欢紫色在色度上深于朱色。

[评析]孔子的中庸思想并非无是非,而是有自己鲜明的价值取向。孔子用“恶紫之夺朱”这个比喻说明:对于正确、正当的事物不能使它超过应有程度和位置。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红得发紫,紫得发烂”形容自我膨胀的明星名人,这就是“恶紫之夺朱”。

[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莽撞,恭敬而又安定。

[评析]人的德性,本来是对立两面都具备的;但后天在气质上的不同修养,又使得人性都有所偏,只有圣人才能修养到位,阴阳合德,刚柔一体浑然,其中和之气见之于容貌。

[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奢侈的人一般不谦逊,而节俭的人容易简陋,与其不谦逊宁可简陋一点。

[评析]奢俭俱失中,而奢之害大;在过与不及中,有时在利害方面有差别。两害取其轻,这是选择的依据,而不是修养的依据。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把不同类型的人团结在一起,而小人沆瀣一气,排斥异己。”

[评析]将“和而不同”纳入道德范畴的是孔子。和而不同,指尊重不同、尊重个性、采纳不同意见、团结不同方面的人。这既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品质,也是思维和处理社会问题的方法,是“和道”的关键内容。在社会管理的方针上,孔子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所以儒家向往“天清地泰、和乐光明”的社会,人人素其位而引,发挥适当的作用,彼此没有冲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太和”景象。由孔子赞修的《易传》说:“太哉乾元……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不仅是人类社会之和,而且是整个宇宙之和,个人身心之和。

“和而不同”在文化问题上的运用,是儒家“道并行而不悖”的文化主张。它据此处理与道家学派的矛盾,消化吸收道家的理论成果。后来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它在与佛教、道家展开理论争辩的同时,通过融道融佛,不断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创立了宋明理学。

[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谨慎周到地与周围相处,绝不拉帮结派、朋比为奸;而小人则与此相反。

[评析]“周”与“比”都有与人亲厚之意,但前者有仁者之心而后者无。孔子于周比,和同、骄泰之类,常对举而互言之,目的是使人能察两者之间的区别而审慎地选择其行为方式。

[原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可以快乐,但不能由极乐走向淫邪;可以悲哀,但不可因悲哀伤害身体。

[评析]这是孔子评价《诗经》中的爱情诗《关雎》的审美价值时说的话。他还说:“诗三百首,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中有许多这类句式,它们是孔子中庸思想的具体展开,意思是说,要保持事物(包括心情、心态、作风)的最佳,最理想的“中”态,必须泄其“过”。这种“过”是最容易出现的倾向,是人性的弱点。

[原文]道之不行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译文]中庸之道所以不能实行,我知道其中的原因了:有涵养的人做得过分,而没有涵养的人根本不做;中庸之道所以不能彰明,我知道其中的原因了:有知识的人做得过分,没有知识的人又做不到。

[评析]植根于小农经济的中庸文化,容易弊于静而不知动,弊于家而不知群,弊于中庸而不知力(张岱年语),孔子感叹真正意义下的中庸难于实行。

[原文]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和一些狂妄的人和拘谨的人来往了。狂妄的人敢作敢为,有进取心;拘谨的人比较保守,许多该干的事不肯干。”

[评析]胆大妄为者,急躁冒进,把事情办糟;过于拘谨者畏葸不前,无所作为;只有适中而行,既不要胆大妄为也不要过于拘谨,才会积极稳妥,把事情办好。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不固定对谁亲,也不固定对谁疏,只同有义的人靠近。”

[评析]適(dí),亲近,厚待;莫,疏远,冷淡;比(bì),靠近。孔子和儒家把“义”作为人际关系的准则。

[原文]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孔子评价历史上的隐者或逸民说:“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也不降志辱身;柳下惠坐怀不乱,降志辱身而能恪守道德;虞仲、夷逸过隐居生活,随心所欲,而能保持自身高洁。这些人有可以称道的一面,但总的来说,这些人消极避世,素隐行怪,脱离社会,我是不赞成的。所以我放弃对这些人进行价值评判。”

[评析]《中庸》引孔子的话说:“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孔子主张积极入世,对隐者逸民的所作所为有所保留。这是“可否的中庸”,投的是“弃权票”,一种弹性的态度。

[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颛孙师和卜商,谁更贤一些?”孔子回答说:“颛孙师过分,卜商不够。”子贡问:“那么是颛孙师更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没有达到同样不好。”

[评析]师,颛孙师,字子张;商,卜商,字子夏。分析《论语》中有关子夏、子张言行可知:子夏这个人要求自己不严,他说:“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他对人计较,有点吝啬。《说苑》记孔子车无盖,“以子夏吝不向之借”。所以孔子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篇》)。子张这个人则过分豁达大度,曾子赞之为“堂堂乎张也。”例如:子夏之门人以人际交往之事请教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能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与?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夏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子张则过于随和。所以孔子说子夏“不及”而子张“过”。“过犹不及”是中庸的重要原理。

同类推荐
  • 独特的浩然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

    独特的浩然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学

    浩然作为跨越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新时期的见证作家,他在每个生命阶段的创作都预示着当代文学的转折性意义,他在文学意义上的重要性不言自...
  • 杜甫文集1

    杜甫文集1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人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中华歇后语(第八卷)

    中华歇后语(第八卷)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也称俏皮话。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为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为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象;后一部分则是从前一部分引申而出的、作者要表达的对事物的看法。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平时的言谈或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歇后语,就会有助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使语言充满生活情趣,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词与情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词与情

    苏轼的词另辟蹊径,于剪红刻翠外别立一宗,以清旷之气登大雅之堂。他不刻意为文,而文绝千古;不刻意为人,而名重九州。从他的笔端,我们感受他美丽而别有趣味的人生:年少的轻狂、与友人同醉的畅快、与手足聚散的不舍、大彻大悟的轻松;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面对命运的捉弄,他深得其乐、尽情享受,向世人演绎“宠辱不惊”的风华。读他的词,可以爽口,可以怡情,可以遣怀;品他的人生,感动、敬佩、怜惜相互交织。正是这种超凡的魔力,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苏轼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喜爱,去思索,去体味。
  • 向北向西:两位中国记者在“中俄友谊之旅”的行走故事

    向北向西:两位中国记者在“中俄友谊之旅”的行走故事

    本书通过自己的文章让从未去过俄罗斯的中国人全面了解这个白桦林的国度,讲述行走俄罗斯喜怒哀乐与难忘记忆。
热门推荐
  • 女高怪谈

    女高怪谈

    "我的高中时代一直都是很美好的,直到有一天我的室友吊死在我的床前……从此为了活下去,我变成了专门和游魂野鬼打交道的走阴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世嫡公主

    异世嫡公主

    倒霉倒霉!!居然因为刷网页没看到路摔进没有井盖的下水道!!!钟惠韵觉得简直是奇耻大辱!!可是,为什么爬出来后世界都不一样了。。什么?我是公主?!!我是穿越了么?爽啊!咦?!美男,过来给本公主调戏一下~什么?拒绝,你知道我是谁么?我可是嫡公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阴冢疑云之魔瞳

    阴冢疑云之魔瞳

    青铜古箱孕育着灵魂的归宿,会跳动的尸体继续着未了的夙愿,诡异莫测的深山,是魑魅魍魉的乐园。尘封在幽冥深处千年古墓,隐逸在古画里的万年女鬼,行走在阴司间的无头僵尸,这一切都是宿命的亟盼,还是阴人的眷恋。那些幽邃的深山里埋葬多少恩怨情仇,那些古朴残破的荒漠里隐逸着多少腥风血雨,时间可以将岁月的痕迹侵蚀,却依旧不能将亟盼隔断。温三根带你领略怪力乱神,带你解开尘封的未知,跳动的尸体,无头的女鬼,还有你枕边那张没有五官的脸PS【恐怖,诡异,血腥,胆小者,心脏病人,勿入】
  • 异世之随波逐流

    异世之随波逐流

    稚嫩的面容、弱小的身躯、在这异世之中,穿越而来的叶痕成为了十几岁的孩童,谈不上发明、亦不会创造,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拜上了神秘莫测的师傅、结交到小小的红颜知己,所有的一切,都从一个小乞丐开始做起。
  • 纹行天下

    纹行天下

    纹命大陆,纹即是命,命即是纹。在这里,时代的主题不是和平与发展,而是生存与灭亡!鬼灯一族,将骷髅灯点亮,吞噬世间一切光芒;修罗七魔,奴役参天树人,扫荡植被尽显荒凉;黑冥水母,吞吐粘稠毒液,万千海族无处徜徉;粉荒灰鸦,坐镇云顶天宫,撒播尘种遮蔽太阳……陆安,一个徘徊在社会浪潮下的普通青年,于偶然间穿越到这片异界,从此开始了一段铁血与浪漫之旅——熄鬼灯,斩七魔,收水母,伏灰鸦。但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更为强大而可怕的种族,正在苏醒当中!
  • 王子复仇记

    王子复仇记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做雷锋式的好员工

    做雷锋式的好员工

    忠诚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责任,一种精神。只要拥有一颗忠诚的心,相信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全面发展的舞台,就像雷锋一样,忠于党,忠于自己的团队。对于一名职场人来说,忠诚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对拓展事业负责、对拓展业务负责,意味着与团队同舟共济。
  • 我的阿猫阿狗朋友

    我的阿猫阿狗朋友

    《我的阿猫阿狗朋友》记述了人们与猫狗之间感人肺腑的真实曲折故事,以纪念那些给我们带来快乐、爱、启迪的沉默而真诚的动物朋友。内容丰富多彩,分为三辑,或来去匆匆,传奇一生;或乐趣融融,温馨美好;或生命感动,发人深省。《我的阿猫阿狗朋友》将人对动物的态度视为拷问灵魂、提升生命的一个尺度,号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 经挤耐压的河:石煌远诗词歌赋选

    经挤耐压的河:石煌远诗词歌赋选

    春妹的心曲、无忌的童言、平常的日子、母亲的背影、感恩的诉说、旧诗的新题、楹联与碑文等。
  • 紫金战帝

    紫金战帝

    一个普通的混血少年叶羽,备受欺辱,却意外的觉醒了神秘的紫金之血,踏上了寻找真相的艰难之路,也开始了他的逆天之旅!紫金战歌,响彻万界!战无不胜,唯我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