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1 FDI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正面效应
1、FDI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总体上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封闭型、高度内向化的向重工业倾斜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技术进步的刺激,技术和产品更新缓慢,产业结构严重失衡。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鼓励和吸引外商来华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也适应了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趋势。
当前,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根据小泽辉智的国际投资阶段发展论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处于创新驱动阶段。而根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资本密集型产业即将或者已经成为边际产业。同样在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比较劣势的产业。在当今世界这样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内,发达国家以及那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要把那些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移植到尾随国的经济中。中国所具有的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的比较优势,使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理想地点。FDI大大提高了中国国内加工工业水平,促进了加工工业的改组和提高,同时,在较短的时问内,促进了中国轻纺工业以及以家电为代表的高级耐用消费品工业进口替代的完成,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2、FDI提高了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FDI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信息等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更有意义的是,通过这些要素的注入和组合,改善了原有企业和产业的资源配置状况,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冲击,加大了国内产业的竞争程度,而竞争机制对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外商投资的产业倾斜也影响着不同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部门,外商大规模投资带动了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量的迅速增长,国内企业在熟悉国际市场、从事国际经营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也在扩大对外开放和迎接国际挑战中得到了锻炼,因而大多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
3、FDI推动了中国新兴产业的快速增长。从1999—2004年中国工业行业资产规模的变化中可以发现:在资产增长速度超过70%的18个工业行业中,有11个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资产增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增速最快的前10个行业中,7个行业的FDI企业资产增幅远高于其他类型企业,两个行业基本持平,只有医药制造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资产增长速度落后于行业发展水平。外商投资企业资产增长相对较慢的行业多属于传统制造业、资源性制造业以及内资垄断性行业。如纺织服装、皮毛木材加工、烟草制品、医药制造等。而在增速较快的通信电子制造业、仪表仪器办公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资金密集型新兴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力量,其资产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40%以上。这主要源于这些行业吸引FDI的大幅增长。1999-2004年,上述行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年均增长幅度达16.2%,是全国平均增幅的3.3倍,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也由1999年的16.5%上升为30.3%。
4、FDI促进了中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FDI高度集中于制造业,尤其是以加工工业为代表,加快了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进程。不仅如此,外资工业拥有较好的设备,较高的技术,较强的管理,而且在加工工业中相对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深加工行业。在这些产业中,外资工业的比重较高,并且上升明显较快。外资企业的这种分布对中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进程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加快了中国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进程。与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相比,外资工业中机电产业的比重明显较高,其中尤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更为突出。
5、FDI促进中国创新活动,使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近几年,尽管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贸易额和所占比重出现下降,但外商投资企业仍是中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主要载体,是中国技术进口最大的主体。并且从发明专利拥有量看,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总量中所占比重呈递增趋势。至此,外资企业成为中国技术贸易的主体。其次,随着国际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转变以及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表现在:一是外商投资研发中心数量迅速增长;二是更加重视研究开发的本地化;三是研究层次和领域不断加深、扩宽,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维护、一般应用研究等低水平的研发活动,其基础型、创新型研究项目的数量、层次和投入所占比重有较大幅度增长;四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的研发中心作为研发总部,研发基地,参与全球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
总之,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技术创新活动逐渐增强,促使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投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9.4.2 FDI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
1、FDI的结构性倾斜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三大产业的结构偏差。目前,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偏低,对第一产业的投资规模很小,加剧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目前,外资进入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环保产业等的数量有限,且质量普遍偏低,这对中国三大产业结构偏差的加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第二产业内部,一方面外资主要投资于规模小、见效快、风险小的轻工业和一般加工组装企业,对重工业的投入相对薄弱,导致中国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不利于对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外资工业高度集中于制造业,而在制造业中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工业,加快了中国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进程。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外资过多地流向商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利润较高的产业,而流向通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部门和科教文卫部门较少,对这些部门的产出比重变化还没有起明显作用。
2、FDI扩大了中国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差距
FDI不仅改善了原有企业和产业的资源配置状况,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也带来了外部挑战和冲击,加大了国内产业的竞争程度,而竞争机制对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FDI结构性倾斜扩大了中国三大产业发展水平差距。90年代以来,在中国工业化的高速演进中,FDI高度集中于工业部门,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很少,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偏低,因而对三次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不同的影响,使工业与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大幅扩大。
其次,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加剧了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这给利用外资比重不同的产业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中进入了大量FDI企业,第一、第三产业在外资企业进入较少从而外部冲击度较低的条件下,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也明显相对较低,竞争机制没有对产业生产率的改进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从而使工业与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趋于扩大。三次产业的相对生产率(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劳动力比值之比)的变动也反映出上述变化。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相对生产率之比由1990年的4.31扩大为2005年的7.15,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相对生产率之比由0.87降低为0.64.与国外产业发展比较来看,在中国所处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工业化阶段,三次产业的相对生产率差距应当是趋于缩小的,尤其是第三产业与工业的相对生产率是趋于接近的。在制造业部门,外商大规模投资带动了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量的迅速增长,国内企业在熟悉国际市场、从事国际经营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大多数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而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很多部门,由于外商投资较少,来自外部的冲击度较低,缺乏国际挑战和竞争的锻炼,加上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提高缓慢,国际竞争力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3、形成垄断,降低市场效率。随着中国引进外商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市场结构变化速度加快,外商投资企业的垄断现象开始在部分行业中显示出来。随着国内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华独资经营的环境明显改善,出现了不再依赖中方投资者与其合作以求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许多特点。
4、给中国的民族工业带来压力和阻力。以市场控制为目的的FDI,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会构成抑制的一面。表现在外商控股控市,对中国民族工业构成威胁。中国企业尤其是大量国有企业因机制障碍越来越难以适应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从而受到外资的排挤,最终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