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63200000135

第135章 6 周公王孙苏讼于晋(文公十四年)

“左传背景”

文公十四年,周公(按:指周朝的一个卿士,不是指周初的周公)和王孙苏到晋国去争讼,希望晋国来评判。而周天子偏袒周公,派使臣去向赵盾求情,希望赵盾能偏袒周公。

这种情况集中反映了周天子的威信早已扫地了,周王朝只不过是一个空架子,与夏末以及商末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周朝之所以不至于灭亡,是由于不值得去消灭它。

“原文”

昔者文王听虞、芮之讼[1],而商道始衰。听讼非文王之心也,东冰西炭,冻者不得不西;左渊右陆,溺者不得不右。虞、芮之讼,文王未尝招之使来,盖麾之不能去[2]也。文王虽不与虞、芮期,而虞、芮自至。故议者以二国之向背,筮[3]商、周之兴亡也。舜避朱,禹避均,益避启[4],其辞其受,未尝不视狱讼之所归以为决。虞芮之讼,近舍朝歌而远趍丰镐[5]。彼纣虽倔强于酒池肉林间,直寄坐焉耳[6]。吾尝持是而观后世隆替[7]之由。权在则昌,权去则亡,未有失其权而国不随亡者也。

“注释”

[1]昔者文王听虞、芮之讼:周文王由于得到了人心,以至于其他国家如果有争讼就会来到文王这里,让文王来裁决。相传商代的属国虞国和芮国争讼,不可开交,于是来到文王这里,刚一踏上文王的国土,就被文王国内的风气所感染,于是自动停止争讼了。

[2]麾之不能去:使之离去而不离去。麾huī,同挥。

[3]筮:以蓍草占卜。

[4]舜避朱,禹避均,益避启:朱,丹朱,尧之子,不肖。均,商君,舜之子,亦不肖。启,夏启,禹之子,继承了禹位,结束了禅让制,开始了家天下的制度。

[5]近舍朝歌而远趍(qū)丰镐:朝歌,商朝的中心地带,这里指代商。丰镐,是文王统治的中心地带,这里指代周。趍:同趣,前往。

[6]彼纣虽倔强于酒池肉林间,直寄坐焉耳:指商纣虽然表面很强大,但此时只不过是一个傀儡,因为民心所向已经到文王那里去了。倔强,强大,顽强。

[7]隆替:隆起与废替,指兴盛和衰亡。

“译文”

过去文王为虞国和芮国断案,因而商朝的王道开始衰退。断案并不是文王的本意。东面有冰西面有炭火,受冻的人不得不向西面靠拢;左边是深渊右边是陆地,溺水的人不得不向右边靠拢。虞国和芮国的诉讼,文王不曾招惹它们让它们过来,而是叫他们离去但它们不想离去。虽然文王跟虞国和芮国没有约定,但虞国和芮国自动过来。所以论者以为这两个国家的向心与背离,可以占验商朝和周国的兴亡。舜躲避丹朱,禹躲避商均,益躲避启,他们的推辞和接受,没有不是依案情和诉讼的归向来做决定的。虞国和芮国争讼,舍弃附近的朝歌而前往远方的丰镐。他商纣虽然在酒池肉林之间显得很强大,只不过是暂时坐在那里而已。我曾经用这个来观察后世兴衰的缘由。权力在就能昌盛,权力失去了就会灭亡,没有失去了权力而国家不随着灭亡的。

“原文”

周道既降,孱王仆臣[1],不能主方夏之柄[2],侪[3]于列国。至匡王[4]之世,则殆甚焉。周公,大臣也。王孙苏,卿士也。二臣有讼,不之王而之晋。君天下者,尚将照临万国,大明淑慝[5],外薄[6]海表,咸得其职;今至不能尸阶圮之讼[7],则国之置王,果何用乎?虞、芮介然[8]远国矣,其质[9]成于周,议者尚为商危之。向若飞廉、恶来[10],内相忿竞,弃纣而即文,纣虽无道,亦未必能堪也。

“注释”

[1]孱王仆臣:孱弱的君王,像仆人一样的臣下。形容周天子的威信扫地,已经不受诸侯国的尊敬了。

[2]主方夏之柄:主持华夏各国的政治。方夏,指华夏中原的各国。

[3]侪(chái):同列,同等。

[4]匡王:周匡王,公元前612—前606在位。

[5]淑慝(tè):贤能和邪恶。

[6]薄:近,靠近。

[7]尸阶圮(pǐ)之讼:指主持内部的诉讼。尸,主持。阶圮,阶下,指朝廷内部。

[8]介然:很小的样子。

[9]质:和解。

[10]飞廉、恶来:纣时的奸臣。

“译文”

周朝的道德已经衰退了,孱弱的君王,像仆人一样的臣下,不能够主持华夏各国的政治,和诸侯国的地位并列了。到了周匡王的时候,就非常危险了。周公是大臣,王孙苏是卿士。两位臣子有争讼,不到周王那里去而到晋国来。作为天下的君王,尚且要监察各个诸侯国,严格地分明贤能和奸邪,统治的范围一直延伸到海外,人们都能各尽所能。现在却不能够主持内部的争讼,那么国家设置君王,究竟有什么用呢?虞国和芮国是小小的边远国家,它们到周国去达成了和解,论者尚且以为商代很危险了。以前如果飞廉、恶来在内部相互怨恨争执,抛弃商纣而到文王这里来,商纣虽然无道,但也未必能够容忍。

“原文”

匡王怡然坐视,不惟不骇,反使人于晋助所厚者之讼,惴惴然,恐其不伸。巍然被衮[1],号称天子,顾乃企足矫首,待晋之予夺[2]以为轻重,何其衰也!是周之危过于商,而匡王之无耻甚于纣也。周之颓敝,甚于商季[3],何为当亡而不亡?晋侯之小心,不及于文王,何为可取而不取?盖尝思其故矣。纣之末年,虽三分失其二[4],然威令尚行,境内凶虐,尚能及人,故民不堪其暴而共亡之。晚周之微,门内小讼,犹不得专,虽欲淫侈,谁听其掊克[5]?虽欲残酷,谁受其指令?其起其仆,近不系斯民之休戚,远不系诸侯之强弱,晋虽阳尊貌敬,实不过以邾、莒[6]遇之耳,何嫌[7]何疑而遽欲墟[8]之哉?故周非不亡,无可亡也。晋非不取,不足取也。

“注释”

[1]被衮(gǔn):穿着衮袍,这是天子的服装。

[2]予夺:裁决,裁断。

[3]商季:商朝末期。

[4]纣之末年,虽三分失其二:相传商纣时期,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所以说“纣之末年,虽三分失其二”。

[5]掊克:聚敛,搜括。

[6]邾(zhū)、莒(jǔ):邾国和莒国,都是所谓的蕞尔小国。

[7]嫌:憎恨。《荀子·正名》:“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王先谦注:“嫌,憎恨。”

[8]墟:使之成废墟,指灭亡。

“译文”

周匡王安闲地坐在一旁看着,不仅不担心,反而派人去晋国帮助自己所厚爱的人争讼,小小心心,生怕周公的理得不到伸张。披着华丽的衮袍,号称是天子,却还踮脚翘首地等待晋国的裁决作为轻重,怎么如此地衰弱!这样,周朝的危险超过了商朝,而周匡王的无耻也超过了商纣。周朝的颓败超过了商代末期,为什么应当灭亡却没有灭亡呢?晋侯的小心谨慎比不上周文王,为什么可以夺取而不夺取?我曾思考了其中的缘故。商纣末年,虽然三份天下已经失去了两份,但威严的命令还在施行,在国内施行暴虐,还能连累到别人,所以百姓忍受不了他的暴虐就一同把商朝灭掉了。晚周衰微,朝廷内部小小的争讼还不能控制,即使想施行淫威奢侈,谁会听任他聚敛?即使想残忍酷烈,谁会接受他的指令?他的一举一动,在近的方面说来,无关百姓的安危,从远的方面来说,无关诸侯的强弱,晋国虽然假装着遵从,表面上恭敬,实际上不过是把它和邾国、莒国一同对待而已,有什么憎恨和怀疑而要马上毁灭它呢?所以周朝不是不灭亡,是没有什么可以灭亡的。晋国不是不夺取,是没有什么值得夺取的。

“原文”

大抵能害人者,必能利人。能杀人者,必能生人[1]。纣虽下愚不移,然操柄犹未尽失,使其移比干之戮于崇侯[2],移崇侯之宠于比干,朝发鹿台之财,暮发巨桥之粟[3],乌知其不祈天永命,编名六七君之列[4]乎?至于匡王,枵然[5]建空名于六服[6]之上,礼乐刑政,举不在己。虽欲自奋,其道何由?是将僨[7]之商,犹有复起之望;未坠之周,已如既陨之时也。左支[8]废,右支缓,奄奄余息,绵百世而阅[9]千龄,乐乎哉!周过其历[10]之言,吾未敢信。

“注释”

[1]生人:使人生,即放人一条生路。

[2]移比干之戮于崇侯:比干,纣的叔父,也是纣的忠臣,多次进谏,结果他被纣挖心而死。崇侯,纣之佞臣。

[3]朝发鹿台之财,暮发巨桥之粟:鹿台:商纣曾聚敛大量的钱财修建鹿台。巨桥:商代粮仓之所在。《尚书·武成》曾记载周武王击败商纣以后,“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

[4]六七君:指前代圣贤尧舜等人。

[5]枵(xiāo)然:中空的样子。

[6]六服:指周代天子在直辖区所分的六种区域: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这里泛指诸侯各国。

[7]僨(fèn):覆亡,败坏。《礼记·大学》:此谓一言僨事,一人定国。

[8]支:同肢。

[9]阅:经历,过。

[10]历:历数。

“译文”

大抵上能够损害别人的人,必定也能使人获利。能够杀人的人,必定也能使人活命。商纣即使十分愚昧,不可改变,但权力还没有丧失尽,如果他把对比干的杀戮转移到崇侯那里,把对崇侯的恩宠转移到比干那里,早上散发鹿台的财宝,晚上散发巨桥的粮食,怎么知道他不会祈求上天给他永恒的命数,而把自己的名号编列在前贤之中呢?至于周匡王,徒然在各个诸侯国之上建立空虚的名号,礼乐制度和刑罚朝政都不在自己这儿。虽然想自我奋发,他能凭什么呢?这就是,即将覆亡的商朝还有再度兴起的希望,而没有坠毁的周朝已经像陨落的时候了。左肢被废掉了,右肢也很迟钝了,病奄奄的,还留有一口气,绵延了一百代而经历了一千年,很快乐啊!说周朝已经超过了它的历数,我是不敢相信的。

同类推荐
  • 7天精通成功口才

    7天精通成功口才

    拥有成功口才的人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说出恰当的语言,有效地化解尴尬、争论等不利的局面,能够排难解纷,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与隔阂,能妙语连珠,懂得察言观色,把话说到对方心里。成功的口才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本书作者精心策划、旁征博引,多角度向你展示成功口才在各种情况下的应用,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 识人的智慧:透过表象读懂对方的心

    识人的智慧:透过表象读懂对方的心

    《孙子兵法》告诉我们: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想在交际场上游刃有余,要想在事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就必须拥有快速读懂他人内心的敏锐洞察力。然而世事纷繁,人心不古,要想迅速看透他人实为一件难事。《识人的智慧--透过表象读懂对方的心》,就是为了帮你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
  • 强力提升青少年记忆力

    强力提升青少年记忆力

    本书指出了许多提升青少年记忆力的途径,并介绍大量记忆训练方法,如驾驭记忆规律、开发右脑、思维训练、速读训练等。此外,在每小节之后都设计了作为知识拓展的板块——记忆学堂,在这里向你展示记忆的奥妙。本书实用、操作性强。请随我们走进本书,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帮你大幅度提升记忆力,盛开人生成功的第一步。
  • 减压心理(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减压心理(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说好难说的话,办好难办的事

    说好难说的话,办好难办的事

    说话是一门学问,办事是一种才能,会其一可立身,会其二可出众。好口才,会办事,是现代人成功的不二法门,幸福的必备杀手锏。说好难说的话,办好难办的事,此书可以让你在生活中左右逢源。
热门推荐
  • 智者的权谋诡计

    智者的权谋诡计

    本书围绕施展权谋选取了众多的历史故事,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段。从这些故事中既可看到中国历史上所谓忠奸之争,又可看到封建官场上勾心斗角的内幕,进而体会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欣赏、汲取古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睿智,鄙弃损人利己的阴谋狡诈,对当今的人们是会有裨益的。
  • 嗜宠成婚:老公别放肆

    嗜宠成婚:老公别放肆

    这一日阳光正好,某女神情盯着某男俊美无俦的俊颜,轻挑男人迷人性感的下颚。“你说你长的这么好看,又是正值壮年,屈指可数的高品质男神,是不是应该体验体验新生活?”“嗯,继续。”某男笑意冉冉,等着她的下文。“我觉得,你可以从尝试始乱终弃开始,我支持你!”“怎么办?我比较喜欢从一而终。”“……”
  • 逆战之原始力量

    逆战之原始力量

    2016年4月1日,全球突发巨变。世界第一的药品公司——姬氏集团,摇身一变成了世界第一恐怖组织,将灭绝人性的恐怖病毒以药品为媒介传播全球,把世界变成了丧尸横行的人间地狱。而姬氏组织犯下如此惨无人道的恶行的目的,似是为了那些在感染后存活下来,并获得超乎常人强大力量的人类,姬氏称他们为觉醒者。起初,暂时存活下来的人类并不了解觉醒二字的真正含义。而当他们明白的时候,才惊恐的发现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 蜜婚到白首

    蜜婚到白首

    爱了十年的男人要跟她结束维持三年的表面婚姻,为的是他爱的女人。她同父异母的妹妹。车祸现场,前夫为了妹妹阻拦救援自己的消防员,前夫舅舅从天而降。林阑珊不解,都离婚了,神出鬼没的舅舅怎么就缠上自己了呢?她不知道,所谓舅舅早就情根深种。不出现不打扰只因她非单身,而如今,男未婚女未嫁。舅舅说:林阑珊,我宠你信你爱你护你……此生不渝。
  • 囚宠:爱狠高调

    囚宠:爱狠高调

    五年前,她以为他们彼此相爱,到头来看着他牵起另一个女人的手,毫不犹豫地离开,他们的爱情只值二十万,两个明明相爱的人却因太多的误会彼此折磨,彼此伤害。五年后的相遇,是否会将一切的误会解开,还是会误会加重?
  • 大漠王妃

    大漠王妃

    失了父皇,她守孝三年;兄弟相残,她被迫和亲。离开家乡远嫁到大漠,离开青梅竹马成西域王妃。一个是倾国倾城的中原娇女,一个是潇洒不羁的边塞王爷,相识于战火纷飞,结合于乱世之初。王宫心计,他左拥右抱负她一片真心。山河破败,他一众铁骑夺取她故国家园。幼子早夭,他悔过不该却再不曾闻她清脆笑声。后来的后来,他的兄长霸了她的江山,毁了她的家乡……这乱世中的真情,是否真的就此结束了?
  • 勿忘之途

    勿忘之途

    每一次的失去每一次的经历,都没有意义吗?就算所有人都忘了我的存在,可是我不会忘。
  • 微风与七色云

    微风与七色云

    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曾经出现过五个朋友。一个男孩,让我成长;一个男孩,教会我爱;一个女孩,带来快乐;一个女孩,给我爱情;一个女孩,伴我到老。微风轻拂,带来七色的云彩,闭上双眼,呼吸和聆听。微风离去,七色的云彩已然不见,然而那份感动与记忆,却还在心中。我想我会用生命去记得,那拂面的微风,还有七色的云彩。永生不忘,至死不渝。
  • 红颜落:我不配

    红颜落:我不配

    传说羽国皇后虽貌比无盐腹黑歹毒但深受皇帝喜爱棋贵妃和菲贵妃貌美如花却心肠歹毒无数的小主的苦日子来临了
  • 恋上己

    恋上己

    原本一个富家给公子哥,因自己亲爷爷惹怒当时皇帝,而至使家族落败,无人照料。独自被魔兽照养1年多,此时正将闯荡世界,假扮女子,混入社会。点点滴滴看清世界,明白全部。(第一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