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50800000002

第2章 上海影坛群雄并起 邵氏兄弟结盟打拼

“电影大王”邵逸夫并非出生于电影世家,而是在他大哥邵醉翁的影响下,才凭自己的兴趣,贸然闯进这方当时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那样陌生和神秘的魔幻世界。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大哥邵醉翁的“天一影片公司”,邵逸夫得到了超常的锻炼。从而让他在后来的岁月里,凭着自己的天赋和毅力,终于打造了一生的辉煌,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

邵逸夫,祖籍浙江省宁波镇海。

1907年,他出生在上海一位富有的商人之家。

他的父亲邵行银(别号玉轩)与当时成千上万的宁波人一样,于19世纪末前往日趋繁华的上海“淘金”,并于1901年成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染料行。到邵逸夫出生的时候,邵行银已经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的“锦泰昌”染料行在上海很有几份名气,生意做得很像样子。他在上海商界也很有名声。

邵行银并不是一位只会做生意的商人。他不仅在生意场中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还很关心时政。当年,他就非常同情和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外界接触也比较多,家中常有些名士风流走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20年当他在上海病逝时,他的葬礼很是体面。许多在当时名重一时的人物,如康有为、虞洽卿及曾任苏浙总督的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阁等晚清与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都纷纷为其题辞致哀。

邵行银另外还有一个长处,就是对新鲜的事物很敏感。当时电影还是刚刚传入中国,还是无声电影的时代,他就对这种东西很感兴趣,好像他和电影就有缘。有一次,他与朋友出去游玩,一块看了一场电影,就立刻被电影吸引住了。无声电影在当时被老百姓看成是一种神奇的玩艺,谁都弄不懂那么一块白布上,怎么就会凭空出现山水树木、活人牲畜!但邵玉轩与众不同,他在惊叹之余,马上就去打听有关电影方面的知识,想把它当作一个有利可图的行当!当别人还在为电影作口头义务宣传的时候,邵行银已经捷足先登,打起了电影的主意。正是这样,他才在后来才毅然地派他的长子邵醉翁去接收上海的“笑舞台”剧院,不久就经营起影片的进出口生意,从而开创了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在这一点上,又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成功商人的精明。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位父亲,才有了后来邵氏家族的辉煌和邵逸夫的事业。

邵逸夫共有兄弟姐妹八人。在他出生时,他的上头已经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所以后来在圈子里,他又被称为“六叔”。按照邵氏家谱中的辈份排序,邵氏四兄弟属于“仁”字辈。所以他们的“派名”从大到小,依次是仁杰、仁棣、仁枚、仁愣。后来四兄弟都没有继承父业,而是全部都进入了娱乐圈,并将本名弃之不用。成年之后,他们全都改用别号,分别叫做醉翁、村人、山客、逸夫,皆源于陶渊明的田园诗篇。这些原本为“号”的别名,后来叫惯了,也就成了他们的“名”。

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也就是邵仁杰,在四兄弟中排行老大(后来圈子里的人又称为“邵老大”),是影响邵逸一生的最为关键的人物。邵逸夫就是在他大哥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电影事业的。

邵醉翁从事电影业也是半路出家。他本来学的是法律专业。

1914年,邵醉翁毕业于上海神州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当时法租界的中法振兴银行做律师。做了几年律师后,在1921年就转入金融界,担任中法振兴银行经理。这时,他就利用在金融界的优势开始经商。邵醉翁开始经营的是一些小本生意,也赚过一些小钱。后来,他为了把生意做大一些,就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经营一家蛋厂,并取名叫“华友蛋厂”。没想到不到几个月,华友蛋厂就不得不“执笠”(广东话意为“关门倒闭”的意思)。华友蛋厂的倒闭,虽然没有让邵醉翁在经济上受到什么重创,但是,他却从此意识到经商并非己之所长,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像父亲那样,能把一家染料行,打理得那样有声有色。

经商不成,天生不甘寂寞的邵醉翁,并没有满足于做一名银行经理。于是他就突发奇想,决定弃商从艺。在父亲的支持下,同当时在上海滩演艺圈颇有几份名声的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合伙,一举收购了法租界的“小舞台”。

“小舞台”是当时法租界一家娱乐场所。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加上又经营不善,负债累累,只好把“小舞台”抵押出卖。邵醉翁等人收购之后,决定改变原来的经营思路。他们认为,一家娱乐场所,名字很要紧。原来的“小舞台”,就给人一种没有大名堂的感觉。于是,他们就按照“小舞台”的谐音,将其改名为“笑舞台”。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他们决定放弃其它的娱乐方式,以上演当时流行的文明戏为主,争取档次较高的市民观众。由于经营策略的改变,尽管是一字之别,但“笑舞台”的生意却异常红火。这让邵醉翁第一次尝到了从艺的甜头。从此以后,他就干脆放弃本行,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不过,令邵醉翁当时并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人生道路的重新设计,不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而且还会在后来的岁月里,影响到自己的几个弟弟,并且能让自己最小的弟弟邵逸夫,在未来的拼搏中一举成名,成为我国电影史上名闻中外的电影大亨。

正当大哥邵醉翁在上海演艺圈春风得意的时候,邵逸夫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生。邵逸夫七岁那年,就被父亲邵行银送进了美国人在上海办的一所学校学习英文,为的是让他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正规教育。当时,邵行银对这位小儿子的确是宠爱有加。据说当时上海有一位看相的江湖术士,是邵行银的朋友,对“麻衣相法”颇有研究,被人们传得神神道道的。有一天,那位相士见过邵逸夫之后,就对他的父亲邵行说:“邵老板,我可要恭喜您了。您这位六公子可真是一位异人。我看他的骨相非常奇特,这在相书上被称作为”鹤形人格“。在南方人中,有此奇相者实在是凤毛麟角,实属罕见。这样的人物,将来即使不能出将入相,也会富甲一方,决不是健仆走卒之类的等闲之辈……”

邵行银听后,不由得置之一笑。

当时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也陪坐在一边。这位受过文明教育的邵醉翁,只觉得这位江湖术士的话实在是无稽之谈,实属“无厘头”。一个人的未来前程难道是由他的长相决定的么?出于礼貌,他当时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就只是听之任之罢了。

是不是就是由于那位相士朋友的这一番话,让邵行银对邵逸夫更加宠爱,并寄予了厚望,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邵行银是一位正经的商人,又是一位很开明的商人。从他自己奋斗的经历和当时的世风变化中,他就意识到,这个小儿子将来要想出人头地,光会“子曰诗云”是不行的,还必须要学好英文。

邵逸夫虽然在当时并没有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但在小学读书时他还是很用功的。几年下来,他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其它的课程了也都很优秀。于是小学毕业后,邵逸夫就顺理成章地考入了美国人开办的“青年会中学”读书,成了一名风华正茂的洋学堂的中学生。

在中学时代,邵逸夫不但英语说得流畅,没有半点“洋泾浜”,而且还让他眼界开阔,逐渐形成了他一种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念。上海号称十里洋场,当时的娱乐事业已相当发达。从上中学起,他就经常出入于上海繁华的娱乐场所。耳濡目染之下,邵逸夫渐渐痴迷于当时流行的文明剧。大哥的“笑舞台”成了他经常去找乐子的地方。

后来,那种东方的文明戏,已经不能满足这位少年的好奇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影。

电影,这门外国人创造的艺术,传入我国是十九世纪后期的事,也正是当年邵逸夫对西方艺术渴望的年代。1896年8月10日,上海《申报》副刊上刊登的一则电影广告,可以说是我国的第一则电影广告。

上海,成了电影传入我国的第一站。

关于电影的发明,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说电影的发明来自一场打赌。

据说1872年的某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酒店里,一个叫斯坦福的青年人和另一个叫科恩的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争执的焦点是马在奔跑的时候,是不是四只马蹄都着地?

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只马蹄着地。争执到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有名的驯马师来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尽管他是一位有名的驯马师,但这并不奇怪,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是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这位驯马师的好友就是美国旧金山有名的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当他知道这件事后,也很感兴趣,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于是,他就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然后让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就牵来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这匹跑马经过这些木桩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编好了号,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他发现每相邻的两张照片上显示的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他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只马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也就判定科恩赢了。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是,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展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立即迭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善于思考的人们终于从这匹“活”马的形象中得到了启迪。从此以后,许多发明家将眼光投向了电影摄影机的研制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两用机,放映了一部世界上最早的短片《火车到站》,标志电影这一艺术的正式诞生。

当然这种说法之所以能流行,说明它并不是无稽之谈。

不过,十九世纪末电影艺术的诞生,从根本上说应该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而斯坦福与科恩的打赌事件就如一种催化剂,迅速导致了电影综合技术的出现和产生,使电影这门艺术叩响了二十世纪的大门。

其实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电影就开始了它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或者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就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像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

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此外,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世界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

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

到1872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才用24架照相机拍摄了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后来,他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让人们能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这已经是电影的雏形了。

受此启发,188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

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西洋镜”。

直到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

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浇水的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定为电影诞生之日,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电影之父”。

电影这门现代艺术,从它的发明到正式问世,虽然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漫长的历程。但是在它获得成功的第二年就传入了我国,在1896年的上海《申报》上就见到了它的广告,这实在是个奇迹。可见邵逸夫也真是生逢其时,让他有幸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电影观众。

自从上海滩有了电影之后,邵逸夫读书的兴趣就在渐渐降温。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往那有限的几家放映场所跑,几乎成了那里的常客。一种天生的热忱,让他对这门艺术情有独钟。不过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想到去拍电影,更没有想到自己在未来的人生中,能以此奠定自己的身价,以此名扬海内外。

虽然邵逸夫没有想到要拍电影,但当时在上海滩,还是有人想拍电影。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他的大哥邵醉翁。

自从电影传入上海之后,邵醉翁的“笑舞台”的生意就没有那么火了。许多市民的兴趣都让这种新鲜的洋玩艺给吸引过去了。这时,邵醉翁就想到了自己是不是也来搞一搞这种东西,和外国人争一争。他在惊叹之余,马上去打听电影的知识,把它当作一个有利可图的行当!

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本来就十分喜爱戏剧艺术,常常自己写个剧本,让家里养着的演员排演,然后到他的“笑舞台”去演出。自从接触到电影之后,他就开始筹画,想自己拍电影了。但是,他想到自己只是一个爱好者,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想拍电影,必须找一位懂行的洋人合作。

1902年,邵醉翁终于找到了一位叫列文的美国人,和他达成了协议。当年,他们就联合拍摄了一部叫《慈禧太后》的影片。《慈禧太后》应该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虽然是同美国人合拍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称之为中国的“第一部”电影,但是,却在我国电影界开创了中外合拍的先河。

中国人自己独立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这是一部舞台艺术片。它的诞生地并不是在上海,而是在当时还是满清王朝的都城北京;它的制作者也不是邵醉翁,而是一个叫任景丰的沈阳人。

1892年,任景丰在北京开了第一家丰泰照相馆。由于他照相的技术高超,设备又比较先进,生意很是不错。在北京多年,也算是了“老北京”,很有人缘。当电影传到北京之后,他又于1902年开办了一家“大观楼影戏园”。这家影戏园,是当时北京城最早放映外国电影的场所之一,生意很是红火。

在经营放映业的过程中,任景丰感到这些进口的外国影片不但价格既昂贵,而且还货源紧俏,常常断档,影响自己的生意。有一次,由于跑片的伙计在途中出了问题,没有及时赶上放映的时间,让那些等候在门外的观众大发雷霆。这些人在盛怒之中,砸了戏院前面的招牌,差一点儿把任景丰的影戏园子给砸了。出了这次变故之后,任景丰就突发奇想,要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去拍电影。

这位任景丰实在不愧是条东北汉子,一旦动了这个念头之后,果然一发不可收,真的干了起来。他想到北京人都爱看京剧,而当时京城中的谭鑫培风头正劲。谭鑫培是我国京剧“谭派”的创始人,人称“小叫天”。当时,凡是他主演的剧目,只要是挂了他的牌子,都会场场爆满,很是卖座。于是,任景丰就和谭鑫培商议,想把他主演的传统剧目《定军山》拍成电影。

在此之前,任景丰多次为谭鑫培拍过剧照和定装照,两人私交也不错。这位京剧大师一听,就在一阵爽朗的呵呵大笑声中答应了。果然事从人愿,在谭师傅的大力支持下,任景丰终于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定军山》是我国第一部电影,也是第一部舞台艺术片。

这部由中国人独立拍摄的第一部“默片”(无声电影),终于在1905年秋天在北京上映,从而成了当时中国娱乐界的一大新闻。

在上海的邵醉翁虽然没有独占鳌头,获得“第一”的殊荣,但是,他却开风气之先,第一个涉足此道,为中国的电影事业起到了发轫和奠基的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他的造就和培养,才有了后来我国“电影大王”邵逸夫的辉煌业绩,才有了后来名扬中外的“邵氏影片公司”,才有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所以邵醉翁功不可没,不愧是名副其实的“邵老大”。

时至二十世纪,中国的电影业已脱颖而出,上海滩的电影业更是方兴未艾。“明星”、“长城”、“亚细亚”、“民新”、“大中华百合”、“神州”、“联合”“大陆”、“昆仑”等大大小小的十几家制片公司,几乎是一夜之间冒了出来,日日夜夜地制造中国人的“梦”。

1923年底,“明星”影片公司推出长片正剧《孤儿救祖记》之后,引起轰动,大赚其钱,邵醉翁对此不得不心动。于是他便和二弟邵村人,三弟邵山客急忙商议,决定也创办一家影片公司。

1925年6月,邵氏兄弟的“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闸北的横浜桥正式挂牌开张。在隆重的剪彩开典大会上,风度翩翩的邵醉翁容光焕发地说,我的影片公司之所以要取名“天一”,就是要敢为人先,争做天下第一,决不做第二。

针对当时的电影业“欧化”、“西化”的势头,邵醉翁就公开宣称,天一影片公司的宗旨是“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这种符合当时国情的提法,顿时博得满堂喝彩,一片掌声,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天一公司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家族式的影片公司。除了演员队伍是由原来“笑舞台”文明戏演员为班底组建起来的外,其它的要职人员都是由邵氏兄弟分担。老大邵醉翁亲自任总经理兼导演,二弟邵村人任会计兼编剧,三弟邵山客任发行部经理。这时,只有六弟邵逸夫还在“青年会中学”读书,是一名中学生。邵醉翁知道这个“老六”已经无心思读书了,对电影这个新鲜行当又特别的感兴趣,本来也想把他拉过来,给他一个头衔。但是,考虑到父亲邵行银的一片苦心,时下还不敢轻举妄动,就让他一边读书,一边熟悉一下这个行当,搞搞外埠发行。

真是“上阵全凭父子兵,打虎还须亲兄弟”——邵老大一声令下,邵氏弟兄的天一公司就正式挂牌运作,开始拍片了。天一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立地成佛》,由邵村人、高梨痕编剧,邵醉翁导演。影片讲述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军阀,在其爱子被打死后,得老僧指点,遣妻妾,散钱财,大彻大悟,放下屠刀,遁入空门,削发为僧,终于真的修成正果,立地成佛了。邵醉翁力图以人的“生、老、病、死”和“杀、盗、淫、妄、酒”五戒为戏剧的核心,指点人生困惑。

这是他们的创业作,也是他们的奠基作,还是一部体现天一公司的“注重旧道德、旧伦理”的代表作。《立城成佛》拍成之后,原准备当年中秋节由上海中央大戏院上映,但由于和明星公司的影片映期冲突,只好推迟至1925年10月22日首映,针对当时追逐欧化时尚的社会风气,特别打出了宣传“天一公司”宗旨广告语——“本片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立城成佛》的放映期尽管延迟了,但是一上映便大爆冷门,盛况空前,让天一公司一炮打响。这部影片花了邵家2000块大洋,但就是这白花花的2000大洋,却像雪球一样,滚出了邵家不可一世的电影事业!

继《立地成佛》之后,天一公司又接连推出了《女侠李飞飞》和《忠孝节义》两部影片。《女侠李飞飞》一片以女侠“李飞飞”拯救一被诬不贞的弱女子的故事为主要内容。这是中国第一部武侠片。该片的广告词是——“飞檐走壁之技,稗史野史历见不少,然终是传闻未见目睹,今李飞飞片中可眼见此项惊心动魄之绝技。”《女侠李飞飞》一片其道德追求仍然是“推崇侠义贞节,一洗时下淫靡浮嚣的恶习”。而接下来的第三部影片的片名干脆就叫《忠孝节义》。

这两部影片由于题材新颖,又迎合当时中国人的欣赏口味,所以一上映便走火轰动,大获成功。尤其是《女侠李飞飞》,是我国的第一部武打片,饰演主角的女演员,又是当时上海誉满艺坛的梨园红人、京剧名伶粉菊花。粉菊花当时正值豆蔻年华,不仅扮相甜美,而且演艺精湛,所以,这部影片一上演,几乎到了万人空巷,一睹为快的地步。

为了与这种传统的文化道德的保守立场相适应,“天一公司”的影片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坊间唱本、京剧剧目、古典小说,如后来拍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名《梁祝痛史》)、《珍珠塔》、《花木兰》、《白蛇传》、《唐伯虎点秋香》、《五鼠闹东京》、《狸猫换太子》等脍炙人口的影片,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的演绎成视觉表现,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天一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内容上虽然极力倡导旧道德、旧伦理,但其表现形式却一直引领潮流。如《女侠李飞飞》带出银幕上一片刀光剑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珍珠塔》之类的稗史片引发了一场竞争激烈的古装片热潮;后来拍摄的喜剧片《王先生》同样是在我国电影史上,开创了改编漫画为电影之先河。

天一公司出手不凡,平地崛起,让邵醉翁更加踌躇满志。第二年,邵醉翁把天一公司从闸北的横浜桥迁至华德路,准备扩大规模,大干一场。这时,他不惜重金,高薪增聘了裘芑香、顾肯夫、李萍倩等人为导演;增聘了蝴蝶、陈玉梅、丁子明、陆剑芬、谭远志等人为演员。摄影师除原有的徐绍宇之外,又增聘了王士珍和吴蔚云。这些人都是当时影坛上的佼佼者。比如女演员蝴蝶,就在1933年《明星日报》举办的“影后”评选中,荣摘桂冠,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影后”。

除了蝴蝶之外,还有后来成了邵醉翁“第二夫人”的陈玉梅。陈玉梅当年在首届“影后”评选中同蝴蝶竞争时,尽管没有获得“影后”的殊荣,但她却同后来在我国影坛大红大紫的大红星阮玲玉并列第二名。

在第二届“影后”评选中,陈玉梅终于荣获“影后”的称号。尽管当时有报道说,陈玉梅的当选,是邵醉翁使用了舞弊手段的结果,被时人讥讽为“老板娘皇后”,但其实力也略见一斑了。

这时的天一公司不仅人强马壮,阵容整齐。让老板邵醉翁更得意的是,就是自家的几个弟弟,在自己的亲手栽培下,也都羽毛渐丰,崭露头角,在当时竞争激烈的电影界能开始独当一面了。尤其是老六邵逸夫更是有志不在年高。当时他虽然还在上学,但是他对电影这门行当,好像是生前有缘,情有独钟。很多技术方面的东西,几乎是一学就会,一点就通,上手很快。邵老大不由得从心底里暗暗称奇,觉得六弟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

当年邵逸夫刚刚进入“天一”时,邵醉翁并没有让他去当个小老板,而是把他当成普通员工,分配他去干后勤。戏院的后勤很难搞,除了打扫卫生,管理演员的道具,还要随时打杂。摄影师和演员总是派头很大,把后勤人员支使得团团转。有时为了借一件道具,往往逼得邵逸夫要跑几十里路,弄得不好就要挨骂。但是邵逸夫并不敢向大哥诉苦。因为他知道大哥是不会袒护他的,说不定还会责备他。邵逸夫从小就是个好强的人,每次后勤出了问题,他总是自己承担责任,主动向演员、职员征求意见,取得演员的支持。半年以后,邵逸夫终于成了个好后勤。后来,哥哥又把他派去放映组,专跑片源。两年以后,邵逸夫几乎于遍了天一公司的所有部门。正是这种全面的基本训练,使他后来主持电影公司时,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

到了后来,邵逸夫的任务虽然还是搞埠外发行工作,但是他从这时起,就开始既学编剧,又学摄影,还自己学着制作一些新闻短片,有许多事情都是无师自通。当时的戏院在放映正片之前,都要先放映一些新闻片。这些新闻片没有现成的,都是现炒现卖,临时抢拍。这既是一种宣传,也是吸引观众的一种手段。邵逸夫对抢拍这种新闻片很感兴趣。只要听说那里有什么新闻,有什么突发事件,他二话不说,拉上二哥或者三哥,扛起摄影机就赶到现场去。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好动不喜静。加上人又精灵,头脑灵光,又虚心好学,所以,这样几次下来,邵逸夫很快就掌握了推、拉、摇、移等一些基本的拍摄要领。没过多时,便能运用自如,娴熟于心。一到实地拍摄时,无论是选角度,定距离,还是抢拍稍纵即逝的高难动作,他都能掌握火候,一锤定音。拍出来的新闻片,既有新闻价值,又有独到之处,活脱脱的一位摄影行当里的老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邵逸夫已不满足于这些小打小闹,也想搞一些大动作。于是和大哥一商量,开始拍摄剧情片的尝试。邵醉翁对六弟的这种要求,自然一口答应,大力支持。他恨不得六弟能早日帮自己挑大梁。邵醉翁立即请来自己的老搭档、当时天一公司的头牌摄影师徐绍宇,笑着对徐绍宇说:“老徐,我把老六交给你了,你就好好地教他几招吧。”

在徐绍宇的精心指点下,邵逸夫的拍摄技术大有长进。跟着徐绍宇打了几次下手,拍了几部影片之后,就能独立操机了。

当年,邵逸夫在徐绍宇的指导下,初试锋芒,独立拍摄了一部上、下集的巨片《珍珠塔》。他的名字第一次和大名鼎鼎的“徐绍宇”三个字并列在一起,出现在海报和银幕上。这可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珍珠塔》是天一公司重点推出的一部影片,由邵醉翁亲自导演,耗资巨大,演员队伍阵容整齐。联袂出演的都是当年的大牌红星蝴蝶、吴素馨、金玉如、丁子明、王无恐、王谢燕、萧天果、周空空等人。由于拍摄成功,剧情动人,上映后反映不俗。第一次显示了邵逸夫这方面的才情。

随着《珍珠塔》的成功,邵逸夫便正式扛起大旗,真正的独当一面了。这年年底,他又一个人独立操机,由王士珍配合,拍摄了一部《孙行者大战金钱豹》。领衔主演的仍然是当年上海滩的头号明星,后来荣登“影后”宝座的蝴蝶。这部影片同《珍珠塔》一样,上映之后十分卖座,真正的成了邵逸夫的成名之作。从此以后,邵逸夫士气大振,乐此不疲,又连连拍摄了几部影片。而且都是出手不凡,战绩辉煌。作为一名还未完全出道的年轻人,能有这样气度和胆识,实在不可多得的。

随着天一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邵逸夫的拍摄技术也日臻成熟。虽然此时他还在学校读书,拍电影只是“玩票”,但他却“玩”得有声有色,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然而,少不更事的邵逸夫,此时只是看到了电影这种新的娱乐方式,还有大哥的天一公司,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精彩”;他并没有想到,电影界同样是一方尔虞我诈的是非之地。

同类推荐
  • 亡友鲁迅印象记

    亡友鲁迅印象记

    本书收入许寿裳先生回忆鲁迅的两本重要集子:《亡友鲁迅印象记》和《鲁迅的思想与生活》。许寿裳与鲁迅有长达三十五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曾陆续撰写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 敢为天下先:邓旭初传

    敢为天下先:邓旭初传

    邓旭初同志早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火洗礼。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高校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在南京参与领导筹建华东航空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前身),1954年春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历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1977年至1986年,邓旭初在担任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期间,率先试行高校管理改革,定岗、定编,建立岗位责任制,鼓励人才流动,进行自费工资改革,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这些举措,推动了全国高校的内部管理改革,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

    本书讲述的是电影《三毛流浪记》中”三毛”的扮演者--王龙基,父亲王云阶及母亲的故事,1948年,根据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流浪记》而改编成的电影上演后引起了极大轰动,在影片中饰演三毛的王龙基红遍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天才童星”。王龙基的父亲王云阶是我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他为40多部电影配写的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王龙基除了外形极像漫画中的三毛外,更重要的是他幼年时的贫困生活赐予了他和三毛相似的经历和一样的倔强性格。他的表演充分地展示了三毛身上的那种善良、机智、坚毅、乐观、幽默、勇敢、天真无邪和嫉恶如仇等可贵品质。
  • 乾隆传

    乾隆传

    留下江南的风流韵事,早已传得人尽皆知。与他的祖上不同的是,大清皇位传到乾隆手里后可谓已经根深蒂固,于是他在圣裁之余,开始了享受人生。他不止留情后宫,更留恋市井,乾隆就像是一只困在笼中的凤凰,时刻都想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本书在书写乾隆皇帝治国安邦之余,适当地加入了联想,使得这个皇帝不仅权倾朝野,同时也走访民间。
  • 安禄山史思明评传

    安禄山史思明评传

    这是“隋唐历史人物”丛书中的一本,在唐代历史中留下骂名最多的大概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人,二人以“安史之乱”而“名扬史册”。为传统的反面人物客观地立传也是史学界的重要工作。本书文史结合,史实清楚、文字流畅。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安禄山,史思明杀安庆绪,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弑史思明,都是极为血腥、极为残酷的历史。安禄山、史思明是唐中叶进行叛乱的罪魁祸首,二人不仅是同乡同岁同为藩将,而且同日发动的叛唐战乱,成为唐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通过本书了解安史之乱,认识唐朝统治者居安忘危的危害,历史意义极为深远。
热门推荐
  • 帝王业:娘子太冷酷

    帝王业:娘子太冷酷

    她恨轩辕晋,若不是他,母亲也不会死。而她却不忍杀他。她只有一个恩人,就是梁溪铭。她女扮男装苦练剑术,只为有朝一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未曾想到,再次见面,却只能身相许。嫁给自已最厌恶的人。她尝尽勾心斗角,阴谋算计,本以为就此修成正果,却发现,这只是一个阴谋的开始......
  • 穿越火线之生化枪魂

    穿越火线之生化枪魂

    “距生化病毒复苏还有90分。”徐龙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一学生,但有一天他的脑海中突然响起了这样一句话,于是整个世界都开始疯狂!这一场战争……败者没有未来,赢者坐拥天下!以血铸就传奇,响彻勇气与荣耀的战歌!战场上的风华绝代,这是我们的……穿越火线!这是属于我们的枪魂!!
  • 飞蝉档案

    飞蝉档案

    流浪人晨刚,不经意间卷入了一场场血腥恐怖的凶杀案中,逐步发现了存在于各个阶层中的神秘组织—飞蝉教,成了“沉”字辈的护教使者—沉刚。飞蝉教人员众多,组织严密,是取其飞蝉,沉、蜕、飞、化四个阶段,四个等级,修炼达成他心通,最终与举头神(日夜游神)合二为一,以至金蝉脱壳,获得再生,但组织内部,教派分歧,各逞手段,而躲在黑暗深处的邪灵野鬼,也伺机出现在一场场血腥的杀戮之中……
  • 女神的终极特工

    女神的终极特工

    女神并不一定高冷,也可以性感。§少妇并不一定妩媚,也可以温柔。§特工并不一定优雅,也可以热血。看世界顶级特工王宇,如何装逼踩人,纵横花都!
  • 我的贴身女保镖

    我的贴身女保镖

    别人保护美女,我被美女保护!别人暧昧风流,我被调戏倒追!别人打打杀杀,我却一边看戏!别人深藏不露,我却脸皮颇厚!
  • 极域之眼

    极域之眼

    天之际,有域谓之极。极域者,纵横不知几千万里也,其处天风浩荡、域海苍茫;相传极域之中有眼,可下联八合,上溯洪荒,然神往者众,却难觅亲临回诉者,时光荏苒,渐沦为极域之千古秘闻……一个倒计时走向毁灭的世界,一段穿越后奇异的成长历程没有斗气没有魔法没有11没有11只有一份单纯执着的爱恋和一篇拯救异界苍生的史诗
  • 宝贝王爷和他的杀手女友

    宝贝王爷和他的杀手女友

    宝贝王爷,顾名思义,王爷是因为他出生皇室,是皇帝唯一的一个既同父又同母的弟弟。那为什么又称宝贝呢?
  • 至尊兵魔

    至尊兵魔

    恨恨恨,恨天,恨地,恨苍生。战战战,战妖,战巫,战魔神。
  • 医学院

    医学院

    主人公杜斌是东州医学院的一名老师,当自己的父亲杜汶泽因精神错乱,把医学院的一名女生从教学楼上推下去而导致其死亡的那一刻,他便开始被迫在噩梦与现实中茫然的游走。而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诡异,令他在很多时候分辨不清究竟什么时候是梦幻,什么时候又是现实。当迷雾渐渐退去,熹微的晨光开始从东方的天际洒向大地的时候,那些隐藏在阴暗中的罪恶,便再也无处藏身了。
  • 总裁禽不可婚

    总裁禽不可婚

    为保自身利益,新婚之夜,她被老公无情的卖给了他。整整七天七夜,他送给她最独特的新婚之夜,令她痛不欲生。她是仇人的女儿、备受欺负的遗孤。他是从地狱来的恶魔权少,为了豪门利益,为报母仇,他强行买卖,将她变成自己复仇的棋子。一遍一遍熨烫着她的身体,剪断她所有羽翼,将她禁锢在自己的身边,利用她一步步登上高峰。她反抗、求饶,得到的却是更加凶狠的惩罚。一场车祸,她消失无影无踪,他才看清楚自己的心,才明白,有些人,有些情,一转身就是一辈子。三年后,他在亲弟弟的婚礼上,才知道奉子成婚的新娘竟然是她!那个昔日脆弱的她已经蜕变为商海女皇“罂粟之花”她淡笑嫣然,挺着大肚子,挽着他亲弟弟的手走过,“我说过,你会后悔的…”片段:她轻轻将他的衬衫解开,却不然,往他受了枪伤的胸口上一压!“痛不痛?”“不痛!”他的浓眉拧成疙瘩,龇牙咧嘴,脸上苍白,“我…我宁愿你一直这样压着,我一直这样痛着,也不想你再从我的身边走过。”“别自欺欺人了,他等会就来接我。”————————一对一————————为您推荐水忏的《天赐圣婚》系列文:(人名系列,独立的精彩故事!)第一部【美人无殇】之《侯府嫡妻》http://www。xxsy。net/info/478818。html惊艳重生狠辣复仇嫡女VS纯情专一的轮椅世子爷!他比“欧阳明日”更俊逸温润深情!她比“钟无艳”更加聪慧伶俐!双双联手双宠!(完结)第二部【美人无忧】之《庶女医经》http://www。xxsy。net/info/411368。html干柴遇上烈火,无良狠毒遇上腹黑装熊!穿越女医师的宅斗权谋史!全城尽知“不举”冰山睿鬼王的被治驭史!(完结)【【【【【【第一二部是我的经典代表作,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