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浊必晃源,克风不并翔。”晋人傅玄的诗,道出了择友的重要,就像水之所以有清浊之分是因为源头不同,就像野鸭和风之所以不愿结伴飞翔是由于志趣各异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人与人的主张和追求不同,是不会在一起合作的,更不会成为朋友。
东汉末年,华歆和管宁原是两个好朋友。但不久,两人便“割席而坐”了。起因是两件小事。有一天,两人在一起锄地。忽然,管宁挖出了一块金子,他却视而不见。而华歆看见后,就急忙拾了起来,据为己有。管宁表面上仍装做什么也未看见,心里对华歆的贪婪已极为不满。过了些时日,又一天,两人在一起席地而坐着读书。管宁全神贯注地读着,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华歆心不在焉。似乎在寻找和期待着什么,刚好此时,有一官吏乘着华丽的马车从门前经过,管宁不为所动,仍在读书,华歆却随手扔下书本,前去观看,一副十分羡慕的样子。
通过以上两件小事,管宁看出华歆与自己的品格完全不同,于是,便割席而坐,毅然与之断交了。
管宁看重的是朋友的品格,而非别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就是志同道合者。只有共同的事业,把彼此连结在一起,那才会长久,才会牢靠。否则,即使成为朋友,也难以保持。因此,交朋友一定要交心。“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杨雄《法言·学行》)貌合神离的朋友是不宜交的。 “友也者,友其德也;”猛子《万章下交朋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交品德。“益者之友,损者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论语》)朋友的品质如何,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结交一个好朋友,会终生受益;结交一个坏朋友不仅贻害无穷,而且很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一定要结交品德高尚的朋友,于己于社会都是有利无害的。正如大诗人歌德所说的那样:“真诚、活跃而富有成果的友谊表现在生活的步调一致;表现在我的朋友赞成我的目标,而我也赞成他的目标,因此,不论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有多大差异,都始终不渝地共同前进。”
同时,结交朋友一定要结交比自己强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和提高。清朝人申涵光在《荆国进语》中说:“凡奕,与胜己者对,则日进;与不如己者对,则日退。取友之道,亦然。” 交朋友和下棋一样,能与比自己棋艺高超的人对阵,一定会不断提高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朋友结交,其实是一个不断互相选择的过程。品格高尚的人,即使一时被误会、被埋没,最终还是会赢得朋友的信赖的,因为唯有高尚的品格是无价和永放光彩的。而品格低下的人,可能会一时被朋友信任,视为知己,但其劣迹一旦暴露,就会被朋友唾弃。过去,有一师傅,每招新徒弟,必先让其扫地,然后,再查问。如果他问“扫干净了吗?”新徒弟答:“扫干净了。”再问:“真的扫干净了吗?”再答:“真的扫干净了。”那这个新徒弟他肯定不收了。如果回答刚好相反,那这个新徒弟必然会留下。为什么呢?原来,扫地是这位师傅所出的考题。他事先在墙角已放了些硬币和树叶。目的在于一考新徒弟是否能吃苦耐劳,二考新徒弟是否经心、仔细,三考新徒弟是否贪婪钱物。如果三关都过了,那他才肯收这个徒弟。这位师傅的考法很值得借鉴,想交知心朋友的朋友,不妨如此这般也考考自己的朋友。
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人是形形色色的,选择朋友不是一件容易事。“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的老话,但是不是因此就要少交朋友了呢?或者一强调交友的审慎,就认为这个也不可靠,那个也信不过呢?当然不是。人既然是社会的人,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交友是必然的,不但要有生死与共、患难不移的朋友,也要善于和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交朋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泛地结交那些不同职业、不同爱好、不同身份的朋友,有时也能相得益彰。
唐代画家吴道子出身贫寒,后来为唐明皇召入宫中做供奉,与将军裴曼、长史张旭结交为友。在洛阳,裴曼请吴道子到天宫寺作画,厚赠以金帛,被吴道子谢绝,只求观赏裴曼的剑术。于是裴曼拔剑起舞,吴道子“观其壮气”奋力挥毫,写出了绝妙的草书。
既要广泛交友,又要审慎选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我还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略小节,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计较不足,而要从大处着眼。看人首先看大节,不是盯住对方的缺点错误不放,而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人。如果不是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与人为善,就不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就可能把朋友推开,就可能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古语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仍应成为我们今天的交友之道,同志之间的交往也要摒弃庸俗的旧习,不要把友谊浸在利己主义的杯水中。让友谊的春风扫荡那些阴霾污浊之气,吹进每个人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