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1100000027

第27章 道教名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教的名山,自然与人文、宗教与哲思有机交融。

从名满天下的五岳到奇峰突兀的武夷山,从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到天下第一道山武当山。观其形,自然造化,鬼斧神工;体其神,人文聚结,意蕴无穷。

●泰山

泰山又名岱宗、岱山,为五岳之首,东岳。位于山东的中部,横亘济南、长清、历城、泰安等县市,方圆400多平方千米。道教誉其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

泰山岳神原称泰山府君,后称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简称“东岳大帝”。历史上泰山曾建有众多的道观庙宇,保存至今的主要是两大建筑群,即岱庙和碧霞祠。

岱庙座落在泰安城内西北角,总面积9.6万平方米,历代帝王的封禅大典和对东岳大帝的祭祀均在此举行。岱庙的整个建筑布局以南北为中轴,北高南低,北倚泰山,南向平原,山庙一体,气势恢宏,红墙黄瓦,庄严至尊。四周围筑城垣,长约1.5千米,高10米。

碧霞祠位于岱顶天街和大观峰之间,西有观星台,东通仙人桥,南为狮子峰,上达玉皇顶。碧霞祠兴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始称昭真祠,金代称昭真观,明弘治年间改名碧霞灵应宫,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称碧霞祠,沿用至今。

泰山还一位著名的镇妖辟邪之神棗石敢当。据说石敢当是一位姓石的勇士,因生前英勇无畏,所当无故,死后成神。旧时人们往往在大门前、街衢巷口、桥梁通道、要冲等地,立一自然石或石碑、石柱,铭刻或书写“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用以镇妖避邪。

道教称泰山为第二小洞天,古代帝王多以泰山封禅为大典。有黄伯阳洞、碧霞洞、斗姥宫、酆都庙等道教胜迹。山麓有岱庙,内有《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有长春观,是邱处机女弟子訾守慎修真之处。

●衡山

衡山,位于湖南省衡山县境内,为五岳之一,南岳。相传南岳为盘古帝的左臂变成,又因位在二十八宿之中的轸星之翼,能“度应玑衡”“铨德钧物”,故名衡山。

衡山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有大小峰峦72座,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为最著;其间古木参天,四季翠绿,奇花异草,飘香谥彩,风景秀美,气候宜人。自古为道教名山。

道教称其岳神为司天王,尊称南岳大帝;《称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称其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三洞天”名“朱陵洞天”。

魏晋时,魏华存曾于山修炼,得《黄庭内景经》,悟道升仙。山间道观星罗棋布,其中道教的著名建筑有南岳庙、黄庭观、玄都观、铨德观等;南岳庙内主奉南岳大帝司天王,黄庭观供奉晋代女冠魏华存,为历代坤道修炼之所。

上清宫乃晋道士徐灵期修行处。降真观,旧名白称庵,乃唐司马承祯修道处。九真观西有白称先生,即司马承祯药岩。五代道士聂师道也修道于此。

●华山

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南,为五岳之一,西岳,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四洞天,称其岳神为金天王。

华山主峰为落雁、朝阳、莲华,主峰海拔达1997米,在五岳中高度仅次于北岳恒山,而其山势险峻,则雄冠五岳之首,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

华山自古是一座道教名山,它的开辟和兴盛,与道教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今留存着大量与道教有关的文物古迹。可以说,自然景观的奇险,与道教人文景观的源远流长,是华山最大、最显著的两个特征。

相传道教的道祖老子曾到过华山。华山北峰有一段险途叫“老君犁沟”,传说是老子用犁开劈的。在华山南峰上,至今还保留有老子当年的炼丹炉。据说,老子就是从华山到了陕西周至县的楼观台,向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

历代都有不少道士隐居于华山,而最著名的当推五代宋初的陈抟。据传陈抟与宋太祖对弈,言明以华为质,一决胜负。初局和,二局赵先占优势,心中暗喜,谁知“大意失荆州”,陈竟连杀数子,转败为胜。第三局陈又胜了,赵乃写契,把华山输给陈抟。《华岳志》称陈抟隐于称台观,殁于张超谷石室,葬于玉泉院。有避诏崖、希夷祠、希夷睡洞和睡像等遗迹。

华山现存的道教庙宇主要有山下的西岳庙、玉泉院和山上的东道院、镇岳宫、玉女祠、翠称宫等。有四仙庵,传为谭紫霄、马丹阳、刘海蟾、邱处机修炼处。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宫观。

●恒山

恒山,原在河北曲阳县西北,五岳之一,北岳。汉与宋时因避讳曾改称常山,又名大茂山。

明代定山西浑源县之玄岳,即浑源东南的玄武峰为恒山。清带开始改祀北岳于浑源。此后原曲阳之恒山通称大茂山。道教称第五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安天王。

恒山山脉祖于内蒙阴山,西衔雁门、东跨河北、南屏三晋、北临燕称,奔腾起伏,绵延250千米,号称“一百零八峰”。主峰天峰岭座落于浑源城南,海拔2017米,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自古以来被誉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两山对峙,浑水从中奔腾而泻,幽峡深谷,蓝天一线,形成一道绝塞天险。

恒山汉代建庙,到清初仅恒山主峰周边就建有各种寺庙60余处,有三寺四祠七亭阁,七宫八洞十五庙之说,形成蔚为壮观庞大的古建筑群和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显示出北岳恒山无穷的魅力。

据传,太上老君曾在北岳恒山千佛岭结炉炼丹,燃灯道人演兵斗法;西汉初昌蓉往来于恒山;西汉景帝、宣帝年间三茅真君在恒山修炼神仙之术,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为天师的寇谦之在北岳宣扬道教新法;唐朝时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恒山修炼,名道人管革结炉悟道,致使恒山道教道场香火名扬天下。

恒山道教主流属全真教龙门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双修一应俱全。

●嵩山

嵩山,在河南登封县西北,五岳之一中岳。《白虎通》称“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说嵩高山”。道教称第六小洞天,名其岳神为中天王。嵩山有72峰,山顶名为峻极峰。它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主峰峻极峰1492米。

嵩山是道教名山,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中岳大帝作为道教的崇拜神之一,在帝王的奉祀下正式定型。唐武后垂拱四年,武则天祭祀嵩山,改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封天中王之妻为天灵妃。万岁通天元年,又尊天中王为帝,天灵为天中皇后。

道经称,中岳神君服黄袍,戴黄玉太乙冠,佩神宗阳和印,乘黄龙,领仙官玉女30000人,主治山川陵谷、山林树木之属。

相传西晋道士鲍靓于元康二年曾登此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谦之早年曾从成公兴入此山修道。唐道士潘师正居此山之逍遥谷,高宗诏建崇唐观,又别立精思院于岭上,修道20余年。唐道教学者李筌曾隐于此山之少室,研究道教经典,传于虎口岩得《阴符经》。

据《嵩山志》记载:北魏寇谦之,唐朝李道合,宋朝董道坤,金代丘长春均在嵩山“崇福宫”主持过道场。另外,魏成公兴,晋鲍靓,唐司马承帧、吴筠、李筌等都曾在嵩山修道,

●茅山

茅山,在江苏西南部。原名地肺山,又名冈山、句曲山。道教称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和第三十二小洞天。相传西汉景帝时茅盈及弟固、衷于此修道成仙,号三茅真君,因改名三茅山,简称茅山。为茅山派发源地。

茅山自然风光独特秀美,境内山峦起伏,峰峦叠翠,灵泉胜池星罗棋布,峰洞泉池交织纵横。

春游茅山但见淡烟薄雾轻如纱,身临其境自是飘飘欲仙,其乐无穷;夏日登山,可朝观日出,暮赏彩称,雨后初晴,但见流称在深谷幽林间缭绕,峰峦时隐时现,若山在虚无飘渺间;秋季茅山则山瘦林薄,红叶含笑;冬雪茅山银素裹,分外窈窕,大有花飞佛地三千里,人在瑶池十二层之感。

茅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历史名山,上清派发祥地。早在夏、周、春秋时期,茅山已为历代帝王巡游和采集药草之名山。茅山重要的历史地位,曾先后为茅山赢得了“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美誉。

隋唐时期,茅山已被列为道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道教全盛时期,前山后岭,峰巅峪涧间,宫、观、殿、宇等各种大小道教建筑多达300余座,5000余间,道士数千人次。

《茅山志》记载:汉三茅君乘鹤来治此山,以鹤集处分为大中小三茅山,即大中小三茅峰。东晋杨羲、许谧、许、葛洪、梁陶弘景、唐吴筠、宋刘混康等道士均曾修炼于此。

杨、许等人曾在此撰作上清经书,陶弘景在此编《真诰》。大茅峰北的抱朴峰,传为葛洪修道处。中茅峰玉晨观、乾元观等处,传为陶弘景隐修处。

●崂山

崂山,在山东青岛市东。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牢盛山、鳌山等。南濒黄海,东临崂山湾。

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称高,不如东海崂。”

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千米,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

当你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你会感到心胸开阔,气舒神爽。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

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崂山纪闻》称:唐道士李遐周于唐天宝七载由京师至此炼丹修道,玄宗嘉之,因改称辅唐山。后唐道士刘若拙由蜀称游至此潜修,于北宋建隆二年被封为华盖真人。

相传太清宫、上清宫、太平宫皆为华盖真人作为道场而建。长春洞,传为邱处机修炼处,邱所刻“访道山”、“游仙仓”等字迹犹存,并有遗诗10首刻于太清宫三清殿巨石上。海岸塔底有洞,名说“仙窟”,传为张三丰隐修处。紫阳洞传为明代道士孙紫阳静修处。

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千山

千山,位于辽宁鞍山市东南17千米处,总面积44平方千米,素有“东北明珠”之称,他南临渤海,北接长白,群峰拔地,万笏朝天,以峰秀、石峭、谷幽、庙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称,具有景点密集、步移景异、玲珑剔透的特色。

千山为长白山支脉,主峰高708.3米,总面积72平方千米。山峰总数为999座,其数近千,故名“千山”,又名积翠山、千华山、千顶山、千朵莲花山,千山“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无处不幽”。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众多游人的人间胜境。

千山,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组成四大景观。按自然地形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四个景区。包括20个小景区和200余处风景点,分布在几条沟谷内。

景色秀丽,四季各异,是集寺庙、园林于一山的风景旅游胜地。盛夏时节,这里气候极为凉爽,空气特别清新,到千山避暑度假绝对是您的明智选择。

千山为我国道教名山,明清以来,道教进入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十二茅庵。全景区有寺庙30多座,僧道数百人。千山第一峰仙人台在千山东南,峰上有八仙石像和石制棋盘。

相传有仙人乘鹤飞来,在台上对弈、以次得名。无量观位于北沟,是千山庙宇中最大的一个,其建筑之精美也居千山之首。

●巍山

巍山,也名巍宝山,在称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白族回族自治县东南约10千米处,总面积19.4平方千米,山顶海拔2509米,山势雄伟,气势磅礴,自东北向西南走向。开辟于汉代,唐代为南诏国的发详地。

巍山主峰南北两侧有宫观20余座,其中以清徽观、斗姥阁、培鹤楼、长春洞规模最大,主祀老君、斗姥、吕洞宾、张三丰等。宫观群中有一大庙名巡山殿,主祀细奴罗。

相传南诏开国君主细奴罗及所传13代,皆被老君封为土主神。此庙所祀即第一代土主神,与其他道教名山有别。

●武当山

武当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座落于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境内,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

面积312平方千米,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称绿树交映,蔚为壮观。明成祖朱棣赐名“大岳太和山”,一度位列五岳之上。也成为道教第一名山。

武当山是唐代以来我国道教的发祥地,敬奉“玄天真武上帝”,道书称真武于此修炼42年,功成飞升;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名。

武当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规模超过五岳。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元扩建,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明朝永乐皇帝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历时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我国宗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

现存的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玉龙宫遗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岩庙等,共有古建筑200余栋,面积约50000平方千米。武当山还以明代张三丰创建的武当派拳术闻名天下。

武当山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相传东汉阴长生、晋谢允、唐吕洞宾、五代宋初陈抟、明张三丰等,均曾修炼于此。《南雍州记》载:“来武当学道者常数百,相继不绝。”

●龙虎山

龙虎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江西鹰潭市,由仙水岩、龙虎山、上清宫、洪五湖、马祖岩和应天山等六大景区组成。

据说东汉中叶时张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也成为我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

道教圣地、碧水丹山与古崖墓群被誉为龙虎山“三绝”。现保存了供历代天师起居、呈八卦形布局、气势恢宏的天师府古建筑群;在数十平方千米范围内分布着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的古崖墓群。

龙虎山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明净秀美的泸溪河从山中流过,如一条玉带由南向北把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等旅游景点串连在一线上,从上清古镇乘竹筏顺泸溪河而下的20千米山水景色宛若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张道陵第四代传人张盛,由鹤鸣山转至龙虎山,至民国末年已承袭63代,历1900年,为道教“第三十二福地”和张天师子孙世居之地。

贵溪县上清镇东面的上清宫,是历代天师祀奉太上老君和朝会之处,也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道宫之一。

现存福地门、钟楼、玉门殿、东隐院、九曲巷、下马亭及明代石刻等古迹。上清宫附近的天师府,占地400公顷,房屋100余间,是历代天师的住处,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之一,是现今保存较完好的封建时代大府第之一。

又有正一观,也名演法观,建于南唐保大年间。真应观建于南宋嘉熙年间。乾元观、崇禧观、玉清观、冲玄观、先天观、佑圣观、繁禧观等均建于元代。山有壁鲁洞,号说驻仙岩,传为张道陵得异书处。

●青城山

青城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市,紧邻“镇川之宝”都江堰。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山内古木参天,群峰环抱,四季如春,周围青山四合,俨然如城,故名青城。

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

青城山上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我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2000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张道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成为天师道的祖山,道教称此山为“第五洞天”。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

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上清宫始建于晋代,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山麓长生观,传为晋范长生得道处;隋嘉州太守赵昱及兄冕,隐修于大面山,因又名之说赵公山。白称溪为杜光庭隐修处。又有张天师“降魔”的掷笔槽、试剑石、天师池、天师手植的银杏树、唐玄宗手诏碑、唐雕三皇石像、唐铸飞龙铁鼎、杜光庭读书台、唐薛昌丹井、五代天师像等古迹。

●齐称山

齐称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又名白岳、位于安徽黄山脚下休宁县,距安徽屯溪市33千米,在休宁县城西15千米处,海拔1000余米,面积60多平方千米,因最高峰齐称岩得名,“一石插天,直入称端,与碧称齐”,以幽深奇险著称。有36奇峰、72怪岩、24涧及其他许多洞泉飞瀑。

齐称山不仅紧邻黄山,而且历史上就是一座与黄山并称“姊妹峰”的名山,以“黄白”并称,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誉。

齐称山是国内唯一集典型峰丛式丹霞地貌、三位一体恐龙遗迹、摩崖石刻、道教文化于一体的山脉。崖洞石壁全是如锦似霞的紫红和棕红,在绿色波涛般树林的掩映下,整座齐称山紫衣赭裳,显得生动而鲜明,灿烂而大气。

齐称山是道教名山,唐代道教即传入齐称山。宋代宝庆二年建佑圣真武祠,成为道教中心。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江西龙虎山正一派驻留齐称山,香火日盛。齐称山从这个时期开始,成为江南道教活动中心,跻身全国道教名山之列,被称为“江南小武当”。

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赐山额,以后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虚殿、无量寿宫、文昌阁等著名道观。以后游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余处。

●鹤鸣山

鹤鸣山,又称“鹄鸣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千米的鹤鸣乡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南邻峨眉山,西接雾中山,足抵川西平原。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我国道教发源地,属道教名山。

鹤鸣山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立鹤;景区内松柏成林,苍翠欲滴,山涧溪流,泠然有声,是著名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

据有关史书记载:东汉顺帝汉安元年时,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鹤鸣山是举世公认的我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的朝圣地,被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

据说先秦的广成子和西汉的周义山都在鹤鸣山跨鹤飞升。历代的许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炼过。如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陈抟、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等都在此修道。

一些皇帝也曾到鹤鸣山祭祖,如明代嘉靖皇帝御定鹤鸣山为举行全国性祈天永命大醮的五大醮坛之一,明成祖朱棣曾亲手书写御旨交给龙虎山道士吴伯理让他到鹤鸣山迎请仙道张三丰,后来吴伯理在鹤鸣山的山麓处修建了迎仙阁。

●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平凉市城西12千米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景区面积84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崆峒山是著名道教名山,传说崆峒山是仙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临问道广成子于此山。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

崆峒山因黄帝与此求道而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据说崆峒之名就是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盛时有“九宫八台十二院”之说。

●阁皂山

阁皂山,也称葛岭,位于樟树市东南隅,是武夷山西延的支脉,逶迤绵延100千米,峰回峦复,古竹苍松,霞蒸称蔚,引絮含烟,号称“清江碧嶂”。

阁皂山是一座寓道教文化和中药史文化为一体的名山。东汉建安七年,著名的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葛玄既是灵宝道派的始祖,又是樟树医药业的莫基人,阁皂山也因此成为樟树药帮的“祖山”。

葛玄之后,他的弟子继续在阁皂山布道炼丹,种药行医,其中以葛洪贡献最大,在我国的道教史上将两葛并称“葛家道”,阁皂山也因两葛而成为道徒的“圣地”。

唐高宗仪凤年间,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阁皂山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与金陵茅山、广信龙虎山并称天下三大名山,盛况空前。

据史料记载,当时这里曾有宫观殿堂1500余间,道士500余人,良田3000亩,道家称之为“神仙之馆”。清末,阁皂山屡遭危厄,延续1600多年的宫观香火趋于衰落。

●罗浮山

罗浮山,又名东樵山,位于广东惠州博罗县的西北部,横跨博罗县、龙门县、增城市三地,总面积260多平方千米,和位于广东佛山市境内的西樵山是姐妹山。

罗浮山的主峰是飞称顶,海拔1281米。其山势雄浑,风光秀丽,四季气候宜人,被誉为“岭南第一山。”

罗浮山是我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岭南第一山,以药市而文名于世。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曾把罗浮山比作为“粤岳”,拥有9观,18寺,32庵。

葛洪晚年挈子侄及妻鲍姑于此山炼丹、著述。白鹤观传为葛洪东庵。黄龙洞乃其西庵,有七星坛,为葛洪憩息之所。酥醪观故址,为其北庵。观源洞乃葛洪洗药处。

冲虚观为葛洪之南庵,内有葛洪祠和丹灶;有苏轼的题字:“葛洪丹灶”。朱明洞,又称朱明耀真之天。洞北遗衣坛,传为藏葛洪遗衣处。后人称蝴蝶洞之彩蝶,乃葛洪遗衣所化。

据《罗浮山志》记载,秦汉时神仙家安期生曾至山修炼,宋代著名道士白玉蟾也曾在此修道传教,黄大仙、鲍姑、吕洞宾、何仙姑、铁拐李等神仙都曾留过胜迹。

罗浮山中至今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景秀丽,其中道教的主要有冲虚观、黄龙观、九天观、酥醪观、葛洪炼丹灶、仙人洗药池、冲虚道观、飞来石、遗履轩、会仙桥、蝴蝶洞、朱明洞、飞称顶、华守岩、升仙岩、刘仙岩等,尤以冲虚观最为著名,现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

●终南山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咸阳武功县,东至陕西蓝田,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主峰海拔2604米。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

终南山有南山、金华洞、玉泉洞、日月岩等胜迹。相传全真道开创者王重阳和北五祖中之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均修道于此。

●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福建的西北部,江西东部,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总面积999.75平方千米,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我国东南最高峰,号称“华东大陆屋脊”。武夷山四面溪谷环绕,不与外山相连。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

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关于山名之由来,道教中有二说:张宇初《武夷山志·序》称:“昔有神人受帝命统录地仙,尝降于山巅,自称武夷君,山因以名。”白玉蟾《武夷重建止止庵记》则称:古仙篯铿居此山,“有子二人,其一说铿武,其次说铿夷,因此遂名武夷山。”道教将其列入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六洞天。

唐代,武夷山建有一所道观,初名天宝殿、武夷观,后称冲佑观,俗称武夷宫。五代时闽王审知增饰之,称武夷观,这是武夷山建立最早的一所宫观。宋代是武夷山道教的兴盛期。《武夷山志》卷十八载有宋道士多人。称窝道院、橘隐堂、棘隐庵,皆创于宋代。

至元代,武夷山道教续有发展,著名道士金志扬曾在此修炼。武夷山除冲佑观经增修,于泰定五年改观为宫,称冲佑万年宫外,又新建有一批道观:天游道院、升真观、灵峰观等。

明清时期,武夷山道教渐趋衰微。前代所建宫观,有的在明代虽得修葺,但至清代几乎全废。其主观冲佑万年宫,明初改名冲玄观,后又遭兵燹,虽屡有修葺,皆未复其初。现仅存道院一座,龙井两口。

●冠豸山

冠豸山,旧称“东田山”、“莲峰山”。位于福建连城县城东郊1000米。山体于县戚之东1.5千米处,以其主峰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寓含刚正廉明之意。

景区方圆123平方千米,集山、水、岩、洞、泉、寺、园诸神秀于一身,雄奇、清丽、幽深,与武夷同属丹霞地貌,被誉为:“北夷南豸,丹霞双绝。”

冠豸山风景区属丹霞地貌,苍玉峡逶迤而入,一石若悬,流泉从石间穿过,潺潺不断,逾半山处,巨石之上立一松风亭。半称亭筑在山间突出部,仰崖上古树,郁郁苍苍,如在半天。

至滴珠岩,高壁峭立,独留一面,明代名儒黄公甫题刻“冠豸”两字,字径数尺,苍劲雄健。旁有乾隆翰林朱阳镌刻的“上游第一观”五字,是为闽江、九龙江、汀江发源地之一的佐证。

冠豸山是道教名山,灵芝峰下为灵芝庵,折北行至小半山,相传唐欧阳仙曾在此炼丹。后人建有大量道观,著名的有定光道场、三君子堂、三元殿等。

●王屋山

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的济源市,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王屋山主峰海拔1715.7米,主峰之巅有石坛。

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箓》,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故又称天坛山。

王屋山的名字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称“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说王屋也”;一称“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它是是我国九大古代名山,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

道教何时传入王屋山,已难稽考。南北朝以前,仅见若干道士居此山服丹成仙的传说。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

开元十二年,司马承祯奉召入京师,旋命于王屋山置阳台观以居之,曾于此处著《修真秘旨》12篇行于世。至开元二十三年卒,享年89岁,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

宋代,王屋山道教续有发展,除原有宫观外,宋代又新建紫微宫。金元是王屋山道教又一兴盛期。先后有大批全真道士居此修道。相继重修了天坛、三清殿、上方紫微宫和清虚宫。

明清时期,王屋山住山道士不见记载。此后,经历道教衰落期,大部宫观废圮。至今仅存阳台宫、奉仙观若干建筑。阳台宫内有玉皇阁、三清殿等。奉仙观内有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等。

●天台山

天台山,浙江东部名山,西南连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东北,海拔1098米,由花岗岩构成。

多悬岩、峭壁、瀑布,以石梁瀑布最有名。盛产杉木、柑橘、药材。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

天台山是道教名山,唐朝道士司马承祯最喜爱天台山,也是他居住最久的地方。司马承祯初到天台山的时间已不可考。圣历二年,武则天召天台道士司马承祯入京,这时他应已在天台山修炼了一段时间了。

除司马承祯奉玄宗之旨到王屋山为止,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天台山隐修。天台山也是道教南宗祖庭。

●仙都山

仙都山,位于浙江缙称县境内,是一处以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为特色,境内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山水飘逸、称雾缭绕,有160座奇峰,27个异洞。

整个风景区由仙都、黄龙、岩门、大洋四个景区,鼎湖峰、倪翁洞、姑妇岩、小赤壁、芙蓉峡,仙水洞、凌虚洞等300多个景点组成总面积166.2平方千米。

仙都山是道教名山,被道教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二十九洞天,仙都山洞,名说仙都祈仙天。

●大涤山

大涤山是余杭的两大名山之一,位于余杭镇西南中桥乡境内,是一块山灵水秀之地。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四《大涤山洞天》称“此山清幽,大可洗涤尘心,故名。”

大涤山不仅山水秀美,同时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胜地,道教将其列入三十六洞天之第三十四洞天,名大涤玄盖洞天。

据记载,从晋代起,已有道士居大涤山修道。至唐代,大涤山道教开始兴盛。除张整、叶法善、司马承祯等游历此山外,住山道士也多著名者。

两宋时,除洞霄宫不断修葺扩建外,又新建若干宫观。洞晨观,南宋道士贝大钦建,景定三年,赐额。冲天观,初名上清道院,后经扩建,咸淳九年,赐此额。

●九宫山

九宫山,位于湖北咸宁市通山县城东南。绵亘百里,因南朝“晋安王兄弟九人建九宫殿于此山,遂以为名。”此后,多朝皇帝封山赐匾,历代文人作赋题词。

主峰海拔1583米,境内千峰争翠,万壑竟幽,峰、岭、岩、台、洞、泉、池等奇丽景物引人入胜。

九宫山是道教名山,南宋名道士张道清赴九宫山开辟道场,香火远播,九宫山从此成为全国五大道场之一,来自各地的香客长年络绎不绝,九宫山是成天香火缭绕,给这座名山涂上了神幻的色彩。

●三清山

三清山,位于江西上饶市东部门户玉山、德兴两县交界处,东距浙江衢州90千米,南距福建武夷山市115千米,西距上饶市78千米,北距安徽黄山市263千米,古为饶、信、衢三州之会。

三清山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米,因山有三峰,名为玉京、玉华、玉虚,如三清列坐其巅,故名。三清山南北狭长,景区总面积229平方千米,中心景区71平方千米,由于长期地质地貌变化,形成了三清山别具一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飞瀑、峡谷幽称等雄伟景观。

三清山是道教名山,它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

三清山道教文化开始于晋代葛洪,葛洪在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

尤其是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

唐朝,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营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老子宫观,进一步巩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宋代、元代三清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朝为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山上的道教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至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龙虎殿、方士羽化坛、玉零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建筑,并重建三清观,改建三清宫。

同类推荐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
  •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 向释尊问佛

    向释尊问佛

    本书通过释加牟尼和底子阿难的对话,以问答的形式阐释佛法世界中的生命意义。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热门推荐
  • 守护甜心之星座王位

    守护甜心之星座王位

    她,身份特殊,却一开始失去了记忆,不与普通人一样,血是紫色的,自己的家园和人类世界完全不同,就连最基本的人类的常识也不知道,她不知道什么是风,不知道什么是月亮和太阳,不知道什么是病,不知道什么是电,却有着什么的身世。
  • 丹符至尊

    丹符至尊

    这里是没有绚丽的魔法,有的只是修炼,修炼一途,乃窃阴阳,夺造化,转涅槃,握生死,掌轮回。年仅十五岁的李家废物,看如何在讥讽中成长为大陆的巅峰强者,傲视群雄。
  • 流苏与娜拉

    流苏与娜拉

    一个是流苏,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她抓住了众人虎视眈眈的范柳原,努力做太太;一个是娜拉,她重重地摔响夫家的门,踏着高跟鞋走到广阔天地里,开创新生活。她们是民国女性的典型代表,一个安稳,一个飞扬。全书以这两个颇具代表性的女人为出发点,纵观民国,随意点染,说尽民国女性的爱恨嗔痴、恩怨情仇。一篇篇短文,像一块块碎锦,傲然夺目,全部拼贴起来,真可谓是迤逦多彩的民国女性百态图。
  • 未做完的梦只剩离歌

    未做完的梦只剩离歌

    一年前,我还是那样,每天都含着棒棒糖,嘴里哼着不知名的歌曲,从不会落泪,每天都很开心,哪怕是遇见挫折,也只会看看,摇摇头,打败它,不是现在的爱哭鬼直到我遇见了她,她不美,而且还捉弄过我,让我哭泣过,一直到她和她闺密闹别扭,只至那天。我遇见了她,彻底改变了
  • 时空骑士

    时空骑士

    写时空的网游,有挚爱,有奇幻,有热血。在这银河的角落,有一群可爱的人。
  • 快穿系统:女配来自地狱

    快穿系统:女配来自地狱

    本文重发至《快穿游戏:逆袭吧女配》,此乃大坑,勿入,勿跳!
  • 邪王诡妃

    邪王诡妃

    人前,他是不务正业的花花王爷,每个嫁给他的女人却都离奇死去,她是草包废材不明生父的相府杂种,又是唯一一个嫁给他却活的好好的人,人后,他是掌握整个大陆一半地下黑暗势力的鬼帝,她则是同他并肩的神秘魔帝,双眸交错间,书写别样传奇。
  • 时过境迁,你可安好

    时过境迁,你可安好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对于曾经的种种,我已不想过问。因为我知道,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了。这诺大的城市,葬送了我们最好的年华,如今时过境迁,曾经的你们,可还安好?
  • 佛说如幻三昧经

    佛说如幻三昧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中国情人

    中国情人

    在荒原般的城市里,青梅竹马的爱情终究败给现实,当“老总”、“教授”、“高官”粉墨登场,她成为他们的“情人”。不要去追问香兰和几个男人之间是怎样的感情,也不要去追问她爱过谁、没爱过谁,当眼见的都是支离破碎时,这些都不再重要。这部小说最大的追求在于对爱情的叩问、对人性的反思,在于探讨性格与社会环境驱使下,一个既坚强又脆弱、既善良又邪恶的女人如何迷失在万丈红尘中,又如何艰难地自我救赎。作者希望你能挽救这个女人,从流言蜚语和对社会道德的不断越矩中,解救出一个用深沉的忧郁和疯狂的表演来刺痛这个世界的女人,一个揉碎了爱情以探知生命底线的正在归途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