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25800000004

第4章 读书与写作(1)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是因为书中自有文法、技法,

能够供读书人学习、模仿,

积累得足够多,灵感自然喷涌而出。

古往今来的许多大作家、大文豪,

都是从模仿开始,一路学、一路写,

终于完成自己不朽的著作。

天线

先选择正确的方向,再除去可能的干扰。

能这样做,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电视的画面不佳时,最好先注意一下是否天线的方向有问题,或是有小鸟在天线上跳动。

当学习的效果欠佳时,最好先注意一下是否读书的方法不好,或有太多分心的事物。

先选择正确的方向,再除去可能的干扰。能这样做,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旧东西

读以前念过的书,是进入旧矿坑中再下一铲,很可能发现新的矿脉。

收拾旧东西,虽然麻烦,但也能乐在其中。因为一方面眼看散乱的物品,样样分门别类地摆好,而腾出不少空间;一方面会发现已经被遗忘,却很有意思的东西。许多昔日认为平凡的,而今已经成为稀有的。许多当年不能欣赏的艺术品,而今却对它十分感动。假如再翻到几件具有纪念性的东西,更令人如获至宝。

收拾旧东西,谁说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呢!

读以前看过的书,虽然可能浪费时间,但也能乐在其中。因为一方面可以将记忆中已经模糊散乱的知识,重新作个整理,使得思路清晰;一方面又往往发现已经被忽略,却很有意思的学问。许多昔日认为平淡的言语,而今成了人生的智慧;假使再翻到两句当年苦思不得,又找不到出处的名句,更令人如获至宝。

读以前念过的书,是进入旧矿坑中再下一铲,很可能发现新的矿脉。

涂涂改改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作品,都是经过作者再三斟酌、推敲、修改之后才产生的。

有一个学生,在看了作家手稿展览之后问我:“有些人的手稿很少涂改,仿佛下笔万言、一挥而就;有的作家却东圈西画,似乎处处梗塞、文思不顺。前者的文章是否当然要比后者来得好?”

“涂改固然影响手稿的美观,但是真正要看的是定稿之后的成品。文章好,就算涂改千百次,也是应该。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作品,都是经过作者再三斟酌、推敲、修改之后才产生的。”我说,“米开朗基罗画西斯廷教堂顶的壁画,曾经将许多已完成的地方涂去重画;歌德写《浮士德与魔鬼》,修修改改六十年才完成;连王羲之最著名的《兰亭集序》,也有七处涂改,可是它们却能成为绘画、文学和书法的不朽作品,何曾因为创作过程中的涂改和修正,而减损了价值呢?所以做任何事,只要发现错误,就当勇于改正。”

再入手

第一件事就是拆掉平房,重打地基,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往平房顶上加盖,否则你建起的高楼一定不稳。

许多习画的学生,起初只为消遣,日久之后,由于表现甚佳,兴趣愈来愈浓,则会有做专业艺术家的想法。当他们提出这个理想时,我总会建议他们从头检讨,把过去所有学过的一枝一叶都来个深入的反省,有不够的就从基本再入手、再加强。

“为什么我已经画大幅设色的作品了,而今却要回头去画小幅水墨的基本稿呢?”学生总不解地问。

“因为当你学画只是做消遣时,不论老师对你,还是你对自我的要求,都不会太严格;但是而今你计划以艺术为终身职业,则各方面的要求和条件都得改变。”我说,“好比你起初打个浅浅的地基,为的只是盖间平房,但是平房建好之后,又想在原地起栋高楼,这时你不但得把平房拆除,而且要重新打更深的地基才成。所以,你现在计划以艺术为奋斗终生的目标,第一件事就是拆掉平房,重打地基,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往平房顶上加盖,否则你建起的高楼一定不稳。”

正一与负一之间

好好选书读。因为多读一本坏书,也就浪费了能读一本好书的时间。

负一和正一的差距,不是一,而是二!

许多年前,我看过一部美国的爱情电影,片名不记得了,但是对其中饰演记者的斯宾塞·屈赛却印象深刻。

剧中斯宾塞爱上一个新闻系的女教授,跑去旁听她的课。女教授考试,先把新闻重点告诉学生,再要学生写成新闻稿。

斯宾塞没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交上去。

女教授笑笑,认为斯宾塞一定在开玩笑,但是当她拿起来,看一眼,就愣住了,接着宣读那篇新闻稿给全班听。

才几句话,就念完了,但是在这不足百字的文稿中,斯宾塞已经把所有新闻元素都清清楚楚地传达出来。

我看电影时年岁还小,不懂,心想什么文章能让那女教授一眼就刮目相看,短短百字如何能表现出功力?一定是电影夸张。

但是等我当了记者,每天写新闻稿之后,就愈来愈觉得要想把稿子写得精简是门大学问。尤其因为我做电视记者,播出时间有限,加上广告,主编把每则新闻都限制在极短的时间里。常常跑完新闻,进办公室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只给你三十秒哟!今天已经满了!”

天哪!我可能花整个下午跑一条新闻,回来却只能写三十秒,那不过一百多字啊!

这时候就见真章了!

我说这番话,是因为今天要教你什么是“精简”。

让我先给你一篇东西——

有个小男孩,他的爸爸在他六岁的时候就死了。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大毛,这个小男孩的妈妈只生了他一个孩子,他的妈妈一直没有再嫁。小男孩家里很穷,但是小男孩很要强,努力用功,成绩从小到大都很好,总拿班上第一名。小男孩后来得到美国大学研究所的奖学金,出了国,而且拿到生化博士,拿到博士时小男孩已经是个青年了,那时候他二十七岁。

乍一看,这篇文章还不坏,但是你仔细想想,是不是里面说了好多废话,可以精简得多呢?譬如你可以写成:

六岁丧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的大毛,人穷志不穷,不但从小总是班上第一名,而且获得美国奖学金,二十七岁拿到生化博士。

前后比一比!前面那篇文章一百五十八字,后面只有五十六字,虽然相差近两倍,内容不是一点也不少吗?

为什么?

因为简练——

单单“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的大毛”这十一个字,已经告诉读者“那是个小男孩,他长在单亲家庭,他妈妈只有他一个小孩,他的妈妈一直没有再嫁……”

还有最后两句话——“获得美国奖学金,二十七岁拿到生化博士。”不是足以取代“小男孩后来得到美国大学研究所的奖学金,出了国,而且拿到生化博士,拿到博士时小男孩已经是个青年了,那时候他二十七岁”吗?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简练是非常重要的。写文章要简练、说话要简练,做事更得简练。

记得我有一年去某国观光,离开时,到机场,发现排了两条长龙。我照牌子上的指示先排一条队,等了很长时间才到柜台,原来是交机场税;接着赶往另一条长龙,又排了近二十分钟,原来是交都市特别税。

当时听到许多观光客抱怨:

“为什么不一起交?不是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和人力吗?”

我还记得以前在中国台湾外出,也要先排队交机场税,再在出关口的时候把收据交给机场人员。所幸经过民众多年抗议,不久前终于简化,方法很简单——

买机票时就附加了机场税。

多么简单啊!这么小小一个改变,不知省下旅客多少时间、省下机场人员多少劳力。

孩子,这世上可以简化的事太多了。只有那些懂得去芜存菁的人,能够创造好作品;只有那些知道精简人事的公司,能够有竞争力;只有懂得化繁为简的学生,能够有过人的表现。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得好——

好好选书读,要知道读了一本坏书,也就浪费了能读一本好书的时间。

我要讲:好好利用时间,你多写一个赘字,就少了一个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的机会;你多啰唆一句话,就失去了说一句有意义的话的机会;你多浪费一分钟,就失去了把握这一分钟的机会。

而且你要知道,负一和正一的差距,不是一,而是二!

热笔与冷笔

常常看、常常想,又勤于动笔,很快就会发现写作并不难,而且冷笔、热笔兼备。

最近在水云斋的留言板上,有位读者说他真不解,为什么常常刚看完一本名著,受到感动和激励,很有自己写作的冲动。但是隔一阵,那感觉就不见了,好像读名著的帮助只能维持一下下。

今天就让我谈谈这种“感觉”吧!

有一天,我听朋友说照美国习俗,女儿出嫁的时候,都要由父亲带女儿跳个舞,宾客们则围在四周唱“不再是爸爸的小女孩”。于是想:女儿小时候,我先跪在地上拉着她的小手跳舞,渐渐弯着腰带她跳舞;当女儿出嫁那天,我跟她跳,一定会感慨万千,老泪纵横。

就在这感触中,我提起笔写下当时的心情,而且一边写、一边落泪,写完读两遍,还是情绪澎湃。接着我就把文章寄给了报社,可是稿子才发出,又有点后悔,觉得文字太冲动了,没有经过“静下心”来审度,怕引人笑话。

隔了一个多月,我几乎把这事忘记,有一天早上接到朋友电话,说我新发表的文章实在太感人了,令他掉下眼泪。我赶紧翻报纸,原来那冲动的文章发表了,我再读一遍,居然又落下泪水。

那篇《爸爸的小女儿》后来被好多朋友提起,每个人都说深受感动,因为探触到他们心灵的深处。

我说这故事,是要分析——写文章有“热笔”和“冷笔”,前面提到的这篇文章,发于至情,毫无保留地把内心话说出来,不事雕琢,也没有再三修饰,却能“直指人心”,属于“热笔”。

至于那些经过“谋篇”先计划好写成几段,怎么导入主题、引申论述,又如何下结语的,则属于“冷笔”。也可以说以“情”取胜,毫不遮掩地“说尽心中无限事”的常属于“热笔”;以“理”见长,经过再三推敲、精雕细琢的常属于“冷笔”。

于是我猜想,当那位留言的读者,读了一本书,深受感动,很可能因为得到那书中“热情”的激励,使自己也能敞开心扉、侃侃而谈,从而有不少好作品出现。只是当热情渐渐淡去,冲力没了,激情不再,笔触也就不那么感人了。

所以如果想恢复原有的冲劲,可以再去找“热笔”的作品来看,重新点燃创作的激情。再不然,就应该学习写“冷笔”的东西。而且必须知道,热笔常需要灵感的刺激,如同火药需要火种去点燃。冷笔则比较能够“经营”,只要多读书,多存素材,再训练写作技巧,就能得到。也可以说热笔可以“偶得之”,冷笔则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证明自己总能写出不错的作品,每个人都得学习“冷笔”。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谈到,写作最要紧的是先抓住“人、地、事、时、物”,别以为这没什么稀奇,要知道:检验这五项,好比开飞机,就算老资格,也得一项项来,正副驾驶和领航员在起飞前,甚至一一“复述”“核对”。因为那检查能使他们冷静,使他们不出大错,也使他们能按部就班、顺利地入手。

除此之外,遇到论说文,用“破题”“正面论”“反面论”“结论”这四段去处理也比较容易。但要记住的是,并非任何题目都能破题。譬如《母亲》这个题目,总不好用“母亲就是我爸爸的太太”来开场吧!即使以“母亲是生我的人”来破题,恐怕也嫌俗。碰到这种情况,你就得从“人、地、事、时、物”这五大要项里找灵感了。

从“人”和“地”去想,你可以说:“在外地读书,最令我思念,也最思念我的,就是我的母亲了。”从“事”和“物”去想,你可以说:“每次穿上大衣,都想到我的母亲,想到我离开家的那天,出门了,她突然把我叫住,为我把每个扣子都扣好,一边扣一边说:‘天冷,别懒!’”从“时”去想,你可以说:“端午节了,我却因为功课赶不完,不能回家,早上突然接到一个快递的邮件,打开来,居然是母亲寄来的她亲手包的粽子。”然后你就能写回忆母亲包粽子的画面,以及一家人吃粽子的种种温馨往事。

我们常说“艺高人胆大”,想作文轻松,一定要艺高,艺高则需要平时努力。为了能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也为了表现你旁征博引的功夫,要多看课外书籍,甚至报章上的科学新知都得汲取。在生活上则要多观察,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从细微的东西上“格物致知”,从人与人间去“感悟深情”。

什么是作家?作家是最能联想、最能感悟,又最能把感悟写出来的人。只要抓住以上写作的几个要点,而且常常看、常常想,又勤于动笔,很快就会发现写作并不难,而且冷笔、热笔兼备。

中国画论里有句话说得好——“存心要恭,落笔要松。”

许多画家收集了一堆创作的素材,却不知取舍,结果心里想得愈多,愈不敢落笔,就算下了笔,又因为笔太重、太紧,而出不了好作品。写文章也一样,即使找来许多材料,也得经过筛选,留出最适用的那几样,再有条不紊地写出来。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有组织、不杂乱,也才能形成一条清晰的“理路”,把你心里的话说到别人心中。

写作的三条路

任何题目到手上,你都可以把那“开门见山”“格物致知”“迂回引带”三种方法想一遍,挑最适宜的入手。

不知你有没有读过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

许多人听到“诗经”这两个字,都会吓到,其实诗经因为多半来自民歌,内容很平民化、多样化,甚至有些还很浪漫、很香艳。

譬如我们常说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就出自《诗经》中的《采葛》篇。

又譬如我们常说的“有女如云”,出自《出其东门》篇。我们常形容男生追女生的“君子好逑”,则出自《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里还有一首《氓》,描述一对男女的自由恋爱,也写得传神极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意思是“臭男生笑嘻嘻,抱着布来换我的丝,其实不是真来换丝,是想来接近我”。

你说《诗经》是不是很好看?

《诗经》虽然距今已经有三千年,但是写作技巧非常高明,单单前面我举的这些例子中,就已经用了“比”“兴”和“赋”三种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像是“有女如云”。“兴”是从远处谈起,先说河上沙洲的水鸟在叫,把大家的兴趣带起来,再引到君子好逑的主题;至于“赋”,则是开门见山地直说:“你哪是来换丝啊,根本是打我的主意!”

由于我讨论“格物致知”,已经谈了不少“比”的写作方法,所以现在专谈“兴”和“赋”。如果你很细心,说不定已经发现,我写作很爱用“兴”的技巧。

譬如,在《热笔与冷笔》那篇文章里,我明明谈的是写作的技巧,却在一开始先说美国人嫁女儿时,有个习俗是由父亲带女儿跳舞,宾客在旁边唱歌……

在《读书的微量元素》那篇,我的主题虽然是谈读书,却在一开头先说我从年轻就有气喘的毛病,然后谈到十全大补汤。

至于《处处有文章》,说的虽是“格物致知”的方法,却先讲土耳其人用咖啡渣子算命。

我为什么这么写?

答案是:为了在一开始就引起大家的兴趣。因为我知道人们对父亲带女儿跳舞的习俗、十全大补汤治气喘的功用和看相算命这些迷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所以好像用糖果引小朋友,先绕个弯子,把读者的好奇心带起来。

“兴”确实常绕弯子,它跟直说的“赋”恰恰相反。举几篇大家熟悉的名作为例——

《孟子·离娄篇》谈到“齐人之福”的“齐人”开头就说:“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一开头就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他们都开门见山,两三句话就把主角交代了,属于“赋”的写法。

可是碰上欧阳修写《醉翁亭记》,用“兴”的写法,就不一样了。明明是写“醉翁亭”,他却由“环滁皆山”谈起,先谈到琅琊山、酿泉,再慢慢带到亭子,却还吊着大家胃口,只讲那“醉翁亭”是由当地太守命名的,直到文章最后一句话,才点出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原来是作者自己。

同类推荐
  • 疯狂鬼变淑女(淘气小子好事坏事一火车)

    疯狂鬼变淑女(淘气小子好事坏事一火车)

    《淘气小子好事坏事一火车》系列,是一套校园幽默小说,包括《疯狂鬼变淑女》、《胆小鬼也疯狂》、《滑头鬼栽了》、《聪明鬼就是牛》四本书。作家在这四部作品里,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成功地刻画出周大齐、侯洋、李晓果、巴奇这四个小主人公的形象: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有爱心,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想助人为乐做好事,却常常把事办砸;他们好心却办了错事,闹出一个个笑话……孩子们读着这样的小说,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常常能够从文字中读出自己或同伴成长的影子,产生共鸣。
  • 动物之最

    动物之最

    本书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陆生动物之最、鸟类之最、两栖爬行动物之最、水生动物之最、昆虫之最。
  • 让青少年学会沟通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

    让青少年学会沟通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

    《让青少年学会沟通的故事》由李超主编,是一本关于青少年索质培养的励志类书籍,《让青少年学会沟通的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来启迪、教育青少年,帮助青少年养成一份必备的好索质。
  • 雄狮去流浪

    雄狮去流浪

    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
  • 白色狮子王

    白色狮子王

    《白色狮子王》由林华玉所著,《白色狮子王》收录了作者近期创作的寓言作品,其中多数为情节性强、富有哲思的动物寓言。作者通过寓言这一个老而又经久不衰的文学体裁,运用比喻和讽刺等写作手法阐述哲理和智慧,让读者采撷知识之果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寓言之篇幅短小、意境深远作用。
热门推荐
  • 爱国科学家的故事

    爱国科学家的故事

    本书通过故事爷爷李晋华讲述爱国科学家詹天佑、李四光、邓稼先等科学家,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故事,激励当今少年儿童好好学习,培养兴趣爱好,树立科学理想,掌握科学知识,锻炼顽强的意志,为祖国的富强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 阳光夏冰

    阳光夏冰

    他从一个愤世嫉俗,内心充满阴暗色彩的忧郁男孩,变成为一个阳光少年后,命运仍然不放过他,仍然给予他诸多的不幸和苦难,一次次的挫败他那颗脆弱的心灵,但是他没有回到过去的阴影时代,而是不断搏击,脆弱的心灵逐渐强大,他开始得到命运天使的垂青,幸福的生活随之而来,但好景不长…………
  • 初夏只为遇见你

    初夏只为遇见你

    那一年初夏,青涩懵懂的我们第一次相遇。那时的我们还不懂什么是爱,我们有过过错,也错过了很多,也疯狂过,但青春不就是要疯狂吗?也许这一切都是天意,如果老天真的要这么安排,我们又能怎么样。我一直寻找你的身影,想抓住你留下的痕迹,但我从未想过你就在我身边,一直都在我身边默默陪我,默默帮我。原来,你,一直在我身边。
  • 倾城魔妃

    倾城魔妃

    她是21世纪的金牌杀手,被自己摔死之后重生,可为啥还带个娃?一朝穿越,自己是个有名的废材,庶姐毒害,亲爹利用。娘亲嚣张,萌宝腹黑“娘亲,那人长的好像我,是爹爹吗?”“NO,你爹是太监!”“太监是什么?”“太监就是太监!”某男一把拉过晨曦,抱在怀中:“你有见过富可敌国的太监吗?”某女:“王爷你喜欢我哪点?我改还不行吗!”某男:“我喜欢你不喜欢我,你改吧。”某女吐血:王爷你的节操呢!读者群→→倾城魔妃:169665326
  • 至尊邪神

    至尊邪神

    燕无边,五次觉醒,得无属性废物宝典。第六次,一次意外,得到神奇的宝典——九圣宝鉴。九圣宝鉴,九种属性,却看燕无边如何借此一飞冲天。
  • 星海镖师

    星海镖师

    星河纪元3000年左右,人类进入第二次大开发时代。人造小行星成为主要的生活区域,在星河团中形成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和居住星团群,人造小行星的创制业务成为这个时代可获得最大赢利的项目之一,能源的紧缺进一步出现,而土地资源随着人造小行星的出现开始贬值,大开发时代的到来,使得沉闷逐渐没落的世界变得动荡而充满希望。空贼团,宇宙牛仔,空间猎人,雇佣兵,银河特快,星球会计,土地铸造师,镖师……各种新生行业纷纷出现。
  • 冒牌牛头人祭司

    冒牌牛头人祭司

    真亦假,假亦真,真真假假,难以辩分打造暴力牛头,战士才是我的最爱,祭司只是我的爱好说我是战士,我却是祭司说我是祭司,我却是战士
  • 安阳的深秋

    安阳的深秋

    一直希望有一个人,能够读懂她光鲜背后那抹倔强的温柔,直到他“英雄救美”的出现……他本是世间平凡无奇的男子,原本一生不过是缓缓度过流年,却在缘分之间遇见娇嗔百变的她……有情人天注定,奈何人生峰回路转,岂是一声叹息了得?他是否能牵住手陪伴她走出—安阳,人生的最寒冷的秋天……
  • 基因改造之龙不语

    基因改造之龙不语

    星海茫茫,为什么地球如此独特?生物万千,为什么人类如此独特?你是不是天真地以为,人类是这宇宙的宠儿?你真的没有怀疑过吗?那么我们把人类作为一个普通的种群来研究,我们来看看他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几个定理和推论:定理1:社会进化的方向是个体价值高于种群价值。定理2:个体的欲望永恒存在性。推论1:社会进化的终极是没有种群。推论2:生物的毁灭分两步,第一步,种群毁灭,第二步,基因毁灭。那么我们来假设,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别的文明,他们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种群毁灭,但是,他们的基因还留存在……
  • 我的老师不是人

    我的老师不是人

    林萌萌,女,二十三岁。七月大学毕业,九月入职贫困山区某县乡镇高中,成为一名光荣的高中语文教师。福玉,性别无(我就是块石头我有啥性别?),年龄大概三千多岁吧,九月穿成现代女青年林萌萌,开学前已完成完美对接。从此,某县二中高一(七)班的全体同学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校园生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