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乘船进入上海黄浦江吴淞口的时候,老远就看到右岸高耸着一只大"钟",可是它指的"时间"和所有的钟表都不一样。
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钟",这是一只用来指示潮水高度的特别"钟",是为航行安全而设立的。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每天有成百上千条大大小小的船只频繁往来。有鱼虾满舱的渔船,满载旅客的客轮;有一船船钢、煤、粮、棉和石油;还有许多万吨远洋轮,吴淞口是它们必经之地。
为了航行和靠、离码头的安全,了解潮水涨落的高度是非常重要的,吃水(船体沉在水下面的深度)深的大船尤其是这样。如果船的吃水深度小于水深,可以安全通过;如果船的吃水深度大于水深,那就要等更大的潮水到来才能进出港。有了这只大"钟",问题就解决了。
有一点必须注意,大"钟"指示的数字只是潮水的高度,不是江水的实际深度。要知道吴淞口当时的实际水深,必须把潮水的高度加上吴淞口的基本水深才对。基本水深可以在海图上查到(叫海图水深),因为基本水深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所以只要了解潮水的高度,水深就可一目了然。
举个例子来说吧。有一条吃水八米的船只进入吴淞口,水手们见到大"钟"指示的数字是二点五米,再查看海图,基本吃水是七点五米。那么,当时的实际水深就是十米,比船吃水深度大,船只就可以安全通过。对于另一条吃水十米以上的更大的船只,那就不行了,它必须等待潮水涨得更高的时候进港。
在一些水浅的港口,潮汐的涨落对船只进出港口更是重要,不仅大船,就是中、小型船只,也要密切注意潮水的动向。
潮水涨落规律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潮水涨落的特点,利用潮水。例如在上海港,过去,潮水一来,各种驳船齐往码头靠,货物上下穿梭,号子声、吊车声此起彼落,虽然装卸工人争分夺秒,还是忙不过来;一旦潮落,码头边水浅泥露,驳船难靠,有力无处使,只好干瞪着眼等涨潮。后来,人们利用潮汐涨落的规律进行船只调度,赢得了时间,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有一次,涨潮期间,大家正在卸一条百吨大驳轮,刚卸了一大半,岸边防汛墙上的水迹印已显示出潮水开始下降。这时,外档还停着一条大吨位的驳船。眼看又将出现压船了,怎么办?于是人们让卸了一大半的驳船迅速离开,先抢卸外档那条大驳船。他们当机立断,迅速调档,赶紧卸货。当大驳船货全部卸完时,潮水退了一半。于是大家又回过头来抢卸未卸净的那条驳船。等两只船全部卸完,已接近低峰的潮水,刚好送空船离岸。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抢潮水,插档巧卸两条船"的经验。
即使到了21世纪,海洋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利用潮水仍然大有可为。2008年4月6日中午,上海黄浦江、苏州河口出现了奇观,耸立在这里的百年外百渡桥借潮分身了。
外百渡桥是上海的一个标志,已经一百岁了。为了保护这座著名的历史建筑,上海决定对它来一番整修,要修旧如旧,保持原来的风貌。这样,就必须把桥拆下来,送到船厂去检修。可是,千吨重的钢铁大桥,怎样才能搬动它呢?于是,人们想到了潮水。先把大桥一分为二,再把千吨驳船开到桥下,等涨潮时驳船将桥身顶起来,离开桥墩。
日上午9时10分,两艘拖船将驳船拖至外百渡桥南桥体正下方,不久,潮水便如预期计算的那样,准时上涨。不到十点,不断上升的驳船就把南桥的桥身顶了起来。桥身一离开桥墩,拖船就立即拖走驳船,稳稳当当地送到船厂。第二天,又如法炮制,顺利地把北桥的桥身也搬走了。
这是又一次成功地利用潮汐为人类服务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