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79700000054

第54章 “令人讨厌”的帝国参谋总长(1)

在一片非议和怨恨声中,蒙哥马利结束了2年零3个月的帝国参谋总长任期……这一时期,他同许多人关系闹僵,并与老朋友亚历山大差点反目成仇……蒙哥马利成了白厅最不受欢迎的人……

蒙哥马利显然完全不适合于做帝国参谋总长那种复杂的政治工作,但他怎么又被选作帝国参谋总长了呢?对于局外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然而,对于了解英国陆军现状的人来说,这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仅仅表明,英国陆军上层可供选择的范围是多么狭小,而一场重要的战争又怎样能在短期内进一步缩小这种范围。布鲁克从1941年起任帝国参谋总长,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感到“非常非常疲倦”。他非常愿意接替即将退休的阿思隆勋爵,继任加拿大总督。接替他继任帝国参谋总长的,只有一个符合逻辑的人选——亚历山大。但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丘吉尔决定让布鲁克再留任一年。于是,亚历山大成为加拿大总督。因此,到1945年冬必须另选一个人于1946年6月接替布鲁克时,却没有一个完全适合的人选。韦维尔太老,现任印度总督。奥金莱克现任印度英军总司令,但他的主要经历又在印度陆军而不在英国陆军。此外,他们俩人都有失败的记录(至少公众认为是失败)。斯利姆在远东进行的战役似乎太遥远,他的部队已经是“被遗忘的部队”。此外,他还有对行政事务不感兴趣的名声,而行政管理却是参谋总长的分内事。

比较而言,蒙哥马利却是一个更为可取的人选。至少,他有指挥英国陆军在欧洲作战的丰富经验。是一个受人欢迎的英雄。在欧洲战区,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被提拔到蒙哥马利之上而不意味着是对蒙哥马利的轻视。所以,蒙哥马利作为英国最受人欢迎的将军,几乎是不可避免地被选来担任帝国参谋总长的工作。

1946年5月2日,蒙哥马利调离德国后,即去欣德黑德休假。他的好友雷诺兹少校夫妇仍为他照料戴维。戴维当时已17岁,仍在温彻斯特念书。雷诺兹夫妇允诺他继续在欣德黑德住下去,直到他在别处为戴维和他自己安家为止。蒙哥马利从德国带回了他的指挥车,停在他们的院子里,由于要干的事太多,尽管是休假,他仍整天在指挥车里埋头工作。

为了一就任帝国参谋总长就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建设英国陆军,蒙哥马利一回到英国,就开始起草《战后陆军问题》文件,并准备在出任新职之前,访问驻有英国武装部队的东地中海国家和印度,以掌握第一手资料。

6月9日,蒙哥马利离开伦敦,前往埃及访问。在埃及,蒙哥马利同埃及国王和首相进行了会谈,表示英国愿意尽早从尼罗河三角洲地带撤军,但希望能在埃及保有军事基地。首相表示同意合作,但国王对此不感兴趣,会谈几乎是毫无结果。

巴勒斯坦是蒙哥马利访问的第二站。这里局势每况愈下,他指示驻巴勒斯坦英军总司令伊夫林·巴克中将控制局势,重建英国的权威。

在去印度前,蒙哥马利飞赴安曼同阿卜杜拉国王共进午餐,交换意见。在去印度途中,他在巴士拉停留一晚,同驻伊拉克的英军司令官讨论了苏联在伊朗和其他地区推行的政策。

在印度,蒙哥马利就印度独立及其对军事的影响,同总督韦维尔和总司令奥金莱克作了长时间的交谈,还就英军撤出印度的问题,同国大党领袖曼拉纳·阿扎德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进行了讨论。

接着,蒙哥马利访问希腊,同英国大使克利福德·诺顿爵士和司令官克劳福德将军讨论了希腊的局势,检阅了希腊陆军,并被希腊国防部长授予英勇金质勋章。

意大利是蒙哥马利这次访问的最后一站。他只在意大利逗留了18个小时,就在6月26日早上匆匆离开意大利,赶回伦敦就任新职。

蒙哥马利是在一个异常艰难的时刻就任帝国参谋总长的。当时,不仅后殖民时代的问题开始出现,而且苏联同西方盟国的冲突也变得日益尖锐起来。原子弹的出现和工党政府的上台,使得帝国参谋总长的工作更加棘手,因为原子弹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以前对战争的许多看法,而工党政府决定建立福利国家,就将不可避免地大幅度削减军费预算。

蒙哥马利在战争的最后两年中认识到,与同级和顶头上司保持友好交往,对于有效地管理军事机构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来到陆军部后,蒙哥马利便努力与白厅的人打成一片,并尽力与其政治主子保持友好关系。在蒙哥马利任职期间,他不得不同他的顶头上司、先后三任陆军大臣打交道。

第一任陆军大臣是杰克·劳森,第二任是弗雷德·贝伦格,第三任是伊曼纽尔·欣韦尔。他同三任陆军大臣都相处甚好,与欣韦尔尤其如此。此外,他还同陆军部常务次官埃里克·斯皮德爵士每逢星期一定期共进午餐,以联络感情,便于工作。

刚到陆军部不久,蒙哥马利就顺利地解决了一起潜在的爆炸性事件。一位次官计划去海外巡视,便亲自命令副官长进行安排,并下达了如何款待他的指示。他在指示中写道:

“我将随时视察部队,视察时不得有军官在场。

我的工作时间为早上9点到下午6点。

我喜欢同军官和士兵分别共进午餐。

不要为我安排仪仗队,不要为我安排检阅仪式,也不要设宴招待我,应视此为命令。仰各遵行。

我愿及早会晤所视察的部队之司令官……

我愿倾听任何一级官兵诉说有关军事方面的任何问题。……”

这个命令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副官长求见陆军大臣请求辞职,要不就收回这个命令。然后,他来到蒙哥马利办公室,向他诉说整个情况。蒙哥马利听后,又好气又好笑,便亲自去见陆军大臣,告诉他决不允许任何外来人士在强令军官退出的情况下,向该军官领导的部队讲话。于是,次官的命令被取消了。

接着这位次官又要求总参谋部派一名军官陪同他巡视,并要蒙哥马利就他打算视察的军区,向他作一般的情况汇报。对这两项要求,蒙哥马利都拒绝了。但为了不使陆军部文职和军职双方暗生隔阂和矛盾,蒙哥马利还是为他的巡视作了妥善安排。这样,突然产生的矛盾便被蒙哥马利化解了。

蒙哥马利说:“英国陆军决不能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那样,由于没有一种政策或作战理论,而毫无目标地漂流。”在他第一次参加的陆军委员会会议上,蒙哥马利提出了他在欣德黑德写成的《战后陆军问题》,要求陆军委员会原则上批准这个文件,以便作为陆军部制订计划的依据。大家同意了他的要求。

这个文件附有关于战争的根本原则的意见书,同时还附有一个关于参谋组织的备忘录。蒙哥马利最后决定,如果英国陆军不采用参谋长制度,他就申请辞职,让首相另请高明。最后,陆军部同意了这一变革,英国陆军采用了参谋长制度。

蒙哥马利在向手下部置任务

蒙哥马利就任帝国参谋总长后,首先关心的是官兵的生活问题。在陆军部任职的未婚军官要自行解决膳宿问题,不仅难以找到住处,而且生活十分单调。蒙哥马利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即作出安排,把在伍尔维奇的前皇家军事学院作为能容纳250名军官的宿舍,并建立了军官食堂,使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妥善解决。

解决了陆军部的问题之后,蒙哥马利开始着手解决部队在生活方面的问题。1946年7月26日,他在朴次茅斯说,不能让士兵脱离社会环境,英国陆军必须同国家的发展保持一致。8月,他又在讲话中强调,应该重新审查某些“小规定”,“熄灯”制度不应该被看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宿舍不是兵营”。

当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他至少建立起由麦克米伦少将为首的特别委员会,负责调查英国士兵在营房里的生活方式,和提出在哪些方面应更适合时代的要求。

蒙哥马利特别注意提高陆军部工作人员的士气。除了关心他们的生活外,蒙哥马利还租用了附近的一家电影院,开始按他的习惯,经常把参谋们和文职人员召去听他演讲。他向他们概要地介绍建设英国陆军的总体计划,号召他们为改进陆军部的工作而共同努力奋斗。

他说,在陆军部工作是一种荣誉,因此建议所有军事人员佩戴一种特殊的标志。如果文职人员愿意的话,也应发给。此后陆军部的工作人员都开始佩戴那个标志。他提高士气的另一种做法,是对工作人员关怀备至。例如,一个叫温博的中士书记员患了心脏病,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不得不退出现役。蒙哥马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地方上为他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干了几个星期后,蒙哥马利发现陆军部在科研和武器装备定型投产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在研究了有关报告,和反复考虑之后,他规定正规军应在5年内(到1951年)拥有足以对付有可能发生的一切小型纠纷的装备。全体正规军和本土军应在15年内(到1961年),在装备、人力、弹药、储备等方面作好打一场大仗的准备。此后,必须时刻做好准备。蒙哥马利的决策得到了首相、陆军大臣和参谋长委员会的首肯,艾森豪威尔将军和自治领陆军参谋长也表示赞同。

蒙哥马利还发现,白厅的部一级人员和军界人士,对今后如何打一场大规模战争,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概念。陆军部曾把中东列为英国的“主要支援地区”,但首相艾德礼不同意这个提法,并在一次会议上反驳过这一意见。会后,蒙哥马利对海军大臣和空军参谋长说,三军参谋长应就大规模战争中的西方战略草拟一个文件,递交首相。但他们不同意这样做,理由是对未来武器的威力还缺乏足够的根据,参谋部没有时间。

但蒙哥马利决心草拟这个文件,于是向参谋班子下达了如下几条纲要,作为草拟文件的基础:

一、我们应作出计划,逐步加强可能与我结盟的欧洲国家的实力,建立一个强大的西方集团,保护西方世界的民族、领土和文化免受来自东方的任何侵略。我们自己应该做好准备,和我们的盟国一起,承担一切义务,在欧洲大陆作战。

二、我们必须确保使用几大海洋的自由。尤其是我们应为北非的海岸线而斗争,从而使我们经由地中海的交通畅通无阻。

三、我们必须为中东而斗争,因为中东和北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地群,使我们可以向来自东方的任何侵略者的领土发动强大的空军攻势。陆军应在中东保持一个军司令部,以便开赴任何地区处理紧张局势。

文件在一周内拟就,蒙哥马利将副本分送海军大臣和空军参谋长。虽然他们二位仅对第一点表示不能同意,但还是不愿意把它作为三军参谋长的备忘录递呈首相。这是蒙哥马利在白厅为获得大家一致同意的英国战略而进行的斗争的开始,也是参谋长委员会内部摩擦的开端。当1947年1月艾德礼再次反对三军参谋长关于必须固守中东的意见时,蒙哥马利问海军大臣和空军参谋长,是否准备和他一起辞职也不放弃这个地区,并说,不管他们是否和他一致行动,他都准备这样做。他的两位同僚表示愿意和他一起采取行动。艾德礼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再也不提这件事了。最后,陆军部主张的战略终于被采纳。

蒙哥马利的许多海外之行,曾受到广泛批评,但这些访问并不是毫无价值的。1946年8月19日,蒙哥马利应加拿大政府和艾森豪威尔将军的邀请,从利物浦乘船前往加拿大和美国访问。

蒙哥马利的加拿大之行访问了每个省的省会,和首都渥太华,会见了各省省督、文官、退伍军人组织负责人以及许多未担任公职的加拿大著名人士,受到了各个方面的热情欢迎。在渥太华,蒙哥马利同有关方面讨论了英、加、美三国的武器装备及作战程序的标准化问题,后将讨论结果向伦敦作了汇报,并建议同加、美举行高级会谈,以解决整个问题。当白厅回电表示同意时,蒙哥马利脑子里已有了更为成熟的想法。他认为,现在已到了英、加、美三国在所有防务问题上密切合作的时候了,讨论的问题应不限于标准化,还应该涉及整个合作领域,以及一旦战争爆发所应采取的联合行动。如果能和加拿大总理达成协议,他去华盛顿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于是,在英国政府的同意下,蒙哥马利在赴美途中到了渥太华,会见麦肯齐·金总理。麦肯齐·金完全同意蒙哥马利的建议,并授权他转告美国总统。9月10日,蒙哥马利到达美国。他的美国之行,除了要访问几个主要的军事设施外,还要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和美三军参谋长举行会谈。

在访美期间,蒙哥马利给美国新闻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与艾森豪威尔在1944年至1945年间进行的“指挥结构”之争在美国人心中引起的不愉快,早已烟消云散。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受到十分热烈的欢迎。9月11日,他与艾森豪威尔一起举行记者招待会,当记者问起英美盟军在1944年的争论时,他俩轻而易举地就转移了话题。蒙哥马利说:

“军人不善于处理政治问题。”

听他这样说,艾森豪威尔轻声笑了起来。蒙哥马利被笑得莫名其妙,便问:

“您在笑什么,艾克?”

结果,引起哄堂大笑。

抵达华盛顿那天,蒙哥马利收到白厅来电,来电极力主张他的会谈对象只限于三军参谋长,要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与美国总统提及他的设想,并说各部大臣都不知道他在美国的活动情况。这盆冷水使蒙哥马利大为扫兴,但并没有浇灭他对此事的热情。当他和艾森豪威尔单独相处时,便立即和他讨论整个事情,并把与麦肯齐·金的谈话内容全部告诉了他。

艾森豪威尔同意现在已到了坐下来研究和计划共同行动的时候了。要研究与计划的不仅仅是标准化问题,而且是与防务和战略有关的一切问题,并说陆海空军部长对时下正在暗中酝酿的局面已有充分的认识,现在就可以举行政府首脑级会谈。他希望蒙哥马利在第二天会见总统时当面谈一下。于是,蒙哥马利决定不顾伦敦的坚决反对,要同杜鲁门总统谈这个问题。次日上午,蒙哥马利在白宫会见杜鲁门总统,当时没有第三者在场。一开始,蒙哥马利就说,艾森豪威尔和他认为讨论整个防务领域的问题的时机已经到来。随后,又把麦肯齐·金的看法全部转告杜鲁门总统。最后,蒙哥马利说,国家首脑只需批准一下,军事参谋人员便可立即办理此事。杜鲁门毫不犹豫地说:

“这很好,我同意,就这样办吧。”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读名人传记悟平凡人生

    读名人传记悟平凡人生

    本书选定的名人,每一个人物,均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具体说有五条标准:其一,贡献大小;其二,口碑影响;其三,浩然正气;其四,创始影响;其五,警世取喻。在入选的这些名人中,严格按前述五条标准,再加一个分类遴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分为若干类,每类按时间顺序排列,用以勾勒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轨迹,比单纯的排序具有历史内涵与启发意义。他们或是引领社会潮流的思想巨擘,或是运筹帷幄的政治领袖,或是评点世间万象的文坛泰斗,或是影响后世的科学巨人,或是撩亮人心的艺术巨匠,或是富甲天下的工商巨头,或是影响世人的传奇英雄,林林总总,横贯全世界、全人类。
  • 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蒲松龄传:幻由人生》是一本翔实的、带有学术意味的人物传记。作者是研究蒲松龄的大家,又有文学写作的经验,故下笔纵横捭阖,情思缕缕,除了人物鲜活外,历史的语境也被一一点缀出来。一个在科举路上不得志的文人形象被勾勒得栩栩如生,诸多历史话题浮现其间,乃文学画廊的奇景,有身临其境的美感。
  • 赵尔春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赵尔春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长期英勇奋斗的结果。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无数的革命先烈,无数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奉献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他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革命斗志和英雄气概,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当今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仍需要这种强大的革命精神,把人们感奋起来,凝聚起来,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把自己锻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 临夏人物志

    临夏人物志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事劳动局主办: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记述了临夏古今历史名人、革命英烈、文化、教育、艺术、体育、工匠以及“河州三马”等各族各界人物。
热门推荐
  • 拈花剑闻

    拈花剑闻

    我始终没有成为像李师那样的人,江湖上快意恩仇,我只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
  • 科技探秘

    科技探秘

    《巅峰阅读文库·我的第一本探索书
  • 美人劫:七杀天下

    美人劫:七杀天下

    七杀现世,战乱降至。她是星氏一族灵力最强的占星师,却为了摆脱星辰的宿命割腕自杀。墨眸初醒,她摇身一变成为异世新婚的太子正妃,却在大婚之前失去了自己的守宫砂。冥血,家族,权谋,毒杀。他,是腐朽之国最不受宠的皇子,外表淡漠疏离,内在薄情狡诈。一场协议,他救了她,从此与她携手天下,却沉沦在一柄淬了剧毒的双刃剑之下。权倾碧落的太子,薄凉如冰的殿下,阴狠诡秘的血族半妖,正直果毅的妖狼魔君。最终,与她相知相守的,是夺她清白的他,亦或是谋算天下的他。
  • 一望破城

    一望破城

    她,17岁,即将迎来高考,青春宛若花朵般绽放。他,29岁,万众瞩目的新锐影帝,处在娱乐圈的风口浪尖。本是两条永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但史诗战争爱情巨片《破城》的拍摄,却让彼此在戏中相遇。戏内,一位国破家亡的落难公主,被困于最后的城。敌军重重逼近之中,最后的勇士守卫着公主,也守卫着一份无望之爱。而戏外,一场不可能的爱情,也悄然而生,仿若在轮回中注定,隔着几世苍凉。他们隔着生命的河流,对望,爱情炽热如烟花般绽放,如此美丽。但横亘在两人中间的世俗落差,却成为了无法逾越的藩篱。
  • 有一种爱叫念念不忘

    有一种爱叫念念不忘

    新婚夜我才知道,自已守了二十多年的东西不过是一场笑话,从此注定你我终将各奔天涯,都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唐小晚却为此险些送了性命,直到遇见了那个男人,她以为人生终于可以枯树逢春,一纸离婚协议却猛然将她砸醒,他是安城最有钱的陆家大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人人都说他深情多金,为了妻子,不惜自毁陆氏半壁江山,直到遇见了那个叫做唐小晚的女人。他以为她不过是自已游戏里的一颗棋子,不足以撼动他的半颗真心,直到所有的一切都偏离了他预定的轨道,她却说:“陆博琛,你算计我什么都可以,最不该算计的是我那子宫,我将什么都给了你,包括那颗已死的心。”
  • 剧说

    剧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星学院之十二星守护者

    星学院之十二星守护者

    千年后的星学院中会发生怎样令人期待的故事?十二星座心石又会拥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背景设定在文中有交代,延续了星学院一、二季的一些设定,稍微有更改)读者群:534341226,敲门砖:书中任意角色名即可
  • 偷师武神

    偷师武神

    偷师学艺不稀奇,偷师偷成武神,那就稀奇了。少年方行,过目不忘,天资纵横。任何功法神通,只需看一眼,就能无师自通!不仅如此,他每学成一种武技,实力便会上涨一分!要说方行为何这么吊,只因他得到了一台来自天外的——复!印!机!“呵,这‘老树盘根’果然精妙,待我扫描记录下来,回去细细参悟!”
  • 高峰龙泉院因师集贤语录

    高峰龙泉院因师集贤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令魔

    令魔

    自魔星降临蛮荒大陆,三界动荡。世间再无人,仙,妖,众生皆化魔。世间百族可分为人魔,妖魔,仙魔和真魔。人族欲成魔者,必抛弃伦理纲常。冷血,无情,杀戮,是人族的唯一色调。一位来自蛮荒中的少年,以疯入魔,走上了号令群魔的道路。不疯魔,不成活。此书世界观比较奇特,不喜者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