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58900000004

第4章 叛逆的青春(1)

我在圣彼得公学完成初中学业。这里的教育给我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对我的未来也没产生特别的影响。那个时候,在废除农奴制法令带来的新思潮中,新潮的革命精神在学校里冒泡、发酵。作为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我不自觉地受它而鼓舞,跟着一起兴奋。

我的父亲是沙皇的一位将军。夏天,站在我们家别墅的阳台上可以看到沙皇策马而过,我的哥哥们与沙皇打着招呼,他也会友好地挥挥手。毫无疑问,我们家的立场是站在沙皇这一边,但新的思想也开始侵蚀过来,时间已经翻到了一八七0年代了。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后,俄罗斯一度引为自豪的改革就停滞不前了,甚至变得非常保守了。

把我从这些强有力的当代事件中隔开的,是因为我受到了一个人的深刻影响。他是一个荷兰人,在俄罗斯,他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外国人,可以更冷静地看待这一切。他的这种观念也影响着我,这个人叫基洛特,是我的第一任男朋友。

他认为我应该把幻想抛在一边,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保持着该有的理性——既非跟随将军家族做一个沙皇的拥护者,也不是俄罗斯新兴革命主义的追随者。

我这一生只参加过一次政治运动,证据一直藏在我家的抽屉里——那是维拉的一张照片。她可能被认为是俄罗斯第一个恐怖分子,搞暗杀的那种。俄罗斯人喜欢当面决斗,而不是暗杀。一八七八年初,因为一个政治犯在拘留所的院子里没有向圣彼得堡的总督特雷波夫将军致敬,遭到了这位将军无辜鞭打,维拉打抱不平——以一个请愿者的身份来拜见特雷波夫将军时,朝将军开了枪,将其打成重伤,被控告犯有谋杀罪。法院受理了这个案子。后来,律师为她做了无罪辩护。不久,维拉就被释放,出狱那天,一群崇拜者把她举在头顶抬出了法庭。她就像一个凯旋而归的女英雄,英姿飒爽。后来,她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到了瑞士的日内瓦隐居,避免了被仇家跟踪,活到了很老。

这之后,暗杀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因为有很多人看到,决斗也不是绝对公平,决斗甚至成为当局抓捕的最好理由。

一八八一年三月,我正在苏黎世上学,虚无主义者用爆炸暗杀了亚历山大二世。这个沙皇,并不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俄罗斯历史上经历了二十多任沙皇。比较有名的有伊凡四世、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三世,最后终结于尼古拉二世。

苏黎世的俄罗斯学生为了庆祝沙皇被杀这一事件,举着火把上街游行。他们兴奋地大喊大叫。这中间有一些女孩,她们多数选择医生作为未来的终身职业。

我开始以为,这些女孩只是把学习当作出国的政治借口。不过,我完全想错了。这些年轻的女孩进行斗争,做出牺牲,是为了享有跟男人一样的权利。她们认为,关键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她们不在于跟男人争权夺利,也不在于要在学术上取得何等成就。她们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走出去,走到被压迫、被奴役的俄罗斯劳苦大众中去,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后来,成群的女医生、女教师、助产士像潮水一样,不断地从学校和演讲厅涌向最遥远、最偏僻的乡村。女人们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了她们同情的对象——尽管她们一生都要面对政治上的监禁、流放和死亡。

事实上,革命家们尽管都是知识分子出身,都在从事启蒙人民的工作,但是在人性上,那些酗酒、俗气又迷信的农民一直是他们的典范。他们都愿意把俄罗斯的人民看作是自己的父母。这一点,我首先是从托尔斯泰那儿了解的。托尔斯泰首先从农民社会中了解到了关于生、死、工作和奉献的所有意义。每个人精神生活中的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某种原始主义的言行之上——那是一种孩提的状态。从本能的意义上说,没有一个人摆脱了这种状态,哪怕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成年人。

在我看来,这种对人民的爱,还影响到了两性之爱。在西欧,一千多年来,两性之爱已经发展成为夸张的狂喜。在俄罗斯,各种荒唐、放荡的行为也可能发生,也许还更加粗鄙,但是俄罗斯的精神生活一直是天真、纯朴,而且带有孩子气。俄罗斯人的集体观念,表现在与人民的血肉相连上。在他们心底看来,那是一种本能,不是理性或文明行为的规范。他们所有的狂热情绪,都可以在人民那儿找到表达的方式。他们强调的是两性之间的分别,总是跟尖锐的的革命家的素质高度结合在一起。

这一切到了后来我才明白,那已经是一九一0年了。我第三次在巴黎逗留期间,一个年轻的女恐怖主义分子的妹妹劝我加入她们的团体。那是在“阿泽夫悲剧”变成公众事件后不久。阿泽夫是个双重间谍,最可怕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对双方都背叛了,让人想起来就绝望。其实,在那个革命小团体和虔诚的农民之间没有任何矛盾。前者为了某项他们信奉的使命,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投掷炸弹;后者同样处于完全的被动状态,接受上帝给他定好的命运。在两者身上,具有相同的信仰。它一方面要求服从,另一方面呼唤行动,指导原则都凌驾于生命之上,超越他们内心想要表现的一切。这些原则不是来自个人生活,而是规定着他们的生活,使他们的殉道热情变成了暴行的力量。在奋斗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社会革命家们被悲惨地逼到了墙脚,他们面对的是某种远远超出他们梦想的东西。于是,从那种相同的内在激情中,产生了第三类革命力量:新近得到解放的无产阶级,他们被召唤来参与革命工作。因为取得了胜利,他们毫无顾忌地开始了纵情狂欢,以一种暴风骤雨的方式摧枯拉朽着。

这种冲突换了一副新面孔,但它曾经造成的悲剧在过去的一千年里反复地上演。他们以前对别人被动地服从,现在则在以土地改革为标志的运动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情况看起来很像早期基督教徒对人间天堂的期待。原始村落共产主义形式被那些抽象的政治措施给毁掉了,因为那些措施不再照顾农民的利益和他们对上帝的服从,它们很明显是反对上帝以及对上帝的信仰的。有不少农民聚集在教堂周围,以上帝的名义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暴力行动。

这种革命的情绪曾经在某些时候影响了我。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都有重头再来的努力和再生的欲望。我们都曾努力地去顺从周围的生活,轻而易举地顺从那些征服了我们年轻心灵的判断和规范。数年之后,一种强烈的欲望会在我们正在成熟的体内陡然升起,就好像这世界只有现在才被创造出来,就好像我们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面临着所有这些攻击我们的欲望,感到无从理解。

由于我们最终必须向世界的真实样子屈服,所以在我们后来的人生岁月里,这一叛逆心理成长的阶段会给我们蒙上一层面纱,就像是森林里的湖泊上微微闪亮的月光,就像是那引诱我们走向毁灭的幽灵。然后,我们会把内心深处的冲动跟某种过度的情绪混淆起来,那种情绪可能只跟某个特殊的阶段联系在一起。不过,事实上,我们错误地称之为“叛逆”的东西,起源于我们自身最坚固、最顽强,也是最初始的部分,那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力量。

在身体成熟的转变期,我们的真实本性会引起内心的斗争和动荡,同时也估就早年生活中的混乱和压抑,达成新的妥协。我们总是从平衡走向不平衡,又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像自然界一样在起起落落中反反复复。在这个阶段,我走过了一段混乱的宗教信仰时期,也有过一段夭折的初恋,并且宗教信仰和初恋还裹在一起。

从小,我像其它孩子一样,受父亲信仰的耳濡目染,自然自动吸收了那些宗教信仰。正是在孩童岁月,孩子的辨别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他会想信父母所信仰的东西都是可能的,不需要进行怀疑。对他来说,最高的力量可能会像魔力一样出现在人世间,而且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那时,在我看来,上帝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他非常宠爱我,他的口袋总是鼓鼓的,乐于送给我各种礼物。他几乎就是万能的。我确信自己能收到上帝的礼物,而且它并不跟我的日常表现挂钩,不像有些礼物需要我有好的表现,或者希望我有良好表现才能获得。那个时候,我常常被看作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会不时地挨上桦木树枝的抽打,我总是在上帝面前抱怨这件事。结果,他完全同情我,并且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如果那天我的心情好,我也会反过来告诉他,让他不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毕竟上帝要做的大事太多了,像我这样的孩子挨打算不得什么。

这些幻像经常进入我的日常生活。在睡觉前,我不仅把当天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都悄悄地告诉上帝,并且还很慷慨地说出整个故事,尽管他根本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

后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冬天,仆人们在院子里堆了两个雪人,一男一女,是一对夫妇,就像给我们送鸡蛋的那一对。慢慢地,那对雪人夫妇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变得瘦小了,虽然变得很慢,但这种变化持续着并很彻底。最终它们倒下了,只剩下那个女人白色外套上的几颗黑钮扣和那个男人留下的一顶扁帽子。不过,他们曾经站着的地方仍然覆盖着他们冰冻的泪水。

这个过程让我感到很感伤。那天晚上,我问上帝为什么?可是没有答案,上帝不仅没有回答我的问题,甚至没有出现,我上天入地都找不到他。它令我感到失望,连几个字都没施舍给我。它在我需要的时候消失了。

我曾经是多么地信仰上帝啊。非常奇怪的是,上帝的消失让我变成一个好小孩,甚至比以前还乖,如举止更加文雅,更像一个贵族家庭的女孩子。另外,我也不想给父母惹麻烦,我担心他们和我一样面临着失去上帝的烦恼,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罢了。

我曾经努力地想扭转局面,去模仿信仰宗教的父母,我是在他们的教育之下才相信现实的各种事物的。我在入睡前继续讲着我的故事,但是再也没有找到与上帝对话的感觉,故事中的人物也都找不到回到上帝身边的路径。当我跟同龄女孩子在一起玩时,我不太跟她们谈论这些“神圣”的体验。我让事情保持在一种暧昧的状态,就好像我不太确信它曾经唤起过类似的体验。不过,过了几个年头,我对那些体验的记忆逐渐消失了。

由于分析力不够强大,而欲望的力量又铺天盖地,每一个人孩子都有可能在无穷无尽的领域里开始他的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正常的孩子往往会丧失宗教加诸过来的教育的兴趣,他的批判性往往会转变为对现实的浓烈兴趣。

这样,我把自己奉献给了某种更强的力量,去分享他的权威甚至它的万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抛弃了父母在宗教方面的观点。

后来,我在一张皱巴巴的纸上找到一首诗,那是我在芬兰一片白茫茫的雪夜里写的:

哦,头顶上的天空,

我把信任交给你;

不要让欲望或恐惧

将你从我的视野中消失!

你伸展在我们的上方,

被风从这端吹到那端。

请让我跌倒前看清道路,

并再次把你看见。

我并不奢望逃离痛苦,

也不要求爱情的忠诚;

我要的是广阔的草原

好屈膝在你的足下。

这是来自我年少时期的某一段岁月的体验。我重新发现这首诗后,读了又读,甚至为诗歌中暗含的价值而虚荣了一回。

在我的床头放着一本小型日历,上面有52条《圣经》中的语录。每周是不同的一条。其中有一条说:“要学会心平气和,做你自己后,而且要亲手去做。”这段话一直跟随着我,哪怕我移居国外时,也带着它。它几乎贯穿了我远离上帝的所有岁月。我没有忘掉它,一是因为我父母的教导,二是它穿过了我的心。后来,当尼采听到这句话时,曾说:“应该抛弃那些四平八稳的衡量标准,要下定决心过一种完整、完全、完美的生活。”

在我十七岁时,由于某种外在的因素,我跟信仰做起了直接的斗争。我就好像是第二次被投入这个世界似的,跟冷静的现实发生了冲空。

当时,在改革后的福音派教会里,我跟着道尔顿牧师学习教义,接受笃信教导。道尔顿牧师的讲解不仅枯燥无聊,而且很多问题讲得含糊不清,特别是有一天讲到“上帝无处不在”时,更引起了我的反感。我曾经认真地寻找着上帝,结果见不到他的踪影。

这时,上帝的形象在我的内心已经明显地衰微,一种秘密而愤怒的情绪油然而生,我抛弃了关于上帝的存在、正义和善良的理性证据。这使我感到震惊和迷惑,也让我感到羞愧,就好像上帝一直在被迫倾听我童年时代的所有一切。

如何确认信仰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时,我的父亲就病了,病得很重。我让道尔顿给我讲述本该第二年讲述的教义,以免因我离开教会而导致的节外生枝。父亲去世了,我不再上坚信课,并坚决地退出了教会,不再视那些教规为自己必须遵守的条条框框。尽管在我的内心看来,我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但我还是做了。如果我不那么做的话,就不会在父亲生前引起他不必要的不安,也不会让母亲承受着让别人非议的痛苦。把我引到这个地步的,并不是什么对真理的狂热追求,而是某种不可调和的内心冲动,它已经煎熬了很久,爆发已是不可避免。

亲戚们都劝我回到教会,因为这对一个贵族家庭来说,脱离教会,简直是有辱门风。我几乎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这时有一个可以将我从水深火热的境地拯救出来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吉洛特牧师。

吉洛特是荷兰驻彼得堡公馆的牧师,因为该教职不属任何教会管辖,所以他能够比较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思想前卫、博览群书、阅历广泛。他在经过深入研究之后,认为基督教信仰既超越科学,又不与科学相悖,神是借着大自然和《圣经》传播它的奥秘。他不仅在俄罗斯的上流社会中受到敬重,而且对那些对上帝持怀疑态度的人也有启示。吉洛特讲义的教堂在涅瓦大街上的彼得——保尔教堂,每到星期天,教堂里总是人满为患。有的人是为信仰而来,有的人则显了一睹吉洛特的风采。他常用人类生活中的一些奇迹来论证《圣经》的可靠性,在他抑扬顿挫的声音中,人们仿佛找到了一条回归上帝的道路。聆听吉洛特的布道,在当时几乎成为一件社交盛事。

那天,我正在涅瓦大街上散步,无意中走到了彼得——保尔教堂的门前。一个声音从远处的布道坛上传了出来,仿佛是来自天国的声音,在召唤着我。我不由自主地推开了教堂的门,缓缓地推出了走向圣坛,在前面找了一个座位坐了下来。我终于目堵了这位传说中的牧师的模样——风度翩翩,说起话来铿锵有力,神态像《圣经》中的先知。

同类推荐
  • 开国将帅从这里走来

    开国将帅从这里走来

    本书通过对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故乡的采访,生动地描写了他们回故乡的故事,揭示他们作为国之栋梁的成因,那就是故乡文化的熏陶、故乡人民的培育。
  •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梁漱溟称作者是“多年相识的晚辈朋友”,在本书初版时亲自审定书稿并作序介绍。这是唯一一部经梁先生亲自审定的关于自己的传记作品。作者在特殊年代里记录整理了梁漱溟在当时的各次发言以及受批判斗争的情况,在文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记录了梁漱溟所经历的时代变化和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独家披露了包括1953年梁漱溟与毛泽东之争、“文革”中拒绝“批林批孔”等重大历史内容在内的1949年以后梁漱溟先生39年人生轨迹,为海内外梁漱溟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
  • 春秋五霸秦穆公传

    春秋五霸秦穆公传

    《春秋五霸秦穆公传》讲述了在春秋五霸中,秦穆公最具多面性。他是一个以吃亏为福,三置晋君。甚至助其对手登上霸主之位的大智若愚的君子:是一个打破禁锢。以五羊皮举百里奚于奴隶之中,君臣戮力,一统六合的霸主:是一个超越一己之私情,对曾经背叛过他的女人姚圆圆信任如初的伟丈夫:是一个大赦农民之过。赐其马肉调料的和蔼长者……《春秋五霸秦穆公传》由秦俊著。
  •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 保罗盖蒂的智慧

    保罗盖蒂的智慧

    1892年10月25日,在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白胖胖的男婴降生了。孩子的父亲叫乔治·盖蒂,37岁,母亲叫莎拉,已经40岁。这对中年父母看着他们可爱的儿子,心中充满了幸福和喜悦。他们给孩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琼·保罗·盖蒂。保罗·盖蒂这个名字后来被全世界的人称呼着,他在一生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有20年时间,他一直都是个人财产的世界首富。
热门推荐
  • 女神的旷世保镖

    女神的旷世保镖

    特么的,女神太下流了,说好不要强吻,喂,你亲哪里!执行完任务的特种兵沈弈回都市寻初恋,怎奈不惹红颜,红颜却频惹他。蹁跹少年,青袍遗世;一匕绝尘,国士无双。
  • 生子当如夏完淳

    生子当如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647年),浙江会稽人,自幼聪明,“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十四岁随父亲加入抗清队伍,年仅十七岁,不屈而死,殉国前与洪承韬的讥讽对话令一代名将羞愧不已。柳亚子《题<夏内史籍>》第五首曰:“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 巅峰武神

    巅峰武神

    这是一块充满杀戮的大陆!这里,强者为王,弱者为奴!成为最强武神,是大陆每个生灵的梦想!罗废,这个是家族的败类,冷血无情的不孝子!噬杀无数武神,终于成为了家族的骄傲,生命的拯救者!
  • 浪漫恋歌之与爱缠绵

    浪漫恋歌之与爱缠绵

    爱情是爱人之间的同化,是爱人相互间的体贴和关爱。在拥有爱情的相濡以沫的平淡日子里,我们感染上对方的气息,被渐渐同化。当日复一日的岁月在我们脸上刻上烙印,当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在我们脚下走过,当两个人在不经意中去体贴对方,去关爱对方,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笑靥,都会给对方带来心灵的共鸣,都会使爱情得到升华!
  • 我的霸道首席

    我的霸道首席

    一场交易,她成为恶魔戴罪新娘!他将她吃干抹净,推向人间地狱——他同其他女人缠绵,她被迫观看;她被众人欺辱,他冷眼旁边……三年后,惊艳蜕变的完美女人携恨归来,这一次,游戏,由她主宰……
  • 第五审判序列

    第五审判序列

    秩序,规章,四大审判序列守护的尼塔拉,最后却再度被恶魔侵入。五个年轻人组成了第五个审判序列,开始寻找恶魔回归的源头。光之精灵,夜之精灵,月族,法师族,死灵,仙女龙,恶魔。沉睡着龙的冰封山脉索拉雅,七色彩虹守护的精灵巨树奥瑞丽欧,湖上城堡赫洛,悬空圣地通灵学院。复仇的千年前的古代死灵王子,代行神之力量的圣徒,蝴蝶与小精灵环身为伴的吟游诗人,身怀东方古老秘术与神魔力量的德雷伊尔旅者。一个崭新的西方魔幻史诗世界,托克希尔十二天神和五大秘法组织维持的阿尔雷斯特大陆,在旅行者的面前慢慢展露。骑士、侍卫、艺术家、医师、东方旅者,用他们的才能和智慧,谱写着命运既定的未来。续集,阿尔雷斯特史诗第二部,本作前传《剑之学者》,希望大家关注~谢谢~
  • 巅峰之天王巨星

    巅峰之天王巨星

    杜飞,一个社会底层地屌丝,突然间附体重生了,来到了异世界地球,开始了大明星之旅。什么?小龙女,我的!什么?国际女星,我的!什么?顶级名模,我的!杜飞俯视娱乐圈,大吼道,我的,我的,全是我的!
  • 玄宗九天之时光大陆

    玄宗九天之时光大陆

    在一个地方,仿佛有那么持久的永恒。那一个地方就叫做时光大陆。在这里,很多人都有着时光之神的恩赐——属性之力......相传在时光大陆有这么一个人,在这里通过集齐了六大戒指,并完全掌控了时空之力,最终升天为神,但总有着这么一个传说,那就是成神之后,力量虽然赐给了时光大陆人,但他并没有离开时光大陆,而是在等一个人......
  • 傲世孀后

    傲世孀后

    她一生坎坷飘零如浮萍,三为人妻,到底谁才是她的良人?见多了朝政上的尔虞我诈,在后宫阴谋手段中九死一生。她的一身傲骨满腹才华,是为家国弃爱恨,还是愿换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公共关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形象的塑造,运用的手段是各种传播媒介与沟通技巧,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最终目的是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的信赖与支持,从而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