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19200000012

第12章 孟子(2)

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他所说的王道,就是指“仁义”;他所说的霸道,就是指为争私利而采取的恶劣手段,当时主要指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孟子看到春秋以来的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感叹“春秋无义战”。他指出,国君只有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结束兼并战争,保护百姓,使其安居乐业,才能巩固自己的王位。孟子曾经劝说滕文公实行仁政,而要行仁政,必须从划分整理田界开始。他所说的“井田”,每一井田有九百亩,当中一百亩是公田,其余八百亩分给八家作私田。这八家农民先把公田耕种完毕,再去料理私田。这样公田有人耕种,私田有人管理,人民的生活就会安定下来。时代在前进,孟子这一主张是保守的。

孟子还给梁惠王(魏国的国都从山西的安邑迁到了河南的大梁之后,魏惠王又称梁惠王)设计了一幅“王道乐土”的蓝图,如果每家分到五亩地的住宅,周围种植桑树,这样,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棉袄。鸡、狗、猪这些家畜家禽,每家都有精力去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他们的生产不受到妨碍,这样,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吃得饱饱的了。然后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他们,那么,人人就都会敬老尊贤,为老年人服务。这样,天下的百姓不就安居乐业了吗?

孟子曾经告诫齐宣王说,如果要继承齐桓公的霸业,扩张国土,与别国结仇,使人民受害,那就好比是“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孟子反对兼并战争,并不是反对天下统一,他认为“不嗜杀人者”能统一天下,这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孟子在总结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的教训时,提出一个脍炙人口的学说——“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民本”说:这是他学说中最光辉的论点。他不赞成君位世袭,而提倡尊贤禅让,他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主张让贤与能,“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象舜和百里奚(春秋时秦穆公的贤相)这些圣君贤相,往往是从那些出身卑微、并经过实践磨练的人中间选拔出来的,而不是来自什么“王公大人骨肉之亲”。在孟子看来,圣人同丘民同样是人,这种主张人格平等的观点,是值得称赞的。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把民放在第一位,社稷(指土神和谷神,它是国家的象征),放在第二位,而把君放在第三位。他认为国君如果不敬祀社稷,不爱护百姓,就可撤换他,甚至主张“暴君可诛”。有一次,孟子与齐宣王谈论君臣关系时,齐宣王问:“历史上真有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的事吗?”

孟子回答说:“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惊奇地说:“做臣子的杀掉他们的国君,叫做‘弑君’那是要受到千古唾骂的。”

孟子严肃地回答说:“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号人,我们把他称做‘独夫’。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了独夫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齐宣王听了孟子这番议论,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出了一身冷汗。

孟子当着齐宣王的面,敢于提出暴君可以诛杀,这是多么大胆的议论!他这种道德观,与孔子的“忠君”思想是有区别的,可见,孟子对孔子的思想,也是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盲从的。

4.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他的理论根据是“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就有良知、良能,仁、义、礼、智等德性都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他又把神秘的“天命”论与“人性”论结合起来,建立起“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天”为宇宙万物的主宰,而死、生、贫、富、仁、义、礼、智、善性,这一切都是“天”所赋予的。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但孟子却十分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这点是应该肯定的。

孟子认为要行仁政,必须发善心——同情心。他打比方说,“比如,有一个小孩跌到井里去了,看见的人都会大声呼救。这就是同情心。”在孟子看来,怜恤之心是仁的萌芽,这些就象人的四肢一样,缺了一样,就不能算为一个完整的人了。

孔子强调仁,他说“仁者爱人”。孟子却强调义,在他看来,“舍生取义”是人的最高行动准则。有一次,孟子在回答齐国王子垫提出的“怎样才算志行高尚”时,说了下面这样的一大段话:“行仁行义就是品质高尚。如果杀一个无罪的人,那就是不仁。不是自己的东西,却去抢夺过来,那就是不义。又比如说,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都得到,那么,我便舍弃鱼,而要熊掌,因力熊掌比鱼贵重。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存,我便牺牲生命,而要义,因为义比生命更宝贵。”“如果人们都不讲仁义,把生命看得超过一切,那么,一切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就都可以采用了。如果人们所害怕的再没有超过死亡的了,那么,一切可以避免自己祸害的事情,就都可以干出来了。这样,世界不就成了不仁不义、人人为己,尔虞我诈、非常残忍的世界吗?”

孟子这里讲的“义”,当然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规范。爱与恨、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都是有具体内容的,但是,地主阶级当中的一些有见识的仁人志士,为了维护他们认为是正义的事业,甚至连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就这一点精神来说,却是可以使我们引为借鉴的。

5.修身治国知羞明耻

孟子不但是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还是一位讲修养的专家。在中国的古代,各种学派和宗教,都很重视修身养性,儒家尤其重视。孟子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只有家齐,才能治国,只有国治,天下才能太平。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一套修养方法,而其中个人的修养更为重要。

孟子主张,要实行仁政,必须立足于孝悌。他说过:“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只要每个人都孝顺双亲,尊敬兄长,天下就可以太平”。“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便首先要反躬自责,自己的行为确实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会归向你。”孟子所主张的“孝悌”,当然是封建的道德规范,但是,尊敬父母,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对于这份珍贵的遗产,我们应当批判继承。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真正成为治国平天下的人物,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过艰苦的锻炼过程,即进行自我修养的过程。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告子下》)。这里孟子从唯心主义天命观出发,把艰苦的自我修养,看成是天意所然,当然是不正确的。但是,如果把它理解成凡能干出大事业的人都必须经过艰苦的自我修养,就是正确的了。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竞兴养士招贤+的风气,而这些策士、说客,大多是玩弄权术的政客。孟子瞧不起这些人,他说过,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干机谋巧诈的人就是不知羞耻的人。有一次,孟子和他伺时代的一个策士,名叫景春的,展开一场辩论。辩论的题目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伟大人物呢?当时合纵连横之说,充塞诸侯国,景春十分推崇说客中的公孙衍(战国时著名说客,魏国人,曾佩五国相印)和张仪(战国时纵横家代表人物,魏国人),他对孟子说:“公孙衍和张仪这些人,真了不起,他们一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事,他们一发脾气,连诸侯都会害怕。”孟子反驳说:公孙衍和张仪这号人,根本不是什么大丈夫,而是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的政客。真正的大丈夫应当是:得志的时候,能够同百姓一起遵循着仁义的大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也要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是理直气壮的;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气势汹汹的,以势压人的,是不足取的。在封建社会刚刚形成的阶段,孟子就能提出这样一个不以个人的荣辱得失作为大丈夫的修养命题,是有进步意义的。

孟子还针对当时养士招贤的风气,进行猛烈的抨击和讽刺。他给学生讲了一个“齐人乞食”的故事:这个齐国人,有一妻一妾,他每次外出回来,总是喝得醉醺醺的。他妻子问他和什么人交往?他神气地说: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不相信,有一次悄悄地跟在丈夫的后头观察,结果,发现他丈夫跑到荒郊的墓地,向那些祭扫坟墓的人讨残羹剩饭。他妻子很伤心,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妾,她俩就在庭院中咒骂,可是她们的丈夫回来时,还照样向妻妾摆威风呢!

战国时代,秦、齐、楚、燕,赵、韩,魏这七雄不断进行战争,继续争夺土地和人口,这些诸侯王怎么会相信孟子鼓吹的“仁政”、“性善”学说呢?孟子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之后,于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带领着学生离开齐国,返回邹国,结束了他周游的生活;这时,孟子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了。从此,孟子便不再出游,而和“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苟列传》)。

《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的言论,共七篇。这部书说理精辟,文字流畅,它不仅是——部儒家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公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这位被后世封建统治者称为“亚圣”的孟子,病死在故乡,享年八十四岁。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上)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上)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民国范儿

    民国范儿

    本书特为撷取了五位民国著名人物,分别为一怪杰、一先驱、一情僧、一干才、一丈夫,他们生于天地间,杂然赋流形,或作黄钟雷鸣,为后世所感佩;或气韵流动,摇曳在历史的风景里。五种人生,展现了形神迥异的五种民国风范。
  • 秋瑾·徐锡麟

    秋瑾·徐锡麟

    本书介绍了秋瑾、徐锡麟这两个辛亥英烈如何从普通士大夫家庭的孩子发展成为影响和创造历史的英烈的一生的全纪录。
  • 朱元璋发迹史

    朱元璋发迹史

    中国历史不乏奇迹,朱元璋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从社会最底层的乞丐和尚,爬上天朝上国的皇帝宝座。中间的秘辛固然数不胜数,但这种成功足以激励后人。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说是拼搏的一生,也可以说是杀戮的一生。在他成功的路上,智慧伴随着血腥,谋略混杂着阴暗,理性之中夹杂着疯狂……如何解读朱元璋这个人,是现代人乐此不疲的话题。朱元璋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让人唾弃的地方。翻开姚尧编写的这本《朱元璋发迹史》,它将带你认识这位草根皇帝,并揭秘其发迹之路。
  •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2)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恶妻追夫记:捕获萌兽一枚

    恶妻追夫记:捕获萌兽一枚

    她拍了拍他的臀部一脸坏笑:“禽兽都长你这模样就坏了!”他瞧了瞧她的胸部一脸嫌弃“禽兽赐你太平公主名号如何?”她懵懂的眨了眨眼睛,撅着嘴瞅着他“你真是禽兽不如!”“谢谢夸奖!”他淡淡一笑食指搥了搥她的胸口“请不要背对我说话!”她轻轻一笑脚踢了踢他的腿间“请把假体拿开!”“……”这是一个老妖和禽兽斗智斗勇,互相调戏的逗比故事……所以准备好速效救心丸……
  • 龙卷霸皇风—死神的咆哮

    龙卷霸皇风—死神的咆哮

    这世界是何等冷酷,因为它从不让任何人安逸的生存。而人生苍白的花朵,已无处可落。勇者的灵魂不会因为漫长时光的变化而消逝。王者的光辉不会因为滚滚烟尘的掩盖而消失。一个人不懈的战斗,为之付出一切的牺牲,最后得到的是:“这难道不是你想要的吗?……
  • 哪吒重修记

    哪吒重修记

    主角哪吒,灵珠子摧化而出,本系钱塘人氏,托为李靖之子,一千七百年而破禁,弑父杀兄,还原本来,卖弄机巧,流于三千世界之外脱身,再为人子,重修仙道。另,主角虽品性未佳,却气运不衰,一直没有一个或现代或古代的灵魂取而代之,仍是原版千年小怪,是以虽为重生,却非穿越!慎之慎之!
  • 原来真爱在隔壁

    原来真爱在隔壁

    走进校园,她遇到了自己第一个喜欢的人,为了能够和自己喜欢的人,她用尽了各种办法,却不想,丘比特的箭,却偏偏射在了她和他的身上。妈妈说女追男隔层纱,到底是不是真的?
  • 元芳你怎么看:狄仁杰通天案

    元芳你怎么看:狄仁杰通天案

    边关战事愈演愈烈,默啜联合西突厥敕铎可汗从东西两路对大周发起进攻。独立无缘的李元芳面临内忧外患,决定孤注一掷,联合突厥王子梅迎春在大漠深处和庭州城分别展开决战。但是沙狱得而复失,战友们被屠杀殆尽,李元芳与女巫被庭州刺史关押,皇帝所派的钦差赶到,事态更加混乱。狄仁杰一路西来,在伊州遇上山火,当地官员被火烧死,所有证据毁于一旦,狄仁杰如何堪破庭、伊二州的驻军疑团...
  • 七宗罪和七美德居然是十四个美少女

    七宗罪和七美德居然是十四个美少女

    纯善把孩子们命名为七美德,让他们分别负责人类感情产生的七种感能。千百年来,极恶和纯善,一直在争夺在人类世界的主导位置。在各自拥有继承人之后,善与恶终于进行了最终决战。双方几乎同归于尽,各自被迫进入人类身体投胎转世。纯善略胜一筹,保留了一部分记忆。她剩下唯一的使命,是找到极恶与之结合,彻底将其净化吸收,获得把欲能转化为感能的能力。
  • 邪染三国

    邪染三国

    龚隼重生为公孙瓒之子,本想偏安一隅,可天不遂人愿,乱世的烽火燃起起了他争霸三国的雄心,长枪白马,邪气凛然,且看他如何邪染天下。正所谓:天生双目赤如丹,此生注定非等闲,古有项羽称霸王,如今公子邪气然。
  • 玄寂

    玄寂

    天地玄黄,寂灭苍生。与天斗,与寂灭斗......重生万年后,意外结成了黑丹。渐渐演变着自己的功法。变态的越阶挑战,让修真界大鳄都不得不退让三分,然而此人的心,却并不在这修真界之中,而是那遥不可及的.....
  •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魔引

    天魔引

    魔由心生,若要斩魔,必先成魔!这由因果而开始的路上,必将是充满着血腥,必将以白骨为石!我心成魔,谁人可挡?遇神杀神,遇佛斩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