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07600000037

第37章 中国传统道德理论(6)

对于义命关系,儒家的基本态度是尽性知命,或者说尽人力知天命。这有两层含义:其一,一方面克尽人力,不懈地修养和弘道行仁;另一方面,如有不得,安之若命。其二,区别求有益于得与求无益于得,对仁义礼智、道德修养,强调其“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要求尽心修养,不稍懈怠;对物质享受则强调其“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要求人们不作妄求,安之若命。在前一层意义上,他们把充分发挥主观努力与承认客观条件的限制统一起来,鼓励人们努力奋斗,不为挫折、失败灰心丧气,怨天尤人,是一种积极合理的人生态度。在后一层意义上,尽性知命就是要求人们安贫乐道。它虽然在历史上是为维护当时的等级制度服务的,但是它强调道德修养要靠自觉,没有止境,而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则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并非“求则得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

知行论

知行关系问题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是道德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中,对知行关系的探讨,首先是在道德领域里提出,并且主要也是在道德领域里展开的。它讨论的对象主要是道德意识、道德认识与道德践履、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致知”和“力行”的关系。中国古代道德领域里知行观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其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行相须,知行互发。这是关于知行关系的一个基本认识。尽管古代思想家们对于知与行的具体关系,知行的先后、难易等等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认识,但在这个基本点上,多数思想家却是一致的,即认为知与行是道德问题上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它们虽然功用不同,却互相促进,“并进而有功”。

第二,知行两端,不离不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曾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反对把知和行分为先后两个阶段,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件事”,强调了知与行的统一。王阳明反对把知与行割裂开来,对知行统一的论证是深刻的,但他否定知与行的差别则又是错误的。后来的王夫之等人纠正了他的错误,指出知行二者“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奇效,故相资以为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一方面肯定知与行的统一,同时又指明知与行是两回事,这样就使认识全面了。

第三,知然后行,行是知功。

第四,行而后知,行以验知。这里将第三、第四的内容合起来说。关于知与行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古代也有过很多探讨。这种探讨,表现在知行先后的讨论上。一部分人强调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强调知在行先,知难行易,认为行不过是知的功用;另一部分则强调行对知的作用,提出行而有知,离行之知非真知,行是真知的基础,也是检验是否真知的标准。这两种观点,分别阐述了知与行的重要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知行关系,但都各有其片面性,又各有其合理成分。不仅对于道德修养,而且在一般认识论的意义上也都有可供借鉴继承之处。

第五,尚行习动,勤于实践。从总体上说,在中国的道德传统中,有重行的传统。虽然某个时期的某些学派也有忽视行的偏向,但总的说来,普遍强调行的重要、鼓励人们勇于实践与勤于实践的思想占主流。这一优秀传统至今仍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行相须,知行互发

在知行关系上,中国古代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把致知和力行看做道德修养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正如朱熹所说:“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犹如人有目与足,行步须目视足履;犹如人有两只脚,行路左右均不可缺。精于学问道德者,必须知行兼备。朱熹还指出,知与行要分先后轻重:“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对于一个具体的道德活动来说,这个论点是对的。但从人类总的道德活动来说,仍然是行先知后。中国古代思想家还认识到了知与行是相互促进的。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王夫之则概括为“并进而有功”。这是很深刻的思想,不但在人的道德实践活动中是这样,在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领域里,知和行(认识和实践)都是相互依存而又互相促进的。

二、知行两端,不离不一

知行是合一,还是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方面?围绕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中国历史上有过一番讨论。明代王阳明在批评“知先行后”的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说。指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这种学说强调了知与行的统一关系,在伦理学上尤其具有价值,因为道德本来就应该是知行统一的。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沿着真理的道路前进时,超越了一步,他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等观点,实际上变成对行的否定,陷入了谬误。后来的王廷相、吴延翰、吕坤等从重视实践的角度出发,对他的理论进行了批评。特别是王夫之,一方面肯定了“知行合一”学说的合理因素,指出“知能同功而成德业”,“知行始终不相离”;另一方面也尖锐地批评了“知行合一”说,指出其错误在于不懂得知与行的统一正是因为它们的相分和不同,否定知行差别的结果必然是“以知为行”,“以不行为行”,最终和佛家一样,“销行以归知”。王夫之认为,“知有不统行,而行必统知”,行比知更重要。这些观点十分精彩,达到了中国古代对知行关系认识的最高峰。近代以来,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孙中山等,又用当时掌握的自然科学理论,补充和丰富了王夫之的知行理论,使之更趋完善。当然,真正用唯物辩证法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出的《实践论》。

三、知然后行,行是知功

中国古代思想家历来重视“知”的作用,对此作出过许多论证和说明。《礼记·大学》就把“格物敛知”放在八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首。宋以后儒者多以此为根据强调“致和”的重要。程颐提出“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从而肯定了认识的重要性。朱熹也说,“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们还谈到“知亦难”。从明代后期到清初,思想家们在知行关系的认识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夫之、颜元等人特别强调“行为知功”,“行有知之效”。这些认识和当时强调实践的风气是一致的。进入近代以来,像谭嗣同、孙中山等人,本身既是思想家又是革命家,他们特别强调知难行易,知无穷。尽管不同思想家的理论观点不尽一致,各种论述中都有某些片面错误之处,但是他们从不同方面对“知”的重要性所做的说明,都包含着真理的颗粒,值得我们珍视。

四、行而后知,行以验知

在道德问题上,中国有重行的优秀传统。从先秦时期孔子、墨子、荀子等开始,就强调言行一致。孔子提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以行来检验言;荀子强调学要“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学至于行而止”,把行列入了“学”的范畴。宋以后,一些思想家进一步提出“行而后知”,“实体之则实知之矣”。指出先行然后才有真知。据此,其强调人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是靠“人也,非天也”。提出“行而后知有道”,“力行而后知之真”的观点,进一步说明“知”来源于“行”的道理。一些思想家还把重视力行的思想推广到道德修养领域之外,颜元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惟静、敬、顿悟等混不得,即读、作、讲解都当不得”,必须从“格物”着手,而格物就是“犯手抟弄”,也就是亲手去做。魏源强调要“亲历诸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更强调革命行动的重要意义。章太炎主张应以革命开发民智,孙中山则强调“不知而行”,是人类进化的“门径”。这些思想非常杰出,它们不仅包含有真理的颗粒,而且在鼓舞人民起来革命,推翻黑暗势力,鼓励人民发明创造,改造自然和发展生产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尚行习动,勤于实践

尚行是我国传统优良道德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孔子提出“听其言而观其行”,就已强调了道德修养要落实到“行”,要言行一致。古代思想家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并批评了脱离实际生活空谈心性修养的偏向。陈亮和王夫之、颜元等人,批评宋明道学家们只谈道德性命,“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颜元讥笑朱熹叫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并质问说,一天十二时辰,有多少是留给治国、平天下的。他们提倡“习行”、“习动”,认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道德才能得到提高。至孙中山,更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总结知与行的总规律,认为“其始则不知而行之,其继则行之而后知之,其终则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些思想虽未能科学地解决知行关系问题,但其中包含许多宝贵的真理,不但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对认识论的发展。

同类推荐
  •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前言在中国,做电视本来是广电系统的独家盛宴。近几年,各方力量都开始进入视频领域,这个领域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短短几年内,我们见证了在这个原本属于广电的视频领域,逐渐融入更多的行业,汇聚成一个“热闹江湖”的过程。我们花费一年时间,对进入视频领域的各方力量的“掌门人”进行了采访。他们的探索、实践、思考,体现了这个行业从萌芽、野蛮生长、混战到逐渐规律发展的过程,是“网络视频”或“网络电视”领域的宝贵财富。我们将这些思想汇集成册,希望能够成为这个行业发展到此阶段的一个见证。在本书的书名中,我们提到“网络电视”这个概念。目前在行业中,出现了很多……
  • 陈力丹自选集

    陈力丹自选集

    学科的研究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服务于国家的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的,但在观念上要明白,学科并不是为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而存在的,它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一种思维方面的把握,没有功利目的。黑格尔在谈到美学时说过一段话:“科学,作为服从于其他部门的思考,也是可以用来实现特殊目的,作为偶然手段的;在这种场合,就不是从它本身而是从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得到它的定性。从另一方面看,科学也可以脱离它的从属地位,上升到自由的独立的地位,达到真理,在这种地位,只实现它自己所特有的目的。”这个道理,恐怕新闻传播学也不例外。
  • 求真务实:通往中国现代文明社会2

    求真务实:通往中国现代文明社会2

    《求真务实:通往中国现代文明社会2》是《求真务实》系列丛书的第二部,收录了多位研究学者对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社会风气,美国网络、能源战略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系统分析、解读和建议。专著在研究方法上展现了青年研究学者多视角、多思路的特点,并本着科学严谨、求真思想的治学精神,从客观的角度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自北京大学、芝加哥制度经济研究中心等多位知名学者,对专著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 语言的联盟:中国古代名联

    语言的联盟:中国古代名联

    毛翰生为中国人,我们常常为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而骄傲。面对辉煌的古典诗歌遗产,我们又不免羞惭于自己的贫乏。文学艺术的发展不同于科学技术,科……
  • 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本书记载了作者的心灵成长、记录了作者变革的梦想,体现了作者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及一种大教育的情怀。全书内容包括:走向讲台——在执著与坚毅中为人师表、享受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的精神舞台、学生观——你的心我永远会懂等七章。
热门推荐
  • 总经理决胜市场要懂的188条锦囊妙计

    总经理决胜市场要懂的188条锦囊妙计

    《总经理决胜市场要懂的188条锦囊妙计》基于公司成长和发展成功的经典案例,全景式地论述私营公司做大做强的黄金法则,从公司的创立到发展、从市场到营销、从人才到管理、从危机处理到经营方略……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公司决胜未来,创造长续发展可能的各个层面,解决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为总经理提供了最有实战价值的指南,让公司永立不败之地。
  • 这个王爷我买了:妖妃不可欺

    这个王爷我买了:妖妃不可欺

    ————————————————————————————————————————————————————————————————————————————————————
  • 重生之修真废少

    重生之修真废少

    软弱废材的少爷,从小便是挥金如土。谁知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竟让他从鬼门关前走了一圈。不过他却因祸得福,得到了上‘古’巫术,并且继承了他前世的所有本事!从此以后,泡美妞,踩高富帅,还有享不尽的风流人生在等着他!
  • 南岳小录

    南岳小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唐公主与番王

    大唐公主与番王

    娇弱的大唐公主,虽已有了婚定之人,却被皇兄以稳定江山社稷之由远嫁番邦,从此与肖郎两地相隔。想要无视番王的深情,也想无视番王的伤痛,只是朝夕相处的宠溺,竟然穿透了闭不透风的心扉。费尽周折迎娶到梦寐以求的公主,却发现原来她心中另有他人,狂傲的他该当如何?面对别国公主的痴情,面对两小无猜玩伴情感的狂轰滥炸,又该当如何?只是那柔弱的面容,那早已在心中生根的清澈眼神,再无法视若不见,无法置之不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在上海是地痞

    我在上海是地痞

    失去温度的微笑是世界上最冰冷的刺刀,伤害过你,也刺痛过我。一群高富帅的狂欢,一个农村孩子的蜕变。
  • 所谓姐妹大过天

    所谓姐妹大过天

    本文写的是闺蜜与闺蜜之间发生的事情,从开始到最后,总觉得只是一个人,因为,刚开始你就已经输了……
  • 旅游企业文化研究

    旅游企业文化研究

    本书从分析旅游企业文化理论的普遍原理入手,结合旅游业的行业发展特点,探讨了旅游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特点,深入分析了社会文化对旅游企业的影响。
  • 中华谚语(第二卷)

    中华谚语(第二卷)

    该书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
  • 甜蜜娇妻:老婆不要跑

    甜蜜娇妻:老婆不要跑

    我的女人只有我能欺负!秉承着这个原则,萧妍被叶墨城从身体到精神各种“欺负”。然而某一天,叶墨城却突然往床上一躺,“夫人,要不我们换一种姿势,以后你来欺负我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