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对于多数人来说,是阳春白雪,是高山仰止,是空中楼阁,是遥远的过去,比如四大发明;又是科幻小说,比如人在家中坐,遥控你想做的任何事。曾几何时,对高科技,人们既不熟悉,也不亲近,基本上是于己无关的事情。
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与世界的亲近与融合。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断向世界学习,与世界对话,中国的科技与中国的发展同步并且加速了中国的发展。高科技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以极高的速度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产品,走进了大众生活,与人们亲近起来。如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享受着这些产品。比如,我们须臾不能离的手机,不可或缺的电脑,以及不断更新换代的家用电器,如此等等。在享受的同时,我们也感受着高科技的脚步,比如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射,人们还没从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欢呼中醒来,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已经在太空留下了脚印。
高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世界变小,使人与人的距离拉近,我们与亲朋好友的沟通不必非要聚在一起,一封电邮,一个电话,不仅听得见,也能看得见。我们享受了太多的“高科技”,你不能想象,如果回到过去,离开这些科技成果,这些给你带来方便的产品,你如何生活。
对出版业来说,高科技带来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数字化,我们的产品不再只是一本本图书,而成为可以搭载在各种形式上的内容,可以在互联网上读,可以放在MP3上听,可以储存到电子阅读器里看。总之,科技有办法把你需要的信息放到你能想到的地方。不久前,就在我们刚刚讨论纸质图书未来可能只会在教科书中存有一席之地时,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就宣布在本州实行教科书的数字化。我们能想象在不远的未来,阅读纸质图书可能会是一种奢侈。
我本人和与我有同样经历的人非常期待出版数字化时代的早日到来,期待自己能拥有一个占地很小、内容丰富、查阅方便的数字图书馆。今年4月,世界数字图书馆经过四年多的酝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正式推出。世界各地的读者将能够在网上浏览各国璀璨的文化成就。通过阿拉伯、中、英、法、葡萄牙、俄罗斯和西班牙七种语言,足不出户就可饱览世界各国的璀璨文化,其中引人注目的还有《资治通鉴》等二十件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珍贵馆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多年来也在致力于将馆藏数字化,并在2008年9月推出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其中收入的数据目前已经达到1亿1500万页(但据说,检索功能尚不理想)。试想,如果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数字图书馆,就不会因找不到想看的书而焦虑,不会因不能同时阅读几本内容相关的书而烦恼。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盼望着尽可能缩短这个时间和过程,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能够用上它。
有人说,一个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据统计,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2005年就有3500万人,居世界之首,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80%,我们还有2000多万高校在校生的储备,应该不乏“仰望星空”之人。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战略研究报告》,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既有时间表,也有路线图,这是仰望星空的大作。我们愿意支持这样的项目,也盼望着能与世界分享这个成果。
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已经融为一体。联合国今年1月在京发布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称,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50%,而2008年是22%。虽然在全球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中,中国仍然保持着快速发展,但是,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关。中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与世界的合作,让人高兴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合作正在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我们与100多个国家有合作关系,参加了300多个国际科技组织,并且有200多位科学家在这些组织中任领导职务。这反映了中国科技地位的提高与实力的跃升,更反映了与世界的互动。
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使世界了解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了解了中国曾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贡献。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的合作是中外出版界合作的缩影,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推动下,中外出版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合作项目,正是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图书插上了翅膀,让世界读者通过图书,看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看到中国的文化理念,看到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看到中国希望与世界和平共处的愿望,看到中国愿意为世界和谐发展作贡献。
希望有更多的中外出版机构的合作,有更多的中国图书“走出去”,也将国外的优秀图书引进来。通过阅读,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写于《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战略研究报告》出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