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32600000002

第2章 特稿(1)

老舍的变

今年二月三日,是我国着名作家老舍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对一个名人最好的纪念是了解他,真正地认识他。现刊登李洁非先生的文章,以表示我们的怀念——古人讲“文如其人”,放在今天看,意思似乎并不成立。现在一般觉得,文和人,是有区别的,甚至有很大区别。人是人,文是文,以文揣人,十之八九行不通。

既然如此,古人为什么会这样说,而且被普遍接受,相传了千百年?大约是因为环境。古人生活环境简单,社会化程度跟今天比,很低很低,如果抱定了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或许一辈子也不受打扰。在这种情况下,人和文达成一致或保持统一,不仅不难,且很自然。而现代,事情就全然不是这个样子了。

拿到历史上比较,二十世纪的中国作家,一致特点是变化大。写《十批判书》的郭沫若,跟写《李白与杜甫》的郭沫若,很多方面对不上号。《王眧君》与《雷雨》居然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让人看不出渊源。从《寒夜》到《团圆》(影片《英雄儿女》的小说母本),似乎有两个巴金。不单他们,就是解放后一些逐渐边缘化的作家,也变得判若两人。像沈从文,现在大家一般认为解放后他受到打压,改行做了别的,反而使一生的创作面貌侥幸保持了完整性,不是那样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但实际上,他也曾努力过,想要洗心革面,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他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回来后费了很大的劲”写了一篇散文《管木料厂的几个青年》,几十年后其子沈虎雏编全集时,为之犯难,因为“平心而论,这篇遵命作品水平很差”。还有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中,那样光彩夺目、才气逼人,可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写的《反动派一团糟》、《人民万岁》、《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青年机务队》、《朱桂花的故事》一批作品,当时对它们的批判固然全无道理,可单论水准,实在也不让人佩服,已经配不上“路翎”两个字;及至晚年,出狱及平反后所写《野鸭洼》、《英雄时代和英雄时代的诞生》等六部长篇、三百万字,简直只是对“路翎”这名字的嘲弄了。言至此,不免想到二十世纪我们文学上的那个“哥德巴赫猜想”——如果鲁迅还活着,他会怎样?这是很多人悬在心头、最为好奇的疑问。据说,毛泽东一九五七年春天在上海有过解答,几年前黄宗英以聆听者身份作过证。不过,揆以建国后文学中的实际,恐怕并不只有那么一种可能。

这里,单表一人:老舍。说起老舍先生,二十世纪的顶级作家除了鲁迅,大概没有人比他在普通读者中间影响更大。

照理说,大家应该对他很熟悉,对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作家了解得比较清楚。可实际上远非如此。现在大家关于老舍的认识,是被引导出来的。这样的引导,合不合事实?也合于事实,然而,不是全部的事实。比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这种表彰后面所包含的那个时代的种种话语,对以后人们理解老舍影响很大,可是恐怕只有很少的人才知道,顺着这种含意理解老舍,只合适解放后的老舍,对于之前的他却并不合适,甚至很不合适。原来的老舍,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作家——若与后来主流的解释相比,甚至是一个想象不到的作家。

老舍出生后第二年,父亲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死于战事,孤寡幸得亲朋接济,尤其是一个叫刘寿锦的满清旧贵,资其读书。一九一八年六月,他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虽然学历仅为中专,在当时也算受过了良好教育。

不久,就在他所在城市,“五四运动”

爆发。然而,他与中国现代史上如此重大而且近在咫尺的事件,不曾发生任何关系,没有留下一言一行的记录。这在当时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年中间,实为罕见。别的不消说,拿新文学人士素来不屑的张恨水为例,即可知老舍身在北京而对“五四”无所表示,颇为特别——那时,远在南方的张恨水,当“五四”最高潮之际,因偶然到上海“亲眼看到了许多热烈的情形”,便“颤动了”“野马尘埃之心”,为此千里迢迢去北京,计划先在北大旁听,慢慢在这“五四”发源地转为一名正式生(到京后,因生计无着,投报馆做事,这才转写章回小说)。

“五四”之于新文学,就像一所学校或一间课堂,现代作家们要么从它那里受到教育和熏陶而开始文学之路,要么本身就在里面充当一名教员。大家都是“五四”

的果实或种植者,掰着指头数一数,绝少例外。可是老舍踏上文学路,确确实实跟“五四”没有关系(其经过马上就会说到),真的可算一个“另类”;尤其考虑到他就处在这场大风暴的中心地带,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这种疏远就益觉惹眼。

辨析这一点,并非表示对他文学由来的质疑,一点也不;但是,它应该能够告诉我们两点:第一,老舍先生本来不是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人;第二,老舍先生身上也没有多少旧式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意识或者新式知识分子维新革命的意识。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三年,老舍先生是怎么度过的呢?他从童年和少年的困厄中脱身,得到不错的工作和薪水,对此他心满意足,实实在在地享受生活。“我只是不嫖。”一九三八年老舍在《小型的复活》里,这样描写自己。每月一百五十四块大洋的丰厚收入,使这位“正红旗”的后人沉浸在烟、酒、麻将之中。直到第二年八九月间,受到上司“申斥”而辞职。

这是比较本真的老舍。依禀性和出身,他不大可能怀有特别使命感、特别崇高、特别紧跟时代步伐、特别载道、特别教化。骨子里,他喜欢沉浸在“乐子”中,喜欢抓住和品味当下的愉悦,并且不觉得那是什么低级趣味。他的心灵,是日常化、平俗化的。倘使本性不受打扰,他原可做到像任何市民那样,一边看着世事的起起落落,一边专注于自己的生活、默默随它而走,不那么抛头露面,也不那么奋勇争先、引吭高歌。他承接着北京胡同世俗、安然而浅近的气质——我以为,真实的老舍应该是这样的。这比较符合他那个阶层的人生哲学。

文学不在他的脑子里,他原话是:“没有那份儿愿望。”(《我的创作经验》)。《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呐喊》、《女神》……这些对别人轰轰烈烈、如雷贯耳的作品,我们不知道当时的老舍是否读过,甚至听说过。没有资料给予肯定的回答。就算读过、听说过,看来也没有点燃他灵魂中的文学的火种。因为,他自己讲得很清楚,他之萌生写作念头,起于在英国为着学英文而去阅读英国小说的缘故。

一九二二年,失去劝学员职位的当年,老舍在西单附近缸瓦市基督教会受洗礼,成为基督徒。由此他结识缸瓦市伦敦会成员、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易文思。一天,易文思告诉他,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需要一名中文教师,而老舍将被推荐就此教席。

在伦敦,急于掌握英语的老舍,开始大量阅读英国小说,把它当作外语学习的捷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说:“为学英文,所以念小说,可是还没有想起来写作。到异乡的新鲜劲儿渐渐消失,半年后开始感觉寂寞,也就常常想家。从十四岁就不住在家里,此处所谓‘想家’,实在是想在国内所知道的一切。那些事既都是过去的,想起来便像一些图画,大概那色彩不甚浓厚的根本就想不起来了。这些图画常在心中来往,每每在读小说的时候使我忘了读的是什么,而呆呆的忆及自己的过去。小说中是些图画,记忆中也是些图画,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图画用文字画下来呢?我想拿笔了。”

注意,“老舍”这个作家的诞生:第一与中国自己的文学现实(“五四”新文学)无关,而是受着英国小说的激励;第二老舍转到文学上来,不像弃医从文的鲁迅、郭沫若那样,觉得文学是更好的救民手段,也不像茅盾、夏衍那样,先做革命家再做文学家、因革命而从事文学或者以文学从事革命,他对文学发生需要,仅仅基于排遣内心,慰藉自我,垂文字以自见。

他还说过更加骇世惊俗的话:“读了它们(指英国小说),我觉得写小说必是很好玩的事,所以我自己也愿试一试。”(《写与读》)类似的论调,足足经过六十年之后,我们才在一些不屑于“载道”“言志”的年轻人口中再次听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玩文学”几个字,曾令文坛花容失色,谁又知道被封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早先对文学也持此论呢?

他相当坚持这一点。直到一九三八年,他还明确谢绝把他纳入新文学主流的谱系的“好意”,顽固地标榜文学“很好玩”

的立场:“在一本什么文学史中(书名和着者都想不起来了),有大意是这样的一段话:‘鲁迅自成一家,后起摹拟者有老舍等人。’这话说得对,也不对。不对,因为我是读了些英国的文艺之后,才决定来试试自己的笔。……这就难怪我一拿笔,便向幽默这边滑下来了。”(《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

让老舍萌动创作之念的,只是一种力量:快乐。他从阅读英国文艺中得到了快乐,进而希望也从自己的写作、语言操弄中找到和创造快乐。他是为了追求快乐而写作的。

他的“快乐主义”文学观,在新文学主流面前,不合时宜,遭人鄙夷。“有人说,《老张的哲学》并不幽默,而是讨厌。我不完全承认,也不完全否认这个。有的人天生的不懂幽默;一个人一个脾气,无须再说什么。有的人急于救世救国救文学,痛恨幽默;这是师出有名,除了太专制一些,尚无大毛病。”(《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

在负载了重大社会历史使命的“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环境中,这个几乎抱着“玩文学”态度的闯入者,是不被重视的。从同时代者的讲述可知,文坛上左右两翼泰斗级人物,鲁迅及胡适,对老舍作品达成了某种一致,都评价不高。而那时的老舍,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主流文学:“外甥问我是哪一派的写家?属于哪一阶级?

代表哪种人讲话?是否脊椎动物?得了多少稿费?我给他买了十斤苹果,堵上他的嘴。他不再问,我乐得去睡大觉。”(《猫城记·自序》)

可能这样的“外甥”太多,所以,“舅舅”也有些不耐烦。

他的文学态度,还微妙地表露于对一个字眼的仔细选择中。到抗战前,他从事写作已满十年,单单长篇小说就写了七八部,然而对自己,一直死死咬住口,不用“作家”一词,只称“写家”,或者更加“庸俗”一点,称“职业写家”。一字之差,差在何处?大抵“作家”是“急于救世救国救文学”的,“写家”却并不把这种义务扛在肩上。或者,“作家”喻指精英的、知识分子的写作状态,“写家”却是唯快乐写作是求、“专以写作挣饭吃”(《(樱海集)序》)、自由自在的写作者。再者,“作家”一定要入文坛,入了文坛就难免有派,为着主义和口号去争詈和焦头烂额。老舍先生写了十年,从来不跟文坛发生关系;直至日本侵华,他避逃湖北之前,你在他的留影中,简直找不到什么来自“文坛”的朋友。

当时,上海的左翼文艺运动已经声势浩大,北平的自由主义“京派”文人圈子更是卓然成宗。老舍却不属于任何一边,和哪边都没有熟稔的交往。他是独立抑或孤立的,无党无门无派,既没有他趋奉的对象,也没有谁表示要与他同气相求。他毫不在意,安然地在济南,在“文坛的边缘”,写自己的东西;除了写作,只跟出版商打交道,决意将职业写家的事业进行到底。

一九三六年,老舍先生果然辞去教职,真的成为“专以写作挣饭吃”的职业写家,所结出的果实,是《骆驼祥子》。关于《骆驼祥子》,经过用心的解释,现已成为适合用阶级分析来谈论的作品。本身,老舍写作之时不具备这样的思想武器,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也并不满足阶级的眼光。《骆驼祥子》是明清市井文学传统(三言两拍)与狄更斯式英国底层现实主义小说的结合体,它的生活、人性丰富性,表明了这种传承。

辞职并写作《骆驼祥子》的老舍,是舒畅地活在自己里面的老舍。“辞职后,一直住在青岛,压根儿就没动窝。青岛自秋至春都非常的安静,绝不像只在夏天来过的人所说的那么热闹。”“地方安静,个人的生活也就有了规律。我每天差不多总是七点起床,梳洗过后便到院中打拳,自一刻钟到半点钟,要看高兴不高兴。”“一到星期一,便又安静起来,鸦雀无声,除了和孩子们说废话,几乎连唇齿舌喉都没有了用处似的。”(《这几个月的生活》)倘如此种生活不被打扰,我想他总能这么安静地继续写出《骆驼祥子》式的作品,三部五部,或更多。

但是,日本人来了。

日本侵华,改变了现代中国许多事情,大至国家命运,小至一个作家的文学生涯。在我做过一些研究的作家里头,张恨水就是一个突出例子。战争爆发前,张恨水作为畅销作家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战争一来,从面积上讲有半个中国沦陷,从经济状态上讲大城市几乎悉落敌手,张恨水完全失去读者市场,再加上大后方物资紧缺,根本不可能支撑什么畅销书的发展。

老舍小说还算不上畅销书,他这方面损失不像张恨水那么大。不过,日本人从一个更深刻的方面影响了老舍——他们改变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状态。

先前老舍根本是一个独立作家。

一九五四年,他在第一届全国人大讲台上说:“我本是个无党派的人。”这句话搁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这是他从济南“独自逃走”的日子)以前,可称不折不扣、分毫不差。但在这之后,他再也不是这个样子了。

一个平和、安静的人,便这么被驱往颠沛和离乱。日本人的战火,把老舍从“绅士”态中赶出,他再也找不回来“各处静得连狗仿佛都懒得吠一声”的闲祥独逸。向来只在文坛“边缘”弄笔的老舍,从此汇入喧闹人流、变成文坛上呼朋唤友的大忙人。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未到汉口之前,我一向不大出门,所以见到文艺界朋友的机会就很少。这次,一会到便是几十位!他们的笔名,我知道;他们的作品,我读过。今天,我看了他们的脸,握了他们的手。”(《快活得要飞了》)

久仰久仰,相见恨晚,把臂欢言,情至意尽,买醉同归……一下子掉在朋友堆里。多次在作品中流露过对群体方式、群体行为抵触心理的老舍,现在终于加入进来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是经验之谈。倘能以一支笔“挣饭吃”,以老舍的本性,似乎永远不会入什么江湖。如今,日本人把他逼得只能入江湖。他只身从千里之外惊惶出逃,投奔朋友,只能靠江湖。到得江湖上,便做江湖人。

文坛这江湖,也和金庸笔下武林一样,英豪各路,门派林立。约而括之,则不外正邪两派。眼下,为着抗敌救国、共御外侮,正邪两派暂停争斗,联手击寇。话虽如此,领导权问题还是不易摆平。两派中任何一派做盟主,对方皆有不甘。这时,出现了一个向来无门无派、人品资望都还不错的人,遂一致推其为主事者。

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全中国文艺界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并任总务组组长。“文协”不设理事长,总务组组长盖即总负责人。国共两党、右左两翼,至少当时比老舍名头响的大有人在,老舍自知轻量,再三推辞,说:

“我算老几,怎能担此重任!”(胡绍轩《现代文坛风云录》)可这是国共双方邵力子、周恩来反复协商的结果,想推,是推不掉的。

文坛边缘人,忽然成了盟主。

同类推荐
  • 天下对联奇趣妙

    天下对联奇趣妙

    本书着笔于对联形式与内涵的剖析,从感情色彩上点燃它奇、趣、妙的光环和亮点。书中各呈纷披的对联,奇在令人拍案的工巧立意与构思,趣在读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内涵特色,妙在别致、脱俗和独特技巧的运用,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读者可从中赏析其奇、其趣、其妙,领略对联艺术的真谛与精华。
  • 语文杂记(大家小书)

    语文杂记(大家小书)

    本书收集了詹伯慧先生二十篇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小短文,文章深入浅出,内容涉及语言文字规范、普通话与方言、语言与交际、文字(简繁字和方言字、字书)等。
  •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由江锋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讲述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独立学院运行与决策分析

    独立学院运行与决策分析

    《独立学院运行与决策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独立学院的缘起、独立学院的定位问题、独立学院的产权问题、独立学院的收入与分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独立学院董事会制度研究等。
  • 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

    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

    本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课题的成果,列举了中外著名新闻工作者的生平、职业生涯、新闻思想,其中有梁启超、王芸生、林肯·斯蒂芬斯 、亨利·卡迪尔·布列松等中外著名新闻工作者,这些人也正是中外新闻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这些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为当代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方向指引。
热门推荐
  • 四维一体

    四维一体

    在未来的世界中,距今已经是6亿年。所有的现代文明都变成了古文明。人类已经重新整合,共同使用一种语言。大部分物种由于无法横跨时间的长河已经灭绝,剩下的已经统一保护在一个仿古容器中。能够顺利的度过变迁的,可以再这个世界自由生存的不需要被保护的,陆地动物上只有人类和几种爬行动物,空中经过变异的物种,唯一不变的是海洋中的生物,他们中绝大部分都存活下来了并且与以前无二。一个少女与现代格格不入,一直生活在海洋的深处,心如磐石,直到一天她一生中永远无法忘记的四个人。他们阳光,活泼,优雅,迷人。
  • 五公主的复仇计划

    五公主的复仇计划

    五位女主原是生活在一个无比幸福的家庭里,只因为樱花田·诗芊芊·梦倩倩·叶余暇·夏霜蜜(·这个符号就暂时挡一下吨好吧!)的嫉妒,让她们的家族,破灭了,他们的父母也被杀死了。就在他们的父母被杀死的那一天,他们的亲生父母找到了他们,并且认出了他们。五位女主决心要亲手杀了她们,父母无奈,只能送她们去幽灵岛。12年后,五位女主开启了复仇之旅。在复仇的时候,认识了五位男主,五位男主觉得他们已经爱上了五位女主,但五位女主却不知道能否接受这份爱情,接受了会不会阻碍自己的复仇计划,不接受又会让他们难过,五位女主会怎么选呢?然我们一起期待吧!
  • 万兽无驭

    万兽无驭

    绝美的银堡女主人,满带恶意的黑色势力,俊朗的神秘人男子,以及十二神将之一的韦斯坦姆。他们似乎都与那张金色的基因卡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国学常识全知道

    国学常识全知道

    《国学常识全知道》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神秘文化、兵制礼制、国学掌故、国学典籍、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节日、百工名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
  • 成为成功人士必看的一本书:人脉基金

    成为成功人士必看的一本书:人脉基金

    “只要拥有了社会关系网,你就永远畅行无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脉就是钱脉!阅读本书吧,它将使你掌握构建人脉的技巧、避开人际交往的误区,它将帮助你迅速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人脉系统,从而使你能够挖掘人脉潜力、聚拢无穷人气,成就非凡事业!
  • 冥王传之王冥

    冥王传之王冥

    2034年,下午。马路上一个青年正在狂奔,TMD又迟到了,而且今天还是那个八婆的课。“哎!我今年的奖学金又泡汤了。”青年口中怒骂道。这个青年叫王冥,无相貌,无家世,无优点,是一个标准的三无青年。是那种丢到人群中UFO都找不到的角色......本部小说讲的是冥王到凡间一生的爱恨情仇,玄幻言情,希望读者耐心阅读,给予支持哦
  • 小公子

    小公子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中、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必须适应现代竞争激烈和交际广泛的世界生活,在心理、性格、思维、修养等内在素质铸造方面必须积极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才能方面也必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
  • 绝色王妃传奇

    绝色王妃传奇

    她,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身怀异香。两二人,同是王爷,同是当今圣上最看重的人,也是最要好的兄弟,可因一个女人变得形同陌路,反目成仇。“曦儿,嫁给我吧。”“不要,为什么要嫁给你。”可他们不知道的因为这句话,从此命运就发生了改变,多年以后,当莫筱曦再次想起这句话,却已经泪流满面。
  • 西点军校的经典法则

    西点军校的经典法则

    本书以西点军校的三大座右铭为出发点,在对西点精神进行系统与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加以扩充引申,结合现代职场人的心理需求与时代特点,分别从责任、纪律、荣誉、品格、团队、忠诚、执行、拼搏等方面为读者揭示西点人在各行各业都能纵横驰骋、出类拔萃的经典法则,旨在引领读者了解西点精神、洞彻西点理念、感受西点魅力,汲取西点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以此激励、完善自我,推动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迈向更高的境界。
  • 嚣张王妃不要逃

    嚣张王妃不要逃

    为平凡的女儿,却陷入了一场父辈的风波中,受害穿越到古代,本来美好的生活却也因为善妒的妹妹而失去,从此走上复仇的道路。一边要安心在古代生活,一边也要寻找回到现在的方式。当知道了父辈的纠葛后的她,会如何抉择?冷清大气的少门主,妖媚尊贵的皇上,温柔阴险的左卫,冷酷帅气的右卫还是神经质的桃花仙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