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14600000050

第50章 知识者还乡的另一种审美维度——合作化时期的周立波及其小说创作(3)

在历史上,士大夫文人的还乡千姿百态。有荣归故里的,有叶落归根的,有游学归来的,也有不得志者的田园归隐。其心态也是林林总总:“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41页。]“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其二》,唐圭璋、缪钺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3页。]“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85页。另:萧涤非、程千帆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白日”一句做“白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542页。]有郁郁寡欢的,也有春风得意的,不一而足。这还不包括大量羁縻行旅的怀乡之作。前面说过,五四以降,士大夫文人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一去不复返,学有专长、业有专攻的现代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不再仅仅依靠仕途经济来安身立命,其人文关怀已至少有了社会(政治)、文化(价值)、知识(专业)三个维度。[许纪霖:《另一种启蒙》,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78-81页。]如此一来,现代知识者还乡的意义,也就悄然被改写了。告老还乡,衣锦还乡、游子思乡等亘古不变的文人与故乡的情感,开始被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加上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实时空观的改变,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知识者的还乡赋予了崭新的意义。

现代文学中,知识者的还乡叙事大体呈现为两种模式:一是“启蒙还乡”,钱理群把它概括为离去—归来—再离去。[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这一模式隐含着极深的个体生命感悟与启蒙主义内容:离乡是因为受到封建宗法制度的挤压;于是到现代都市“寻求别样”的出路。但几十年过去,依然四处漂泊,“辛苦辗转”,而且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于是只得踏上“还乡”之路。此时“还乡”原是为了寻梦,却被现实的乡土再度惊醒,于是由希望而绝望,只得再度离去。鲁迅是这一模式的开创者,《在酒楼上》、《孤独者》、《祝福》、《故乡》都是经典的启蒙还乡之作。师法者中,除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还有湘中彭家煌、黎锦明诸家。后来沙汀的《困兽记》、《还乡记》,艾芜的《故乡》、师陀的《果园城记》等,虽略有变化,但大体属于这一模式。它们表达的是对旧传统的憎恶,以及觉醒了的现代知识者内心的孤独与抗争。这类模式有些变体:还乡者也有不再离去,而选择叶落归根或报效乡里的。如柔石《二月》中的陶慕侃、叶圣陶《倪焕之》中的蒋冰如。然而结局却跟再离去异曲同工:还乡者一无例外地被故乡的沉闷所吞噬、窒息,最终被磨去了棱角,失掉了锐气,变得孤独、无奈、落寞,只得随波逐流、敷衍人生了事。由此可见,这一模式无论有无再离去,其实都隐含着强烈的现实批判内容。所以后来在救亡、革命的乡土叙事中,批判转为“唤醒”,启蒙转为革命,也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叶紫的《丰收》、蒋牧良的《集成四公》等,当属此类。

另一种还乡叙事模式,或可称为“精神还乡”。[赵冬梅:《现代文学中的“还乡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其结构形态是在都市与乡村二元对立的语境中往返。从乡村离去后的明确目标是城市,城市的灯火意味着现代文明的召唤,而乡村则代表着过去的历史和旧的传统。所以“到城里去”就是一种义无反顾、鏖战人生的姿态。哪怕这种姿态隐含着几分背井离乡的悲壮与凄凉也在所不惜。然而在感情上,城市又永远不能成为离乡者的诗意栖居地。城市自身的种种顽疾,在城市谋生和发展的种种艰难、挫折,对现代性弊端的种种敏悟,迫使他们一次次选择还乡——不一定是真实的“还乡”,而只是在文学的怀乡梦中,一次次去慰藉饱受“城市病”折磨的灵魂。于是在这类模式中就出现了一面把城市当做实现理想或安身立命、赖以生存的场所,一面又排斥城市,转而把乡村当做精神家园的奇观。这类模式也可能采取“再离去”的姿态,但离去的只是身体,留下的是灵魂,所以叫做“精神还乡”。不用说,此类模式的大家非沈从文莫属,像汪曾祺这样的后来者更是大有人在。

相比之下,周立波合作化时期的还乡,则是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主体超越。权可称为革命成功的“胜利还乡”模式,可用于概括十七年时期许多有类似经历的作家。这类作家当年也是为着追求理想,为着谋生和发展的机会而告别故乡,踏上漫漫人生之旅的,但他们最终在革命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对他们来说,个人和革命已融为一体,而革命就是夺取政权,就是建立新型的现代民族国家。现在,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已取得辉煌的胜利,夺取政权、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已成功实现。此时此刻,这些作家的自豪感、成就感变得不言而喻。多少崇敬,多少仰慕啊!江山易主、改朝换代的丰功伟绩,怎么可能不让他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然而他们却并不满足,对新中国即将揭开的那一页历史,他们又充满了主人公一般的期待和憧憬。个人的抱负,革命事业的前途,岂能就此止步!为即将开始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热情很快又燃烧起来。那种急切、躁动、狂热的期待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他们坚信,像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一样,眼前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也将是一个亘古未见的奇迹。而且这一次又将由他们来亲手推动家乡的变革,亲手来改写家乡的历史。带有这样的目的,还乡还能够等同一般意义的“游子归乡”、“衣锦还乡”吗?还能够用启蒙还乡或精神还乡模式来概括吗?乡音的召唤,乡情的牵念,乡亲的感佩,带给这一代还乡者的,绝不是物是人非的忧郁感伤,绝不是对故乡山水的缱绻缠绵,甚至也不是久别重逢的亲切,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得意。至少,在还乡者内心深处翻腾的,此刻还有“创业”的冲动,这一次,在父老乡亲面前,他们还要再显一次身手。

这便带来了超个人主体对个人主体的遮蔽。现在,还乡不再是个体单独的思想或行为。“个体的建构只有在与个体的社会化,与组成他之衍生(bevoming)的诸集体范畴相联系时,才能得到说明。”这就是所谓的“超个人主体”,吕西安·戈德曼也把它叫做“主体内在性关系(intrasubjective)”或“集体主体”。超个人主体“在仍然是一个生物性的人的同时,又是一个有意识的和社会化了的存在物,作为这样一个存在物,他仅仅呈现为一个超越于他的主体的局部因素。”因此,“行为是通过把它与集体主体联系起来才成为可理解的”。[[意]威廉·Q·鲍埃豪尔为[法]吕西安·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所作的《引论》,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很多人在研究《山乡巨变》、《禾场上》、《山那面人家》等小说时,都注意到了周立波的还乡者身份,并把他的还乡之作与故乡、民间、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做考察。但遗憾的是,周立波仅被当做了普通的下乡干部或还乡游子,革命胜利赋予他的主体性超越并未引起注意。而恰恰是在这一模式之下,主体的变异成了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合作化运动中的还乡者有很多,比如赵树理、柳青。由于同属“胜利还乡”模式,主体在精神、心态、背景、动机等方面,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这不等于可以忽略个体主体气质、修养乃至个性、个体知性力方面的差异。戈德曼在提出超个人主体概念时,就已注意到它的可理解性“总是与个体主体相联系的,”“这恰恰是一件理解隐藏在有意识行为后面的主体的事情。”[[意]威廉·Q·鲍埃豪尔为[法]吕西安·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所作的《引论》,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109页。]还乡者的知识背景、文化心理、故乡情结,还乡者与故乡之间的时空距离等等,都直接决定着“还乡”的情感体验与表达。

以柳青、赵树理为例。他们和周立波一样,都是来自解放区的十七年主流作家,都对农业合作化运动有着不同寻常的期待。而且生活阅历相近,文学成就相当,还乡时也都有了一定年纪,思想艺术都正趋向成熟。但赵树理常以写“问题”小说标榜,可看作是带着放大镜下乡的。他对故乡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现实问题特别敏感,尤其痛恨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过多干预。他50年代频繁往返于城乡之间,往往是随中心工作而来,随中心工作而去,随运动而来,随运动而去。当他发现乡亲们居然把他也当成了外人、上边来的人,合作化中的一些问题对他已经不好说、不便说时,他感到特别困惑、特别痛心。[杜国景:《赵树理之“助业”与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4期。]因为他毕竟是一位太注重实际的还乡者。由于坚持站在农民的立场,在他这里,超个人主体与个人主体发生碰撞、龃龉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柳青呢,比周立波、赵树理都年轻,1952年3月还乡时才36岁。在故乡一住就是14年(这是大故乡的概念)。不仅还乡时间最早,而且居住时间也最长,不失为一个最年轻也最踌躇满志的还乡者。农业合作化运动对他而言,呈现着一种激活状态。激活的不仅是乡情、热情,更是把握乡村历史变革的雄心。他参加了故乡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过程,包括第一个互助组的巩固、第一个初级社的建立。他亲自走家串户,给庄稼人讲社会发展史,甚至在病中让人背过镐河,去做动摇户的思想工作[徐民和、谢式丘:《在人民中生根—记作家柳青》,《人民日报》1978年7月20日。]。为了写《创业史》,他放弃已具刍形的王莽村初级社,而选择去皇甫村,目的就是要从这里的互助组开始,全程参与合作化运动[蒙万夫:《柳青传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这些经历,让柳青获得了完整的历史长度。他雄心勃勃地用新与旧、光明与黑暗、传统与现代截然“断裂”的方式,“侵入了时间的政治领域,”[张清华:《时间的美学—论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文艺研究》2006年第7期。]宏阔地来把握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过程。至于还乡主体的个人性内涵,是可以被忽略的——他真正的故乡在陕北吴堡,而他去的是关中平原(关中土话他甚至听起来都还有困难)。基于这一点,我们说柳青是带着望远镜还乡的。《创业史》最为突出的成就就是创造了时间的修辞美学:古往今来小农经济环境中的个人创业注定是一场白日梦,只有合作化才能彻底改变农民的命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多大气魄啊!

周立波还乡没有柳青早,以故乡为生活和创作的基地也没有赵树理持久和执著。但唯有他最具知识者的背景、胸怀和气度。对他来说,“故乡”毋宁更是一个象征的世界。他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乡土观念不像普通人一样狭窄。他说:“近年以来,我常常跑到我的故乡去,这并非是我的乡土观念特别浓厚,也不是语言问题。”“除开出生的故乡以外,人也可以建立第二故乡,甚至第三故乡的。”[周立波:《读好两种书—答浩然同志》,《周立波文集》(第5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635-636页。]他认为年富力强的作者,“应该找到一个或两个为他真正熟透的地区,在那里深入生活。这样的地区,或是在故乡,或是在别处。”由于有这样的认识,周立波还乡的11年其实是断断续续的。真正在老家呆的时间不过就五年多,其间还包括在国内外参观、访问、开会、学习等,如把这部份时间除去,周立波在故乡的时间更少。另外,像周立波这样级别的干部还乡,在当地就很是个人物,当地党委甚至给他派过警卫员。

以我的印象,周立波还乡更接近海德格尔的乡居。后者居于南黑森林一个开阔山谷的陡峭斜坡上,那里有一间小屋,他在这里和农民一起烤火,喝茶,吸烟,听他们说伐木,说昨夜有只貂钻进了鸡棚,有头母牛可能早晨会产下牛犊,某人的叔伯害着中风,或者天气很快就要“转”了等等。海德格尔写道:“严冬的深夜,暴风雪在小屋外肆虐,白雪覆盖了一切,还有什么时刻比此时此景更适合哲学思考呢?”“当农家少年将沉重的雪撬拖上山坡,扶稳撬把,堆上高高的山毛榉,沿着危险的斜坡运回坡下的家里;当牧人恍无所思,漫步缓行赶着他的牛群上山;当农夫在自己的棚屋里将数不清的盖屋顶用的木板整理就绪:这类情景和我的工作是一样的。思深深扎根于到场的生活,二者亲密无间。”[[德]海德格尔:《人,诗意的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6-69页。]

周立波当然不是哲学家,我用海德格尔来和他比较,是想还原他在故乡“安家立户”的某种心态。他不像赵树理那样农民化,能够直接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说三道事,而且入情入理。他也不像柳青那干部化、政治化,能够从每一件农事起居上发现重大意义。还乡的周立波固然有挥之不去的政治情结,但他同时也是在用知识者的情感态度去体察一切。新娘子坐花轿、夫妻打架、邻里骂街、唱山歌、打谷子等等,只有用知识者的旁观视角,才会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很多时候,他在故乡是在问、在看、在记、在思考,而不是在说、在做、在教、在决策。他称不上种田的“作家”(把式),只是写文章的作家。他的还乡,是一种典型的知识者的审美介入,跟赵树理那种农民式、柳青的那政治家式的参与方式是有区别的。周立波曾将知识者的体验生活方式总结为六种类型,有像托尔斯泰一会在彼得堡、一会在农村的;也有肖洛霍夫长期呆在一地的,还有杜甫那样不固定一处、到处走的。[周立波:《关于民族化和群众化》,《周立波文集》(第5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618页。胡光凡:《周立波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71页。]

同类推荐
  • 中华谚语歇后语智慧金典

    中华谚语歇后语智慧金典

    谚语和歇后语是中华文化经典的部分,凝结了民间百姓生活智慧,它们以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深刻的人生道理。本书精选谚语与歇后语中的精华部分,加以点评,阐释谚语、歇后语的含义,力图揭示其包含的生存智慧,给人以警醒、鞭策、鼓励、教育,使读者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对为人处世有所裨益。
  • 《说文》会意字研究

    《说文》会意字研究

    本书在继承前人对《说文》会意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会意字的性质、来源以及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会意表词和义界表词关系的研究,并借由《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辞书义界模式的比较,首次提出“会意字的取象表词要以对词义的义界为中介”的论断,并揭示意义的承载形式由义界语言向会意文字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特点;本书还通过穷尽性统计,归纳出本义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各取象-表词模式形成的原因以及由此显示的汉民族的认知思维特点。此外,本书还提出了《说文》会意字研究对促进汉字教学的几点建议。
  •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本书涵盖了现今世界神秘现象的广博领域,从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到匪夷所思的动物世界,从令人咂舌的植物撷取到神奇诡谲的时空传奇,种种无奇不有的自然奥秘让人疑惑:乌尔禾城的“鬼怪声”是怎么回事?人类到底有没有极限?生命力超强的火山口生物是什么?蛋壳上的星辰图案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轻如鸿毛”的树?时空隧道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在向读者展现神秘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神秘现象采取了客观的评论,旨在正确地引导读者认识这个世界。
  •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

    《成都方言》经过作者马骥数年的搜集整理,汇集了成都的传统方言及现代方言,添加新词甚多,科学造字量之大,在内容及词汇上超过以往任何四川方言类图书,可谓与时俱进。独树一帜。加上精心编排,通俗现代,查找特别方便,更有别于学术性书籍。另附有特色篇章,开篇愉快,贴近生活,可读性强,《成都方言》是一部难得的众口味图书,有助于热爱成都方言的人们参考借鉴。
  • 中国神秘文化

    中国神秘文化

    本书是在大量参考前人著述和当代许多学者著作基础上完成的,它仅是对“中国神秘文化”进行介绍和探讨的一个初步的尝试。读者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若能细心体察,精心鉴别,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可采撷中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生存智慧,陶冶博大的文化胸襟,充实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获取事业的巨大成功。
热门推荐
  • 平行之外

    平行之外

    第二宇宙的空间桥即将搭建完毕,而本宇宙的灾难也即将来临,10级曲速将我带到了新的世界,这世界,好像在哪里见到过.
  • 圆珠记

    圆珠记

    圆珠记,本来想叫圆球记的,但圆球没有圆珠那么听着顺耳。简单的说,这是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主线是一个叫五月的拥有神力却无法完全控制的女子和一个叫无嫣的无师自通的诅咒师一起成长的故事。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沉睡小姐袭梦郎

    沉睡小姐袭梦郎

    “你才傻,你全家都傻!”“是啊!我全都傻,但也包括你在内喔。”南宫弘文完全放下自己一身霸气与威严和她调侃道。而她则是被气得七巧生烟,都不知道自己和他有什么关系,老是说自己的未婚夫!看来这个世界还真有点麻烦啊!“那啥,你不走吗?我要睡觉了。”她吞吞吐吐的说道,并要赶人,而南宫弘文则是死皮赖脸的不打算走。“本王今晚就这儿就寝。”
  • 贵女策

    贵女策

    一朝为小人所害,命殒黄泉;她出使别国,意外飞机失事。慕沁安醒来不再是慕沁安,不再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却是绝代风华,谁人敢欺?“想娶我?终身不得纳妾,妻为夫纲!”“好!”谁啊,这么胆大的男子,竟然如此,姐陪你一生,又何妨!
  • 田园小娇妻

    田园小娇妻

    云朵从没想过她这样无才无德头脑简单只会吃的人也会穿越,还成了被爹娘逼死又贱卖给病秧子的诈尸的小村姑。二十八的聂子川重生回了二十岁的时候:他病重频死,爹娘给买了个小媳妇,死了又复活了!这什么桥段?公婆软弱被欺负,八戒牌的铁筢子,上!爹娘极品上门来,如来神的大巴掌,拍!穷困潦倒没法过,萌萌哒的小吃货,挣!某女:相公!来么么哒!某相公:媳妇儿!你不是不要我了吗?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妖孽在上:腹黑小小姐

    妖孽在上:腹黑小小姐

    当现代豪门大小姐穿越到将军府小小姐身上,又会发生什么奇妙(搞怪)的事呢?被叫做凤梨真的是一件很憋屈的事!被叫做凤姐更是憋屈!只是......公主要抢我哥哥?滚!且看我如何将你生死捏在手中!皇上要抄我家?滚!且看如何颠覆天下!渣男要退婚?......好呀好呀!
  • 琉兰戒

    琉兰戒

    一枚戒指造就人生。我拥有许愿戒指,你能耐我何?
  • 桃花债,得还!

    桃花债,得还!

    她在遭遇家破人亡后,竟意外重生……只是,却从堂堂嫡女千金变成了个小叫花子?!最后,还不慎被人贩卖到“醉心楼”换酒喝?!更更不幸的是,在第N次逃跑时撞倒将门千金,由此,她踏上了作为一个贴身丫鬟的不归之路。腹黑少爷、霸道太子、温雅神医、妖孽质子……这些看似桃花,实则是债,得还!国仇家恨,是非曲直,千帆过尽她终于明白——那些看得见的是表象,埋在坑里的才是真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淮海原肇禅师语录

    淮海原肇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