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14600000022

第22章 与时代同步 与人民同心——周立波创作的当代启示(1)

肖佩华/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70年来,《讲话》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前进方向,周立波同志就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取得重要成就的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今天我们在他的家乡召开学术研讨会,隆重纪念他,就是要发掘他的宝贵的思想资源,从他的创作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以推动我国当今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

那么,从周立波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民本位主义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值得重视的价值,在于凝聚了“人民文艺”的基本精神,它极大地体现了时代要求,反映了人民心声,成为中国文艺永恒的路标。我们不妨把“人民文艺”的基本精神简明地提炼为三句话,即:文艺来自人民生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文艺家要和人民结合。——这是一条通过与人民结合达到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由“延安文艺”在实践中勘踏、而由《讲话》在理论上总结出来的。这个永恒的命题,是“延安文艺”生命之所系,也是一切文艺生命之所系。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文艺如何变化,“人民文艺”这一基本精神是长青的。[肖云儒:《延安文艺档案?序》,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毛泽东在讲话中开宗明义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的问题”,我们的文艺应该成为人民文艺,“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毛泽东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到广大工农兵群众中去,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同时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面貌和心理,这样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抗战开始后,随着大批文艺家涌入延安,两个二而一的问题非常现实地摆在了毛泽东的面前:一是怎样让在“亭子间”里写作惯了的“洋”作家们和长期生活在“山顶上”的“土”作家们搞好团结,一是如何让“洋”作家们尽快适应战争的和农村的环境。毛泽东说:在十年内战时期,革命的文艺可以分为“亭子间”和“山顶上”两种方式,现在走到一起了,不要互相看不起。“亭子间”弄出来的东西不太好吃,“山顶上”弄出来的东西不太好看,既然是艺术,就要既好看(形式)又好吃(内容)。山顶上的人有许多生活积累,只是像煤矿、铁矿一样没有挖掘出来,他们中间是有丰富的“矿藏”的,但老粗不能写,这便要亭子间的朋友帮忙。[陈晋:《大众文化理想的曲折之旅——漫说毛泽东与通俗文艺》,《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03期。]

周立波是从上海亭子间来到延安的作家,他从亭子间自由文人变成革命左翼作家,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显著的历史事件,原因在于这种变换不仅仅代表周立波个体,还代表与他同样生活在亭子间,并转向的作家群。如周扬、萧军、欧阳山、草明等一大批作家来自于上海的亭子间,自然是“亭子间的人”。这些人后来成为延安文艺的主力之一。而周立波转向的代表性与深刻性在于:一名受着西方文学修养熏陶的理论家,怎样又如何转向为充满革命意识的左翼作家?对于后来的他又会有怎样的影响?也就是说,他的转换是在哪些环节上完成的?

我们看到,初到延安的周立波和当时的不少作家一样,“洋化”、“欧化”、“文人化”厉害,其“洋化”、“欧化”、“文人化”不仅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层,而且隐藏在意蕴、格调与审美趣味上,他们的语言当然十分优美流畅,但作品的意蕴、格调、情趣却非常“洋化”、“文人化”,与作品所要表现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例如周立波写于1941年的小说《牛》这样表现陕北农民张启南:  “他不象别人一样一天忙到晚,却也没有别人那样地做事毛糙。他爱青色,爱别致。他也爱娃娃,爱各样的牛。他常常拿了他老婆的梳子,蹲在牛栏里,好久好久的,梳着母牛腿上的毛。”  这是周立波写的主人公陕北农民张启南。但如此气定神闲、悠然自得,不要说难见于陕北的贫农,就是家道从容的小地主也未必能这样。而且张启南还特别手巧、特有生活情趣:“他用高粱秆子编织的筷子笼,也有特别精致的花纹,小巧玲珑,很有点江南的风味,现在,他的母牛要生小牛了,又花了一整天的功夫,用白色的麻杆,编成了一扇精巧的牛栏门,并且替小牛收拾了另外一件小石窑,用干净的糜草铺在地面上,做它白天休息的别室。”本来赋予农家生活一些诗意、情趣无可厚非,问题是这里的诗意情趣我们一看就知道,不可能来自20世纪40年代陕北农民生活,倒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周立波本人精致高雅的审美趣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周立波思想开始变化,他在《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后悔和前瞻》批评自己说:“有人要我写乡下的事,我只能写写牛生小牛的事情,对于劳动人民的生产运动、运盐和纳公粮大事,我都不能写。”其实,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写什么”,而且主要在于“怎么写”。知识分子没有群众的思想,有的只是个人的情感体验,自己的审美趣味和自己的语言,这种文风与延安文学生态环境的特殊要求相去甚远,由此可见,延安文学的变革势在必行。

周立波曾经这样回忆:“我只想就文学问题谈点个人的意见。记得左联的刊物曾经讨论文艺大众化,但是没有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而关于文艺的方向,创作的源泉,作家深入群众的活动以及普及和提高等等一系列问题,他都没有提出来处理。这些根本性的问题,直到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问世以后才获得了真正的、正确的解决。”[周立波:《后记?亭子间里》,湖南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字里行间流露出周立波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发自内心的钦佩、拥护和赞成,同时也很能够说明周立波思想转变的原因。从此以后,周立波同志身体力行,努力践行《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作为人民作家,周立波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群众,特别是生存在最基层的广大农民。他提出文艺“走向大野——工农兵活动的地方”和“创造工农兵的文学”的主张。他多次表示要作农民的“代言人”。在创作过程中,他贴近民众,体贴民情,关注民生。?1946年8月,周立波任冀热辽区党委机关报《民声报》副社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深入基层,先后任松江省珠河县元宝区委委员、副书记、书记,领导土地改革。1948年5月调松江省委宣传部工作,12月写成反映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暴风骤雨》是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驾齐驱的反映土地改革的经典著作。它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描绘出土地改革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画卷,把中国农村冲破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破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

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尚有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仅使广大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也严重地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农民从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土改。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党早已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进行土改,这不仅为开展全国范围土改运动奠定了基础,而且其调动农民参加民主革命的积极性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也必须进行土改。因此,土改这场“暴风骤雨”即将来临。引用毛泽东著作原文——“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中共所领导的土改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可以说土地改革代表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利益。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成功地描写了这一伟大的壮举,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等贫苦农民形象。在日本帝国主义和恶霸地主韩老六的双重压迫下,赵玉林的老母饿死,妻子讨饭,全家三口都“光着腚”(因此他外号赵光腚),蹲过监狱,受过残酷的私刑。郭全海的父亲被韩老六害死,自己十三岁就当了韩家的马倌,跟韩家是两代血海深仇。在工作队进村前他们还无可奈何地过着被压迫被奴役的生活,一旦受到工作队的启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革命火种就熊熊地燃烧起来,任凭什么力量也不能扑灭。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土改运动的群众基础,强调了这一伟大革命的必然性。作品表现了他俩勤劳朴实、大公无私、积极勇敢、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还有其他一些人物像吴家富、白玉山,妇女白大嫂、赵大嫂、刘桂兰也斗争积极,个性鲜明。从艺术形象的塑造看,写得最丰满的一个人物是赶车把式老孙头。这是一个暂时还残存着落后自私的缺点然而又热切地盼望翻身解放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好面子,爱吹牛,有些胆小自私,但当看到在工作队带领下,地主势力开始真正崩溃时,他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积极地投入了斗争。长期赶车的生活经历,使他沾染了旧社会的一些坏习气;然而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开朗的性格,又使他颇有风趣。周立波怀着满腔的热忱和热爱来写这个人物,在艺术上使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既概括又具体地写出了这一类农民的特点,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周立波是湖南人,但《暴风骤雨》却充满了鲜明的东北地方特色和东北特有的时代气氛,写出了关东人的豪爽、开朗等心理气质特点,全书格调粗犷、气势恢弘,特别在语言上,周立波熟练灵活地掌握了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方言土语。总之,读着这部小说,读者不禁怦然心动,被东北黑土地的芬芳、民间的风土人情所感染。

而发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中共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由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1955年,周立波举家迁回益阳乡下,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了《山乡巨变》,形象化地描绘了这场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广大农民们渴望共同致富、抛弃了几千年来的私有制,走上了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文中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与反映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了一群可亲可爱的农民形象,体现了对农民的无比热爱,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注。

小说一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讨论,被誉为“《暴风骤雨》的续篇,描写了中国农村的又一次暴风骤雨”。正篇的故事发生在1955年初冬,正是毛泽东主席发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以后,湖南一个叫做清溪乡的小山村,青年团县委副书记邓秀梅被派到这个乡传达上级政策,协助合作化运动开始,到这个乡建立了五个初级农业合作社为止。续篇接着讲述了合作化运动基本结束,高级农业合作化建立之后农村的矛盾和斗争。合作化运动在山乡引起了一场巨变,这场巨变不仅仅是生产关系的转变,更是农民精神思想上的巨变。小说着重表现了不同人物在运动中的矛盾斗争过程,塑造了转变过程中栩栩如生的众多人物,如干练的年轻女干部邓秀梅、大公无私的干部刘雨生、稳重的乡长李月辉、真挚又让人啼笑皆非的老贫农“亭面糊”、顽固勤劳的贫农陈先晋、坚持单干的中农“菊咬筋”等等,人物个个形象鲜明、生动,让人难忘。[樊星编:《永远的红色经典》,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反观当下中国文坛,存在的问题不少,如漠视民生,拜金主义、权贵主义等盛行,像周立波这样的作家少之又少了。

二、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周立波在他的整个一生中,都积极投身到生活中,并从亲身经历的工农兵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中汲取创作的源泉,才写出了如此众多的优秀作品。1946年,中共中央东北局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和《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动员了1万2千多名干部下农村,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当时在冀热辽区党委机关报《民声报》担任副社长的周立波响应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号召“共产党员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统统到农村去”。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周立波被分配到松江省珠河县元宝镇,并分别担任过元宝区的区委副书记、书记,深入屯干部和农民中,进行深入的调查,并学习地方方言。半个月的土地改革,他对农村有了全新的认识。后来被调动到松江省宣传部编辑《松江农民报》,并酝酿《暴风骤雨》的写作。经过反复调查,作品终于写成。

同类推荐
  • 中华文化常识全典

    中华文化常识全典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去传承。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渗进了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根植在自古至今的万物中。它们用其坚韧的存在,证明着文化特有的价值,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 名至实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名至实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将一些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2000多个常识编辑成册,寻根探源,集纳中外灿烂文化,谈古论今,猎获古今丰富知识,让你轻松闻阅古今中外万事万物,开拓视野。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国学经典)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国学经典)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甘肃文史精萃4:风物卷

    风物卷,萃取了《甘肃文史》1989年-2009年各期中的43篇文章,涉及甘肃各地民俗风情、戏曲及文物、工艺品等十几个品类。
热门推荐
  • 静静的月亮山

    静静的月亮山

    透过《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静静的月亮山》,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
  • 重生之凰妃倾城

    重生之凰妃倾城

    前世,她是倾城长公主,雪夜杀伐,她嫁衣染血含恨而终;今生,她是将门之女,有着复杂诡谲的身份,一夕为妃,她踏尽荆棘手染鲜血,毁尽天下;有人说:那女子遗世独立风华无双;有人道:那女子聪明绝世狡黠多变;也有人言:那女子妖孽祸国红颜生乱;凤凰浴火涅槃,她重生而归,爱恨情仇,家国恩怨,最终于这万里河山落子何处?
  • 丫头我爱你

    丫头我爱你

    他和她的相遇完全是凭偶遇他们之间每天发生着搞笑事件但是他们都深爱着对方........................
  • 冰雪藏锋

    冰雪藏锋

    她,原本如飞舞的蝴蝶,清纯可爱天真漫烂。自从随着一个男人进入俗世,一切也随之改变。世人的奸诈险恶,让她屡陷陷阱。背叛、利用、陷害、处处存在,可已无家可回、无路可退,前路渺茫。于是,她恨。恨世上薄情的男人,恨面带笑颜心性恶毒的女人,恨视人命为草芥的富家子弟,却最恨的是那些‘愚蠢’的痴人,被伤得伤痕累累却一如既往的执着。于是,她将自己化作冰雪,去惩戒那些所有她恨的人。他,一个皇子,却整天疯疯癫癫,胡言乱语。和街头混混打成一片、和庙里乞丐称兄道弟。看他整天嘻嘻哈哈,却无人知道他却是笑里藏锋。江湖风起云涌危险重重,又会有怎样的传奇让世人传送?
  • 霸道少爷独宠萌丫头

    霸道少爷独宠萌丫头

    项欣然,她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夏轩夜,他是霸道腹黑的少爷,夏氏的继承人,夜黑帮的帮主。她与他相遇,成为了欢喜冤家......项欣然: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夏轩夜:恩,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我和你就是命中注定.....但是,夏轩夜有了未婚妻,却不是她项欣然,她冷笑:“呵,我们说好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呢?看来,我错了!”她参加了他的订婚典礼,自己当初设计的‘wingsofanangel‘居然戴在了她的手上,叫她如何相信爱....
  • 魔君师父上神徒弟

    魔君师父上神徒弟

    神界的凤凰蛋,凤凰族的新一代上神出乎意料,陨落到了魔界。被魔族的子民拾到,上供给了魔界的老大——魔君段宸。于是,魔君段宸就开始了每天都被气死的日子!
  • 元史纪事本末

    元史纪事本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幻世惊雷

    幻世惊雷

    为了生存,转生的少年踏遍陌生大陆的每一个神迹。正宗的道法遭遇大陆特有的修魂术,哪个更高明?各种奇特的种族、见血就晕的吸血女公爵、整天玩命的佣兵猎人,纷纷登场。面对着亲生祖父的杀手,仇人的暗算,还有那一直传说中的神,少年避无可避,除了战,还是战.........诚邀各位书迷入群一群:78683293(满)二群:28410793三群:3357040四群:39738583五群:84335015六群:49698741七群:91644144(新群)VIP用户专用群:54999764(仅限VIP用户进入)
  • 缘不缘份不份

    缘不缘份不份

    从不相信缘份,缘份只是当一个人在无奈的时候求一个心理安慰的借口罢了。汪小妮渴望遇到心目中梦幻的浪漫爱情,但现实总是事与愿违的残酷,面对自己心仪的高富帅,一条猥琐的微信却正悄悄改变着汪小妮的命运。
  • 邪皇独宠,娘娘请淡定

    邪皇独宠,娘娘请淡定

    为了各取所需,她成了当今皇上最宠爱的女人。妃嫔欺她,辱他,他下令杖毙,为她,他不顾大臣反对,执意立她为后。她成了大臣口中的妖女,而他亦宠之,只因那一句“你是朕的女人”。然而,当宠变了质,两人又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