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12200000008

第8章 风云变幻不迷求知路(1)

一、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求学之路

中学毕业之前,余秋雨需要考虑究竟该报考哪所大学。这时的他踌躇满志,坚信自己可以考上任何一所大学。但到底报考哪所大学呢?他一时也没有主意,于是他想到了两个同学,一个姓丁,一个姓张,他俩的成绩也出类拔萃,他想问问他们报考哪所大学,也好给自己作个参考。当时的大学分为三类,一类为理工科,二类为医科,三类为文科。他们考虑来考虑去,也没有结果。突然,不知是谁出了一个主意,他们决定三人各报一类,这样一来,等大学毕业后,三个人的知识加在一起,谁也不能超过他们。他们还可以揣着这些知识周游世界,全世界的人都会羡慕他们。

决定通过后,大家都很兴奋,并且决定,都要考每一类最难考的学校。那么三类怎么分配呢?干脆抓阄。丁同学抓到了第一类,考上了清华大学;张抓到了第二类,考上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余秋雨抓到的是第三类,这是他不太愿意选择的一类,但大家既然已经定好了规矩,也就只能这样了。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余秋雨从来没有想过要考中文系,因为他觉得中文在中学里都学过了,而且他私下里也看了不少文学名著,这方面积累的知识已经足够多了。余秋雨想来想去,觉得自己应该报考外文系,他开始打听哪个学校的外文系最好。

这是余秋雨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的未来。余秋雨回忆道:

班主任孙老师把我找去了,他身边站着一位我不认识的瘦瘦的老师,自我介绍是上海戏剧学院来的。“我们学校要以最高的要求招收戏剧文学系的一个班,现在已有几千人报名,只招三十名,但我们还怕遗漏了最好的,听说你在全市作文比赛中得了大奖……”

余秋雨听这位老师一说,有些来劲了,忙问上海戏剧学院是不是今年全国文科大学中最难考的?这位老师没有正面回答他,他告诉余秋雨,郭沫若先生在这个大学高年级里发现了一个能写剧本的高才生,立即决定中止他的学业,转到他们学院去读书了。这位老师还告诉余秋雨,巴金的女儿也来投考上海戏剧学院。这更增添了他报考这所学校的决心。巴金,这个让他敬仰的大师都将自己的女儿推荐到这所学校,这一定是所好学校,机会不能错过!

戏剧学院在全国是提前考试,考完还未发榜,全国高考统考就开始了,余秋雨很想试试自己的实力,又第一志愿填报了军事外语学院。结果两校都录取了他,这倒让他有些为难了,哪一个学校他都不想放弃。还是戏剧学院抢先一步,将他的档案拿走了。余秋雨隐隐之中感到有些遗憾,他打听到,军事外语学院毕业后可以做情报员、外交武官,这是多么吸引青年人的工作啊。在戏剧学院里,郭沫若推荐来的曲信先就坐在他的后面,他的邻座是巴金的女儿,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的自尊心。

当时上海戏剧学院的课程安排颇具时代特色。专业主课叫“剧本分析”,分析的大多是朝鲜的《红色宣传员》、中国的《夺印》和《英雄工兵》之类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宣传味道很浓的影片。更让余秋雨诧异的是,所谓分析就是讲解思想内容,这本是中学语文课上的必修课,没想到到了大学还要这样操作,而且讲解的思想内容都往政治上靠,猛一听,就像在上政治课。余秋雨疑惑了:难道这些在社会上都能听到的东西就是大学课程?余秋雨盼望着他感兴趣的古典文学课。终于他们等来了一位老师,老师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教了几个月的平仄和格律后,就要求学生写古诗。让同学们哭笑不得的是,待他们将写好的古诗交给老师时,他大为惊讶,连连问道:“这是你们自己写的?”余秋雨想,这位老师大概忘了,他们是以什么分数考进来的。

还有更叫人大跌眼镜的事情。一位有革命经历的干部说要给他们一次学习的机会——要他们抄写他新创作的剧本。剧本是歌颂一个劳动模范的,学生们对革命干部很敬重,也觉得很新鲜,就很虔诚、认真地抄写。可是他们不停地抄写,却总也抄不完,因为在他们抄写的过程中,这位干部还在没完没了地改稿。

在上海戏剧学院这样稀里糊涂过了一段时间,突然,学校奉上级指示,要他们下乡参加“四清运动”。余秋雨便又稀里糊涂地,不,应该是高高兴兴地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农村。农活虽苦虽累,好在那时的人都有一种信念,再苦再累都有共产主义精神支撑着,什么苦也就能撑过去了。要命的是,吃饭和住宿问题,余秋雨被分配在全村最穷的一户农家。他和四只羊住在一间屋里,每天吃的菜,就是一碟盐豆,从没见过一片青菜,更别说其它。而最让他恶心的是这里的水,淘米、洗衣、乃至刷马桶,全靠村里一条杂草丛生的污浊河沟。余秋雨很难适应,又不得不适应。他们这批大学生,本来生活在现代化的都市,平时洗菜的脏水也不知要比这河沟里的水干净多少,他们迷惑了,难道这就是让他们来锻炼的原因。

余秋雨惟一的精神之柱,就是几本从家里带来的外国名著,只有看书时,余秋雨才感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多年以后,余秋雨在《访谈录——关于读书》中表述了他对学者们读书于乱世的思索:

抗战时期,许多学者轻装逃难前确实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人带了《庄子》,有人带了《剑南诗稿》,有一位教授狠狠心,在简薄的行囊中硬是塞进了一部《红楼梦》。五十年代中期,一位被错误地开除了公职的大学教师落荒成一名边远地区的“车把式”,他的蓝布小包袱中则始终藏着一部《楚辞》。二十年前,一位美学家被迫到农村去劳动时,偷偷带了一本最“经读”的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匆忙间的选择,不仅温暖了这些学者生命史上荒寒的岁月,而且往往决定了他们后半辈子的学问走向,甚至,还有可能决定人文科学领域某一座大厦的落成。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这种选择中凝聚着他们的见识和截断。

余秋雨是一位智者,他总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座标,的确,生活虽然变化莫测,但你只要好好把握,就总能寻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

二、“文革”对学生的影响

终于结束了农村生活,回到学校,余秋雨的眼前豁然开朗,他突然觉得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同学,包括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这样可爱。他先前在学校里的感受,完全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正当余秋雨准备全力以赴投身到学习之中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运动会来得这样猛,来得这样残酷,又这样的持久。学校里的朗朗书声,变成了“老子革命儿接班,老子反动儿批判;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甚至鼓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将打击的对象波及到父母有问题的下一代。被郭沫若推荐来的曲信先同学因家庭问题受到打击,巴金的女儿李小林更不用说。

余秋雨的家庭在这场灾难中也没能避免厄运。1997年1月9日,余秋雨在台湾东海大学题为《何处大宁静》的演讲中,描述了他全家在文革中遭受的不幸:

到大学遇到了文革,我父亲以“阶级异己分子”的罪名被关押,他是我们全家8口人生活经费的惟一来源,这一下全家被推入了绝境。我当时虽然还不到20岁,却是全家的长子,想到能救助我们的只有独身在安徽工作而尚未成家的叔叔,但刚刚想到就传来了噩耗,叔叔受不住批斗自杀。70多岁的祖母赶到安徽抱回了自己最小儿子的骨灰,然后偷偷找到父亲的单位,冒着危险从门缝里战战兢兢地看父亲受批斗,因为按照心理素质,父亲更容易自杀。当时全家的生活,靠我的刚刚初中毕业的大弟弟出海捕鱼来维持,未成年的弟弟每次回到上海都不敢回家,先找到我,小心翼翼地问爸爸自杀了没有……

如今,稍有同情心的人读到这段文字都会潸然泪下,可那个时候,人们的心仿佛被一种无形的魔力钙化,变得阴冷而坚硬。在那个年代,这种事情处处皆是。

那时的“血统论”和“唯成分论”也毒害了一批人。“老子革命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父亲是高干,儿子自然就是好汉,父亲是黑五类,子女也就是坏东西。“成分论”更是压制了一批无辜的人。“成分论”是解放初期“土地改革”运动时定的:以解放前三年为依据,这三年中,你是干什么的,解放后,你的成分就是什么。

几十年过去了,每每回想起自己将青春岁月一起流入到“斗、批、改”中,余秋雨都感到很痛心。他在《千年庭院》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这一代,很少有人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完全没有被‘大串连’的浪潮裹卷过,但又很少有人能讲得清这是怎么回事。先是全国停课,这么大的国土上几乎没有一间教室能够例外,学生不上课又不准脱离学校,于是就在报纸、电台的指引下斗来斗去,大家比赛着谁最厉害,谁最出格。”

当时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上课的时候,占上风一派的老师如果突然兴致来了,可以号召下面的同学到另一个班里去,揪出被打倒一派的老师,进行现场批斗。过了一段时间,西风压倒了东风,被斗过的老师可能又会号召自己的学生向斗过自己的老师开火。老师之间尚且如此,年轻气盛的学生更是胡闹。遇上右派老师上课,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胡闹,老师也不敢制止,只能硬着头皮,自顾自地讲他的课。遇到调皮的学生,可能还会受到语言和身体的双重侵害。

那时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在盲目地“运动”着,学校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革命派别,大家各领风骚三五天,人人都处在高度的亢奋状态。这样胡闹了几个月之后,正当所有人都觉得无聊之际,更新奇的事情终于来了,这就是被称之为“革命大串连”的全国性行动。全国交通除了飞机以外,一律向全国青年学生免费开放,吃、住、行都不要钱,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去宣传革命思想也行,去观光看景也行,只要你是学生,或是还有没被打倒的年轻教师。于是从大学生到中学生,甚至还有少数高年级的小学生,都从各自的城市、乡村走了出去。所有的交通工具都被挤得满满的。

从农村回到城市没多久,余秋雨和同学接到上级的通知,又要再下农村。1968年12月,余秋雨打理好行装,来到了江苏省的吴江。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上级号召同学扎根农村!余秋雨的心颤栗了,他压抑,他愤怒,所有的前途、抱负和理想都将随之化为泡影,但他没有反抗的能力,他也无力阻挡汹涌而来的时代大潮。最让他难受的是,他的这种心态还不能表现出来,他和同学在一起时还要表现出乐观幸福的模样。他其实没有一点敌视农村的意思,他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怪诞的方式来锻炼学生,他更不明白,知识分子有什么错,为什么要将他们都弄到农村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难道把知识分子都赶到农村去就能发展生产力么?

三、余秋雨在“文革”中的写作

关于余秋雨在“文革”期间参加写作组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人们都想知道,他在“文革”期间到底做了什么?这段历史,是与他读书、写作相关联的,也是他生命中不可割裂的重要部分。

对余秋雨的这段历史问题,1994年上海的一位杂文家在一份文学刊物上发表了题为《笔名谈屑》杂文率先发难。他隐晦地指到“一位名声显赫的权威曾是当年‘石一歌’的成员”。一石激起千层浪,揭批余秋雨“文革”历史的活动便拉开了“序幕”。其中,北京大学青年学者余杰发表的文章最有代表性,且言辞最为激烈。他给余秋雨扣上了“文革余孽”的帽子,并进行“拷问”,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中,他写道:“据若干余秋雨当年的同事透露说,他在写作组中的态度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为他的出色表现和突出成绩,深受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的青睐。如果不是文革结束,余秋雨也许会走上一条类似姚文元的飞黄腾达之路。”

这篇文章被多家报刊转载,并收入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想飞的翅膀》一书中,从此,文坛掀起一股否定余秋雨的旋风,对余秋雨真有意见的,假有意见的,嫉妒的或想借此出名的,纷纷在报刊撰文,形成一股蔚为壮观的风潮,一时间媒体对余秋雨的态度从赞扬变为贬斥。

然而,历史是不容改变的,当年和余秋雨在一个写作班子的胡锡涛先生否定了这一说法:“这些内容恰恰都说错了。余秋雨在写作组呆了大约三年半左右,他的态度不完全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时候,在‘批邓’时期,他主动避开了一年多。他也不是‘主动’投靠写作组,而是鄙人推荐的。至于说他深受康、张、姚‘青睐’,纯系瞎编。康生在‘文革’后期已病倒,1975年就死了。张、姚对余秋雨也不认识,据我所知,1975年春天,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张、姚因不得志到上海“观察”,朱永嘉乘方便之机把余秋雨引见给张、姚,仅仅见了一面,就叫‘深受青睐’?至于说余秋雨‘也许会走上’姚文元之路,更是无稽之谈。余秋雨在1975年开小差溜走,恰恰是在张、姚接见之后!”

据胡锡涛介绍,他最初发现余秋雨的写作才能是在批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时候。当时写作组共有5个成员,即: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讲师余企平,该院戏剧文学系毕业生余秋雨,上海两家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助导,还有国棉十七厂造反派秀才。“……既然朱永嘉要我‘负责到底’,我不得不按我心中的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我和大家都通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然后分工摘录观点,汇编资料,印成小册子;第二步,让余秋雨重写初稿,试试他的笔力;第三步,万一余秋雨初稿不行,只好由我主刀……出乎我意料的是,余秋雨写出的初稿,不是一篇大批判文章,却是一篇学术论文,文笔流畅生动,却毫无批判力度。”自然没有选用。

余秋雨后来还写了一篇散文《苏东坡突围》。胡锡涛称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表明自己不想成为“四人帮”利用的工具。胡锡涛回忆:“余秋雨是否从此摆脱一切干系、冲出重围了呢?没有,反而又陷入困境。1977年,是他‘三十而立’之年,但他无法‘立’起来,原因是他被‘揭、批、改、查’运动拖住了,有些人非要把他整倒不可。他曾三次上书市委,申诉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但均无下文。对上海写作组的小萝卜头、业务骨干分子等人员的‘揭、批、查’,整整花了三年多时间,进驻康平路89号的工作组换了三批。受到牵连的余秋雨也被审查了三年,对他的文章、修改稿及言论、表现等等,翻来覆去不知查了多少遍,始终查不出他有什么问题。余秋雨不甘心这样不明不白地消耗时间,于是,他悄悄地埋头读书,收集资料,为著书立说做准备,为重新站起来而奋斗。”

虽然胡锡涛已为余秋雨在文革时期的行为进行了解释,但还是有人继续对余秋雨进行批评。譬如张育仁先生就在一篇文章中讳莫如深地搬出余秋雨在《千年庭院》中的两段话,来证实余秋雨在文革中的过错,说是非常有研究价值:

同类推荐
  • 解读《宦经》

    解读《宦经》

    古代官场复杂多变,龙蛇混杂,在此立足已是不易,高居人上尤为艰难。有鉴于此,人们对做的学问十分重视,在此精研的人也不在少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做官的认识总是失于片面,其观点也是支离破碎,缺乏全面,系统、精准的本质论述。为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文,注译者作了解析原文要旨和阐释其指导意义的释译,又根据历朝历代的史实,撰写了相关的事典,对原文精髓加以论证和具体说明。释评视野广阔,事典故事生动,它们和原文互为补充,构成了本书哲理性与可读性皆强的显著特色。
  • 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爱憎得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竹影清风

    竹影清风

    《竹影清风》共收入各种风格、题材散文共60余篇。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多数为自传体散文,回顾了一个农民出身的青年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初登文坛以来的三次文学创作高潮,家庭环境的艰辛和坚持文学创作的决心并决心为之奋斗终生的决心也有抒情杂评和调侃性幽默小品;还有人物传记、土特产品介绍等。
  • 中国文化博览2

    中国文化博览2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找寻着未来的方向。作为大自然中的一个个体,为了求得生存,人类更是与自然界进行着永无休止的斗争。而工具的产生为人类开启了一扇通往科技文明的大门。栖息于神州大地的炎黄子孙是人类最早的远古居民之一,其中已知最古老的属现在云南省境内的元谋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在那个时候,他们已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我国发现最早的工具就是他们使用的刮削石器。这一时期也就是史学界所称之的“旧石器时代”。
  • 双峰对峙:鬼门关(文化之美)

    双峰对峙:鬼门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这里,有饱经蚕桑的古迹名胜;这里,流传着许多传奇的历史故事……
热门推荐
  • 台宗精英集

    台宗精英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皇道金丹

    皇道金丹

    【起点第三编辑组签约作品】飘渺类修真新作,带你遨游在星际修真的宇宙之中。不修元婴修金丹,看我另类修神成就金丹皇道!
  • 谍影重重

    谍影重重

    《谍影重重》间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采取非法或合法手段、通过秘密或公开徐径窃取情报,也进行颠覆、暗杀、绑架、爆炸、心战、破坏等隐蔽行为;被派谴或收买来从事刺探机密、情报或进行破坏活动。
  • 路人女主间桐樱的养成方法

    路人女主间桐樱的养成方法

    死亡笔记继承人间桐樱;地狱之歌龙娘伊丽莎白;邪王真眼附身浅上藤乃;白姬爱尔奎特梦醒时分;影之国女王提枪命运夜;圣女贞德从此不做人。fate、空之境界、月姬……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高升,在型月世界留下属于自己的道。关键词:变身、百合ps:读者群:331954948
  • 皇叔有疾,卿可医

    皇叔有疾,卿可医

    今上小皇叔,端王殿下身中奇毒,路遇娇俏可人小医女。一眼相中,为求名医,以身相许!白叶表示,小女子怕怕,皇叔请放过!
  • 斗气冤家恋爱史记

    斗气冤家恋爱史记

    当“没女”王欣遇上帅金男程宇俊会发生怎样的爱情故事,又会经历怎样悲催的情节,请尽情关注《斗气冤家恋爱史记》谢谢。
  • 九婴仙皇

    九婴仙皇

    诅咒,唤灵,炼体,鬼术,这是一个巫、妖崛起的时代,死亡并非终结,生存永无止境!一个白发少年,死而复生,得九婴之体,从此踏上了坎坷的巅峰之路!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谦虚的爱

    谦虚的爱

    策马江湖,逍遥一声夫复何求。纵横武林,遥叹今夕往事如风。
  • 百变娇娃:邪王的独宠小萌妃

    百变娇娃:邪王的独宠小萌妃

    呜呜呜,要数倒霉,她琴夜依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了。在生日当天竟然被车撞死还穿越到了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还成为了别人的奴隶!什么?敢叫她臭婊子?看她怎么虐死你!什么?契约了一个神兽?开什么国际玩笑,明明那是她妹妹。哎?还有这个妖孽美男不是勾栏院的小弟吗?怎么突然变成了战神?不要吓她呀,她的小心脏可是很脆弱的。~~~某夜,某男爬上某女身上,故名曰是培养感情。但直接被某女踢开,也故名曰是在培养感情。~~~冰菱的第一部穿越文文希望大家喜欢,嘿嘿,冰菱保证绝对不弃文哦~当然啦,冰菱可不保证结局一定是大圆满~
  • 本草新编

    本草新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