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12200000024

第24章 写作才是他梦想的事业(3)

记得一次到您的宿舍请教问题,见到您的书房里,四壁皆是书。您自豪地告诉我,书架是您自己设计的。为了节约空间,您把书架设计得很高,从地上一直顶到屋顶。您的书门类十分齐全,从社科大的分类来看,就有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济、法律等等。让我十分惊讶的是,这里有很多的新书,这些新书都是本专业最前沿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这此书似乎您都读过。我不明白的是,您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从多如牛毛的新书中淘到您需要的书来,还要一一阅读。因为我到书店淘书,常常是一天、两天无功而返。即使淘到需要的书,买回来也常常是无暇顾及,束之高阁,只有到了写东西需要时,才找出来阅读。从您的宿舍出来,我终于知道了您讲课成功的秘密,您平时知识的积累就像是一桶水,讲课时只是从桶里舀出一小瓢,所以您讲课是如此潇洒,如此生动,在旁人见到的这种表面轻松的后面,其实蕴涵着您许多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藏书具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藏书也可以传染人。一天一个旅游公司的经理来到余秋雨的书房,感慨万端,说他也想搞学问了。此后,这位经理果真像着了迷一样总往书店跑,很快就张罗了一个很像样子的书房。这里且不说他看不看这些书,起码他认为,文化可以当作美的载体,滋润自己,滋润别人,养眼、养心,提升人的价值品味,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是有益无害的。记得在读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一种记忆的方法:“死背不如烂笔头。”所谓的“烂笔头”就是不停抄写的意思,抄写时过手过目过脑就更容易记忆。古人说,书香门第,可能就有“传染”的意思,这里所说的香,应该是书本身的油墨香,再就是指书本身的价值,香是褒义词,即好的意思。

余秋雨是一个学者、文人,但他首先还是一个人,就免不了有普通人惯常的思维方式。余秋雨有很多朋友,来访者也就不会很少,在这来访者中,有些人是直接奔着他的书去,还告诉余秋雨别理他们,让他们自己去书房参观他的书。每当这时,余秋雨不但不沮丧,还觉得很自豪,不过每次心里都不免有些隐隐地担忧,害怕人家向他借书。余秋雨这样形容:“怕终于听到那句耳熟的话。那句话还是来了‘这几本我借去了!’”话语干净利落,不由分说。读到这里真有点让人想笑。

我也爱藏书,书虽然不多,却也深有同感,我也喜欢客人看我书房的书,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我理解余秋雨的担忧,因为我借给别人的书,大多都没有还给我,有时自己都忘了借给谁或者借给这人几本了。虽然这不算个什么大不了的事,但还是会隐隐地影响我的情绪,沮丧、懊恼、烦燥,好像都挂不上边,毕竟这不是个什么大事情,可其后的几天就是快乐不起来。医学里有一个名词叫“亚健康”,这也许可称为“亚情绪”。

我曾到过一个朋友家里,他是一个编剧,写过几个电视剧。他的每个书柜上都贴着一个标签,如:“此柜工具书,恕不外借;此柜艺术书,恕不外借;此柜文学书,恕不外借;此柜教学书,恕不外借”等等,每个柜子都有一个书类的名字,但均不外借。那天我的心情本来很好,当我一走进他的书房看到书柜上这些标签时,心里马上布满阴云,同时我也纳闷,为什么在每个书柜上都写上不借不说,还要注明是什么类型的书,是想显示他藏书种类的齐全,还是打算故意寒碜别人,让别人彻底死了这条心。其实他这人平时待人也没这么小气和不尽情理的,但在书的问题上我实在闹不懂,其他朋友在一起谈起他,也爱谈到他“不借书”的这种特殊做法,都感到不理解。

余秋雨谈到毛泽东警卫员尹荆山的一则回忆:“50年代末,毛泽东向黄炎培借取王羲之书贴一本,借期一个月。黄炎培借出后心中忐忑,才一星期就接连不断打电话催问,问是否看完,什么时候还。毛泽东有点生气,整整看了一个月,在最后一天如期归还。黄炎培也真够大胆的,但文人对自己的藏书痴迷若此,并不奇怪。”可见,文人爱书,有时真到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步,简直与其身份和儒雅的举止不符。

余秋雨还欣赏一个朋友的勇气,这个朋友有天发现书房的书少了不少,却记不起来都是谁借去了,他干脆在报上发表告示,要求借了他书的人能及时归还。这种方式虽然直接,但也实在离谱,从这个事例也可看出,文人惜书是普遍现象。

藏书带给了余秋雨无尽的快乐,同时也带给了他隐隐的担忧,突然有一天,余秋雨想到,他死了之后,这一屋子的书不知将何去何从?他知道有个学者事先留下遗嘱,死后将藏书全部献给图书馆。余秋雨想像,个人赠给图书馆的藏书,一般散入大库,哗啦一下就什么遗迹也找不到了。他觉得这位学者的情怀十分让人感动,但他认为,这是学者的第二次死亡。余秋雨的这句话或许也折射出了他的心态,若干年后,他不知这些堆积如山的书将何去何从?

五、余秋雨闲暇时爱读的书

余秋雨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后,就可称得上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他爱旅游,他的散文基本都是“走”出来的,按他的说法,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在路上,因此他家里不订报刊杂志,某些杂志社寄给他的杂志他怕浪费资源就原封不动地给退了回去,因此还得罪过人。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从不勉强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尤其到中年后,时间和精力有限,他读书有很大的选择性。他读的报纸大多是机场、码头那些刑侦破案读物,但也有选择,一是材料必须出自正规的司法机关,二是必须真人真事,还有一条就是,不能有文学描写。这后一条是因为他没有时间去看一般所谓的“法制文学”,说穿了,就是只看绝对真实的刑侦破案故事,以洞察世道。至于文学作品,他喜欢看历代大文学家如苏东坡等的诗文,还会正经八百地挤出一点点时间去品,为的也是修身养性、自我陶醉,以洗涤心灵的风尘。

对余秋雨来说,刑事案件是生活的极端状态,而极端状态总会集中社会神经的末梢,具有思考的价值,而且还能调动兴奋的神经,跟着案件一起跌宕起伏,然后来个峰回路转,同时,还可以学到侦探技巧,增加自身的保护意识。

余秋雨在一本法制文摘中看到这样一个案件,大致情况是:八年前某地发生了一起绑架案,侦查了很久都没有结果。去年,一位名叫吴忠义的刑侦专家随手翻阅旧案卷,偶然地发现案卷中保留着一张绑匪写的纸条,突然若有所思,决定重新侦察此案。而侦察的范围,划定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间。

余秋雨写道,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纸条给了刑侦专家一个重新判断的机会呢?那张纸条上其实只写了十九个字,六个标点符号。其文曰:

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

余秋雨这样解释罪犯仅用这短短十几个字的用意:写这张纸条的罪犯是在向受害者的家属指点藏信的所在,他竭力想把句子缩到最短,减少信号量,但他忘了,文字越简缩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

他分析着这十九个字:罪犯为了把藏信的地点说清楚,不用东西南北、几步几米的一般定位法,而是用动词来一路指引,这在修辞上显然是极聪明的选择。四个指引词,“过、顺、向、见”,准确而不重复,简直难于删改。特别是那个“见”字,用在此处,连一般精通文字的写作人也不容易办到。多数只会用“有”,但只有用“见”,才能保持住被指引者的主观视角。更有趣的是,这个句子读起来既有节奏又有音韵,在两个“二三”结构的重复后接一个“五四”结构,每个结构末尾都押韵,十分顺口。

余秋雨写到这里强调:罪犯当然不会在这里故意卖弄文采,只能是长期读古文、写旧体诗的习惯的自然流露。如果他自己发觉了这种流露,一定会掩盖的,但他没有发觉,可见实在成了一种表述本能。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因此侦查的范围可以缩得很小。那地方就有一所大学。很快破案,罪犯是一个大学老师。

余秋雨喜欢立体地观察事物,喜欢举一反三,比如这个案件,除了侦破关键:一封特殊的信,他还从中领悟到了一个更深沉的寓意:“文化”一词涉义太泛,极易藏污纳垢。他呼吁:我们现在至少应该让很多教师和家长明白,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素质,文化技能更不等于文化人格。

余秋雨非常喜欢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前后读了多少遍都记不得了。如果这句话从别人口中说出还十分平常不过,可出自于他这个将时间看得比金钱还宝贵的人来说简直让人有点吃惊。然而,如果了解余秋雨经历的人十有八九就可以理解,因为他的境遇跟苏东坡有些相似。余秋雨很欣赏林语堂先生的文笔,说林语堂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

余秋雨感慨地写道: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把他视为另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成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他的这段话,很容易使人们联想起有人对他在“文革”中表现的攻击,他究竟在“文革”中做了什么,本书在《余秋雨在“文革”中的写作》已讲得比较清楚了。因此他觉得自己比较无辜、抱屈,便想用一种方式来表达。或许有人说,余秋雨的心眼很小,有必要吗?其实人往往都是这样,喜欢拿马克思主义的镜子照别人,如果设身处地去想,想法就不一样了。再说,借故事说事情,这本就是文人的一大优势,不说不明,不破不立,这也是辩证法的观点,为什么就要与名人过不去呢?

余秋雨引用了苏东坡弟弟苏辙的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这种口气也不太像余秋雨行文的一贯风格,但事出有因,何况事实也确实如此,只是余秋雨将某些文人的做法表述得入木三分了点,且用的是直抒式,通俗法。

余秋雨虽然是一个学者、教授,但他最根本的是一个人,并有着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且不管他在《苏东坡突围》中所讲的故事到底是不是在暗示着什么,结论如何,都很正常,而且比起那些自认为了不起还要在人前人后荡来荡去的“半瓢水”不知要高出多少档次,按余秋雨的话说:“不是一个语言等级。”其实他还说客气了点。一个网民这样说:“有板眼就拿出一点真本事来给读者瞅瞅,你的那两刷子卖不出去,与余秋雨毫不相干,不要牵着余秋雨的衣角不放,嘴里还要大声喊着:‘你的书是抄我的!’问题是谁信呢?”

余秋雨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思想开阔,还能寻找开启快乐的药方,他这样领悟苏东坡“突围”后的精神状态: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这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在经历了不幸之后的大幸,所谓大幸,不一定就是官复原职,住着别墅、开着名车、吃着山珍海味,而是看穿红尘后的一种通达。因为,幸福是由感觉指引的,这种感觉是需要自己去调整,甚至去学习的。人人都向往成熟,成熟与淡定相连,成熟是理性的孪生姐妹,成熟是心灵通向豁达的渐进表现,余秋雨能看好自己前行的座标,能通晓并理解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并云淡风轻地面对。

中年后的余秋雨,还在不断地行走,不断地创作,也还在不断地探索,且兴趣越来越广泛,他文字的功底足以驾驭他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不论是行走,还是读书,实用就成为他生活的目标,并定会衍化成一种文化,这就是他想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说成为他生活惯性的必然。

同类推荐
  • 宝带桥

    宝带桥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西方文化概论

    西方文化概论

    本书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概论、西方社会发展的注意历史阶段、主要文化成就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特点
  • 长河风·文汇集

    长河风·文汇集

    《黄土谣丛书》作品立足宁夏、纵横西北、放眼黄土高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赞美了家乡,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本书编选了作者撰写的论文、评论、评介、随笔、诗词等,是一部思维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朴实的著作。
  • 猜的刚好:新编谜语大全

    猜的刚好:新编谜语大全

    本书概述谜语基本知识,让你对谜语有一个大体了解,引导你顺利步入谜宫大门,提高猜谜能力;精选生动有趣的谜语小故事并予以解析,引你领略谜语的独特魅力;网罗上千个小谜语,构思奇巧,语言精炼,妙趣横生,雅俗共赏。给你不一样的谜语享受,让你变成知识面超广的猜谜王!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五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五卷)

    本书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书中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用故事化形式来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的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来详细论述。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
热门推荐
  • 我们缘来缘去

    我们缘来缘去

    一个向往自由生活的女人,从小便被送入宫闱,成为皇上的储妃,她看尽了身为皇上女人的悲欢喜忧,深感那是一种悲哀的人生,所以她想要逃离这种注定悲剧的命运。那一天她被选中侍君,被人羡慕。那一天她为了逃脱,袭击了君主,那一天,她为了离开,下定了决心。
  • 邪神破世

    邪神破世

    神魔陨,邪神降,破万世之准则,立邪神之根本,诛仙除魔,驰骋天地,任其逍遥。
  • 光暗传说:混血萝莉限量版

    光暗传说:混血萝莉限量版

    她是神族与魔族的混血儿,她的身上隐藏着巨大的魔法能量。从小被当做“废物”,过着连女仆都不如的生活。当初天真烂漫的混血萝莉的完美蜕变,当昔日的战友化为不共戴天的敌对双方,魔族与神族的生死交锋,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谁迷乱了谁的眸!
  • 雾笼城

    雾笼城

    她为他夺取天下,他却依旧不知她的心愿。他君临天下的那天,他悄然离去。“逸城,你是否记得那年的清风拂袖,风花雪月?”他不语,只看她的背影慢慢离去。他要江山!
  • 鸡肉的味道

    鸡肉的味道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重生之名门嫡女

    重生之名门嫡女

    前世,她少不更事,堂堂将军府嫡女,皇上宠爱的郡主,受姨娘蛊惑,被庶妹欺骗,遭渣男蒙蔽,以高贵之躯,下嫁王府庶子为妻!成亲五年,她一心助他登上高位,他却在坐稳王位后,反目相向,害她母亡子丧!刑台之上,她亲眼目睹外公一家被灭门斩首,她发誓,若有来生,必将今生之痛,千万倍奉还,定让他上官裕生不如死,永世不得超生!苍天有眼,她重生回到十年前!且看她如何守护自己的家人,如何拯救外公一家,如何惩治报复前世负她之人!姨娘恶毒?看她以毒攻毒!庶妹阴狠?诛人诛心,看她如何让她由宝变废!渣男无耻?哼,重生就是为了找你报仇,不怕你卑鄙阴毒,就怕你火候不够,不将你挫骨扬灰怎对得起前世凌迟之痛!今生她本想守护亲人,安稳度日,熟知,却惹来桃花朵朵开!前世以铁血冷情著称的男人对她温柔似水?前世对她不屑一顾的太子许以正妃之位?正所谓一如宫门深似海,她发誓此生不入宫门,不嫁皇亲国戚!偏偏她选中的男人看似非皇室中人,实则与皇室关系匪浅,她是悔之晚矣!唉!她期待的清静日子——难啊……【我是风轻晨,我为自己代言!】你只看到我表面风光无限,却没有看到我内心的百孔千疮。你有你的追求,我有我的仇恨。你嘲笑我愚笨无知,不配得到渣男的真爱,我可怜你机关算尽,最后生不如死。我会证明渣男贱女的组合并非无敌,此生你们注定是一场悲剧。重生的路上总是阴谋算计陷阱重重,且看我如何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我是风轻晨,我为自己代言!推荐好友文文:http://www.xxsy.net/info/455411.html【重生之相府嫡女】《V文火热连载中》http://www.xxsy.net/info/426994.html【皇家嫔妾不如商府嫡妻】《V文火热连载中》
  • 因话录

    因话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气冲霄河

    气冲霄河

    天地始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无气湮灭,有气则不衰!九州大陆,九重天道,九霄天宫,秘藏无尽且争斗不止!混沌初,涅槃寺,轮回一曲清风尺。谁能铸就新的神话?这是一个稚嫩装逼少年以及一群俊男美女的热血成长史!看偷窥小姐沐浴的笨家奴,怎样摆脱命运桎梏龙腾万里?看饱含天地之气的小散修,如何踏上炼气之路气冲霄河?…………新年新书火力全开,望诸友施予援手,收藏、推荐、会员点击请别走!免得“爱你一生”泪长流!
  • 惹火小娇妻:BOSS,请淡定

    惹火小娇妻:BOSS,请淡定

    留学归来的顾辛辞在魔都开了一家心理咨询室,日子混的风生水起,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奇怪的病人……一番阴差阳错下,开始了她与沈厉的同居生活。近距离接触后,她发现,沈厉就是一个浑身都有问题的男人!挑食、洁癖、有焦躁症、幽闭空间恐惧症,甚至,还喜欢在家果奔!不过……为了一百万,她忍了!后来的后来,她发现他还是个占有欲极强的男人。【甜文,小虐怡情,大虐伤身!欢迎跳坑,正文更精彩哦~】
  • 温润一生

    温润一生

    这是一本散文集,这是一本励志向上的智慧美文集,厚厚的、沉甸甸的,像秋后的庄稼,读着,不忍放下。在今天,有一些人还能独守本心,固守心中那份执著,这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而本书作者便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