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11400000004

第4章 制定目标,开始人生的征程(3)

008.目标是人生的指南针

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所以年轻人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树立目标。

人生的目标就好比是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前行。人生目标必须明确、具体,不能只是口号或空话。要把目标具体为清晰的方向。例如,如果你想当作家,那么,你是想要写小说呢,还是想成为专栏作家?只有尽可能明确的人生目标才能更有效地指引你前进。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让甲、乙、丙三个人分别向着5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步行。

甲知道村子的名字和详细的路程,而且公路上每1公里就有1块里程碑,甲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1公里,甲都会感到快乐和欣慰。行程中,他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乙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段,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只能凭经验估计行程时间和距离。走了很长的时间,乙觉得自己已经走了很远。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乙情绪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

丙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跟着向导走就是。刚走了两三公里就叫苦,走了一半时丙几乎愤怒了,他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到达。他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的情绪越低落。

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相距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那么,如何为自己确立目标呢?正确的目标应该既富有挑战又不脱离实际,既放眼未来又明确具体。太简单、太容易实现的人生目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既然是人生目标,就该有足够的挑战性。每个人都应该尽量放开思路,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给自己设定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这样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不愿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参与竞争。

我们在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时,要回答两个最为根本的问题: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做什么事?

软件大王比尔·盖茨在访问北京某个中学的时候,一位中学生这样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比尔·盖茨回答说:“我从小的梦想就是把计算机做成一个完美的工具,这也是我毕生的追求。现在,我已经走完了一半的路程。我希望,我最终结束工作的时候能够完全实现这样一个梦想。”

比尔·盖茨用了30年时间,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走完了“一半”的路程。此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他能否圆满地完成他的目标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现在世界上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享用他的成果。比尔·盖茨的理想值得每个人学习。

我们在为自己确定人生目标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长远目标,眼前的目标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就拿学生来说,能够考入一所名牌大学确实能够增加找到好工作的机会,但这只是短期的目标,你更应当在意的不是你从哪所学校毕业,而是你有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

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上名牌大学”或“进入知名企业”都不是真正的人生目标。所以,“考不上”或者“没进去”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并且懂得珍惜时间和学习机会,一样会有成功的机会。在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的同时,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认识到人生的目的地在哪里。这样才能在理想和人生目标的指引下取得成功。

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目标作出及时的调整。如果奋斗的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就可以把期望值适当降低;否则,则可以把期望值提高一些。当我们达到一个短期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也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所谓的“信条”束缚;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自己的心声。最重要的是,要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因为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的判断与之相比都是次要的。

人生的道路漫长而又充满了很多未知因素。大仲马说:“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只有确定了目标,才不至于走入迷途,不至于在旅途中不知所措。明确的人生目标是指引人生的“罗盘”,主动权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009.认识自己,从实际出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人只有客观恰当地认识自己,才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才会早日创造人生的辉煌。

人们在生活中感觉着人生的意义。但是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同,都无法互相替代。所以,对于“人生的意义”只能靠人们自己去寻找,别人的建议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对于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怎样度过的。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自我的丧失。一个人能不能创造成功人生,关键要看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在人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反反复复地寻思:“人活着究竟为什么?”这个问题已不是人们轻易能够应付得了了,因为,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太复杂、太微妙,又太难定义。

人们在生活中感觉着人生的意义。但是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同,都无法互相替代。所以,“人生的意义”只能靠人们自己去寻找,别人的建议只能作为一种参考。生命本来就是太神奇的现象,要赋予“生命定义”,确实是一件很艰巨的工程。即便是这样,也挡不住人们探索“生命意义”的愿望。

在繁琐的汉字中,“人”字不太繁琐,一撇一捺,写起来简单顺手,读起来琅琅上口,而其中做人的道理,恐怕一生一世都学不完。

生和死,对于人只有一次,但意义不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种对生命意义的透析,可以说是精辟独到。但又有几个人认认真真去揣摩其中的内涵了呢?

其实,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自我的丧失。它来无声去无息,似乎什么也没发生。相反,一件物质财产的损失,却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丧失了自我的人需要再给他们多一些空间,多一些时间,去找回他们自己。

总之,压力抑制不住他们青春的活力,也阻挡不住他们发自内心的愉悦。青春的感受力最敏感、最生动。而这位同学的生活却很单调,不知是由于灰心失望使他不善活动,还是太封闭而使他灰心丧气,这确实是个恶性循环。

从那位同学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渴望成功。他似乎是因为成功的概率很小而灰心丧气。他企图用世俗的成功,来摆脱他对生活的无望感,但是,却因为无望成功,而更加绝望。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颓丧,并不知怎样来排解这种情绪,就把这种心情归咎于外因。当然,这不是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人来说的,而是指所有的有绝望情绪的人。

一个人能不能创造成功人生,关键要看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难,认识自己更难。

要认识自己是一件很残酷、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你会发现自己长得很丑,没有过人的才能,不会伶牙俐齿,动作笨拙,一无是处。你也会觉得自己长得很漂亮,老子天下第一,无所不能,傲视群雄,敏捷矫健,完美无缺。然而,这一切都是自我感觉。在社会现实面前,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社会学给我们指出了认识自己的三个途径:

第一,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邹忌不断地拿自己与徐公比较,从不同人的回答中正确地认识了自己,并且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突破了蒙蔽,超越了自我。

通过和他人比较,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第二,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人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言行相貌,自己难以判断其正误,别人是一面镜子,照得很清楚,别人的评价是综合了更多的比较得出来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是比较公允的,听听别人的评价会有助于认识你自己。

第三,从自己的实践中认识自己。在自己的生活中做了哪些事情?长于什么?拙于什么?成功了多少?失败了多少?通过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就能正确地认识目己。

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要面对现实的自己,勇敢地接受自己,承认自己。不能因为自己有那么多的缺陷与不足而自卑、自轻、自贱。

你要放弃对自己的先入之见,因为你在生活中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

客观地认识自己,才能管好自己,朝着成功的人生迈进。

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没有勇气接受自己的缺陷,极力掩饰,或者刻意伪装,这样就会形成病态人格,无法实现成功人生。

一位知识分子看到商海容易发财,毫不考虑就辞去了工作,下海经商,不料两年下来,血本无归,自己也无处安身。另一个学生,一心想创作,整天只是写呀写,一篇篇小说寄出去,如泥牛入海。结果学业没有学好,创作也没有成功的迹象。这些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结果。

当年,傅雷先生的儿子也一心想成为文学家,傅雷及时指出儿子的长处不在创作,而在于研究。儿子听取了父亲的劝告,认识了自己,选择了适合于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最后在研究方面取得了成绩。

认识自己,就是要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接受自己并不完美的现实,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010.从小做起,分阶段实现目标

树立目标后,接下来如何实现它尤为重要。将大目标分成无数的小目标,分成无数具体可行的事情。当把无数的小目标做完的时候,也是功成名就之时。

同类推荐
  • 口才制胜

    口才制胜

    本书打破传统口才图书的写作方式,用拉家常的方式告诉你说话的艺术精髓,告诉你倾听与包容的智慧,与你促膝而谈,社交、公关、论辩、谈判、竞聘、演说面面俱到。
  • 人生提醒:生活篇

    人生提醒:生活篇

    生活就是让我们在饱受打击之后仍满怀期待和热情过活陌生的下一秒,谁也无法预料得到,只有目标去实现,虽然经常令我们感到沮丧与无奈但我们必须去面对。生活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公平的,它不是随风漂移的雨影,也不是一触即破的泡沫。
  • 善待你的每一天

    善待你的每一天

    许多人总是把活得很心累、活得很窝囊、活得很无聊的主要原因都归结为外界的客观原因。面对人生失败的困境,屡遭挫折的煎熬,丧魂落魄的无助,往往推诿为没有出身于一个好家庭,没有考上一所好大学,没有自己适合的一个好工作,没有找到一个好配偶……可是对自己的冷漠、无知、懒惰、迷茫、软弱、轻视等消极心态却熟视无睹。生活的主体是自己,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很多事实证明,心累多是自己心智未开,窝囊多是自己无能之举,贫穷多是自己观念未改和懒惰的结果。
  • 行动要有所作为

    行动要有所作为

    你的周围到处都充满了机会,只要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就会捕捉到它们的踪迹;那些渴求帮助的人呼声越来越弱,只要你善于倾听,就一定能听到那越来越弱的呼声;你不会仅仅为了私人利益而工作,只要你有一颗仁爱之心;高尚的事业就徘徊在你的周围,只要你伸出自己的手,就永远有机会去开创。
  • 富人的秘密后花园

    富人的秘密后花园

    来到这里,你将看到最神奇的创富神话,你会找到最经典的致富秘诀。一位位声名鹊起的超级富豪,一个个造富神话,带给我们无数的惊叹号。在这些风起云涌的财富大亨和新贵们身上,我们往往能够发现一些别样的素质、个性和哲学。正是这小小的1%的不同,造就了他们的成功。
热门推荐
  • 死在冲锋的路上

    死在冲锋的路上

    爱情,或是别的什么,总有觉得毫无希望的时候。很多人在这时选择了放弃,可是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最接近成功的时候。为什么不最后冲一把?就算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直到最后一刻也决不放弃,明知没有希望也要战斗下去,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信念之力,化为勇气。
  • 梦寰宙宇

    梦寰宙宇

    梦在现实中是虚幻的,在虚幻中是真实的。命运的梦,是真?是假?宇宙的尽头在何处?是否真的有尽头呢?莫炎华醉死地球,莫青炎异世重生,难道连死的权力都没有吗?寻求未知的命运,梦里人生,人生梦里……
  • 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湘西山江苗族的开放历程

    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湘西山江苗族的开放历程

    本书内容包括导论、山江苗族的历史与记忆、山江苗族的日常生活世界、山江苗族的社会结构、山江苗族的巫蛊世界与惧感、山江苗区的旅游与惧感的文化再生产。
  • 《在表叔家》

    《在表叔家》

    表叔今年36岁,属羊,大我一旬。清明节放假到表叔家作客,表婶迎进门说,你表叔在正屋呢,今儿他爹忌日。表婶没见过公公的模样,因而说得有些儿轻描淡写。
  • 婚前日记

    婚前日记

    不知是在回味着发生在男女同学之间那些事情的寓意,还是在想着我们自己的处境,我和惠莹差不多有一、二十分钟没有言语。这中间,我曾经几次用余光望着惠莹,而惠莹的目光始终在注视着桌上的座钟。初春的夜晚静得让人感到有些恐慌,并不寒冷的天气竟使我感到身上有些发抖。我的身子开始慢慢地往惠莹那边靠拢,我已经真切地闻到了惠莹身上散发出来的淡淡清香。这香味对于我来说已经非常熟悉,这香味能让我想起女人和爱情,这香味能给我大胆追求真爱的勇气。“
  • 肖邦

    肖邦

    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 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 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王莲凤编著的《肖 邦(一生都在创作的钢琴诗人)》主要以其成长历程 和人生发展为线索,《肖邦(一生都在创作的钢琴诗 人)》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 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 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
  • 智商乐园(智商总动员)

    智商乐园(智商总动员)

    智商总动员系列丛书让你在开心中学习,在学习中益智,在益智中快乐,永远是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追求。本系列丛书是一片快乐的阅读天地,童趣但不幼稚,启智却不教条,它能让你开心一刻,思考一回。在开心中学习,在学习中益智,在益智中快乐,永远是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追求。翻开《智商总动员》——轻轻松松让你踏上寓学于乐的智慧之旅!
  • 错钓金龟:甜宠小傻妻

    错钓金龟:甜宠小傻妻

    一个二货小白女人,两个霸道傲娇汉纸的纠结故事。她只是一只傻傻呆呆的菜鸟,姿色薄有,身家全无。小有身段,年方三八。聪慧稍具,风情少解。可是傻孩子一开窍可能比一般人聪明,那么,同样道理,呆女人一开窍可能就会比旁人纠结。……
  • 末世之学霸重生

    末世之学霸重生

    林薇上辈子是个学霸,却不是人生赢家。作为“闺蜜”的炮灰女配,悲催的挂于末世。重生之后,她发现除了背书,还有更重要的事——挣钱钱,开空间,抱大腿;斗极品,打丧尸,当赢家……这是一个本可独善其身,但因为某人,而没有独善其身的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宗教信仰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

    宗教信仰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

    本书为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本书对古代小说叙事与宗教信仰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和展开,将古代小说和宗教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的关系以丰富的例证考论其源流。宗教对小说家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和小说的题材、体裁、语言、结构等,都有着巨大影响,而文学又以审美的形态为宗教的弘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道教、佛教、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等诸种不同宗教类型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试图对宗教信仰与小说的叙事关系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研究,无论是对宗教还是文学的研究,都将开辟学界研究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