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09500000015

第15章 众生平等(1)

悟思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如今的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越来越多,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生存需求,危及了被食者的物种生存。不要赶尽杀绝,不要暴殄天物,更不要无端残害生命,佛曰:众生平等,众生皆是佛。佛说众生平等,就是为了培养众生的感恩和仁慈之心,这是学佛的根本,其实也是做人的根本。佛教认为,智慧是众生有区别的原因之一,但是因智慧的原因所产生的不平等,佛教是不作计较的,如果众生彼此能真诚相待,那么在心灵上他们就是平等的。

实际上,吃不吃素和信不信佛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汉传佛教坚持吃素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习惯。原始佛教并不要求人们必须食素,但是传入中国后,与我国传统的仁爱文化相结合,而产生了更为怜生的慈悲文化。中国佛教为了启迪众生同体大悲之心,杀生戒律、鼓励素食。如今,我们提倡更为健康的素食,但是也不否认,内心拥有佛教真正的戒律和因果,有着一颗真正向善的心,才是更为重要的。“目中有人福报多!口中有德助缘多!心中有佛欢喜多!”但是,当人们开始将贪婪的口继续伸向那些可爱的青蛙、水鱼、小鸟的时候,最后剩下的就只有吃我们自己的生命。想起很多年前,在乡下的池塘、稻田、山岭,随处可见的鱼儿、泥鳅、小鱼、小鸟,现在,它们几乎绝迹了,只有在饲养场,还能见到它们的影子,一大群地被养着,专门供人食用。曾经看到过许多幅触目惊心的图像,看到人们开心地吃,小鱼却在伤心地流泪,谁说动物没有知觉,谁肯定没有果报的存在?!在这场生存战中,谁担保人类会是永远的胜利者,有谁想过要为我们的后代子女多积点福德?!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大地母亲的孩子,不会在谋害母亲的罪行中幸免于难。”想一想印第安人的歌谣:

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泛毒;最后一条鱼被捕;你们才发觉,钱财不能吃。

正因为如此,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在今天就愈加显得重要,怜爱众生就是怜爱人类自己。

众生平等,让我们珍惜所有的友情,珍惜我们的生命,珍惜我们的世界,珍惜我们的未来……

佛教平等观

在佛陀的弟子当中,有不少人本来是外道门徒,后来经过佛法的熏陶,转而皈投佛陀座下,成为佛弟子。例如婆私咤、婆罗婆二人便是婆罗门出身的青年,当初他们跟随佛陀出家,引起其他婆罗门的责难,骂詈他们道:“婆罗门是至高无上的种族,是从创造宇宙之神的梵天嘴巴中生出来的,是梵天的继承人,而你们竟然与卑贱阶级的人民在一起,甚至礼拜这种人为师,简直是自贬身价!”

佛陀听了,对弟子们说:“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这样说罢了。他们说婆罗门是由梵天的嘴巴生出来的,那么婆罗门的女性就不由母胎生子吗?不管哪一个阶级的人,都有做善事和做恶事的人,任何阶级的百姓,只要能够谨言慎行,身口意三业清净,舍弃一切执迷,努力开展自己的智慧,自利利人,这样的人便有资格被称为至高无上的人。”

正是佛陀这种众生平等的思想,引起了各阶级人民的共识,纷纷加入僧团,打破了印度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佛陀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社会改革家。

——见《中阿含经》

杀生的定义

迄目前为止,医疗界呼吁人体器官的捐赠和移赠,比如眼角膜、肾脏以及其他脏器的捐赠,是将没有使用能力的人体,局部令其复活,这是值得鼓励的事。如果在生前捐赠,当然已经获得捐赠人的同意,纵然在死后移植,也必须预先取得死亡者生前的首肯,否则亡者对于遗体尚有一分贪恋和执著,便会引起他的嗔恨及怨怒,甚至影响他的转生善道或往生净土的去向。

自然死亡的人,通常于十二小时之内,神识未离,尚有部分知觉。从医学上判断已经死亡的人,从佛学的观点看,未必就已真正死亡;但如果立下遗言,捐赠器官,为了挽救另一人或数人的生命,这是舍身救人的菩萨行,因此,若生前确立有遗愿,移植人体器官当不成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环境卫生的原因,必须处理蟑螂、苍蝇、蚂蚁、蚊子,乃至于老鼠等问题,这在佛世已有成例。当比丘们的浴室、浴池由于多日未用,满生小虫,负责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比丘说:“会伤虫!”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于是比丘释然。这个例子是说为了维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予以清理打扫,目的不为杀伤虫类,因此,不算杀死。当然,不得用药物喷射杀虫,只能以打扫、清理、消毒的方式来防治或退治虫蚁的进入和繁殖。如果环境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和消毒完善的状态,纵然有虫蚁,也不会太多。

如果在耕种时,难免会伤及虫蚁,但为了我们自身的活命,不用说耕种,就是日常行走及其他劳务,也会无意杀死虫蚁。所以,只有经常多念阿弥陀佛,愿愚痴而无知的众生,于死亡之后,转生善道或超生净土,不算犯杀生戒。当然,能够小心防止,减少杀伤虫蚁的机会,是慈悲的表现。如果明知杀生而心无悔意,便是没有慈悲心。

至于毒蛇、猛兽,以及毒虫之类,是它们过去世的业力使然,它们伤人,不出于预谋,虽有恶行,没有恶心,所以,并不算造杀业,应受到人类的同情和保护。以今天人类的社会而言,不仅可以防止受其伤害,也可以划出特定的空间范围,令其生存,或做到限制它们的繁殖,不令其成为人类的灾害。此所谓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歼灭法,不仅培养了人类的仁慈心,也对大自然的生态尽了维护的责任。

一般初学佛的人,对众生的定义不明,而且现在更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其实生命有它的层次,植物是无情众生,动物是有情众生。所谓众生,可分作三级,高级的为人类,具有三个条件:一、有活的细胞;二、有神经的反应;三、有思想及记忆。低级的为植物,只有活的细胞,没有神经和记忆,虽有生死的反应,没有苦乐的感觉,更没有思想及记忆,所以叫做无情。中级的是动物,只有少数如狗、猴子、马、象等高等动物有若干的记忆力,但没有思想力。至于下等动物除了神经的本能反应,没有记忆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经就有痛苦,就会怕死。所以虫蚁都会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险,植物则不然。因此,杀生的界定,就是能够知生怕死的动物而不及于植物。

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低级的鬼神,依草附木,以草木为庇护,为了慈悲鬼神,不使鬼神生镇,故不去破坏其居处,并非为了草木不可杀的理由。

微生物如细菌,从生物学上看,它是介于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生物,既没有神经更没有记忆和思想,不属于有情众生,可以说是活动的植物,所以,杀菌不是杀生。

关于水中的微生物,除了细菌之外,尚有比较高等的生物,它们虽也没有神经,但已可以算在动物之列,因此,佛世的比丘,用水需要通过滤水囊的过滤,把比较大的微小众生滤出,比较小的就不管了。这是基于慈悲的观点,不忍目见生物而不救度。如果肉眼不能见,或虽见而不能分辨是有情或无情众生,那就理会不到了。

佛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无不皆然。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如果人人发扬这种平等、慈悲的精神,我们的世界一定是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爱、融洽无间,将没有一人会受到故意的伤害。虽然佛经中说,杀生有果报,杀人偿命,吃它半斤,还它八两,这是说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实。但是我们不必把不杀生的着眼点摆在害怕受报的观点上,果报是有的,但也并非绝对不可以改变的;养成慈悲心,才是不杀生的重点,也是佛菩萨化世的精神。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杀生乃恶业

众生怕被刑,亦皆怕死亡,若推己及人,不杀不教杀。

──《佛陀语录·下篇·业品》

同类推荐
  •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禅是最好的生活(MBook随身读)

    禅是最好的生活(MBook随身读)

    "禅就是活在当下,幸福就在此时此地;生活处处有禅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含禅机。我们若能以禅的智慧彻悟人生、唤醒潜能,便能寻回真实的自己,在纷繁的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喧嚣的尘世里享受内心的宁静,为自己营造出一种清净从容、悠然舒缓的幸福生活。本书是作者多年读禅和悟禅的结晶,全书注重对生活的直观感悟和理性思考,专注于内心力量的激发和人生价值的改变。禅是一种智慧。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而是用来愉快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热门推荐
  • 我们时代的历史人物

    我们时代的历史人物

    本书中的人物始于帝制崩溃的民国元年,而止于再次崩溃中的民国,那是一个枪杆子里出政治的时代,一个想和谐而不得和谐的时代,一个想共和而不得共和的时代。我们的人物经历着许许多多令人费解却又让人好奇的故事,其中有些奇异的巧合、偶然的突发事件,顺应或改变着历史的进程。
  • 穿越之回到古代找到你

    穿越之回到古代找到你

    哎呀,都怪我太笨了竟然没站稳在楼顶上,一个没站稳就一头栽了下来,但是长天有眼,我艾童本不应死,竟然穿越了,还和京城的第一大帅哥冷大少爷结了婚...............
  • 掌上明珠1:爱别离

    掌上明珠1:爱别离

    她六岁死了爹娘,七岁跟着哥哥逃命,半路却被 推下马车。本以为在劫难逃,又被一群神秘高人捡到 ,教导、训练,以十岁椎龄,被招募进秘密的情报组 织,为密谋篡位的燕王效力。她是沈明珠,传奇富商沈万三的后人,也是*厉 害的“清理者”。当她遇上他,一切算计却失了策。是对抗,也是 追逐;是毁灭,还是救赎? 拿得起,一生再放不下。
  • 斗天逆魂

    斗天逆魂

    这里,没有斗气,这里,只是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这里,没有圣人,有的,只有为力量默默努力的元士,“为她,我愿成魔,”一声怒吼,他拔剑而起,纵望大地,他已然成魔!!!大地一片凄凉,星空暗淡无光,有的,只是他那秉视星月的目光!?!!
  • 爱的守护精灵

    爱的守护精灵

    她是来人间完成守护任务的守护精灵,他是从小和她一同长大,立志要保护她一辈子的少年精灵,···这是一场关于精灵与人类的爱的交响曲···到底最终会如何抉择呢?
  • 我不爱你了

    我不爱你了

    她爱了那人四年,却被那人亲手送到了别人手里,从此她不再爱那人。
  • Stories by English Authors in Italy

    Stories by English Authors in Ital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魔魂传

    魔魂传

    “爱无限,恋无悔。三生石,忘川水。”佛道年间,离妖猴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已经过去了五百年。五百年后有一位名叫陆忆寒的少年手持着一根名唤“魔骨”的棍子与天斗、与地斗。其中又经历了许多生生死死的磨难,人妖相恋、天道不容,这中间又牵扯出了五百年前有着齐天大圣之名的孙悟空为何要大闹天宫。
  • 我的冰山女总裁

    我的冰山女总裁

    偶然得到来自仙界的星罗仙棋,获得各种神奇奖励,冷艳女总裁,霸道女警花各种各样大美女环绕在身边,脚踢特种兵,拳灭无敌杀手,生活就此浪得不行……
  • 中学文学读本(五)

    中学文学读本(五)

    中学文学教育里必然包含着语文知识的教育,两者并不矛盾。而且优秀文学作品是学习民族语文的最好教材。前不久,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马悦然先生来复旦大学演讲和开座谈会时,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向他提问:在教外国人汉语的教材里,是否应该放人优秀的汉语文学作品?马悦然先生迫不及待地高声回答:越早越好!越早越好!马悦然先生长期从事汉语教学,他这么回答实在是出于经验之谈。因此,对于中学的语文教学来说,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以至于整个人文教育,都应该是如马先生所说的:越早越好!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