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71400000031

第31章 汉字革命(2)

戏单上面的“文武带打”作“文武代打”。

饭庄门口的“修理爐竈”作“修理爐皂”。

此外如“铜圆”作“同元”,“包”作“面包”,“義”作“义”,“幾”作“几”,……真是数说不尽。——这都是假借字呀。在那班“士人”看来,这“生姜”、“汗书”……都是“白字”,应该改正的。但是你们要改正吗?很好很好。请你们索性彻底的改正一下子吧。殷代的甲骨,周代的钟鼎,其中的文字太难懂了,且搁起不谈。你们所尊信的什么孔圣人删定的(?)什么经书(?)其中“白字”很多哩,请你们赶快改正呀!还有什么“漆园”,什么“三闾”,什么“盲左”,什么“腐迁”,什么“曹大家”,什么“蔡文姬”,什么姓韩的“文宗”,什么姓杜的“诗圣”,什么……,什么……,他们的文章中间,“白字”也很多哩,也请你们赶快改正呀!你们要是摇头摆手的说“不行不行!那不是白字,那是假借的字呀!”那么,你们说,“生姜”、“汗书”……是白字,要来改正它们,我也要对你们说,“不行不行!那不是白字,那是假借字呀!”

我要奉告大家:中国从殷代以来,早已有了离形表音的文字了,早已有一种未曾统一而且不甚简便的注音字母了。这样的注音字母行了三千多年,不来将它统一,将它改简,已经是不图上进了。乃竟还有人要来闭着眼睛,胡说八道,什么“正字”、什么“白字”的闹个不休;他们连这一种粗陋不完备的注音字母都还不许人家自由使用,这真是“在时间的轨道上开倒车”的行为了!他们这种行为,若使伊尹、傅说有知,亦当窃笑于九泉之下!

既把固有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各种文字都作为注音字母用,那么,它们只是一个表音的记号了。既做了表音的记号,则原来的形体自然没有保存的必要;为书写便利计,笔划自以简少为宜。所以殷代的甲骨文字,就有将字体改简的:如“羊”字本作,简之作;“舆”字本作,简之作;“洹”字本作,简之作“”之类。周代的钟鼎文字,此例更多。后来秦的大篆变为小篆,小篆变为隶书,隶书变为草书,都是将文字的笔画逐渐改简。

因为原形没有保存的必要,所以隶书楷书(楷书就是隶书,不过用笔不同罢了。它们的不同,与《玄秘塔》和《郑文公碑》,《表忠观碑》和《玄秘塔》的不同一样),对于原形,大施破坏。你看:四方的太阳(日),长方的月亮(月),四条腿的鳥(鳥),一只角的牛(牛),象形字不象形了;字作宁,字作叕,指事字不知所指何事了;字作武,字作表,字作弔,字作老,会意字不知会合几个什么字了;字作書,字作寺,字作布,字作急,形声字的音符看不出了。这种破坏原形的写法,好古的先生们是很反对的。他们以为如此一变,便把字的精意完全失去了。殊不知自从假借方法发生,固有的文字早已作为表音的记号;那原形中间无论有没有“精意”,在应用上是丝毫无关的了。即举前面所说“飛鸿”的“飛”字可以写作“蜚”为例:用字的人对于“飛”和“蜚”,都是当作表示fei音的记号用的;至于“飛”的本义为“鸟飛”,字形也像鸟飞,“蜚”的本义为“臭虫”,字形是“从虫、非声”,这是他们完全不管的。还有一层:“秋”字的大篆作,“禾”是义符,“”是音符;后来定小篆时,嫌这个字的笔画太多了,于是把“”字写了半个,去“”存“火”,写作“秌”字(又变作“秋”),这和隶书把“”字的音符“者”字写了半个,去“耂”存“日”,有什么两样呢?好古的先生们反对“”字作“書”,却不反对“”字作“秌”,这真是知二五而不知一十了。

秦汉之际的草书,后来给一班书法家写写,写到不适于实用了,于是又有宋元以来的简体字:如“戴”改作“”,“钱”改作“”,“聲”改作“声”,“”改作“龟”之类。这种字在宋元的时候是很通行的,不但随便书写可以用得,就是刊刻高文典册也可以用得。我们找《古逸丛书》、《双照楼影刊宋本词》等书看看,便可以知道。至于民间的通俗文学,如小说戏曲等等,用这种字刊刻的就更多了。例如近来影刻的《五代史平话》、《京本通俗小说》、《元剧三十种》等皆是。这种简体字,在当时既可以刊刻高文典册,则社会上一定认为很适用,不去排斥它的。不料明清以来忽然出了一班不识古字的“士人”,斥它为“破体”、“俗体”,不使它复登大雅之堂。他们自己还编出一种极可笑的书,叫做什么《字学举隅》,说这是“正体”,那是“破体”,这画应长,那直应短,……吵个不休。这样胡闹,又是“在时间的轨道上开倒车”的行为了。

汉字的变迁,由象形而变为表意,由表意而变为表音。表音的假借字和拼音文字,只差了一间:就是(1)还没有把许多同音的注音字母并用一个;(2)还没有把这种注音字母的笔画改到极简;(3)还没有把同声的字归纳为一个声母,同韵的字归纳为一个韵母。所以假借字还只是一种未曾统一而且不甚简便的注音字母。只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则拼音文字就可以出世了。所以我说“从汉字的变迁史上研究,汉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绝对的可能的事”。

(3)

假借字既然远起于殷代,那么,何以这三千年之中,株守不变,总没有想到要去作那“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事呢?

讲到这一层,却不能不怪这三千多年之中造字的和用字的人们的爱捣乱了。本来假借这个方法,是由形声进化的。形声虽然是表音文字,但是还有“义符”去拘束它。形声本是济会意之穷而发生的方法,就是变表意而为表音,而它的构造方法,则半为音符,半为义符,于是于表音之外还要表意。既有义符拘束,自未便用了“甲义符”的字去表“乙义”。例如“伦”、“纶”、“论”三个字,虽然音符相同,但义符既别,则“伦理”和“经纶”便不应写作“论理”和“经论”。其他音同而义异的字,又非一一特造不可。本欲以表音济表意之穷,而结果乃仍为意符所束缚,这是形声的大缺点,所以后来想出假借这个纯粹表音的方法来补救。照假借的方法,凡同音的字,都可以随便乱写,它对于形声字的义符是完全不管的。所以“伦理”尽可以写作“论理”,如《吕氏春秋?行论》:“以尧为失论”,高注,“论,理也”;经纶也尽可写作“经论”,如《易,屯象》,“君子以经论”。这种“本有其字”的还可以抛弃本字,随便乱写,则“本无其字”的当然只要借个同音的字来表示,无须再造本字了。照此说来,有了假借这个方法以后,实无再造形声字的必要。但事实上殊不如此。有既用假借字,又去造本字;既造本字,又来用假借字的。有甲字为乙义所假借,而另造一字来表甲义的。此外还有本字和假借字并用的。照假借的方法,凡同音字都可假借,于是假借字就有了许多。本字也不一,有古人造的本字,有后人造的本字。现在举一个字为例:

“然”字本训为“烧”,是“燃”的古字。“然否”的“然”,本无其字,就借“然”字来用。后来又造了一个“嘫”字,作为“然否”的“然”的本字,但终于不用,仍旧借用“然”字。“然”字既借给“然否”用了,于是“然烧”又另造“燃”字;可是刊刻古书,有些写“然”,有些写“燃”,又很不一致。还有一班好奇的人,嫌“然否”写“然”字太习见了,于是又去借用“肰”字。

你看,文字这样捣乱,还容易搅得清楚吗?但所以这样捣乱的原因却很简单,就是“有了假借方法以后还要造形声字”。例如先借“夫容”,后造“芙蓉”;先借“目宿”,后造“苜蓿”;先借“遮姑”,后造“鹧鸪”;先借“流离”,后造“琉璃”之类。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中所谓“飞禽即须安‘鸟’,水族便应着‘鱼’,虫属要作‘虫’旁,草类皆从两‘屮’”,这就是先用了假借字、后又造形声字的说明了。假借是把字形看作一个无意识的表音的记号,形声字则字形是有意识的。要是有了假借以后,不再造形声字,则假借虽不统一,然大家可以专记声音,不问形体,久而久之,自然可以作到某字专写某形,而“再进一步”的思想就容易发生了。而事实上则常常用假借字,常常造形声字,弄得大家看着字形,时而觉得是有意识的,时而觉得是无意识的,目迷五色,莫名其妙。只有明代的黄生、清代的戴震、王念孙、王引之、阮元、俞樾等等几个聪明人,能够看准它无论是“用假借字”,无论是“造形声字”,总之都应该从声音上去研究,所以这几位先生没有着了它的道儿。其他读书识字的人,都早已被它带进迷魂阵中去了,还有什么闲情别致去作再进一步之想呢?

其他如宋、元、明、清以来的“士人”反对写“白字”,反对写“破体”,也足以丰蔀一时的人心而为文字改进的障碍。

我想,这三千多年中没有人想到要去作“再进一步”的事,大概就是上列的这几种原故了。

(4)

到了现在,我们实在不能不“再进一步”,谋“汉字之根本改革”了。而且仅仅“再进一步”,还是不能满足;我们非“更上一层楼”,来干“汉字之根本的改革”那件事不可!

什么是“汉字之根本改革”?就是将汉字改用字母拼音,像现在的注音字母就是了。什么是“汉字之根本改革的根本改革”?就是拼音字母应该采用世界的字母——罗马字母式的字母。

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于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这是有新思想的人们都知道的。此外如字典非用“一、丿、丶、丨……”分部就没有办法,电报非用“0001、0002……”编号就没有办法,以及排版的麻烦,打字机的无法做得好,处处都足以证明这位“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

但我觉得这还不打紧,最糟的便是它和现代世界文化的格不相入。

同类推荐
  • 明天的早晨

    明天的早晨

    近几年来,我游转于粤北的山区和粤西的红土地的时间较多。原因是想实现一个心愿:这些贫困落后的地区,摇笔杆子的光临,相对地比起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就少了。于是不自量力,趁还能走动的时光,用一支秃笔去反映他们变化的轨迹,算是发挥余热吧。也偶然去一下珠江三角洲和经济特区,虽是飞车看花,也可作为自己写作的参照系数。到了这些发达地区,却使我清醒起来,常常自我告诫,不要陷于小农经济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否则,作为所反映的东西,不但不能促进现实的发展,相反,很可能宣扬了自满自足、固步自封的思想,那就终生内疚了。
  • 大搜捕

    大搜捕

    本书内容包括:苍山出奇兵;大漠追凶记;扫荡假烟“王国”;押钞车血案;梦断金山等。
  • 松石斋诗文选

    松石斋诗文选

    许多年前有艺界师友曾鼓励结集。然余自觉拙作虽具诗词之形体,却远未得诗词之神髓,倘作为屐记或心感之回味犹可,而作为诗品实难示人。讵料癸巳之初,故乡旅厦乡亲联谊会诸友厚爱,将余之诗文编汇成集,欲以付梓。余深感盛情难却,思之再三,确定以《松石斋诗文选》为名面世。
  • 年轮诗章

    年轮诗章

    著名诗人叶延滨诗集《年轮诗章》最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叶延滨曾说他的诗是放在三个点组成的平面上的:在时代里找到坐标点,在感情世界里找到和人民的相通点,在艺术长河里找到自己的创新点。叶延滨的诗人文底蕴深厚,内在视野很开阔,他的诗犹如他的人,始终聪慧和机敏,明快、朴素,但又含蓄。他的精神向度始终是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
  • 王汶石文集(第三卷)

    王汶石文集(第三卷)

    本书收有中篇小说《阿爸的愤怒》、《黑凤》;剧本《边境上》、《复仇》和诗词《毕业歌》、《太阳一出满山红》、《黄河恋》、《有我后来人》等。
热门推荐
  • 天生作对

    天生作对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可温欣就是想不通,自己的康庄大道上为什么非得有沈辰年这么块搬不走挪不动的大石头!!!他风流帅气?他沉稳谦和?他聪明能干?他是隔壁中医院前途无量的男神?关她P事啊!!!要紧的是,她就特么的次次在代表学院出征的掐架战中输给了他!同学们好伤心有没有!(同学们:其实我们还好……你自己看开点……)他处处针对她,好,算他有种!她温欣会让他沈辰年知道,西医院也不是好惹的!而沈辰年也想不通,自己那点心思已经表露得人尽皆知了,温欣怎么还会把调情听成挑衅啊!这姑娘迟钝也得有个限度啊……于是,一幕幕啼笑皆非但又感人至深的校园青春喜剧,就这么拉开了帷幕……
  • 步步陷情之绝世皇后

    步步陷情之绝世皇后

    初见,她为躲避追兵而跳上了他的马,他策马甩掉身后追兵,语气轻挑,噪音却是极好听,“你的名字?”他为她点燃一星空的烟花,她的心开始沦陷而不自知;本以为不会再相见,再一次的相见时,他成了她的夫君,她成了他的皇后;当他的眼眸在深情凝望她时,她明白他是她逃不开的诱惑;津山悬崖上,他为她纵身一跳。为了这一跳,她甘愿抛却杀手的身份,生死追随于他;只是宫阙深深,算计层层,最终情伤累累的她以一杯假死药远离了宫阙;本不欲再靠近宫廷,奈何却阴差阳错被人设计再入宫门,陷入另一个阴谋中;她离去后,他方知自己对她的爱早已融入了骨血,最终用温柔与深情再次朝她洒下情网;千帆过尽,他做到了誓不负她。
  • 给阅读留一份纪念:一位学人的读与思

    给阅读留一份纪念:一位学人的读与思

    本书是一位学人的阅读之旅,也是一个读者的心路历程,书中收录文章有:《像人一样活着——读张中行想到胡风》、《萧乾是如何沦为右派的?》、《胡乔木的另一面——给杨绛先生补白》等。
  • 照着做,你就是最能干的人

    照着做,你就是最能干的人

    为了实施“细化”和“循序渐进”,在大致掌握工作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必须对应该做的事情进行具体的步骤划分。在学习“四个技能”之前,先要学习本章的“认准目的”“了解内容”“考虑顺序”这“三个铁则”,而这也正是一切工作整理术的基石。
  • 十月菩提

    十月菩提

    来自火星的强者,意外重生到地球,试看少年如何翻转未来
  • 不灭文明

    不灭文明

    无数个界面,无数个种族,无数个文明……龙魔之翼覆于我身,我将撕毁无上神明制定的规则,成为永恒之主宰。种族文明经营发展流……交流群群号250537402若是喜欢本书的读者,请勿忘了收藏和推荐一下,谢谢。
  • 风思铃

    风思铃

    她,秦思铃,出生到了风云大陆,但因为那时秦家危机重重,大长老(爷爷,秦傲世)也快去世了,父亲(秦子风)也在战斗中陨落了,所以,她的母亲李诗雨便割爱让她去禁地面临重重困难,让她的修为有所提高,视野有所开阔,事实不负众望,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走了出来,修为也达到了如意境后期,还找到了她的本命契约兽,亦,赤血麒麟。他,墨傲,一个墨家的优秀弟子,恨墨家,在彼此的旅途中遇到了彼此,歪打正着,成为了情侣,从此,看秦思铃和墨傲如何在这星河世界中叱咤风云,主宰世界..........
  • 巨亨

    巨亨

    激情与危机并存的重生生涯,让王言明白了他即使有了几十年的知识也无法仅仅凭借于此就一帆风顺,不过凭借付出,他成为了一个大亨中的大亨,人称巨亨
  • 都市极品仙尊

    都市极品仙尊

    一个走上绝路却意外拥有了超能力的屌丝,被千金大小姐收为了贴身男友,从此他开始步步往上攀登,为伊人,为朋友,一步步成长。既然我拥有了这一切,就绝不会让它从我手里溜走!
  • 李宗仁在老河口

    李宗仁在老河口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五战区长官部驻扎在湖北老河口长达6个年头。司令长官李宗仁在老河口生活期间,曾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事情,故在老河口的群众之中,至今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