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76900000008

第8章 纸篓该由谁来倒

一只纸篓—在教室门口,也在讲台边上,满的。我在讲台上稍一侧身,就会看见它。它一直在那儿,也应该就在那儿。

通常总是满的。插着吸管的饮料盒,抑或瓶子,还有诸种零食袋、面包纸、团状的废纸,往往使它像一座异峰突起的山头。

教室门口没有一只纸篓如同家门口连一双拖鞋都没有,是不周到的;教室门口有一只满得不能再满的纸篓如同家门口有一双脏得不能再脏的拖鞋,是使人感觉上很不舒服的。

我每次走入教室心里总是寻思,我想,似乎有必要对它满到那般程度作出反应。或言,或行。

“哪位同学去把纸篓倒一下啊?”

此言也。我确信只要我这么说了,立刻会有人去做。

自己默默去倒空纸篓。

此行也。有点儿以身作则的意思。

我想行比言更可取。于是我“作则”了两次,第三次还打算那么去做的,有一名同学替我去做了。

他回到教室后对我说:“老师,有校工应该做这件事,下次告诉她就行。”

将纸篓倒空,来回一分钟几十步路的事。教学楼外就有垃圾桶。女校工我认识,每见她很勤劳地打扫卫生,挺有责任感的。而且,我们相互尊敬,关系友好。我的课时排在上午三四节。而她一早肯定已将所有教室里的纸篓全都倒空过,是上一二节课的学生使纸篓又满了。无论是我去告诉她,还是某一名同学去告诉她,她都必会前来做她分内的事。但我又想,她可能会认为那是对她工作的一种变相的批评。使一个本已敬业的人觉得别人对自己的工作尚有意见,这我不忍。

我反问:“有那种必要吗?”

立刻有同学回答:“有。”—见我洗耳恭听,又说:“如果我们总是替她做,她自己的工作责任心不是会慢慢松懈了吗?”

我不得不暗自承认,这话是有一定的思想方法性质的道理的,尽管不那么符合我的思想方法。

我又反问:“是不是有一条纪律规定,不允许带着吃的东西进入教室啊?”

答曰:“有。但那一只纸篓摆在那儿不是就成了多余之物,失去实际的意义了吗?”

于是第三种看法产生了:“其实那一条纪律也应该改变一下,改成允许带着吃的东西进入教室,但不允许在老师开始讲课的时候还继续吃。”

“对,这样的纪律更人性化,对学生具有体恤心。”

于是,话题引申开来了。显然已经转到对学校纪律的质疑方面了。内容一变,性质亦变。

我说:“那不可能。大约任何一所大学的纪律,都不会明文规定那一种允许。”

辩曰:“理解。那么就只明文规定不允许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吃东西。将允许带着吃的东西在课前吃的意思,暗含其中。”

我不禁笑了:“这不就等于是一条故意留下空子可钻的纪律了吗?”

辩曰:“老师,如果不是因为课业太多太杂,课时排得太满,谁愿意匆匆带点儿吃的东西就来上课呢?”

于是,话题又进一步引申开来了。内容又变了,性质亦变了。而且,似乎变得具有超乎寻常的严肃性,甚至是企图颠覆什么的意味儿了。

当然,我和学生们关于一只纸篓的谈话,只不过是课前的闲聊而已。

但那一只纸篓以后却不再是满的了,我至今不知是谁每次课前都去把它倒空了。

因此我想,世上之事,原本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这乃是世事的本体,或曰总象。缺少了这一种或那一种看法,就是不全面的看法。有时表面上看法特别一致,然而不同的看法仍必然存在。有时某些人所要表达的仅仅是看法而已,并不实际上真要反对什么,坚持什么。更多的时候,不少人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默认大多数人的任何一种看法,丝毫也没有放弃的不快。只要那件事并不关乎什么重大原则和立场—比如一只纸篓究竟该由谁去把它倒空。这样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随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做法。只要心平气和地倾听,我们还会听到不少对我们自己的思想方法大有裨益的观点。那些观点与我们自己一贯对世事的看法也许对立,却正可教育我们—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应是一个包容对世事的多元看法的社会。不包容,则遑论多元?不多元,则遑论和谐?

在我所亲历的从前的那些时代,即使是纸篓该由谁来倒空这样一件事,即使不是在大学里,而是在中小学里,也是几乎只允许一种看法存在的。可想而知,那是一种被确定为唯一正确的看法。另外的诸种看法,要么不正确,要么错误,要么极其错误,要么简直是异端邪说,必须遭到严厉批判。比如竟从纸篓该由谁倒的问题,居然引申到希望改变一条大学纪律,并且因而抱怨学业压力的言论,即是。久而久之,人们的思想方法被普遍同化了,也普遍趋于简单化了。仿佛都渐渐地习惯于束缚在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式中,即人对世事的看法只能有一种是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与之相反,便是不正确的,甚或极其错误的。如此一来,不但不符合世事的总象,也将另外诸种同样正确的看法,划到“唯一正确”的对立面去了。其实,人对世事的看法,不但确乎有五花八门的错误,连正确也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有对世事的五花八门的错误看法存在,才有对世事的多种多样的正确看法形成。世人对世事所公认的那一种正确的看法,历来都是诸种正确的看法的综合。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谁能够独自对某件事—哪怕是一件世人无不亲历之事,比如爱情吧—有过完全正确的看法。

同类推荐
  • 谚语荟萃

    谚语荟萃

    集经典谚语于一家,给你不一样的谚语体验。既是增长知识的必备宝典,又是方便的谚语工具书。
  • 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本书是对伟人写作艺术的分析和鉴赏,《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概述了毛泽东一生的写作实践;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从立意、结构、语言、修辞、逻辑、思维等六个方面分析毛泽东的写作艺术,并结合现代写作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第八章撷取了毛泽东的精彩篇章,进行了全文赏析。《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对毛泽东的写作艺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于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战略分析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是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文中提出了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这一光辉思想。想阐述政治思想这一性质上,其重要性仅次于后来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 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下)

    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下)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 陈力丹自选集

    陈力丹自选集

    学科的研究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服务于国家的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的,但在观念上要明白,学科并不是为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而存在的,它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一种思维方面的把握,没有功利目的。黑格尔在谈到美学时说过一段话:“科学,作为服从于其他部门的思考,也是可以用来实现特殊目的,作为偶然手段的;在这种场合,就不是从它本身而是从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得到它的定性。从另一方面看,科学也可以脱离它的从属地位,上升到自由的独立的地位,达到真理,在这种地位,只实现它自己所特有的目的。”这个道理,恐怕新闻传播学也不例外。
热门推荐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4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4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创作的一部长篇侦探小说,主角名为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又译作歇洛克·福尔摩斯),共有4部长篇及56个短篇。第一部长篇《血字的研究》完成于1896年,隔年与其它作品合集出版于《比顿圣诞年刊》。被多次改编为电影与电视剧。
  • 华凤九天上

    华凤九天上

    【绝言篇】我只记得,当我睁开眼的第一眼,看见的是青炎洞内的冰天雪地,而没有我期待的那个白衣长裙的女子。就像我睡了那么久,醒来却发现丢失了我至生所爱一般,心里空荡的厉害。我试图抬手捏诀,却发现我半点神力都没有,丹田处有一股熟悉的气息封锁着,不让我的神力出来一星半点。那一瞬间,我犹如遭受了九天荒雷一般,整个人从上到下都失了血色。“主子。主子!”我听得洞外那如血如泣的叫唤,而我的鼻尖依稀闻到了独属于她的清香,和浓烈不已的血腥..........是你吗?涣离?【苏阡涣篇】我只求他还在就好,这世上从来都少不了一个苏阡涣。紫府犹记得她那日的话,像一段梦魇一般在耳边回。
  • 常抱怨不如常感恩

    常抱怨不如常感恩

    一本书,改变爱抱怨的你,成就不抱怨的世界。世界五百强优秀员工恪守的人生信条——常抱怨不如常感恩。塑造企业感恩文化的最佳心灵读本。对人需要感恩,对物需要感恩,工作更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知足惜福。
  • 葬礼异记

    葬礼异记

    我因为一次心脏病突发而死。在头七的那天,我妈去祭拜我发现我的墓被人给盗了。当时法医现场对我尸体进行了观察并没有发现盗墓者盗走我身上任何的东西。倒是密封在棺材里七天七夜的尸体让警察对我的身世产生了怀疑。我的好友洋洋特意的从美国赶回来参加我的葬礼,但是他也糊里糊涂的卷入了我的死亡事件中……
  • 高血脂食疗谱(美食与保健)

    高血脂食疗谱(美食与保健)

    民以食为天。我们一日三餐的饭菜不仅关系我们的生命,更关系我们的健康。因此,我们不但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品味,吃出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 测试二

    测试二

    测试作品内容简介aae
  • 我的甜心校花

    我的甜心校花

    名副其实的校花莫小汐,为了帮一名女同学追回男朋友,陈析和辰锡傻傻分不清楚,可谁知。。。
  • 甘南纪事

    甘南纪事

    郝洪涛写的《甘南纪事》,是一本回忆录。郝洪涛坚持写真人、真事、真话、真情,反映当时的真实生活。从哲学角度讲,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尊重自然规律的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比较客观地记述了甘南那一段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从文学方面来说,文笔洗炼、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可以说,这是一本好书。
  • 漫步榕城

    漫步榕城

    九零后男生周锦康因高考失利,致使填报志愿的范围受限,再加上过敏体质,尤其是在每年的白露期间对家乡北方的蒿草过敏,不得不填报考了南方城市福州的大学。六零后妈妈金雪莉不放心儿子独自南下,于是陪儿子周锦康来福州读大学。对于母亲的陪伴,儿子锦康从始至终都是反对的,在此期间母子俩冲突不断,令母亲金雪莉心力交瘁疲惫不堪。虽然身旁有妹妹金雪莹温情陪伴,可是没想到妹妹雪莹的个人感情因来福州后有了更大的变故……
  • 往生之念

    往生之念

    经历人生低谷,预想翻身,心已不年轻,仿若梦中,古晨迈入了另一种生活。既然给我这个机会,我要看看这天到底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