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76900000016

第16章 巴金的启示

巴金老人在世时,我是见到过他两次的。

第一次是1977年5月23日,上海举行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活动。一次规模很大的活动。正式出席的有三百余人,曰“代表”。前一年10月已经粉碎了“四人帮”,而我那一年的9月毕业。我是以复旦大学中文系特约学生“代表”的身份参加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也就分到了那么一个学生“代表”名额。我之所以将“代表”二字括上引号,乃因都非是民主方式选举产生的,而是指定的。

于我,那“代表”的资格是选举的也罢,是指定的也罢,性质上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无非就是一名在校的中文系学生参加了一次有关文艺的纪念活动而已。如今想来,对于当时那三百余位正式“代表”而言,意义非同小可。正因为都是指定的,那体现着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中国政治,对众多文艺界人士的一种重新评估;一种政治作用力的,而非文艺自身能力的,展览式的,集体的亮相。中老年者居多,青年寥寥无几。我在文学组,两位组长是黄宗英老师和茹志鹃老师;我是发言记录员。文学组皆老前辈,连中年人也没有。除了我一个青年,还有一名华东师大的女青年,也是中文系的在校生。

巴金老当年便是文学组的一名“代表”,还有吴强、施蛰存、黄佐临等。我虽从少年时期就喜爱文学,但有些名字对于我是极其陌生的。比如施蛰存,我就闻所未闻。我少年时期不可能接触到他的作品。建国后,除了某些老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包括大多数大学的图书馆里,根本寻找不到他的作品。建国后,他的作品大约也是没再版过的吧?考虑到学科的需要,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阅览室虽然比校图书馆的文学书籍更“全面”一些,虽然我几乎每天都到阅览室去,但三年里既没见过施蛰存的书,也没见过林语堂、梁实秋、胡适、徐志摩、张爱玲、沈从文的书。这毫不奇怪。建国后,尤其是“文革”中,全国一概的图书馆,是被一遍一遍篦头发一样篦过的。他们的书不可能被我这一代人的眼所发现。

然而,巴金老的书当年却是赫然在架的。

如今想来,我觉得巴金老比起他们,那还是特别幸运的。作为作家,他虽然在“文革”时期被“冰冻”了起来,但是他的作品,毕竟还能在一所著名大学中文系的阅览室里存在着。

尽管粉碎“四人帮”了,但文学老人们在会上的言语既短少又谨慎。在会间休息,相互之间的交谈那也是心照不宣,以三言两语流露彼此关心的情谊而已。每个人的头上,依然还戴着“文革”中乃至自从建国以后被强加的莫须有的罪名。那是一些依然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罪名却又蒙幸参加纪念活动的“代表”。

由于我几乎读过巴金老那时为止的全部作品,对他自然是崇敬的。上楼下楼时,每搀扶着他。用餐时,也乐于给前辈们添饭,盛汤。但是我没和他交谈过。心中是想问他许多关于文学的问题的,但又一想肯定都是他当时难以坦率回答一个陌生的文学青年的问题,于是不忍强前辈所难……

第二次见到巴金老,是在上海,在他的家里。已忘记了我到上海参加什么活动。八九人同行,又是我最年轻。内中还有当时作协的领导,所以我一言未发,只不过从旁默默注视他。也可以说是欣赏一位文学老人。那一年似乎是1985年。他已在一年前的四届作代会上被选为中国作协主席。那一次他给我留下的印象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慈祥。

后来巴金老出版的几本思想随笔,我也是很认真地读过的。

对于我个人,他那一种虔诚的忏悔意识和要求自己以后说真话的原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于今,前一种印象越来越淡薄了,后一种印象更加深刻了。

依我想来,当政治的巨大脚掌悬在某些人头上,随时准备狠狠踩踏下去的时候,无论那些人是知识分子抑或不是,由于懦弱说了些违心的话—那实在是置身度外的人应该予以理解和原谅的。后来人说前朝事也罢,在安全的方位抱臂旁观也罢。尤其那违心话的性质仅仅关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并没有同时牵连别人安危的时候。巴金老人在“文革”中所说某些违心话,便是如上的一些话而已。他当选中国作协主席以后,对自己所作的反思和忏悔,自然是极可爱极可敬的,也完全值得我们后辈尤其是后辈知识分子学习。但若将中国发生“文革”那样的事情与中国知识分子应该集体地怎样、居然没有集体地怎样直接联系起来进行评判,则我认为是很小儿科的评判。巴金老人自己并没用他的文字发表过以上的联系。但以上言论“文革”后一直是有的。它的小儿科的性质乃至于—忽略了相对于政治的巨大脚掌,一个或一些被剥夺了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几乎便渺小得形同蝼蚁这样一个事实。我以为正确的评判立场也许恰恰相反,首先应该受到谴责的是那一只巨大的脚掌。它不该那么不道德,它怎么又偏可以那么不道德地肆无忌惮呢?这一定有它自身的规律。将思想的方向一味引向对知识分子的分析,恰恰会使真正值得深入分析并大声说出分析结果的现象获得赦免。在中国知识分子不知怎么一下子热衷于分析知识分子自身的过剩的思想泡沫中,我以为真正值得深入分析的现象,在中国还一直并没有被分析得多么深入。也可以说,实际上几乎等于获得了赦免。

以我的耳听来,违心的话,热衷而渐成习惯的假话、套话、照本宣科的毫无个人态度的话,等等令人听了心里恼火大皱其眉的高调门儿的话,委实太多了!

巴金老人自己并不好为人师。他从未摆出诲人不倦的面孔,以知识分子导师的话语和文章来“告诫”要求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说真话。所以我将“应该”括上引号,也将“告诫”括上引号。巴金老人只不过通过解剖分析和批判自己以身作则。

而以我的眼看,他的以身作则是起到了一定影响作用的。

而以我的耳听,假话虽仍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但是真正发自中国知识分子之口的假话,确乎比以往的任何年代都少了。

中国知识分子已找回了一点儿说假话应该感到的羞耻。

尽量说真话;难以坦陈真言之时便不说话;尽量避免说假话、套话;以不进谄言不说媚语为底线……

是的,我以为大多数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的话语是逐渐具有一种较为自尊自重的原则态度了。

假话现象,分明已像云朵一样,随风积聚到另外的平台上去了。恕我直言—官场上的假话目前最多,坏影响也最大。

出于知识分子之口的假话现象固然是少了,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同时从知识分子口中听到的真话于是多了。

以我的眼看来,以我的耳听来,仅仅说格外保险的“知识”话语的知识分子多了。知识分子总是不甘寂寞的。既为知识分子,干脆只言说“知识”,确乎明哲保身,于是蔚然成风。

这是一种仅仅飘浮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话语品质的底线之上的现象。

这不是一个高标准。

但相比于从前的年代,总归也还算是一种进步。

有底线毕竟比完全没有好。

然而以我的眼看来,以我的耳听来,民众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期望,是越来越变成失望了。

民众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显然比知识分子目前对自身的要求高不少。民众企盼知识分子能如古代的“士”一般,多一些社会担当的道义和责任。

我们太有负于民众了。

我自己从青年时期便幻想为“士”,然而我自己的知识分子原则,也早已从理想主义的高处,年复一年的,徐徐降至底线的边缘了。

于是每联想到冰心老人生前写过的一篇短文—《无士当如何?》。

有时我甚至想—也许中国人对中国知识分子(这里主要指的是文化知识分子)的社会定位太过中国特色也太过超现实主义了吧?也许“士”只适合于古代吧?正如“侠”的时代和骑士的时代,只能成为人类的历史?

但已降至文化知识分子人格底线边缘的我,对于自己说假话还是不能不感到耻辱;倘听到我的同类说假话还是不能不感到嫌恶。

真话不一定总是见解正确的话。

不是“二百五”的人也一定应该明白—对于许多事情,正确的话肯定不会仅仅发自一个社会发言的立场。有时发自于两个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立场的社会发言,往往各有各的正确性。

而假话,却肯定是粘带着千般百种的私利和私欲的话。

故假话里产生不了任何有益于社会公利的意义。

即使不正确的真话,也将一再证明着人说真话的一种极正当的极符合人性的权利。

什么时候,假话终于没了大行其道八面玲珑的市场;或即使不正确的真话,也不再是一种罪过—那时,只有那时,真话里才能产生真正的思想力。

用不说假话的原则来凸显出假话的丑陋;在这个底线上,这个前提下,我相信,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担当道义,总有一天会成为一种令民众满意的角色特征。

同类推荐
  • 被颠覆的村庄

    被颠覆的村庄

    本书分为村庄表情、村庄审美、村庄文化、村庄政治、村庄意识、村庄未来六章,内容包括:一个村庄的记忆、一个村庄的风水、一个村庄的名字、一个村庄的政治等。
  •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美、英、德、法、俄、日等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指明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提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以复式专才教育为途径,以社会责任为专业理念,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以高素质的师资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为保障。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从业者、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者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
  • [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与课程改革文论选读(上)

    [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与课程改革文论选读(上)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得到高度重视。本书采用制度主义的方法,专门对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考察我国的社会组织的具体状况,从而为社会组织的治理提供参考。本书首先讲述了社会组织总体的发展与现状,而后对正式社会组织、草根社会组织、网络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
热门推荐
  • 我的极品女神们

    我的极品女神们

    世界地下黑拳界杀神霸主赵冰,因厌倦厮杀退隐江湖,回到都市,本欲淡泊一生,天却不如人意。老头派他保护妹纸,却不料深陷与校花的怀抱中。垂死挣扎的赵冰看着身前的各自极品女神,怒喝:叔叔可以忍!婶婶也可以忍!但是!我的小兄弟实在是忍无可忍了!至此赵冰深陷美人怀,无法自拔,也愿自拔。当各种极品朝着我扑来时,我当如何?多多益善,泡之!赵冰冲天怒喝:世界的极品都是我的!我要做男人中的男神,我要骑女人中的女神!身怀超能力的赵冰,从此开始了他的猎艳修真生涯,载歌载舞泡美人,拳打脚踢臭男人。
  • 世界名人情书大全集(超值金版)

    世界名人情书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收集了众多名入撰写的情书。他们当中,既有政治明星、高官权贵,又有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每一封情书都表达了写信人诚挚炽烈的情感。编者在每封情书前,对写信人作了详细介绍。部分书信还在结尾处给出了写作背景,方便读者在阅读时更好地理解写信人的心理。这些出自名人之手的情书,不仅能带来美的享受,还能让大家更深刻地领悟到爱的真谛。
  • 电视台长

    电视台长

    一年一度的选秀即将拉开大幕,各大电视台之间硝烟味渐浓,为赢得收视率各出奇招、死磕到底……选秀“一哥”南城卫视一条路走到黑,继续玩性别概念造“伪娘”;地方台“大佬”滨城卫视放眼世界,引进偶像模式成就“草根帝”;后起之秀苏城卫视剑走偏锋,大搞相亲节目火了“拜金女”,到底鹿死谁手,谁又会功败垂成?本书以小说的形式,犀利揭示了电视选秀背后的潜规则和整个操刀过程,精彩展现了中国电视产业的操盘手电视台长,带着相同的“镣铐”,秉持各异的理念,一起舞动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大旗。
  • 两颗心如何碰撞

    两颗心如何碰撞

    他紧锁着眉头,望着满身湿透还在瑟瑟发抖的我,脱下身上的外套,披在我的身上,嘴里一抹笑着说道“怎么这么笨,站都站不稳,还怎么做我的女朋友?”我的脸上落出一印绯红,娇羞的模样使我想找个洞钻进去,支支吾吾的狡辩道“谁要做你的女朋友!”他的笑意更浓了,有力的手臂公主式的将她抱起,在她耳边呢喃道“那就做我的妻”
  • 我家皇后不好惹

    我家皇后不好惹

    她是一缕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幽魂,在古代安生立命,她是武林盟主,是药仙,是毒王,还是他的皇后。他的后宫有佳丽三千却无人争宠,因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自从你进入我的眼,就再也没从我的心里离去过……
  • 哥几个.混着

    哥几个.混着

    80后的逝去,90后的追忆,00后的现在!我也撸过,我也低调过,我也曾是好学生!为了自己的女人那次奋不顾身,我走上了混的生活!我们一起混过的那些学生时代!哥几个,一起混着!哥几个,并肩走起!
  • 冰桀诗歌散文

    冰桀诗歌散文

    这些都是本人在平常在生活的原创作品,包含诗歌,唯美散文
  • 重傲九天

    重傲九天

    亡,则尸横遍野。生,则重傲九天!强者韩辰落崖身死,重回少年时代!前世欺我,伤我之人,必将以血偿还;今生尊我,顺我之人,尽可万载永安;我未登天枉为世,踏尽虚空重傲来!且看至尊少年如何拥尽天下美女,征战四方强敌,书写巅峰传奇!
  • 丑颜倾城:废材二小姐

    丑颜倾城:废材二小姐

    【全文完】推荐新文“爆宠毒妃:皇叔来战!”。她是举国皆知的丞相府丑女,阴阳脸不祥之兆.虽为嫡女,姨娘欺凌,皇帝赐婚,却不想大婚当日被休沦为天下笑柄被伪善的姐妹逼死,扔去乱葬岗再睁眼时,她是来自21世纪的金牌杀手这一世,愿为自己而活,却没想到这具身体带来的却是那么多的意外和麻烦欺她,辱她,污蔑,陷害者,统统见鬼去吧!只是她什么时候惹上了这样一个男人“你为什么老是缠着我?”“娘子,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们可是指腹为婚哪!”她只想说,特么的什么指腹为婚啊?
  • 汪精卫的元首梦

    汪精卫的元首梦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演义》系列之一:《中国现代史演义》以演义体的形式,叙述了从辛亥革命孙中山缔造共和到今天海峡两岸企盼统一的现状。它把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历史巨人在百年中国历史上的惊涛骇浪表现的淋漓尽致。该书还展现了当今海峡两岸重要人物的重大活动。这是一本给读者以深思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