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80400000002

第2章 社会保障概述(1)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近代工业化城市化以来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当今世界各国虽然社会经济制度不同、发展道路迥异,但都普遍建立了程度不等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可靠的“安全网”,而且为整个社会的平稳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稳定器”。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性质与特点

一、社会保障的性质

1935年,美国制定了历史上着名的《社会保障法》,首先使用了“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一词,后来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相继使用了“社会保障”概念。60多年来,社会保障已逐步演变成一种世界性的社会制度,“社会保障”这个概念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保障”,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综合西方发达国家的观点,大体上有两种:一种观点强调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安全制度,目的是通过这种制度确保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预防各种可能危及社会秩序的社会问题的发生。例如,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就认为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安全制度,目的在于确保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安全。“根据社会保障法制定的社会保险计划,对于因年老、长期残废、死亡或失业而失掉工资收入者提供保障;同时对老年和残废期间的医疗费用提供保障。老年、遗属、残废和健康保险计划对受保险的退休者或残废者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受保险者的遗属,按月提供现金保险待遇。”美国社会保障总署提供的《世界社会保障制度》报告也认为,社会保障是为个人在谋生能力中断或丧失时,以及个人因结婚、生育或死亡而需要某些特殊开支时提供保障。由10位国际着名专家撰写的《展望21世纪:社会保障的发展》认为,“社会保障有着比预防和减轻贫困更为远大的目标,它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对安全保障要求的回答。

它的基本目标是,使个人和家庭相信在可能的范围内,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会因社会经济方面的不测事件而遭到严重破坏。这不仅包括满足不断产生的需求,而且包括预防首次出现的危险,还要帮助个人和家庭在面临始料不及的或无法预防的伤残和损失时,能做出最佳调整。因而社会保障不仅需要现金,还需要广泛的保健及社会服务。”德国的社会保障来自于社会保险。其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理解具有独特性,特别强调个人在社会保险中的责任,主张社会保障应主要遵循特殊性原则。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福利制度,目的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着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SirW.Beveridge)在《社会保险及其相关服务》的报告中的定义最有代表性。他认为,社会保障是一项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它应该遵循普遍性的原则,对全体国民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的安全保障。受其影响,英国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旨在保护个人及其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如免费医疗)和家庭生活补助,以提高其福利。该计划包括社会保险计划、保健、福利事业和各种维持收入计划。

正因为人们对社会保障的看法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统一概念。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也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考虑多种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因素,它还包含着各国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各个国家不可能按照某种概念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们只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建立起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加以改革与完善。

尽管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观点不尽相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实践也有很大的差异,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却有广泛的共识:

1.社会保障是由国家承担主体责任的社会制度

这是社会保障制度与传统的家族保障和商业保险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实践中,国家或政府都是责任主体。由国家作为社会保障主体承担主要责任是有道理的。第一,国家是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政府是具体执行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惟有政府才有资格和能力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职能,能够实现社会保障规模的最大化,从而达到最大的规模效益,降低种种分散化的保障制度过高的管理成本和管理风险。第三,由国家或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最能体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任何社会都要同时追求公平与效率两大目标,既要确保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又要获得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家或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既有寻求社会稳定和参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又有协调两大社会目标达成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总之,由国家作为主体可以保证这一制度能够覆盖全社会,让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受益。虽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必须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2.社会保障是体现国家责任与公民权利相统一的社会制度

国家举办社会保障事业,既是国家对全体社会成员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全体公民根据宪法而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之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都是基于对全体劳动者或公民的社会责任而使其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制度。因此,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的各种社会保障待遇,不应只当作社会的怜悯、同情和国家的恩赐,而是人们从社会应当得到的正当权利。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通过的《人权宣言》提出:“每个人都有权使本人及家庭达到生活康乐,这不仅包括有权得到食品、衣着、住宅、医疗和其他社会基本服务,而且包括遇到失业、生病、残疾、丧偶、年老或由于非本人所能控制的其他原因而带来生活困难时,有权获得社会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有必要确保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的成果。即国家不仅要做到让社会的贫困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得到保证,而且要提供更广泛的安全保护和生活福利,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不断有所贡献。因此,社会保障的对象应是全体社会成员,而不是仅仅指社会的特殊群体。如传统的社会保障仅仅局限于济贫的范围,其对象主要是贫困人群。而现代社会保障的对象不断扩大,已经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当然,在任何社会保障体系中,弱势群体必然会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怀,这也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包含的公平与正义价值的体现。

3.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是调整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一般而言,国民收入都有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第一次分配或初次分配,主要在微观经济体内部进行,如企业内部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原始收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分配或再分配,主要是在宏观层次上进行,它是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把集中起来的货币基金,再分配到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中去。其中包括积累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社会保障基金属于社会消费基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严密,社会保障基金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开支已经成为国家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和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可以说,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社会财富转移支付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它不仅保证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而且有效地调节了社会的贫富关系,维护了社会公正。

4.社会保障是依据国家立法或行政规定实施并受法律严格保护的社会制度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基础的。各国政府都必须以法律形式制定社会保障制度,规范企业、职工个人等各社会保障行为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依法制定或调整各项社会保障税费缴纳比例及保障津贴给付标准;社会保障职能机构的设置、编制、职能、责任与工作程序,各种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与投资运营等,都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和制度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超越法律的权限违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运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如果我们把上述这些属性概括起来,就可以对社会保障的性质作一个概括:现代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承担对公民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以立法的途径和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一种社会制度。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

社会保障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概括。

但如果从综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各国的社会保障实践来分析,主要有强制性、福利性和互济性三大特点。

1.强制性

强制性是与商业保险相比较而言的。社会保障是指国家按统一的标准和原则,依法对全体公民的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意外灾害等风险及其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由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出面组织,并严格依据法律实施的社会制度,因此,强制性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的特征。

社会保障的强制性集中表现在:第一,强制参加。国家通过法律途径规定,每一位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有关法律规定,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障。第二,强制缴费。凡符合有关社会保障税法或社会保险基金统筹法令、法规的交纳条件的个人和团体,都必须按要求纳税和缴费,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第三,强制执行。社会保障机构无权拒绝社会成员享受其权利的要求或随意变换社会保障项目,也无权放任社会成员自由选择参加社会保障项目。

2.福利性

所谓福利性,就是指这种制度能够必然地增进人们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幸福,能够有效地化解人们的人生风险,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能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具体地说,福利性有两层意义:第一,从过程来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非营利性社会制度。它的宗旨和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增进人们的福利。社会保障的各环节都不以赢利为目的,它不仅无偿地对被保障人给予资金给付,而且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第二,从结果来看,它是国家通过国家政权来强制实行的较大规模的社会再分配。每个人在年老、疾病、灾害等引起劳动能力暂时或永久丧失的情况下,都能从这种社会再分配中,真正享受到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的基本权利。社会保障的经费并不一定来自被保障人。保障费用由实施的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筹集,既有政府财政的部分,也有企业和个人缴纳的部分,还包括社会各方面的捐赠。

3.互济性

所谓互济性,就是这种社会制度能够体现社会成员之间的以丰补歉、以有补无、以强补弱、同舟共济的特点,是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制度,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生活特点。互济性应该说自古即有,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把它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社会制度。

通过互助共济的方式,少数在社会生活中碰到困难和风险的成员能够有正式的途径获得各种物质帮助和其他服务,使其基本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和保证。在现代社会保障网中,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处在为他人提供物质帮助,同时也享受着他人为自己提供物质帮助这样一种共济的过程之中。每个人在他能够创造财富的时候缴纳一定的保险金,并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从中受益,而其他社会成员也是这样,整个社会都是这样。

互济性与商业保险的单纯自济性形成鲜明的对照。商业保险按“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的原则,根据投保人的财产或利益多寡及其意愿来确定保障水平,保障待遇因保险合同而异。而社会保障制度既体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更体现“按需分配”的特征,保证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帮助。

(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体系

一、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由一系列具体的项目构成的,这些具体项目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各国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各自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社会保障内容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社会保障的内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52年6月4日,国际劳工局理事会在日内瓦举行第35届会议,讨论了关于建立社会保障最低标准的建议,并于6月28日通过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这个公约通常被认为是解释社会保障的权威性文件,它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公约中,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提出了如下的定义:“社会通过采取一系列公共措施来向其成员提供保护,以便与由于疾病、生育、2{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等原因造成停薪或大幅度减少工资而引起的经济和社会贫困进行斗争,并提供医疗和对有子女的家庭实行补贴法。”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大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的规定,现代社会保障主要包括九项内容:医疗津贴、疾病津贴、失业津贴、老龄津贴、工伤津贴、家庭津贴、生育津贴、残疾津贴和遗属津贴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失业津贴、工伤津贴、老龄津贴、残疾津贴和遗属津贴。公约还规定,一个国家只要实行了三种津贴(其中至少包括一种最主要津贴),就可以被认为是已经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从各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是不断增加的,保障的对象是不断扩大的。如社会保障的范围,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对那些无以为生的穷人、乞讨人员、流浪人员提供一定的救济;第二阶段,主要对能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包括潜在的劳动者)的保障;第三阶段,对全体国民进行保障。

再如保障的内容,开始主要以病、残、老、死及生育为主要内容,以后逐步扩大到对失业者的生活保障,再到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社会性福利等。

从当代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实践来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

同类推荐
  • 高老头(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高老头(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礼仪常识悦读

    礼仪常识悦读

    严谨务实的原则,总结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礼仪常识和礼仪规范。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礼仪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快来看看这些礼仪常识吧!
  • 巴黎圣母院(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巴黎圣母院(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考试高手

    考试高手

    本书从心理、复习方案、考前准备方略、考试方略、选择题方略、非选择题方略、选志愿方略七个方面,介绍了考试高手的成功秘笈。
  • 希利尔讲艺术史

    希利尔讲艺术史

    《希利尔讲艺术史》:当孩子拿着笔开始随意涂鸦,或者把橡皮泥揉捏成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孩子就已经是艺术家了,所以美国最杰出的教育家希利尔最终选择以独特的方式给孩子们聊艺术和艺术史。这是史上最通俗易读的艺术史普及读物。希利尔先生讲述艺术的方式如此奇特和妙不可言,让孩子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无穷的乐趣。
热门推荐
  • 大罗山纪事

    大罗山纪事

    《大罗山纪事》以崭新的视角和真实的情感展示了基层派出所民警丰富的内心世界,评论界人士指出,主人公是老百姓期望的有真性情的警察化身,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作者用率直的情感、崭新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绮丽优美的山区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乡村警察的真实生活。《大罗山纪事》的整体行文风格是随笔和散文式的,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可以抽出来成为一篇独立的随笔或者散文。本书的成功首先是敢于讲真话,这是一本警察题材的文学作品,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的精彩,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多情的文笔,不仅给读者展示出了大罗山下绮丽的田园风光,而且也展示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派出所民警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 子弹出膛

    子弹出膛

    曾经的特种兵,却因愚蠢被带入混沌的世界。为了生存和复仇,成立自己的佣兵组织,在一次次的阴谋里逃脱,又在死亡边缘不停的翻滚。一群兄弟生死与共,不愿放弃任何一人的生命,为了任务不惧死亡,却有着一个必须,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能创造未来,活着才能享受生命。为了这一切,子弹最终要出膛,将一切混沌毁灭,让一个个生命得到升华。。。
  • 祖仙

    祖仙

    我只需要实力,执手中之剑,杀出一条血路,创造属于我的秩序,披荆斩棘,荣登祖仙之位。这是一个弱肉强食,信奉丛林法则的世界,唯有力量才能掌握一切。肉身境,脱胎境,仙人境,且看叶青如何步步高升,杀戮天下,成就祖仙!天苍苍兮夜茫茫,地不仁兮人语殇,豪胆铁血兮唯我祖仙狂!(新书《执宰诸天》已开,希望各位多多支持与收藏!!)
  • 守护雷霆

    守护雷霆

    苍穹之上有九天,九天之上有雷霆!苍穹大陆少年得羡天君王传承宝物,得以扶摇直上,执掌雷霆,宇内共尊。
  • 高门奴妃

    高门奴妃

    重生了?回到最初的开始!灭族之恨,杀身之仇!如何能不报!东宫太子,当朝皇子,且一一为我所用!候爷夫人,皇后娘娘,世子,小妾,欠我的都给我还回来!倾城绝世重情重义的他,前世无知错过,今世一定牢牢抓住。
  • 零距离:与政府面对面

    零距离:与政府面对面

    本书囊括户籍问题、婚姻登记、生育收养、子女教育、买房住房、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各类维权、司法仲裁、证照申领、税务缴纳、交通出行、退伍转业、出境入境、社会治安、电子商务等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您可以了解到中国各种政府部门的职能,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流程、方法和途径。中国入世,经济全球化,关注民生成为大势所趋,百姓与政府之间面对面的现实态势成为一种必然。但是往往“门难进,脸难看,人难找,事难办”,使得老百姓在办事过程中充满了疑难与困惑。
  •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以及谈禅说佛杂记等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虽然不能说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胡适对于禅宗和佛教的思考和主张,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尤其是胡适谈禅宗历史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理清晰,趣味横生,凸显大师小书的品位,可读性极强。
  • 未来芯片

    未来芯片

    重生?重生!不就是重生吗?那你见到过重生到6岁的嘛?!重生7岁,飞入脑中的未来芯片。心怀天下大志,手拥青梅竹马。快哉!快哉!
  • 慈仁问八十种好经

    慈仁问八十种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圈里人

    圈里人

    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莫菲儿大学毕业后误打误撞进入了投资圈,从投资新人逐渐摸爬滚打成为成熟投资人的故事。在经历了一系列职场中的摸爬滚打之后,莫菲儿不仅厉练了自己工作上的能力,还收获了爱情、友情和生命中最重要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