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79900000028

第28章 孔子与耶稣:圣人与超人的跨文化对话(5)

孔教的“性本善”与基督教人性的原罪,对中西文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出现了什么后果呢?基督教的人性原罪之说,虽不像中国的法家那样,因人性之恶而只诉诸刑法;而是诉诸人的良知,让人忏悔、不断地忏悔但是,西方社会法律的愈趋完善,与基督教的原罪之说就不无关系。因为既然人性是罪恶的,那么仅凭个人的忏悔是不行的,还需要有能体现神意的法律,来约束人的罪恶,以此而形成了西方“自然法”的传统。在“上帝死了”之后,西方人就会以理性代替神意,为社会立法。但是,儒家既以“性本善”为教,就只需人“尽心”、“知性”就行了。法的强化就意味着不相信人心中的善性。所以,在传统中国,法的观念一直很薄弱,而是像梁漱溟所说的,“以礼俗代法律”,以家庭组织社会。固然,中国也有“刑法”,但中国的所谓“国法”,基本上是“家法”的延伸,故官僚教训子民也要像父亲教训儿子那样打屁股。

正因为基督教的原罪之说让人忏悔、不断地忏悔,以等待世界末日的审判,所以就造就了西方人动态的心灵,惊醒的文化精神。一方面,基督教将人置于神与魔、灵与肉的冲突的漩涡中,使人根本不可能静静地消受生命;另一方面,人必须超越这有限相对的现世,而向来世的天国驰奔,所以人又不可能安于现状。更令人不安的是,末日的审判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进行。所以耶稣反复强调人们应该惊醒:“你们要警醒,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什么时候来,或晚上,或半夜,或鸡叫,或早晨;恐怕他忽然来到,看见你们睡着了。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是对众人说:要警醒。”与此相反,孔教的“性本善”则让人“反身而诚”,安于现状,安分守己,以此而塑造了中国人静态的心灵,安睡的文化精神。孔子说“仁者静”,又说“木讷者近仁”,都是以“静”为美德,让人呆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不要动乱不安。既然人性本善,那么固守本有的善性就行了,这就是“知足者常乐”。《大学》

把这一点说得很清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如果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向后倒退:既然人性本善,那么越向后倒退,就越接近“善”。所以孔子要复归周礼,后儒祖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老子向往“小国寡民”,庄子神往原始的混沌而以人类始祖犯了“原罪”的基督教文化,就不可能向后倒退,对于祖宗也不可能有什么好感;而孔教的“性本善”则导致了祖宗崇拜。因此,基督教人性的原罪导致了向前超越的文化意向,孔教的“性本善”则让人安于现状或向后倒退。如果说基督教文化是“罪感文化”,那么,孔教文化则是“善感文化”。

人们说中国文化是“耻感文化”或者“乐感文化”,固然也不错,但却不能与“罪感文化”构成对应而相提并论。因为“耻感”、“乐感”都是从“善感”中派生出来的:“耻感”是出于人性之善的“羞恶之心”,但却包容不了人的善性中的“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等;“乐感”是人性之善的结果,即安于现状,知足常乐。“耻感”着眼于“善感”的原因,“乐感”着眼于“善感”的结果;“耻感”着眼于与西方文化的认同,“乐感”则着眼于与西方文化的别异。但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用中国文化的部分与西方文化的整体相比。事实上,“乐感文化”的对应物是“悲感文化”,是“善感文化”及其对应物“罪感文化”的直接结果。中国缺乏悲剧意识和悲剧观念,原因就在于,既然人性本善,那么,只要人能安分守己、知足常乐就行了;若是不安分守己而造成了“悲剧”,就怪你不能固守本有的善性,也就不值得悲哀了。而且,在“天道远、人道近”面前,即凡事都可以有人力的干预面前,所谓命定的悲剧就无地可容。因此,即使是历史上的悲剧,中国人也要加以干预,使其结尾“团圆”。而在西方,在人无能为力摆脱的命运(古希腊)和原罪面前,那悲才是真悲。从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到托尔斯泰“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安娜·卡列尼娜》,无不如此。

孔教那种安于内而不假外求的特点,使之不可能对外在世界有真正的认知兴趣,而其“性本善”的人性论,又使之对人性的幽微之处缺乏深刻的探究。比较而言,韩非的性恶论对人生真面目的揭示,就比“性本善”的儒家来得深刻。而基督教外在于人的上帝,使得西方人有一种向外认知的文化态度;其“原罪”之说,又使西方人对人性的幽微之处进行深入的探究,这导致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性探究的惊人深度。而且从广义的文化背景看,就是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也是基督教文化的结果。尽管弗洛伊德并不相信基督教,但是,弗洛伊德把人性的根柢看作充满原始情欲暴力的本我(id),就正是基督教人性的“原罪”之说一种变了形的翻版。因此,孔教是一种使生命安乐的文化,基督教则是一种认知型的文化。

(第六节)儒教与基督教的现代价值

人们常常认为,孔学是人的哲学,是注重主体内省和人格完善的哲学的人学,于是,孔教的人学与基督教的神学,孔教的人本主义与基督教的神本主义,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这种比较固然是不错的,然而,假如人们详加考究,就会知道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孔子固然“不语怪力乱神”而置重人,但又“敬鬼神而远之”、“祭神如神在”,所以,中国尽管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上帝,而且正统的儒生也不大相信有什么鬼神,但是,这却满足不了中国下层社会人民的神话心理,于是层出不穷的“怪力乱神”又爬满了中国的史册。孔子固然很少谈及“性与天道”,但是,孔教的道德价值正是由“天”赋予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否则,孔教徒就无法以孔子之言上压人主,下制百姓。所以,孔子让人“知天命”、“畏天命”。于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于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特别是主宰意义的天与自然意义的天混在一起,就使人的地位甚至处于自然之下而要“敬天礼地”。

在基督教中,人虽然在神之下,神是人的创造者和牧人,人应该绝对听命于神;但是,除了上帝之外,宇宙中就要数人伟大了,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因此,在人与神、人与自然二分的基督教中,人的位置是很明确的。基督教为了抬高人的位置,甚至认为人与自然没有共通之处。费尔巴哈说:“跟属人的灵魂相比,太阳、月亮和地球算得了什么呢?世界正在消逝,惟独人是永恒的。基督教使人跟自然毫无共通之处,因而陷入鹤立鸡群式的极端,反对把人跟动物作任何细小的比较,认为这样的比较是对人的尊严的亵渎。”

当然,孔子对“鬼神”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对“天道”取点到为止的态度,孔子所注重的还是现世的人伦道德。但是,由于孔子过于注重伦理整体,使之所建构的和乐融融的大家庭又有淹没个体的倾向。个体不过是一滴水,在奔流不息的族类延续的生命长河中,又算得了什么?因此,孔教虽然是偏于主体性的文化,以此而形成了中国的表现美学和抒情诗传统,但是,中国文化所偏重的主体性是群体主体性,所以,中国美学礼乐合一,强调的是群体性的表现。用《毛诗序》的话说,艺术应该起到“经夫妇、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

与此相反,基督教虽然置重神,极力夸张神的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荣耀;但是,基督教所注重的人,却非群体的人,而是个体的人。

基督教注重神的原因,就在于能够使个体的人直接与神沟通而自成一个类,也就是成为耶稣基督的“肉中肉”而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生命的不朽;而无须像孔教那样,把个体纳入伦理整体之中,从族类的绵延中获得生命的不朽。因此,虽然在一心一意事奉神的中古西方,神本主义使人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显露;但是,一旦“上帝死了”,西方人就会倒向与中国的群体主体性不同的个体主体性,西方美学就会出现与中国群体性的表现不同的个体性的表现理论。

“上帝死了!”把西方人抛在了自由选择的大漠上。我觉得,西方人似乎面临着的有这么几种选择:1.像尼采及其信徒那样,充分强化个体主体性,甚至以“超人”去代替基督。2.以“科学主义”态度来贬低人,甚至以为人与其他动物并无多大差别,或以“非科学主义”态度,以为人还不如其他动物,于是而有价值危机、肉欲横流。

3.感受到自由选择的冷酷,就“逃避自由”,以现世的独裁者代替基督,给自己做主心骨,而自己也就成了现世独裁者的“选民”,于是而有希特勒后二种选择显然是非文化的。也许,只有在充分强化个体主体性的基础上,最终通向马克思所设想的人与人自由结盟而组成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人能在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才是西方文化发展的正道。

同类推荐
  • 中外名人机智应变妙答趣事

    中外名人机智应变妙答趣事

    本书收编古今中外机智应变趣事趣话小故事280篇,多为名人大家、领袖人物、帝王将相口才艺术的真实记录,充分展示了智者的应变妙答技巧和语言艺术。
  • 神奇的种子

    神奇的种子

    这是一本描绘人生轨迹的书,也是朴实无华、坦荡胸臆、一吐真情的书,更是将个性与党的激情融会于文字之中,直抒理想信念的书,更是将个性与激情融会于文字之中,直抒理想信念的书,翻开稿子,一幕幕尘封的往事重新呈现眼前,一股股熟悉的山风扑面,一声声充满诗情的吟唱有如天籁梵音,呼唤我奔向困顿而又向上的少年时代,呼唤我重新跋涉在井冈山步行长征路上的朱砂冲、黄坳、茨坪,呼唤我回到那三更灯火忐忑而欣喜地沉醉的大学校轩里……久违了,这神奇的种子,久违了,这五彩的碎片,久违了,这难解的情结——天地有缘,我沉浸在这些文字带来的怀旧遨游中,放飞那回首人生的冲动。
  • 灵魂里的铁

    灵魂里的铁

    本书为李克的首部个人诗集。收录作者创作、发表的140首新诗,分为《说出那个词》、《事物的内部》、《光芒涌入》三个专辑。
  •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是一本文学随笔。作者张佳玮是专栏作家,活跃在豆瓣、知乎、天涯、虎扑、《一个》等网络和平面媒体。目前旅居法国巴黎。
  • 幽幽的紫云英

    幽幽的紫云英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每当吟诵这首千古传颂的《正气歌》时,浑身总是有一种不可征服的凛然之气在回荡,眼前也就会浮现出七百多年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那威武不屈的高大身影。
热门推荐
  • 倾城第一毒后

    倾城第一毒后

    天煞孤星难预料,千金杀人手段狠。安国候府三小姐何云珠,在自己十五岁生辰之日喝醉酒杀死了自己的贴身丫鬟紫鸢,据说手段残忍凶狠,紫鸢的尸首面目难辨,支离破碎。安国候请来非常有名气的清虚道长来家里做法,超度亡魂。然而清虚道长见到安国候三小姐的时候,居然连番摇头,嘴中吐出四个字:“天煞孤星!”最终尘埃落定时,真相才浮出水面,原来,那个母仪天下之人,原本就是她。什么天煞孤星,都是骗人的。
  • 打通脉络,创新才能活!

    打通脉络,创新才能活!

    本书作者以“企业中的人类学家”自诩,带领团队进行田野观察,深入探研各类组织在进行或导入创新时,为何会成功或失败。他将读者带到创新事件发生的现场,抽丝剥茧,让读者学会脉络思考,寻找到不让创新成为遗憾的解答。
  • 剑神天道

    剑神天道

    一个不一样的少年,在追寻天道过程中,发生不一样的事。
  • 暗黑都市:黑猫

    暗黑都市:黑猫

    这是一个阴暗的世界。巨大的都市中潜伏着危险的物种——死体。他们对人类抱有极大的恶意。为了遏制死体的猖獗,检察官组织黑猫应运而生。故事从帝国的边境城市蒂法开始,苏山在那一天知道,什么是隐藏的真实。
  • 龙血大法师

    龙血大法师

    穿越到异世楚飞,在意外激活了自己的的龙血血脉之后,继承了一位强大法师的传承,踏上了强者之路!龙灵血脉,龙啸全族,右手魔剑,飞身如燕!
  • 霸上亿万小富婆

    霸上亿万小富婆

    亿万小富婆梦幻,带着五岁的爱子约翰回到了阔别数载的祖国。她希望能够让儿子在这片养育她成长的土地上,健康地成长起来。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个男人因为她被检查不能生育而抛弃了她,放弃了她们即将要举行的婚礼。如今,这个男人面对着怀揣亿万财富,拎着爱儿归来的梦幻,会以何种心情面对?原本温柔善良的梦幻,面对一次次的杀戮变得越来越狠戾。她尤如一个复仇的女神,端起枪摇动着智慧,开始查找幕后那舔血的刽子手……
  • 晚清攻略

    晚清攻略

    一觉醒来,我成了李鸿章的儿子,我也成了起点的穿越一族.甲午战争还有一段时间才爆发,我还有时间,我能够像其他穿越者一样扇动蝴蝶翅膀吗?有架空却也很接近真实!
  • 帝国时代之异界崛起

    帝国时代之异界崛起

    前进,年轻的轻骑兵,向着炮火冲锋,为了龙城,为了大汉,我们无所畏惧。罗马步兵团,列阵,向敌人展示我们强大的实力。雄鹰骑士,给我冲上去,露出你们的利爪给我撕碎那群狮鹫。斯巴达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当义无反顾的去救他们。
  • 花豹突击队

    花豹突击队

    世代隐居山林的武术世家子弟万林携带"兽王"小花豹机缘巧合地参加了军队特战部队,并以他们为核心组建了“花豹突击队”。主人公一人一兽绝世的武功和奇异的兽能,统领山间猛兽解救战友于危难,与一切邪恶势力展开了一系列殊死搏斗。作品以细腻的描写手法彰显了以万林为代表的一批现代中国军人的风采,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兽王”小花豹统领狮狼虎豹奋勇杀敌的感人故事。
  • 舍得智慧全集

    舍得智慧全集

    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她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悟出舍与得的道理,人生每一天都会焕然一新。大胆进取是一种精神,果断放下是一种谋略。一旦掌握了舍与得的要领,你的事业会因有了勇敢的拼搏而绚丽多彩,你的生活会因有了明智的放下而更加阳光明媚!《舍得智慧全集》一书,可以说是一把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是一次感悟人生的新体验,它通过小故事领悟大道理,通过大道理揭示人生真谛,让你走出迷茫,走出困惑,走出黑暗,迎来光明,看到人生的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