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78200000040

第40章 膜拜北大西洋——美利坚的全球叙事(2)

写到这里,冯·隆不禁欢欣鼓舞:“我们南方那个虚弱的盟国,意大利,会安全地被锁在一个轴心国统治的内湖里。马耳他岛,英国在中地中海的小小的坚强的军事堡垒,会饿得支撑不住。非洲的财富会一船船运到德国的欧洲。我们会得到波斯湾的石油和亚洲的原料。从达喀尔那个突出的海角,我们会控制富饶的南美洲。这是黄金时代的召唤,德意志世界帝国的曙光。”对于这样的人类前景,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作者当然是不能接受的。然而,美国也是时刻梦想称霸全球的西方强国,德国人描绘出来的未来世界帝国的蓝图无疑会激活美国军人的征战欲望。问题还在于,德国人的扩张思想和美国人的全球叙事显然共生在西方文明之中,具有文化同源性。冯·隆告诉我们:“希特勒的世界观是黑格尔的世界观。伟大的黑格尔教导我们,国家、帝国、文化,在历史上都有它们兴旺时期。它们兴起来,它们消失,没有一个是永恒的。但是每一个时代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由它发号施令。在这个世界主权的承袭中,我们认识到历史的主宰——世界精神——的进化意志。于是,历史的主宰在那些世界历史人物的意志中得到了体现,像凯撒、亚历山大和拿破仑,都把他们的国家引向世界帝国。平常的道德不能应用于这种人的行为,因为是他们创造了每个时代道德的新形式和新主题。

“……这种黑格尔的世界观。当然,和小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正好相反,后者希望伟大国家的行为像进修学校里有教养的年轻姑娘那样,并且认为,按照它的道德标准,一个武装起来的强大民族和某些鞋店里的白脸职员没有两样。大的资产阶级强国,如法国、英国和美国,通过与军事掠夺毫无区别的行动,建立了它们的力量,扩展了它们的领土。在完成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之后,它们当然很容易就会来谴责这个想接着扮演其世界角色的年轻有为的德国。然而,阿道夫·希特勒并不是一个容易接受这种说教的人。”

如果说,冯·隆的解说代表了德国职业军人的看法,那么,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又是如何想的呢?战争爆发之前,亨利次子拜伦陪同犹太姑娘娜塔丽到波兰访亲,恰遇德军入侵波兰,好不容易才到了柏林。为了帮助拜伦了解德国,美国驻波兰使馆临时代办斯鲁特开列了一个包括马丁·路德、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的名单,告诉他们这些人就是希特勒的一些德国先驱:“我认为希特勒和他的纳粹主义是从德国文化的核心中产生的,也许是一个肿瘤,但却是德国特有的症状。这是某些有见识的人说服我持有这种见解的。他们坚持只要具备同样的条件,任何地方都会产生这种情况,比如,在一次重要的战争中失败、条件苛刻的和约、毁灭性的通货膨胀、大批失业、共产主义日益增长、无政府主义的泛滥等等,都将导致蛊惑者出现和产生恐怖统治。”

接下来,这位罗兹奖学金获得者,竟然认同德国对西方文明所作的外科手术。斯鲁特认为,基督精神从挨了伽利略一刀后就死掉烂掉了,法国和美国革命的那些理想只不过是关于人性的神话。譬如说,《独立宣言》的作者本人拥有黑奴,自由、平等、博爱的扞卫者最后砍掉无依无靠的妇女的脑袋并且互相砍了脑袋。“德国人对所有这些问题都有他们极为明晰的见解。他们看透了罗马帝国的腐败并且把它粉碎了。他们看穿了天主教会的腐败并打断了它的脊骨。如今,他们认为基督教工业民主只不过是正在腐烂着的空架子。他们打算用武力来接管。德国人的大师们一百年来一直在对他们说,他们的时机就要来到了,说残酷和流血是上帝在历史进程中的脚印。”

沃克在小说中如此上下求源,为德国的暴行寻找政治、历史、文化渊源,看起来不同寻常,但却深藏着为美国的炮舰外交乃至核讹诈辩护的潜台词。亿万年来,铀一直存在着。人类在20世纪初期才发现它的放射性,30年代才发现中子。“在1941年,科学家还只是猜想能不能做一个铀235炸弹……问题是:

第一,要找出铀裂变时的连锁反应会不会无法控制,或者有什么还不知道的天然事物能使它停止;第二,如果第一个问题能够解决,那就要得到足够多的纯粹的铀235来试着使它爆炸;第三,如果爆炸成功,那就制造足够多的这种东西来威吓世界。”结果,在这场科学赛跑中,美国超过了德国和苏联,抢先造成了两颗原子弹,然后迫不及待地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使空前未有的烈焰把广岛和长崎的十多万人灼成了灰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爆炸,是美国强权文明观的典型表现。它与战争后期没有什么军事意义的、各炸死十多万人的德累斯顿和东京大轰炸一样,是对于平民的屠杀。在这样的暴行面前,人类文明的法则无疑地遭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践踏。对此,作者也认为,只要人类还存在一天,他们对这件事就会继续争论下去。以下是正反两方面的几个论点:

即使不遭到那些放射性块的轰炸,日本人也要投降的。

他们已经作出和平试探。美国破译人员已经从他们的外交情报中获悉他们切盼求和。

但是,日本人拒绝了波茨坦最后通牒。

杜鲁门要叫俄国人别插手对日本的战争。

但是,在波茨坦,杜鲁门并没解除斯大林承担进攻日本人的义务。他听取了马歇尔的意见:如果俄国人要进攻的话,你是没办法阻止他们的。

如果进攻日本本土,且别提美国人,单是日本人就要远远比广岛上死的更多。日本陆军将领控制着政府,他们订出了反击计划,要像希特勒那样发动一场血腥的焦土战。只是由于那炸弹,天皇才能够在他的会议上强行作出支持主和派的决定。

但是,B29的轰炸和潜艇的封锁同样可以做到这一步,可以及时取消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步,如果苏联实质上协助了进攻,红军就会占领部分日本本土。最后日本就会像德国那样被分割成两部分。

但是,日本人究竟是不是因为广岛死了那么多人,才认为必须承认失败,从而消除了以上的可能性,这一点是完全无法肯定的。

不过,在这样的争论中,作者的倾向还是明显的:

“用的炸弹只有两枚;总共只有两枚,一枚是用铀235制的,另一枚是用钚制的。不论是总统,是内阁,是科学家和军人,他们都主张赶快将炸弹投入战争。后来哈里·杜鲁门说:‘它是一门更大的炮,所以咱们使用了它。’也有人忧心忡忡,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但这种意见占少数,不起作用。已经耗费的金钱与人力、工厂的经营、科学家们的心血:所有这一切形成的压力,都是无法抗拒的。

“战争以屠杀人民的方法吓倒一些国家,使其不得不改变它们的政策。不管怎样,反正这是战争的最终表现:用一个孩子握在手里的那点儿东西,去屠杀全城的人。既然有这样的方法,为什么不采用它呢?它确实吓倒了一个国家,使其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它的政策。”

对于美国的强权文明观,小说主人公亨利的经历可谓最好的诠释。这位海军中校虽然因为在担任美国驻柏林使馆的海军武官时因为预测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而备受罗斯福的青睐,以至经常受罗斯福的委派执行极为秘密和十分敏感的任务,穿梭式地往返于德国、英国、苏联、伊朗等国之间,但他本人的身份只是一个职业的美国海军军官,是一个战列舰派。他的两个儿子受其影响,长子华伦当了航空母舰上的飞行员,次子拜伦后来成为潜艇艇长。在亨利看来,美国为了称霸全球,必须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要是说他在这个世界上有个家的话,那就是一艘战列舰。一艘战列舰是用各种钢板和各种机器,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拼在一起,形成许多形状,取了许多名称,然而一艘战列舰始终是海上最强的军舰。这就是说,上千种不断改变的体积、设计、推进力、装甲、武器装备、内部通讯、内部供应系统等规格;上千项的礼节和纪律约束着全体船员,从舰长直到最年轻的勤务兵,成为一个可靠的集体的意志和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腓尼基和罗马时代就有战舰,而且永远会有战舰——这是人类知识和技术的活的高峰,这是一种水面上的机械结构,为了一个目的,即控制海洋”。

所以,亨利在一生中所盼望的,就是成为一艘战列舰的副舰长,然后成为舰长,最后成为一个战列舰分舰队的司令。他认为一个战列舰分舰队的司令官,就如同一个总统、一个国王或是一个教皇同样光荣。由于他鼓吹美国应该赢得海洋霸权,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晋升少将并指挥一个战列舰分舰队,担任过杜鲁门的海军副官,最后以中将军衔退伍。在小说中,这种称霸海洋的激情略显陈旧,但它对于美国这样后起的世界霸主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

二、上帝的救赎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的大灾难,其时几千万军人在战场上激烈交火,几十亿人口在战火中呻吟,人类社会好像是提前到来的地狱,真是全球硝烟迷漫,举世血海横流。

在西方文明史上,寻求与拯救乃是其与生俱来的叙事原型。

正是基于这样的救赎观念,沃克和海勒才在创作中虚构出新的救世神话,将美国书写成为上帝再世,基督重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在前3年严守所谓的中立,是东方的中国和欧洲的英国、苏联抗击着德、意、日的野蛮侵略,扞卫了人类文明的尊严。沃克对此视而不见,却在小说中大肆渲染所谓《租借法案》

的无穷威力。小说描写当法国这个国家在德国俯冲轰炸机的袭击下像花瓶中了子弹那样裂成碎片的时候,法国总理向罗斯福总统突然发出一个疯狂的公开呼吁,要求派“遮云盖日的大批飞机”

来支援。自由欧洲对美国的这种呼唤,催生出1941年的《租借法案》。

此后,美国根据《租借法案》,一共向国外提供了500亿美元的租借物资,其中60%提供给英国,32%提供给苏联。平心而论,美国的援助确实缩短了战争的进程,减少了人类的痛苦。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决定反侵略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气壮山河的民族精神,是酷爱自由的不屈不挠的人民。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后,中国人民在没有任何外来援助的情况下独力抗击着100多万武装到了牙齿的东洋战争狂人,而此后的美国军援并未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的战局。英国驻印度战区的空军少将勃拉沃克在谈到中国、缅甸、印度战场时对亨利说:“蒋介石根本没在打日本人。租借援助物资有一半都被搜刮进了他的腰包,另一半全给用去镇压中国共产党人。”尽管如此,中国的抗日战争仍然取得了节节胜利。

然而,沃克出于重塑美国形象的目的,在小说中浓墨重彩地书写《租借法案》,认为正是美国人的这一发明拯救了全世界,从而营造出如果没有租借物资、反法西斯战争必败无疑的文化镜像。我们先看冯·隆在《失去了的世界帝国》中的分析:

美国人有打民兵战争的传统。强敌在前,他们就放弃娱乐,拿起武器,外行地、可是勇敢地把仗打完。他们的这种作战方式在独立战争中形成,在内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巩固。罗斯福了解这点。他得先把德国逼入绝境,然后以美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为借口,向美国人民提供征服全球的机会。

他像蜘蛛一样耐心等待,通过这一精彩表演最后做到了这一点。但在这之前,他使用了一个间接作战的绝招,一个在战史上从未有过的新花招,所谓的《租借法案》。他就是用这办法夺走了德国两次已经在望的胜利——对英国和对苏联的胜利。

到1940年底,英国虽在敦刻尔克和空战中得以幸存,但已快要屈膝。它在这个星球上惟一的生路就是依靠美国。

可是《中立法案》眼看要割断英国人跟养活他们的美国农场和工厂之间的联系。英国已经没有偿付谷物和石油的美金,更不用说偿付船只、飞机和枪炮弹药了。而这些东西,他们自身早已无法生产必要的数量。他们缺少劳力、原料和工厂,再加上空袭,情况更是不断恶化。

《中立法案》规定交战国对美国的物资必须偿付美金,运输自理。这个法案对罗斯福造成的困难比对英国人还要大。英国倒有一条清楚的、聪明的出路:同德国议和。正如本书作者经常指出的,如果英国真的议了和,大英帝国到今天会依旧存在。苏联在一线作战中就会被打垮……

因此,为了避开《中立法案》,弗兰克林·罗斯福发明了《租借法案》,这仅仅是一种政策,目的是向英国人——后来还向俄国人——免费供应他们同我们作战的全部战争物资。

这一诡计的大胆令人吃惊,这种伪装非常狡猾。这一史无前例的建议曾使国会震动,并企图阻挠……罗斯福用几句典型的奥古斯都式的煽动性言词,用花园浇水管这一着名的比喻,把这计划兜售给头脑单纯、漫不经心的美国人民。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邻居的房子着了火,你当然是不会为了出卖或租借给他灭火所需的花园浇水管而同他讨价还价。你会高兴地先把浇水管借给他,以免大火烧着你自己的房子。等火熄灭后,邻居会把浇水管还你,万一损坏了,那时会有足够的时间再算账。

在冯·隆的叙述中,没有《租借法案》,英国早就屈膝投降,苏联则会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幕,与德国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罗斯福作为一个朴实、受骗的人道主义者去同斯大林折冲樽俎,这幅画面是他最大的宣传骗局。这两个心肠冷酷的屠夫彼此十分了解;他们只是为了本国人民的观赏,为了历史,才装出不同的姿态来。在这两人中,罗斯福始终占着上风,因为苏俄一半受到破坏,正处在危急存亡之际,而美国却国富民强,安然无恙。斯大林别无他法,只有牺牲几百万俄国人的生命去为美国垄断资本家统治世界扫清道路。他通过当时我们在司令部都一无所知的绝密谈判,的确曾经试探是否有可能跟我们按合理的条件缔结和约,但这时,罗斯福的‘慷慨的’《租借法案》挫败了我们。

自然,希特勒并不准备放弃我们获得的全部利益。斯大林得到了所有那些物资以后,决定战斗下去,牺牲掉大量的德意志和俄罗斯鲜血,这样是较为有利的。”

为了验证冯·隆的观点,沃克还以德黑兰会议为平台,炮制了斯大林的祝酒辞,让他在丘吉尔的生日宴会上,发表了如下讲话:

“我想告诉各位,根据俄国的观点,美国总统和美国为打赢这场战争作出了些什么贡献。在这场战争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武器。美国已经证明,它每月能生产8000架到1万架飞机。俄国每月至多只能生产3000架飞机。英国生产3000架到3500架飞机,主要是重轰炸机。

“因此,美国是武器之国。没有通过《租借法案》给予我们的这些武器,我们就会输掉这场战争。”

同类推荐
  • 陌上花开

    陌上花开

    乐府诗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感情强烈外露,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在《陌上花开》中,安意如以诗为线索,以史为素材,以独特的感性文字,将古意盎然的乐府诗词完美解码,复原了那些哀乐缠绵的故事、丰神俊逸的人物、婉曲难测的情怀。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五代。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
  • 奥达的马队

    奥达的马队

    我们的故事不过是唱给一些已经湮灭了踪迹的过客的挽歌。他们曾勒着坐骑在历史的黎明中显出身影。从此君临一个时代。 而当黄昏,山风掀动马鬃与他们身披的黑色毡毯。这时,山峰的幻影再一次凸现,一切景象都已面目全非。粗粝蔓延的莽原已被机械的声响与新的悲欢际遇所笼罩。
  • 天那边有颗明亮的星

    天那边有颗明亮的星

    本文用温婉的笔锋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生活意境,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满满的温情与感动。
  • 苏联飞虎队: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日纪实

    苏联飞虎队: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抗日纪实

    1937年到1941年,苏联共派遣3665人参加中国抗战,包括空军志愿队2000多名飞行员。志愿队出现在几乎所有正面战场,击落日军飞机986架、战舰100多艘,包括一艘航空母舰和一艘巡洋舰。谨以此书,纪念中华民族与苏联空军志愿队为赢得反侵略战争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 孟浩然集

    孟浩然集

    说起孟浩然(689—740),许多人首先想起的是他著名的五言绝句《春晓》(按,题应作《春晚绝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确,这首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落英缤纷的图画的小诗,几乎我们呀呀学语时便牢牢地定格在了记忆中,成为我们许多人启蒙教育中接受的第一首诗。因而,对于这位写出了伴随我们许多人成长的诗歌的诗人,我们没有理由不进入他的诗世界,在对他作进一步了解的同时,继续从他的诗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这其实也是我们评解孟浩然诗的目的所在。既然如此,还请先允许我们对孟浩然其人其诗作一概括的介绍,作为前言,弁于其首,权当是我们立足自己的理解为读者所描绘的孟浩然的画像吧!
热门推荐
  • 禽经

    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师父,徒儿知错了

    师父,徒儿知错了

    结局HE。一对一。【师徒】云在在:师父,唱戏的婆婆说,姑娘的身子不能随便给人看,除非那人是姑娘的相公,师父,原来你是我相公。舒卿歌:云在在,那婆子忘了告诉你,五岁的奶娃不叫姑娘。云在在:那是叫啥?舒卿歌:小屁孩子。
  • 绿指甲

    绿指甲

    荼茶绿并不是一个喜欢染指甲的女孩儿,在她八岁时,她曾在街角的便利店发现了一瓶18元的绿色指甲油,橄榄绿的那种颜色,让她觉得很舒心,便买下了。然后便随意的放在了她的背包里,然后,就遗忘了,直到十年以后…她在搬离自己在焦塘镇的家时才发现了它,但令她惊异的是,那瓶指甲油竟一点都没有变化,崭新如初。(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落难嫡女误入非人庵

    落难嫡女误入非人庵

    辰天六月十八夜,鹤城窦家血光冲天。窦家独女窦蓝护着高烧的幼弟,前脚刚被人从藏身地窖中挖了出来,后脚便被一干叔伯族亲囫囵送去了严宁庵。严宁庵,是个横绝古今远近闻名的……疯人庵。破旧的马车咔吱一声停了下来。窦蓝颤颤巍巍抱着虚弱的幼弟,在心里默念了一百遍家仇血誓,毅然走下车去。入眼的,是长满苔藓的古旧石梯,阴森的青石排门,一脸刻板的管家姑子,和,她身后不太安分的大红尾巴。对于一个刚经历了家毁人亡的、正处于塑造三观的关键阶段的少女而言,比疯人庵更糟糕的地方是什么?
  • 晚安,金主大人

    晚安,金主大人

    一言不合,她踩了金主的雷区,被一脚踹了。她以为他们的人生从此再无交集,却不想,这才刚刚只是开始……某天,她被金主拦下,“今晚有空?”“没有,你想干什么?”对方轻笑一声,俯身在她耳边沉声道:“你猜?”
  • 至尊召唤:网游之圣霸王座

    至尊召唤:网游之圣霸王座

    这是一段非凡的游戏人生,所有的荣耀,金钱,地位,美女都因《圣霸王座》游戏而起。他独排众议,另辟蹊径,选择召唤法师,以过人的RP,不凡的才智,名声大震,获得卓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荣登圣霸王座,称霸魔,兽,人三族,成为不朽的传奇!
  • 媚祸

    媚祸

    大婚那日,他阴鸷的双眸没有半分情感“本宫的太子妃,若不是聪明伶俐的,一向活不过一年。”森冷的声音潺潺,掩去她眼底的害怕她替姐代嫁入宫,只为查明自己的身世,那个阴霾的太子竟是与传说中的相差甚远他一次次的威胁与折磨让她身心俱伤,她以为他对她并无感情,然而最后的最后,他却毅然决然“若是没有她,我要来江山又有何用。”大殿之上,他凛然而立,款款情深,只为那个冷心清冷的女子……面对他伸向自己的双手,她残忍拒绝,终是将那满腔的爱意化成浓浓的仇恨……
  • 大道一图

    大道一图

    无名小子获得一副破画,只不过那画上画有有众多至上修炼法门而已。《太平经》《上清大洞真经》《正一经》《灵宝经》《黄帝内经》《奇门遁甲》《皇极经世书》《麻衣神相》《果老星宗》《抱朴子》《龙门心法》什么?为什么只能学一部,不能全部都学吗?哦,这样啊!那如果全部学了的话会怎么样啊?啊!会散发王八之气啊!某个地方会闪闪发亮啊!
  • 忆晨

    忆晨

    左忆:他,是我青春记忆当中不可缺少又是我全部青春的角色,他也是让我梦醒人世的角色。------左忆是个超级外向滴孩子,原名左亿其实他爸爸给他取这个名字是坐住亿万说白了他爸就是梦想让他当个富豪。。在他15岁那年改了名字也改变了他的人生。因他谈恋爱被父母转学到了另一个学校后来遇见了让他天翻地覆的一个人-叶晨。
  • 还要

    还要

    姜筱芬是古老而幽静的小城中最美丽的女人。少女时期,由于做演员的姐姐的一场风流韵事,姜筱芬的心里留下了巨大阴影,并且成为她终身的雷区。姐姐风流韵事的结果是一个叫姜老多的男孩的降生。少女姜筱芬在对这个男孩的无比厌恶中与之相伴成长。 成年后的姜筱芬成为了糖果厂的一名工人,情窦初开的她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男人罗新国。在与罗新国的交往中,姐姐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姜筱芬,成为了姜筱芬喷薄情欲的最大障碍。后来与诗人姚丹心和同院男孩格强的交往中,阴影继续,雷区在不断放大,贞洁也成为了永远的心结。这一切的代价是承受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