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33200000006

第6章 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1)

1957年10月4日,苏联的塔斯社发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苏联成功地把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对美国人来说,这条消息的震撼力“不亚于当年的股票市场大崩溃”。在此之前,美国人一直以为自己的国家是科技发明之家,以为美国人在技术才能方面居垄断地位。通过比较,美国人发现,在美国孩子接受进步教育所提倡的“适应生活”的教育时,苏联的学校很早就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教育。这使得当时的国民教育受到了强烈的抨击。美国教育界随即进入了自我反省阶段。为了在科学技术方面迎头赶上苏联,美国教育界在科学与数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以创造性自我表现为核心目标的进步教育被抛到了一边,各级学校中的艺术教育科目受到了生存的挑战。

然而,以维克多·罗恩菲尔德为首的美国艺术教育界却继续举起“创造性的自我表现”这面大旗,为学校艺术教育寻求生存发展的理由,并在某种程度上继续追随了进步主义教育理想和生活调节目标。

罗恩菲尔德(1903—1960)生前一直是美国美育界的权威人士。

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他的著作《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连续再版七次,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有影响的艺术教育方面的教科书。

罗恩菲尔德赞同将美育落实到艺术教育上,但他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并不在于培养审美体验,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要使儿童获得其他课程所不能提供的成长机会,使儿童富有创造力,心智获得健康发展,从而能够创造并适应未知的未来社会。也就是说,罗恩菲尔德为捍卫艺术教育找到了一个充分的理由:艺术“可以先于其它任何科目或学科早早地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

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儿童的成长为重心。他对儿童在艺术上各个成长阶段的划分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相映成趣。罗恩菲尔德尤其赞同皮亚杰的如下观点:儿童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那种认为儿童是因为缺少理性或缺乏教育才成其为儿童的观点是错误的。皮亚杰的观点是,儿童的各个认知发展阶段显示了儿童处理外来信息的不同方式,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在艺术上的发展中有同样的显示功能。

(第一节)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

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皮亚杰根据同化与顺化的建构发展水平将儿童智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基于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皮亚杰断定,认识是儿童与环境之间逐步形成的一种互动的关系。认识主体在认识发展过程中不断重建与客体相应的认识结构,不断对环境做出适应性改变。这种智力适应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同化与顺化是皮亚杰智力适应理论的核心概念。在生物学上,同化是指“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中或已完全形成的结构内”。皮亚杰认为,同化概念不仅适用于有机体,也适用于行为。人的每个行为都是“累进地把新的元素同化于已经构成的结构(先天的如反射或习得的)之中”。认识过程中仅有同化作用是不够的,同化只能说明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却不能说明客体对主体的改造。

因此,要体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就必须有与同化过程相对应的顺化过程。顺化是指在行为的领域内,“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同化和顺化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在认识过程中达到平衡状态,促使主体较为客观地重新建构客体,使客体与主体结构的状态相符。在这里,平衡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过程。同化和顺化每达到一次平衡,认识的结构也随之改变。同化与顺化不断地达到平衡,打破平衡,再达到平衡,认识结构也随之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皮亚杰指出主体的认识结构是一步一步构造出来的,并由此作出结论:“发展的阶段是存在的。”弗洛伊德按照占优势的生理特征为发展阶段作过划分: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皮亚杰认为这种划分并不准确,因为各个阶段的生理特征在前阶段或后阶段也会出现,这就使它们在各阶段的优势有一种任意性。为了明确认识发展阶段的特征,皮亚杰在满足两个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发展四阶段理论。这两个条件是:“(1)它们必须定义为保证着一种固定的和连续性次序;(2)这定义必须估计到递进的构造,从而不致留下完全预成论的印象。”四个阶段即前文所提到的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第一,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从出生到两周岁以前的幼儿期。皮亚杰按照儿童活动的特征,将这一时期分为六个不同的小阶段。

(1)第一阶段大约是在婴儿出生后的一两周内。这时儿童开始练习遗传性反射,如吮吸、注视等。这些反射是以后高级行为的组成部分。它们并非是机械性行为,而是以主动的同化机制为基础。(2)第二阶段大约从出生后1个月到3个月。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以习惯的获得为特征。习惯的获得是通过面与手,视与听,动与听等两种器官活动之间的联系来实现的。皮亚杰虽不能确定这些习惯的形成是一种如条件反射般被动的协调,还是遗传反射的自发性延伸,但他已确定习惯的形成中有新的因素被同化到遗传性反射的结构中。(3)第三阶段大约从3—6个月开始,儿童逐渐从初级的简单习惯向智力发展过渡。这时儿童的活动有了顺化性反应。(4)第四阶段大约是在婴儿的8—10个月间。这一阶段的儿童能把已获得的行动模式当做感知运动的概念去了解所遇到的新事物。儿童还通过实践扩大着自己活动的范围。主客体的联系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直接,手段与目的发生了分化,这标志着真正的智慧开始发生了。(5)第五阶段大约开始于1岁。这时儿童的动作模式增加并富有变化性,他对外界事物也容易产生极大的兴趣,于是顺化性反应不再像过去那样消极,而是增加了主动性。(6)第六阶段大约是在一岁半的时候。这时儿童能通过模式的联合与创造,用新的手段方法来解决所碰到的新问题,标志着感知运动智慧已发展到了最完满的水平。

第二,前运算阶段。高级的智慧都是在感知运动智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发展并不是一种直接的继续,而是要经历结构上无数次的调节改造。前运算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

(1)前概念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从一岁半到4岁之间。儿童开始运用象征符号的关系,可凭能指对所指的客观事物加以象征化,由此,初步的思维得以产生。

这时儿童的思维既要依靠象征符号的创造,也要依赖语言符号的发现。

儿童要把客观事物同化于主体行动的话,所用的语词会很多,多于他掌握的语词量,因此就会需要用想像性或象征性游戏表现出来。儿童把最初学到的语言符号附加在一些观念上而形成的概念就叫前概念。这时的儿童还不能区分一般性与个别性,不能作合乎逻辑的推理。(2)直觉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大约在4岁到7岁之间,是前运算思维向运算思维转化的过渡阶段。它一方面仍带有前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又已萌发出后一阶段的部分特征。直觉是客观对象的知觉与内化的动作格式的直接联系,其结果表现在思想集中于一定的形象上。在直觉思维中,依然存在着知觉活动的某些迹象,但它已开始了从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的过渡。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类、系列、空间、时间等观念的表现依然处在缺乏守恒性的原始状态中。也就是说,“直觉思维依然缺乏同化现实于思想格式和顺化思想格式于客观现实之间的平衡”。但直觉思维达到最高水平后,在对现实轮廓的模写中具有“明晰的分节化”,能显现出一些迂回与逆转的可能性和脱离自我中心的趋势,这就为向运算思维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第三,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是在七八岁到十一二岁。皮亚杰用自我调节来说明感知运动的智慧和运算阶段以前的思维,用群集概念来说明运算阶段的开始。群集产生的标志是整体的守恒的出现。整体的守恒的形成并非是主体归纳来的,“而是在主体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种确实感”。儿童这一阶段的思维转化中,包括“逆转性,补偿关系的组合,同一性等等特性”。这些特性相互依存,“结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此阶段以前的思维中,往往会表现出“自我中心地同化于主体,或表面现象地顺化于客体”,而群集却使儿童的思想不再集中于客体的特殊状态上,能够尽可能用迂回的方式对待外界变化,并能利用交互观点的系统去协调个别观点。因此,群集第一次实现了“同化客体于主体动作格式和顺化主体格式于客体变化之间的平衡”。具体说来,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做出类和系列的逻辑的运算,也建立起数的系统。皮亚杰将这些运算称之为逻辑—数学运算,它们只是儿童基本群集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儿童已能做出构造空间、时间和实物系统的空—时运算。皮亚杰指出,在儿童的具体运算中,并不是一切运算都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仍有一些观念和推理受到直觉的干扰。

第四,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从十一二岁开始,包括少年期,甚至成人期。在十一二岁后,少年开始具有反省思维。他们能依据一些与现实或主体信念无关的假定进行演绎推理。形式推理与具体思维在运算内容上是一样的,依然是关于分类、系列、枚举、测量时空位置、位移等问题,但双方的性质有了不同。形式推理凭借命题来进行推理,而不是像在具体运算阶段那样,仅靠当前行为或现实进行推理。形式思维就是通过反省具体运算而构成的。在这一阶段,随着与他人和社会的相互影响,同化和顺化跟以前诸阶段一样再次经历分化的过程。

“主体不断地把他人的观点、社会的信息同化到自己的思想中,又根据在活动中的成效调整自己的认识结构,使之符合他人的思想。”形式思维与现实的协调也使青年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状态。当青年能认识到反省思考是预测和解释经验的时候,同化和顺化就再次获得了平衡状态。

(第二节)艺术对教育的重要性

一、艺术活动的意义

当今社会,人人都要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孩子们必须在学校里度过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否,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的教育制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只需看一下人类的物质成就就清楚了。然而,正如罗恩菲尔德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教育制度只是培养人不断制造与消费,并没有真正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当代教育最重视的是对信息的汲取。学生的考试成绩,升留级,甚至是否有资格继续接受教育都要看学生能否记忆与掌握某些信息。只要学生在某一时刻将记忆中的信息正确地背诵默写到试卷上,那么他就可以毕业走向社会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当代教育体制与这个目标之间距离太6。仅仅发展学生记忆信息的能力并不能培养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所有思维能力,而且还不利于培养学生诸如善于提问、积极求答、创新地思考与建构等素质。

不可否认,在当代的教育体制下,人类在某些领域尤其是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人类在情感与精神价值领域却出现了偏离。个人真正需要的价值体系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虚假的价值。马尔库塞也同样指出过,当代社会将虚假的物质需求强加于人,使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需求。马尔库塞批判的矛头重点指向整个社会制度,罗恩菲尔德认为应受批判的是当今的教育体制。他认定艺术教育是治疗时弊的良药,大力提倡将艺术教育当做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当然,他也认识到:“仅靠在公立学校里开展创造性艺术教育项目并不能拯救全人类,但是这样做的价值在于能树立一种新形象,一种新哲学,进而发展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罗恩菲尔德希望艺术教育能使当代的教育体系更平衡些,能培养出完整意义上的人,将人潜在的创造力完全释放出来。

艺术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之一。无论是最原始的社会,还是最高级复的社会,都通过艺术来表现自己。更重要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艺术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感情。艺术还是儿童学习的工具,并在儿童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儿童通过描、画或构建过程把经验中的各种不同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制作成一个意义丰富的新整体。儿童在选择、解释、改造这些因素的过程中,所能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件绘画或雕塑,还有他的所想、所感与所见。

对儿童与成人来说,艺术的涵义是不同的。成人眼中的艺术往往与美学领域和外在美相关联。对儿童来说,艺术首先是一种表现方式,也就是说,儿童将艺术看做是表达思想与感情的“语言”。随着儿童的成长,他的表达方式也会随之改变。因此,罗恩菲尔德继承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极力主张儿童的艺术表现不应受到任何外来的干涉。成人的干涉包括艺术教师的热情指导往往会阻碍孩子用艺术真实地表达自己。儿童8意无所顾忌地运用他内心的创造性冲动,并对自己的艺术表现充满自信。儿童在艺术上的成长不能以成人的美的标准来衡量。一直以来,艺术与审美相关联的概念大大限制了艺术全部意义的展开。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另辟蹊径,坚持艺术作品的审美品质要从属于创造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的思想、情感、知觉与对环境的反应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二、艺术对学习之基础作用——感觉的培养

同类推荐
  • 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本书从分析新时代知识经济的轮廓特征入手,重点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对策等。
  •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奖者佳作A卷

    飞扬: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奖者佳作A卷

    《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奖者佳作A卷》所收录的均为第十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者的经典佳作,这些作品,字字珠玑,篇篇经典,有的空灵隽秀、质朴绵长,有的立意高远、针砭时弊,有的纵横恣肆、文采飞扬,让学生很容易就能汲取优秀作文精华,从而快速成长。通过新概念获奖者作品的学习,让学生从思想老套、素材陈旧、主题落后中成功脱颖而出。从而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于参加中考及高考的考生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作文“圣经”。对于喜爱青春文学的青少年读者,本书也是不错的青春文学阅读经典。
  • 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

    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自古至今中外教育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及内容,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制度的优缺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 袁宝华文集第九卷:永远的怀念

    袁宝华文集第九卷:永远的怀念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本书总结了传统的国际新闻报道体裁在网络中的运用,重点阐述了Web2.0时代博客、微博客、播客和维客在国际新闻传播中所作的贡献,网络中这些新的传播手段带来了国际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化、报道领域的拓展以及报道速度上的革命。从人的角度出发,《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指出了目前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国外网络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化经验,以资借鉴。由于国际新闻报道一直面临解释的困境,所以追求沟通与理解成为其基本的追求,《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提出,无论是对现存问题进行批判还是对美好未来进行规划,都应该坚持一种入学的立场。
热门推荐
  • 陪嫁山庄

    陪嫁山庄

    男主人公龙榔出身名门,是一位才华卓绝的诗人,他英俊不凡,庄重和善。他的未婚妻花渡则是一位孤高好胜,情绪不稳,经常在转眼之间,便由笑靥如花变得怒气冲天的大小姐。就在他们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某一天,一场意外将他们的生活彻底打乱了。高天珠是一位在校女大学生,她聪明多才,娇美可爱。她和龙榔一见钟情,二人初次见面,对彼此的感觉却像是已经熟悉了一辈子。那种锥心的疼痛和相思,纠结缠绕着,再也理不开,剪不断了。这种钟情和吸引,似乎源于某种“前世因缘”。高天珠的清丽脱俗和她哥哥高天宝的恶劣同样深入人心。由于高天宝过分嗜赌,经常使家里陷入窘迫。
  • 五世情劫

    五世情劫

    谢南遇:每一次,我都以为这是最后一世。相遇,相知,我明知不能相守,却仍是无法控制我的情。我的情,能渡你生,却是我的劫。你是我的下属,我的学生,你是路边的遗孤,是魔教的圣女。我一路成长,用尽手段扶摇直上,我一定要比你强,因为我要保护你。云水墨:我好像见过你,可是我不记得你。我不知道我负了你多少次,我又欠你几条命。我重新回到这世上,带着我的使命:爱你。
  • 六道书生

    六道书生

    令人微风丧胆的幻盗凌云天却因为意外被一只神秘的毛笔带到了一个被六道所争夺的大陆。弑遍天下,不过匹夫之勇。戎马一生,也只兔死狗烹。若数天下英雄,只不过屈指。真的英雄儿郎,要的是凌于九天之上。是达到一个无人能及得到高度。
  • 在梦中还是在现实

    在梦中还是在现实

    主人公梦雪是一个善良的女孩普通小白领,会吹长笛喜欢看书,生性善良。一次车祸改变了她的命运。幸运的是因及时送进医院保住了性命但她忘记了所有的事情。而事故发生的有些离奇。淋云是梦想公司总经理,在相处的过程当中他们彼此相爱了。但莫愁是淋云未婚妻。在莫愁的眼中梦雪是第三者。她要捍卫自己的爱情..。她的好朋友淋娜娜一直在背后支持她,梦雪和淋云闯过一道道难关..。梦雪和莫愁的身世在不断地揭晓..谁是最后的赢家?
  • 运营身价

    运营身价

    “运营身价”更多的时候是贬义词,但在求职或寻求合作伙伴的时候,适当抬高自己的身价是你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 半天云

    半天云

    一群打工在外的父母;一群坚守乡村的老人;一伙爸爸妈妈不在家的孩子。当这些人出现在这本书里时,会有怎样纠结感人的故事、怎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半天云彩,能否承载起留守儿童对远方父母的满心思念?
  • 神武纪元

    神武纪元

    神武大陆,蛮荒四起地球武警纪昊辰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意外穿越,成为一个部落的少主,虽然身份显赫却被人囚禁,失去自由之身。一次意外中,姜离偶然获得先祖传承,从此开启天脉,一路高歌猛进。“凡是挡我者,杀!”
  • The Secret of the Night

    The Secret of the Nigh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世女佣兵:笑看天下

    绝世女佣兵:笑看天下

    凌薇雪倩,东云国凌薇世家直系血脉,与上面六位哥哥同样鼎鼎有名,却是因为“废物七公子”这个响亮的称号。因为有着废物的著称,所以走到哪里都受到众人的唾弃,却偏偏让东云国有名的七殿下一眼就挑中,从此成为七王府最高地位的护卫。他用自己的实力在这片大陆上站稳脚步,从此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只是到最后当所有人知道原来那个惊世天下的人是‘她’后全是唏嘘不已。东方倾城说:爱上一个人不需要多久,只要一眼便定终生。
  • 论教师成长

    论教师成长

    本书针对西湖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致力于探索促进区域教师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同时,制度的执行措施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颇具特色,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