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30300000005

第5章 学术思维的品格、模式和习惯(5)

“实在”的意思很明白,其实,这正是为人和做学问的根本。一是做学问的态度要诚恳,二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人无诚信则不立,当腐败现象开始侵蚀学术机体并产生种种令人痛心的教训时,讲求诚信的学术观念和道德,就越来越值得强调。孔子没有什么“学术专著”,一本薄薄的《论语》,还是他的学生们回忆整理的“语录”。然而,仅仅一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足够世世代代的学问家和教书人领悟一生、实践一生。学术成就的高低,绝不是按字数的多少、著作的厚薄来衡量的;那种一个星期之内可以赶写数篇论文、迅速积累评定职称“资本”的做法,同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实在隔得过于遥远。至于剽窃抄袭,更是值不得费时指驳的恶习。

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一种貌似学术的畸形现象:从外国人的书里抽出几个概念,胡乱组合、渲染,穿凿附会地编造出貌似新颖的所谓“学术专论”,这种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的现象,被学术界斥为“伪学术”,这种风气需要学术爱好者倍加警惕。

说到坚韧不拔这个词,人们思维的屏幕上一定闪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形象。其实,学术思维的特征和卓有成就的学术工作者的形象,同红军长征的情形是非常相像的。古代的读书人要经历“十年寒窗”,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给自己的座右铭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鲁迅全集》中数千万字的小说、杂文和学术著作,是在他30多年每一个“风雨如磐”的深更半夜里“挤”出来的......应当说,在繁荣昌盛的社会环境里做学问条件好多了,但好的条件也常会变成不利的因素。因为,爱过舒坦日子的人,很少愿意再下功夫去“苦学问”;再说,在可以花钱买文凭、叫秘书代笔写论文以换取学位和职称的环境中,把功夫下在学术事业上的人,难免也会出现犹豫、动摇的现象。但是,每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每一位学术爱好者和学术工作者都必须深信:未来社会一定是科学、民主与正义主宰的社会,只有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换取的货真价实的学术收获,才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杠杆,才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有价凭证”。所以,不管现实生活中遇到何种阻力与困难,都不能削弱我们为学术事业而奋发图强的坚韧意志。

三、学术思维习惯的养成

学术思维习惯的养成是要下苦功夫的,是要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的。除了要在谦虚、专注、实在、坚韧四个方面下功夫长期磨炼之外,还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注重学术习惯的自我养成:

(一)要自觉养成“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研究一行精通一行”的习惯

学用结合,供需对接,立足本职工作成才,这是将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的学问之道。但人们选择专业、职业和学术的方向时,常常有这样那样的顾忌、困惑、短视和盲目。单说高考和考研的专业选择,就有许多贻误前途的盲目行为:听说银行奖金高就一窝蜂地选择金融学,毕业后却要面对银行商业化大幅度裁员的现实;看到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一时不好分,就随意放弃自己本来喜欢的这个专业,忽略了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未来社会是法制化社会的必然趋势;明明喜爱哲学,却觉得它无用(没有实利),全然不领悟理论思维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等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事实上,选择什么都避不开“有利亦有弊”的二律背反,关键的问题是要能“趋利避害”,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其实,确立专业学习和研究方向的根本要求,是应当尽量符合自我爱好和自我发展的要求。从事任何专业的学习和研究,都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事实上,社会需求总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你的努力要力求达到这种高标准和高层次的需求。13亿人口的大国,就业竞争肯定会越来越激烈,但只要你的专业知识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你就会是竞争中的胜利者。这种竞争的态势和取向,正好证明着学术的重要,因为任何专业人才向高层次、高标准努力和提升的过程中,人人都要借助于学术思维的帮助,人人都必须受益于良好的学术思维习惯。这也是学术思维优秀习惯,在人才学上的客观价值所在。

(二)要自觉养成从“问题”出发的良好习惯

时下有两个很时髦、很热门的词汇,一是“素质”,二是“创新”。可惜,越炒得沸沸扬扬,却越显得枯燥无味。其实,归根到底,“素质”和“创新”就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不出问题存在的原因,认不清问题的本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身体力行、实实在在地下功夫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一味妄谈“素质”和“创新”,那是毫无价值的。

研究学问,必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正是学术生命的实质所在。培根对自己从事学术工作的目的直言不讳:“我写书不是为了消度空闲时间和供人娱乐消遣”,“我所关心的是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这是我愿意借助正确和健全的理智思考来加以改进的。”毛泽东同志则把做学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精辟地概括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严格按照这一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来反复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术思维习惯,对每个学术爱好者来说,都是可以受益终身的。

要养成“从问题出发”的良好学术思维习惯,就要坚持“带着问题学习和研究”的思想方法。问题要选好,要密切结合社会现实改革的实际需求;问题要选准,确保其按照科学方法可以得出预期的目标。还需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以积极的心态介入有价值的争论和探讨,在学术争鸣中锻炼自己的睿智,学习别人的长处,集中大家的经验,以求得科学的共识,实实在在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自觉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

学术研究是从基本事实开始的认真、细致的工作,要充分尊重事实,要从事实表面形态和复杂关系中去伪存真,抓住事实的本质,这是学术研究者最基本的态度和功夫。

鸭嘴兽是一种靠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但其喂养幼雏却又靠哺乳的方法,这就给动物分类带来了特殊的复杂性。恩格斯青年时代曾经认为卵生的鸭嘴兽不是哺乳动物,但随着自己的深入了解,他觉得自己过去对事实的判断是“愚蠢之见”,并常常以此劝戒朋友要谨慎思索,尊重事实,“不要做我事后不得不请求鸭嘴兽原谅的那种事情”。

对别人学术工作的方法、结论要尊重,一知半解就妄加评论,不弄清含义就盲目引用,都是很容易犯错误的。例如,人们很喜欢引用阿基米德的那句关于“方法和结论”的至理名言:“给我一个可依靠的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尊重事实的人都明白,科学家这句话的限定是十分严格的:一要有“可依靠的支点”,二是“可以撬动”(那怕只撬动一点点)。在这里,方法和结论(或者“条件和结果”)都有可靠的事实依据。每个认真的人都明白,阿基米德这句话的本质在于强调“可依靠的支点”在力学原理中的重要作用。(须知:这个“可依靠的支点”上哪里去找呀?)但有的人却把这句话望文生义、大而化之地改为“给我一个杠杆,我就能把地球翻转过来!”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给你“一个杠杆”,但你真的“能把地球翻转过来”吗?如此一个不在意的小小改动,却完全背离了科学的事实,把真理推进谬误的泥沼。

强调对事实的尊重,还包含对历史事实(抑或“事实的历史真像和历史价值”)的尊重,因为对历史事实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忽略和轻视,都可能产生背离学术思维规律的错误。一位历史学家写了一篇《谈读书》的论文,其中除论述“刻苦读书的意义和方法”之外,还强调要注重实践,不要盲目相信书本中的一切内容,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作者引用古人的一句话来为自己佐证,却冷不防将自己推到了自相矛盾的悖论境地。作者引用的那句古语就是孟子的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识渊博的作者竟没有仔细地想一想:要是“无书”,你还怎么“谈读书”呢?再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也还要保留下医书和农书,我们怎么可以说“不如无书”呢?这是忙中出错,“大意失荆州”。用哲学中的话讲,就叫做“一种矛盾掩盖了另一种矛盾”。其实,问题就出在引用古文的一个小小的错误上,保留历史风貌的准确引文应当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原话中的“《书》”专指的是《尚书》,《尚书》中对“武王伐纣”这场正义战争的记述,有偏离事实的倾向,用“血流漂杵”一词夸大了战争的残酷性。孟子觉得《尚书》中的这句话不可信,因此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谈读书》一文的作者,没有仔细想清楚孟子原话的特指事件,因此,在引证时少用了一个小小的书名号,最终造成了对作者立论的无可挽回的损失。平心而论,只要略为细致一点,这样的失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思考与练习

认真阅读季羡林先生《关于当前学风的一些看法》,联系实际讨论问题:怎样锻炼学术思维品格?怎样养成良好的学术思维习惯?并针对其中的一个问题,分组总结和交流。

对于当前学风的一些看法

季羡林

什么叫“学风”?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根据我个人的语感,指学术界的风气的占大多数。

那么,我们当前学术界的风气怎样呢?我们大家都常常听到一些怨声:风气不好。其表现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草率从事,好寻捷径。古人说:“十年磨一剑”,范老(文澜)说:“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些至理名言,现在有一些人不遵守了。其下焉者则抄袭剽窃,明目张胆,不知天下尚有“羞耻”二字。

这些都是令人忧虑的现象,我自己也在忧虑。但是,我认为,更令人忧虑的还不在这里,而在不学。有学才能成学风,学风的好坏且不去论。不学则连“风”都没有。

环观我们当前的大学和学术界,一出大学的门,或者已经出了大学的门而在学术界有了一个席位的人中,下海者有之,出洋者有之,当官者有之,这是平常而合理的现象。下海和当官,都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留在学术界或教育界;如果中国十二亿人都成为学者,我们将无饭可吃,无房可住。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可是,话又说了回来,那些决心或者半决心留在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学士们、硕士们和博士们,总应该“学”了吧,总应该读书了吧。然而,据我的观察,殊不尽然。我无法计算出一个百分比来,至少有一部分是不学的。在他们身上是不存在学风问题的。风是有的,东、西、南、北风都有,只是没有学风。有些教外语的教员,外语水平是极能令人满意的。但是,除此以外,却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家。这样的人,在德国只能终身是外语教员,与副教授和教授无缘。

在我们国内,有一极小部分“学者”,头顶高级职称,却是述而不作,一篇像样的论文也不写。至于与他有关的专著和论文则视若路人,有关的中外学术杂志则更是陌生。

我所忧虑的正是这种不学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个新世纪和一个新千纪就要来到我们眼前的关键时刻——用一句旧话来说,也许可以称之为“危急存亡之秋”——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爆炸”,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日千里地在向前飞奔。稍一疏忽,立即落伍。有一些本来应该学的学者,却把枕头垫得高高地酣睡。“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诸葛亮知道,这些人并不知道。看了这种现象,我有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感觉,难说我是杞人忧天吧?

(原载1998年1月15日《文学报》1998年第3期《新华文摘》转载)

同类推荐
  • 关注成长:漫谈青少年教育

    关注成长:漫谈青少年教育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次形式多样的叛逆行为。每一次叛逆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挑战,而在挑战中才能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培养教育孩子是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
  • 高老头(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高老头(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白话聊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

    白话聊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奋斗起点

    奋斗起点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 广告策划与品牌管理

    广告策划与品牌管理

    本书包含认知广告、设计广告战略、分析消费者广告心理、广告创意策划、创造广告文案、广告媒体选择与投放、广告预算与效果评估、品牌管理等十个任务。
热门推荐
  • 爱情备忘簿

    爱情备忘簿

    爱一个人就应该毫无杂质。这是骄纵任性的苏小绿一直秉承的爱情信条。然而,在沈安年第一次开口与苏小绿协商时,一直被苏小绿奉为信仰的爱情便在眼前坍塌掉。一场生死浩劫,却挽回了苏小绿一直压在心底的爱情。一边是带给自己巨大压力的初恋情人,一边是关心善待自己的成熟男人,苏小绿最后选择了谁?是一路怀揣对爱情的信仰艰难走下去,还是最后回到俗世烟火的安稳里?这是一本关于女孩子在成年之后面对现实学会接受生活的情感成长书。无论你错过一个很好的人,还是遭遇一个很糟的人,没有什么比爱自己让自己完满起来更重要。
  • 我爱你:从没变过

    我爱你:从没变过

    “依然去哪了?”宇飞转头问希俊浩。而希俊浩也只是一脸茫然。“刚才还在这呢,怎么我才出去就不见了呢。”希俊浩也很着急。“快,快给雨哲打电话。看看是怎么回事。”宇飞焦急的说。“什么,依然不见了?”雨哲听到这个消息后简直是不能形容现在的感觉了。一下子觉得内心的希望没有了。心灵的寄托除了在若雅那里的,剩下的就全都在依然这里了。“李杰,你快去派人给我调医院的监控录相去,看看依然是不是出去了?如果是,就给我找。”雨哲第一次这么着急,只不是公司出了点问题急着等他回来处理,这才是多长时间的事啊,竟然会是这个结果。“宇飞,怎么样?依然有没有回来?”雨哲跑到医院看见宇飞便拉着他问。
  • 在星之彼岸守护你

    在星之彼岸守护你

    天蝎的守护星——冥王星被无情地踢出了行星的行列,一夜之间,一个叫林晓轩的天蝎女孩的命运轮盘重新转动,厄运接踵而至,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失去了守护星,等待她的是灾难,抑或是幸福?浩淼宇宙中,哪一颗才是自己的守护星?漫漫人生路,谁又是谁的那一颗守护星?
  • 楠有乔木

    楠有乔木

    起初,南乔以为自己的爱情就像太阳东升西落那般天经地义,水到渠成。她那么感谢老天在她的生命中安放了一个他。自此形影不离,安然一生。后来,她才知道原来不是这样的。她的爱情炙热却不灼人。有那么一个人,在她还不知道他的时候,便已将她悄然装入心里,百般谋划,步步为营。终于,得偿所愿。
  • L.O.V.E.经营

    L.O.V.E.经营

    人生在某一瞬间留着天真烂漫的金发,某一瞬间又留着成熟的黑发。某一瞬间不由自主地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六个月来吃了一顿像样的好饭,夜里感激得睡不着觉,某一瞬间又成为有超高人气的实力人物。越是吃力,越是困难,越是悲伤,越是一无所有时,我们越是期待像过山车向上冲的那个时刻。
  • 听风起,花落泪成殇

    听风起,花落泪成殇

    七岁那年盛夏,尹煦辰的离开告诉顾安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十六岁那年盛夏,尹煦辰的归来,顾安然的却早已爱上了莫繁星。“顾安然,我可以帮你做任何事,但是,你给他买的生日礼物,可不可以不要我帮?”——尹煦辰“对不起,安然,我其实喜欢的一直都是萧颖。”——莫繁星“顾安然,你就是一个白痴,到底谁最爱你,谁在伤害你,你从不曾理会,你只在意你想要的。”——苏璃十七岁,莫繁星和萧颖一起出国,她不顾一切的追去机场,却不曾想过,就因为一个已知答案的答案而失去了自己这一辈子最爱的,也伤害了最深的人。听风起,花落,我们都不要诉离殇,可好?
  • 蛮王传说

    蛮王传说

    都市宅男穿越异世,带领蛮族崛起!一匹低阶蛮狼,一把犀利菜刀……他的故事从此开始……
  • 练琴:重回音乐

    练琴:重回音乐

    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古典吉他演奏者的亲身经历:他从小心怀音乐梦想,在十数年如一日刻苦练琴并体尝演出的成功与失败后,认识到自身的种种局限,忍痛放弃音乐事业,经历多年远离音乐的生活后又重新回归音乐。作者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蒙太奇写作手法,再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艺生涯,并以“练琴”二字为核心,贯穿起今日重拾吉他后对练习、表演、乐器、音乐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库尔茨作为人文学者的渊博睿智与他的音乐专业知识及体验在书中交相辉映。本书是献给吉他这门既普及又寂寞的音乐艺术的倾心之作,是关于练琴者及其挚爱乐器的动人故事,引发了无数职业音乐人和爱乐者的共鸣。
  • 芝岩秀禅师语录

    芝岩秀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女冠子

    女冠子

    他,是清平山下闲看落花,细听流水的胸口暖玉。琴瑟相御,莫不静好。他,是睥睨天下的一方君主,万箭丛中,孤身进城。只为换她一世平安。他,是逍遥宫中最妖孽的尊主,邪魅多情,身份重重……江山如画,岁月如烟,这天下将会是谁主沉浮?这芳心又将花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