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30300000027

第27章 学术论证的逻辑和技巧(2)

论题与论证的不一致,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那就是形式逻辑所说的“转移论题”。在常见的论争性质的论作中,最容易产生这种逻辑错误。科学史上十分著名的“牛津大辩论”中,就有一个“转移论题”的典型例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以科学的理论动摇了宗教的神权论,牛津主教威尔伯福斯(WiLberforce)扬言要“打倒进化论”,作了一次疯狂的演说,他如此阐述自己的观点:“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一切生物都起源于某种原始的菌类,那么我们人类与蘑菇就有血统关系了。那所有的萝卜品种都可以变成人。这是可信的吗?”他还刻薄地质问进化论的拥护者赫胥黎:“你是相信猴子为人类祖先的??那么请问你,你自己是由你的祖父、还是从你的祖母的猴群中变来的?”很明显,威尔伯福斯主教对进化论一无所知,把生物界几千万年的发展进化,看得同魔术师手中的变戏法一样了。这种以无知来任意转移论题的做法,不过是一种耍赖式的、垂死的诡辩罢了。

对于善意的论者来说,转移论题通常是由于某些类似的概念发生模糊或错觉所造成的。一位大学生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拟了这样一个论题:《对文艺阶级性特质的再分析》,文章这样论述道:

任何事物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文艺的阶级性特质也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有的文艺作品固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比如《国际歌》),但是,许多山水画一类的艺术作品,什么人见了都觉得赏心悦目,这样的作品显然就是没有阶级性的。

这段论证主要的逻辑错误,就是转移了论题。首先,它把作为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一分为二”,运用来对同类事物进行机械划分,这是对“一分为二”作了望文生义的曲解;第二,它把“文艺”这一论述对象转移为“艺术作品”,继而又转移为歌曲(音乐作品)和山水画(美术作品),用山水画的美感作用这一基本特征,来否定文艺具有阶级性特质这个一般事实。这样的论证,当然不可能产生逻辑力量。

无论随意缩小概念的外延,还是随意扩大概念的外延,都会产生“以偏概全”的毛病。又如,一篇《关于扶贫资金流向的调查和质疑》的论文习作,根据较为具体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扶贫资金使用中出现的“贫而不扶、扶而不贫”现象。应当说,这是很有价值的。如果将写作过程实事求是地引向深入,具体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论文就会更有价值。但作者并没有这样写,而是匆匆收束,提出这样的结论——“再这样‘扶’下去,扶贫资金不是都装进腐败分子进行个人交易的钱袋里去了吗!”全面地看问题,我国政府扶贫工作的成就是世界公认的事实。当然,“扶而不贫”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的。但是,如果将这种个别现象随便放大,得出以上的结论,则又走到了违背事实的极端,使立论走向谬误。

保持论证和论题的同一性,要求人们在确切地把握论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同时,在整个论证过程中,必须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论证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判断必须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和转换。

四、必须保证前提和结论的真实性

逻辑推论中的前提,在论证行文中被称为论据。保证前提和结论的真实,就是要求我们所采用的论据要实在,不能有半点虚假;论点和结论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论据之上。这个道理似乎很容易理解,但是,作为学术论文的立论依据,它同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具有自身的多种侧面。立论者如果不准确地把握论据的各个侧面,在使用过程中找准论据的“着力点”,常常有可能得到事与愿违的立论效果。

不少写作教科书在论述“选材”的“典型性”时,经常沿用一个著名的写作实例,这个实例就是夏衍先生《野草》中的—段话:

人们头盖骨结合的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与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很明显,夏衍先生想用这个实际例子来说明“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并进而证明“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可是,让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例子最基本的内涵,是在于表现种子力量的“大”么?显然不是。这个例子的本来意义,在于表现人们对种子萌发时所产生的特殊力量的“妙用”。稍有力学常识的人都明白,一般常见的机械力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人的头盖骨分开来,只是难于“完整地分开”。这是由于机械力的方向是单一的,机械力的释放形式又是突发性的,它们很容易破坏头盖骨各个部分的“完整性”。而装满头盖骨的种子,萌发膨胀的力由内向外成放射状,并且是逐渐增大的,再加上均匀的受力分布,自然可以将头盖骨“完整地分开”了。显然,这个例子的“着力点”不在于说明力量的“大”与“小”,而在于说明如何对受力作用进行巧妙应用。因此,它无法确立作者文章中所要证明的“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这一观点。尽管前提是真实的,却得不出作者需要证实的结论。这种逻辑错误,一般来自作者的疏忽,即没有准确地把握好立论依据的本质特性,论据的“着力点”没有找准。一般说来,运用自然现象和规律来证明社会道理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自然知识和科学规律的本质属性。只有这样,作为论证材料的“着力点”,才能准确无误地选择和把握清楚。

前提与结论相违背的另一种情形,是随意编造前提。作为立论的前提,一定要有充分可靠的根据,经得住推敲,绝不能为一时立论的需要而凭空编造。宋代的诗歌品评家洪迈在谈论王安石七言绝句《船泊瓜洲》时,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选用过程作了种种附会:作者最初用的是“到”字,觉得不好而改为“过”字;后来又改为“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以此作为荆公善于炼句用字的证据。此后的诗歌品评、写作技巧之类的文章和著作,一谈到修改,谈到炼字命意,总喜欢引用洪迈的这段话作为论据,以为“绿”字的动词用法为王安石所独创,借此证明文章修改过程中苦心炼字炼句的必要性。当代学术大师钱钟书先生对此提出过精辟的见解。钱先生的《宋诗选注》,在列举了洪迈的说法之后如此分析道——

但是,“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日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

王安石的学力深厚,是历代学人所公认的事实,况且,他还有过数次编选唐诗的经历,不可能连唐人的上述诗句也没读过。可见,洪迈《容斋续笔》中的话,不过是为了品评的需要凭着猜想编造出来的。值得指出的是,此类情形在前人对诗文的品评和注疏中随处可见,例如历代对《诗经·关雎》的注释,就极尽笔墨歪曲原作的爱情主题,将其附会为一首“周公求贤”的说教诗。现代人如果对这一类以封建卫道观念诠释文学的方式缺乏警惕,随意引经据典,将这些被曲解的内容用到学术论证中,就难免产生出一些貌似严谨的学术笑话。

分论点与结论不协调,是前提同结论相违背的又一种表现。相对于结论说来,服务于结论的分论点实际也是一种前提。作为前提的每一个分论点与推论所得的最终结论一旦发生抵触,就说明二者必有一方不真实。例如,《美的历程》中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的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可是,在为这个观点提供论据时,作者又提出了这样一个分论点:“在(道家)这些似乎神秘的说法中,却比儒家以及其他任何派别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因为“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的创造非认识的规律”,“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审美规律”。依照这个前提,道家就突破了作为儒家的“补充”的地位,占据了中国美学发展史上起主导作用的地位。如果我们承认这一前提是真实的,那么把“儒学”当作是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学派这一主要观点,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严格地讲,这个矛盾的根源并不是来自作者思维过程的缺失。这个矛盾的存在,正好暴露了我们对传统文化遗产历来存在的认识偏颇:多年来人们一直未能对思想史和艺术史作出确切的理论界定,而是用所谓“文史不分家”、“政史合一”、“文学的政教色彩”之类的语言,来描述前人的文化遗产,对其未作科学的划分和周密系统的研究。因而,也就未能把在中国思想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儒学”,和在艺术创作方法史上起主导作用的道家美学精神,放在各自的领域里进行客观评价。所以,在立论中发生了以上冲突就成了无法避免的问题。

以上的三个实例,第一个是前提与结论不对号,互相脱离,由于材料运用没有找准着力点,得出了不真实的结论;第二个例子结论真实(即写作应当注重遣词造句),前提却是虚假的;第三个例子的前提(分论点)是真实的,结论却并不真实。可见,在学术论证中要确保前提和结论的真实,是一件颇费功夫的事,不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是很容易出差错的。名家尚且如此,一般的人就更要重视了。

只有熟练、清晰地掌握学术论证的逻辑方法,才能使我们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不断提高辨别能力,使我们能比较直接地寻求到最切合立论需要的前提材料,为自己的论文写作,设计出最切合论题要求的逻辑结构。

安排论证逻辑结构的技巧

一、安排论证逻辑结构的一般规律

毛泽东同志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讲求作品的结构,是人类文化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物体图像的比例分割、事物关系的有序性,构成了艺术哲学的核心内容。苏轼在谈到自己文章运笔的体验时认为,写作应当“随物赋形”,“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其意思就是说,文章的结构(形)应随着表现对象(物)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就需要寻求最适当的表现方式,才能使文章自然和谐,构成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结构。苏轼的说法,也许过于诗化,不好确切把握;刘勰的概说,就十分富于理性,更切合学术论文结构安排了。刘勰认为,文章结构的实际内容和基本目的在于:“总文理,统首尾,定于夺,合涯际,弥沦一篇,使杂而不越(乱)者也。”(《文心雕龙·附会》)在这段话里,刘勰把文章结构的目的概括为:统率文章的逻辑联系,连接首尾段落,决定材料的取与舍,严密各段落间承接转换,使全篇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使内容丰富而又显得不散乱。刘勰的文章结构理论,体现了很高的逻辑思维水平和杰出的理性概括特征。

抽象的写作理论,多少都有点过于简单或过于神秘的色彩。因此,当我们面对写作的实际操作时,总要借助文章高手的经验之谈,帮助我们认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来组织一般学术论文的逻辑结构——

应该按照你研究的过程来引导读者的思路,你怎么研究的,就怎么写,从头讲起,引导读者逐渐深入,逐渐到你的结论上来。

......写科学论文,一般的地方要很扼要的讲。相反,在你发明的地方,在你如何得出结论的地方,要讲得很详细,要讲透。不详细,就不能深入,没有价值,也说服不了人家。

(王力:《谈谈写论文》)

王力教授的这个办法,不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而且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通过学术论文发表新的成果,不容易被别人接受,所以,学术论文写作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能够说服读者接受作者的学术观点。不讲透彻,不写深入,势必难以表现论文的价值;而写透、写深的学术论文,总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般的读者读起来不免要费力气。因此,作者必须主动地“按照你研究的过程来引导读者的思路”,这是最切合认识规律的论证方法的选择,因为这种选择易于发挥学术论文循循善诱的思维特性。据此,作者“研究的过程”体现在论文之中,就成了论文(亦即“结论”)的思考和推论过程。同本节的标题挂起钩来,这种过程便是“论证的逻辑结构”了。

由此看来,我们在讨论“安排论证逻辑结构的技巧”这问题时,首先就必须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思考方式。日本学者庄司和晃把这种思考方式,精辟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绪的思考”,在这个阶段中,研究者主要是凭借经验和直觉来思考,这一阶段的思考在于发现问题,寻求大致的科学命题;第二阶段是“比喻的思考”,在这个阶段中,研究者主要是运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来帮助思考,通过各种假定和比较,估价论题的真实性,并为它寻求各种依据;第三阶段是“原理的思考”,即运用科学的法则和原理,验证作者的理论思维成果,证明结论的真实性。从这个流动的思考过程和鲜明层次之中,我们不难发现:论证的逻辑结构并不神秘,它和我们的认识步骤和规律,是循着相同的思路演进的,我们完全可以认识并掌握它。

二、安排论证逻辑结构的分类说明

虽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具有共通的规律性,但是,由于研究对象、讨论方式不尽一致,在具体写法上就必然有所区别。为了便于认识,我们再从学术论文分类的角度,对各种类型的论证结构进行一些简明的分析。

人们初涉学术研究,初写学术论文,最好的办法是从“讨论”和“争鸣”开始,即阅读他人的学术论文,倾听他人的学术报告,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新的认识,有了想表达自己意见的欲望,于是开始动手写作。这样的学术论文,通常有三种类型:(1)基本同意别人的意见,受论文或报告的启发,在别人立论的基础上,自己从新的角度提出补充,阐述自己的独特感觉和见解,借以丰富原有论点;(2)不同意他人的论点,使用新的材料,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涉及新的探讨领域,得出不同于他人的研究结论;(3)发现他人的论文中尚未论及的新问题,根据自己掌握的一系列新材料,进行更为全面的论证,确立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同类推荐
  • 童年(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童年(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基督山伯爵(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基督山伯爵(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必用的歇后语精选

    必用的歇后语精选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言工具。取舍得当,对学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教师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和收藏。
  • 校园实用经典趣味俗语(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校园实用经典趣味俗语(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趣味俗语》是一本科普类读物。歇后语、座右铭、格言等无疑都是一种浓缩的语言精华,可能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不断提炼和传承,才得以流传至今。《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趣味俗语》主要内容包括趣味俗语类型的语言精华。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身,可以作为广大青少年朋友修身养性、努力学习的一个指路明灯。
  • 海的女儿(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海的女儿(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热门推荐
  • 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

    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奇物怪事(走进科学)

    奇物怪事(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玉豁子丹经指要

    玉豁子丹经指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乘五蕴论

    大乘五蕴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平天国游记

    太平天国游记

    这是一个劫难,太平天国期间中国死亡的人数保守估计在7千万以上,是八年抗日战征死伤的两倍,不可不记。
  • 陨落异世之绝世红莲

    陨落异世之绝世红莲

    本是仙界并蒂仙莲,无意落入凡间。杨瑾萱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的生日礼物是......穿越?!不小心穿越到了古代,没想到粑粑麻麻还都玩起了失踪,和自己一起穿越的双生姐姐也失散了.....身边还有个貌似是杀害前身的大长老......不过自己这身体倒是蛮强悍滴天啦撸,怎么办?当然是,努力修炼,报仇,找回亲人。他甘愿做那红花下的绿叶,帮助她,与她并肩作战,为她遮风挡雨。他们走过金国的紫云沙漠,也探险过木国的恶魔森林;他们在水国接受过爱情的考验,也在火国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们穿过土国的地底迷宫,进过蝙蝠岛禁地的时空镜。这世间最美的风景,是有你在我身边。另,还有几对逗比CP出没。他们是负责搞笑的谢谢~敬请期待哦!
  • 如果有一天之死神契约

    如果有一天之死神契约

    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死于非命,你是否有做鬼都不想放过的人?不管你有没有,反正乔艾是有的。第一个,就是错把乔艾当成别人而取走她小命的死神银洛,帅的要命的脸蛋却长了一颗稀里糊涂的脑袋。不过这个糊涂死神却给了乔艾一个愿望当做补偿,命都没了,还要愿望做甚!好吧,那就让她回到高中时代吧,弥补当年的遗憾。等着吧,叶诚,今日的乔艾已经不是过去的乔艾了,就不信再给她一个机会,她还会搞不定一个高中的小屁孩!不过,怎么觉得这个死神有点不太对劲呢,哎,或许世上真就是没有白吃的午餐吧,送她回去也是需要代价的。死亡,也许并非意味着结束,它恰恰是美妙爱情的重新开始。
  • 三龙至尊

    三龙至尊

    风云际会,三龙出海。叶凡、古力飞、贝努,三条巨龙相聚于蔚蓝的星球,组建战神小队,斩魔神,诛邪君!从此一起踏上了一条漫长的不归之路。面对魔族的疯狂打压,夺命杀手组的重重阻挠,以及长生界的危险历练……大闹灯塔节,勇闯鬼之都……三个少年肝胆相照!突破重重危机,勇敢进击!
  • 喋血后宫:毒妃归来

    喋血后宫:毒妃归来

    她是名门嫡女,父亲一代忠良却被卷入波云诡谲的朝堂斗争,温家一夕之间荡然无存。十年之后,为报当年灭族之仇,她一步步走向危机重重的深宫。皇后狡诈,云贵妃毒辣,容贵嫔阴险,身处后宫,她如履薄冰。一次偶遇,误闯君心,从此拉开了她半辈子的后宫生涯。风雨交加之夜,她被扣上了与人私通的罪名,被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人打入了冷宫。她狼狈的匍匐在他的脚下,脸色惨白如纸,汨汨鲜血从她的双腿顺流而下。她怒,她怨,她更恨!一步错,步步错,终究还是敌不过一场漫天的大火彻底将她吞噬。经年之后,她带着满身疮痍和滔天仇恨再度浴血归来。只要她不死不灭,就要永无止境的斗下去!
  • 千年客栈

    千年客栈

    玉麓山中分阴阳,阴阳山里伏客栈,清水芙蓉老板娘,千年悠悠情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