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29300000024

第24章 文论模式与诗歌翻译阐释(2)

与英美文论不同,中国文论尤其重视实际批评,不尚空论。这种独特的阐释方式可以帮助译者顺利地解码,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在译本中重建原作含义。比如杜甫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金圣叹批注首先破题:“一传闻如此,可见先生此心无日不在朝廷。”据此可知子美着一“闻”字已与下文第二行“初闻涕泪满衣裳”呼应,同时又照应于全诗的“忽传”、“喜欲狂”、“放歌”、“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以及“即”、“便”等字,诗人狂喜欲醉之情溢于言表,所以不能以平常心对平常字,轻描淡写,随便处置。徐忠杰先生在1990年出版的《唐诗二百首英译》一书中译此诗将诗题处理为At the News of the Imperial Forces Recovering Henan and Hebei,“闻”字意境全无,且与下文无所粘连,当属败译。时下常有人推崇美国的“新批评派”,并援引有关模式用以阐释中国文学作品,却不知新批评派所崇尚的“细读法”作为一种批评模式也见于中国古代文论。通观金圣叹的《杜诗解》,类似的手法比比皆是,其中尤以杜甫《秋兴》八首和《北征》的批注最为著名。前述所引子美名诗,金圣叹在批注时亦十分精细,体现了自家本色。如评颌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金圣叹说:“‘愁何在’妙。平日我虽不在妻子面前愁,妻子却偏要在我面前愁,一切攒眉泪眼之状,甚是难看。今日涕泪沾湿中,却看妻子颜面,已绝不类平时,然则你们底愁竟会向那里去耶。‘漫卷诗书’妙。身在剑外,惟以诗书消遣过日,心却不在诗书上。今已闻此捷音,极其得意,要这诗书何用?见推在案头者,趁手一总卷去,不管他是诗是书,一类非一类也。写初闻光景如画,为一解”。反观徐译已解作“I notice my wife"s change of aspect/From her former worries,she’s now free/I gather up my books and poems/I can well say I am wild with glee”,读来直如白话,哪有半点“风景如画”?倘能熟谙金圣叹之批评意绪与操作智慧,徐老之译品当更进一层,是耶?非耶?由于中国古代文论以实际批评为其特色,这种模式实际上已经为古诗英译提供了便利条件,阐释发见精微细致,自然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高层次的信息处理手段,译者当烂熟于胸,以为必要的修养之一。因此译杜甫当知“子美……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庚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6】当然,“子美之诗,周情孔思,千汇万状,茹古涵今,无有涵涘,森严昭焕。……非特语意天然,尤工用字”。【7】“故知杜诗者,《春秋》之诗也。”【8】译者有所会心,解诗译诗植根于文化共享价值,自不会如空中楼阁无所依傍,一任诗情画意飘然远逝。

上述观点与操作智慧亦可移之于英诗汉译,只是在从事这种翻译阐释的过程中,译者的认知图式要受制于英美文论及其批评模式,而又尤以批评模式最为重要,因为翻译认知活动主要与操作智慧有关,自然要依靠操作机制所提供的批评模式才能揭示出英诗潜在与显豁的内蕴。然而这个问题却很少有人重视。须知真知灼见来自实践,打入文本进行动态的阐释盖源于阐释力极强的文论批评模式,而不仅仅是一大堆理论命题。为此本文姑以英国玄学派诗人安德鲁·马维尔(1621—1678)的名诗To His Coy Mistress 为例,综合应用西方当代文论中的传统与形式主义两大批评模式对其进行阐释,再援引扬周翰先生译文【9】以作比照,以说明文论模式对于翻译认知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节省篇幅,原诗及译文均不照录。

首先,西方文论的传统批评下分历史背景、作家生平、道德评判与警世讽刺四大模式,均以外在于文本为主要特点,故称外在文本批评,其哲学基础是“人本自律论”,主张从人的内在需求和生命潜能入手破译文本。马维尔这首诗用传统模式进行阐释具体地讲应该注意:

1.版本校勘:以“善本”为理想文本进行阐释和翻译;这是批评的前提;2.隶属文类:这是一首抒情诗,重情感的抒发、想像的张扬,营构出一片“有我”之境;

3.确立主题:即J·兰色姆所谓“可解释的内容”,是一首情诗,主题是“求爱”;4.结构特点:由典型的三段式推论构成,结构部件为“如果……但是……因此……”。

版本的校勘与整理是翻译阐释的前提,因为文本的流传即使没有作者与编辑的介入也会日渐变化,而且通常的版本多数都是对前代各种不同的版本进行校订、诠释、补正甚至凭空想像的结果,译者必须知之深、察之切,尽力从善本入手进行阐释,切不可草率从事。即以马维尔这首诗为例,从版本的角度看就有几个问题悬而未决:首先是第三阙第二行最后一个字现作dew,初版为glew,系glow 的方言变体,亦有版本作lew(方言,意为warmth);dew 初见于18世纪,后由各版本沿袭下来,未见更动,扬周翰先生亦采此说,译作“露珠”。1968与1969年在美国曾有两个版本问世,均作glew,于文中更见妥贴;另外是“And while thy willing soul transpires/At every pore with instant fires”这两行中的transpire 和instant 两字,在本诗中其意义更接近于拉丁词源义,而不是词典所提供的现在的常用义,因此transpire 意为“breathe forth”,instant 意为“now present”和“urgent”,前者扬先生译“喷吐”,无误,后者译作“汹涌”,略有出入。

本诗文类属抒情诗,乃“有我”之境,以“求爱”为主题,并采用三段式推理再现求爱时的三个场景,暗合旧时宫廷礼仪,此诗亦自然分为三阙:第一阙口吻优雅谐快,老于世故却不乏睿智,但求爱不成已有几分愠怒;第二阙冷嘲热讽,一路下来几近冷淡;至最后一阙,调侃味儿与骑士风度已荡然无存,只剩下蛮横与狂暴,类同动物。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检点扬周翰先生的译文,就可以注意到扬译已充分考虑了版本的校勘、隶属文类、结构部件等几个问题,只是主题挖掘不深,三阙译文没有显出特色,原文表层的“谐快——冷淡——狂暴”语义模式以及潜在的“愠怒——讽刺——忧郁”心理定势在译者的认知与阐释过程中损耗严重,因之译文流于浅表,实殊可惜,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忽视文论模式对于翻译具有极强的阐释力所致。

毫无疑问,当代最有影响的文论模式是形式主义批评,它发韧于1914年,以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兴起为主要标志,倡导“文本自律论”,认为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分别由和谐的部件构成,因此批评的主要对象应是构成有机整体的各个不同的结构部件,以追求作品的整体效果。这种模式涉及到“发现”与“评价”两套操作程序,要求译者打入文本,进行动态的认知阐释,以掘出作品的全部涵义。常见的阐释手段有“细读法”、“结构模型分析法”,涉及到文本几乎所有的层面,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词源、结构、语气、文化或神话积淀要素等等,同时要求分析文本的内在逻辑(亦即隐喻逻辑),以确认文本有机结构,深掘作品的全部涵义。

这里仅就马维尔诗第一阙所采用的情态助动词should 和would 进行讨论,看看这种形式分析对于翻译认知与阐释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细读原诗我们会发现在第一阙里多次出现情态助动词should 和would,而且与之搭配的人称代词也有限制,would 与we 呼应,shouldst 或should 则分别与thou 和you 搭配。在L·斯皮策尔(Leo Spitzer)看来,“再细琐的语言细节也能打开文学作品的心扉”,因此就这两个语言细节进行讨论或许能够有助于翻译阐释。

先说would。该词源自wish,指“意志”,用于第一人称时含有will 的本义,表示determination 或intention,所以I would 就等于I am determined to…。原诗第三行用了“We would sit down…”,第七行有两处用了“I would…”,照上面的解释,均应理解为“I am determined to…”或“We are determined to…”,表示个人强烈的意愿,这一点显然是应该在译文里得到充分体现的,可是扬译均处理为“可以”,语气嫌轻,也没有丝毫的调侃味儿,显然是有悖于原文。

再说should。此词是shall 的变体,而shall 的本义是owe (担负……责任),有承担义务(obligation)或出于需要(necessity)等含义。如I shall go=I owe (或ought)to go,换言之就是“It is my duty to go”或“It is necessary for me to go”,说明这个动作不是说话者个人的意志使之然,而是由某种义务或需要等外部力量所决定的。在本诗里,You should 中的you 本身并没有个人意志,这种意志完全是由本诗的男主角“I”所强加的。比如You should go=I would let/make you go,因此原诗“And you should…refuse…”就应该理解为“And I would makeyou refuse…”,这就意味着在you 所承担的义务背后必定有“I”的意志在起支配作用,类同于“垂帘听政”,隐而不见却处处皆在。因此,当这位“求爱者”在说“We would sit down…”这句话的时候,中心是“I”,意为“We are determined to sit down…”,而当他说“You should…refuse…”的时候,中心仍然是“I”,意为“I am determined to make you refuse…”。求婚者奉这位coy mistress 为天仙,却不赋予对方以任何权力,中心意识何其强也。反观译诗却一律处理作“可以”,看来还是值得商榷的。

限于篇幅就不再用心理分析、神话——原型等批评模式展开讨论了,但综上所述,可以明确地看出,文论模式对于翻译阐释尤其重要,绝不可等闲视之,还望引起译界同仁注意。

至此,我们从文论模式入手,再援引中国与西方文论模式对翻译阐释这种独特的认知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主要的目的还在于为译学研究与实践引入一个新的视角,将此前被人忽视的文论模式纳入学术视野,以促进我国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想必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讨论的重点是文论模式与诗歌翻译阐释之间的关系,因此首先强调翻译是一种动态的认知抑或阐释过程,这个过程处于较高的层面,旨在利用较高层次的手段去处理信息,而这些手段中较为重要的就是文论批评模式。应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是针对国内当下理论流行乏于实际操作的时尚有感而发的。一方面的理论泛滥、术语成灾,一方面是沉湎于直觉体会而怡然自得,没有理论的升华,难以洞察阐释对象,成就真正的译品。文论模式见于批评实践,译者从事翻译认知活动,这整个过程必然涉及价值判断,因此熟谙文论模式,熟谙批评实践尢为重要。通过这个过程,译者既可以在较高的层面上进行翻译阐释,又可以培养批评实践的操作智慧,使理论走下典籍文化的殿堂而植根于译学实践的沃土,精耕细作,自成高格,为我国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载:《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二期,第88-98页)

同类推荐
  • 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

    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

    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前言几百年前的欧洲人对于神秘的东方充满了渴望和幻想。于是渴望一睹东方风采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挥别亲友,踏上了前往东方的漫漫长途。多年的旅行之后,一本风靡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问世了。里边详细记录了他在东方的所见所闻。这本书不仅为欧洲人缔造了一个“黄金梦”,也把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带入了欧洲人的视野。而对于遥远的东方人来说,欧洲到底是一个什么摸样,在过去漫长的几个世纪里,我们都难以窥其全貌。当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时,不仅是平头百姓,就算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对这个鼻子高高,满脸络腮胡的外国人感到好奇。为什么他长得和中国人不……
  • 文化创意策划学

    文化创意策划学

    本书对文化创意策划的基本原理、思维方式、运作程序及技术路径等,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阐述。
  • 外貌与性格:各省地人的习性及经商气质

    外貌与性格:各省地人的习性及经商气质

    人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可以说,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了人的性格。所以,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便成了至理名言。然而,是否能够由此而引申出人的外貌与性格之间就有着必然的联系,却很难轻易地下结论。但是,自古以来,外貌与性格两者的相关性说法较多,同时这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特有的偏重于感性的模糊经验型思维方式。《外貌与性格》就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 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本书的编著,以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同时还参考了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在书稿的编写过程中,林晓燕、陈雷、赵少峰、骆扬提供了大量资料,靳诺、胡喜云、刘瑞龙、姜世东对书稿作了校正工作,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热门推荐
  • 金牌营销员必备

    金牌营销员必备

    这是一本看了就能懂,拿来就能用,来源于实践,又能全盘指导实践的营销培训手册。本书从专业角度出发,针对性强,内容翔实生动,但阅读门槛低,便于各种层次受训人员快速掌握。本书涵盖了大量经典的营销实例,举一反三之后你将受益无穷,因而本书不仅是营销员提高自身水平的专业宝典,更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必备读物。读者能够在轻松阅读的同时,领悟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技巧。结合实际工作,你将很快成长为一名万众瞩目的金牌营销员。
  • 承诺的爱情

    承诺的爱情

    两岸文学PK大赛苏禾,刚刚考入浙大的高材生,高中时代,默默地喜欢一个长发飘飘的女孩子。但却直到发榜的那天,才知道人家名字叫夏雪,已考入厦门大学,刚刚相识,会不会再有机会相知、相恋?请关注《承诺的爱情》,全文青春却不幼稚,浪漫却又现实,幽默却又平实。“星座真的不合呀,怎么办?”“傻丫头,没有不合的星座,只是有不合的人。”“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傻丫头,追你时不是说过嘛~,要给你写满100封情书,给你100次感动...”
  • 还债道

    还债道

    我踏在云端,俯视着灰色的大地。“还没决定好吗?”一个苍凉的声音,化作飓风,在我耳边呼啸而过。“等一下。”昂首是一片引得古今英雄着迷的星空,“只要再一下。”对于“他们”来说,百年千年都只是一下。可是我的一下,却要在下一个刹那了结。而这一个刹那,我的心神只为那双单纯而又迷茫的眼神所吸引。“所有的因或果,都将在这刻结束。”
  • 知非集

    知非集

    《知非集》里的几十篇文章,格式是不尽相同的,有长有短,从中不难看出来,作者的写作完全是真情流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论长短,写的都是真心实话,无论写或者不写,都不做文字的奴隶,只做自己内心的主人,只有如此,文章才有品格,才有价值。作者简介周菊坤,生于苏州木渎。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业余从事写作,出版有《木渎》、《冯桂芬传》、《严家淦与严家花园》、《小院风景》(合著)等书,主编《姑苏十二娘》等。
  • 冷艳三公主霸气归来

    冷艳三公主霸气归来

    她,冷漠;她,妖娆;她,可爱。他,冰山一角;他,温柔霸道;他,游戏花丛。他们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爱情火花呢?尽请期待。
  • Moon of Israel

    Moon of Israe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倾世绝恋:幻世征程

    倾世绝恋:幻世征程

    大千世界,修炼一途。大道与迷途,隐忍与豪放。颠覆与被颠覆,征服与被征服。谁入了谁的局,谁倾了谁的心。一袭青衫倚流水,一柄长剑闯天下。且看,幻世征程。
  • exo转身发现世界那么小

    exo转身发现世界那么小

    最后,你走了,我走了,你我背道而驰。那段奋不顾身的日子,叫青春。
  • 律相感通传

    律相感通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列车驶过七夕月台

    列车驶过七夕月台

    琐碎且沉闷的生活似乎没有尽头,每天都从事着毫无新意的工作。虚无的感觉不断累积着,拼命工作的身体只能感到疲累。当我每天拉开窗帘寻找久违的阳光时,满是阴霾的天空总是让我失望。直到那一天清晨,由梦中醒来的我睁开眼睛,发现眼角留有未干的泪痕。我看着苍白如雪的天花板,曾经空白了很长时间的记忆,在这一瞬间慢慢清晰起来……____________微信公众号:树熊蜀黍新浪微博:寒闻雨腾讯微博:韩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