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02000000027

第27章 苏联取胜之道

1.打破德军战无不胜的神话

苏军指战员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1940年,当法西斯德国决心要把苏联作为政治和军事目标从欧洲清除掉的时候,希特勒曾设想在一次为期10周的夏季决战中将它一举灭亡。促使希特勒作出这种完美设想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德军强劲的战斗力。在前一阶段横扫欧洲的军事行动中,德军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连号称欧陆最强大的法国,也在德军的闪电攻击下迅速溃败,所以,德军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二是对苏联的轻视。在希特勒看来苏联人是斯拉夫人,他们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自然强不到哪儿去——希特勒有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他固执地认为劣等的斯拉夫人不可能在这次大决战中战胜日耳曼人。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突袭。庞大的德军由3000辆坦克、60万辆其他车辆、7000门大炮、2770架飞机、60万匹马以及300多万人组成,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陆上突击队。德军最初的战争进程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在头几个小时中,近千架苏联飞机被摧毁在地面,数以千计的坦克和火炮在离开营地之前就被摧毁。3个星期内,德军突入苏联境内500~600公里,苏军损失无数。7月,德军发动夏季攻势,占领斯摩棱斯克。9月19日,占领基辅,接连围歼上百万苏军。10月,德军三面包围莫斯科。然而,新组建的苏军源源不断地开到前线,顶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德军战无不胜的神话就在莫斯科终结了。往后的日子里,苏联红军逐渐取得了战场主动权。1942年冬,苏军展开反攻。次年,迫使希特勒转入战略防御。1944年,苏军发起总反攻,终于将德军逐出苏联国土。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无条件投降。

从战局来看,最初的半年,苏联几乎要被德国打垮了。但是它不仅没被打垮,还迅速地强大起来,直到战胜德国。到底是哪些力量促使苏联红军在德军的毁灭性打击下扭转了战局呢?

2.天时、地利、人和

二战时期流行过这样一句话:“夏天是属于德军的,冬天是属于苏联红军的。”这句话道出了德军心中的苦水——苏联太冷了。

冬天的时候,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零下10度左右(即使遇上零下30度的天气也不足为怪)。但是希特勒对战局的估计过于乐观,根本没为士兵们准备足够的冬衣。冬天到来的时候,可怜的德国士兵蜷缩在战壕里,把一切能盖的东西盖在自己身上,像一群躺在垃圾堆里的流浪汉。寒冷的气温下,不仅人遭殃,机器也跟着受罪,坦克和其他车辆需要用火烘烤油箱才能发动起来。陷入这种困境的军队,自身都难保了,还能杀人么?

也许有人会说,德军怕冷,苏军就不怕冷吗?毕竟,苏联人也是人啊。

是的,苏联人也怕冷,就像苏联人也会流汗一样。不过苏联士兵是在自己的国家作战,对气候的适应明显强于德军。这个道理就好像一头北极熊与狮子在北极决斗,北极熊还没出招,就看见狮子冷得一个劲哆嗦。

在非常不利的形势下,苏联人民把几百万熟练工人和工厂的主要生产设备以及其他贵重物资从国内受威胁的地区转移到了大后方(乌拉尔、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中亚地区),并就地组织军用和民用产品的生产。整个转移工作大约需要火车皮150万节,堪称史无前例。

工业基地的顺利转移,工业生产的恢复,保证了苏联军事经济潜力的增长。尽管重工业主要部门生产水平一直到1942年2月还在下降,但军工产品的生产从1941年12月份就已开始增长。德国进攻苏联一年后,苏联军工生产不仅得到恢复,并且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到1942年上半年结束时,1200多个后撤的工厂恢复了生产。

苏联政府采取这样大规模的生产力量转移,其意义是难以估量的。这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使得苏联从1942年年底就能建立起协调的军事经济,保证了前线军事斗争的需要。数量巨大的坦克、飞机、火炮源源不断地运上前线,让红军的战斗力不断得到增强。

如前所述,在战争的最初几天,随着德军闪电攻击,苏联几十个师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被成建制地合围消灭。德军进攻的前三天,苏联红军第3和第10集团军在比亚列斯托克被合围。在1941年7月10日开始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苏军损失惨重,30多万人被俘。基辅保卫战前后,苏军损失约70万人,有66.5万人被俘。在开战的前五个月中,苏军总共损失了官兵330余万人,后退850~1250公里。

按照战前德国情报部门的分析,苏联陆军总数不超过200个师,其中只有141个师能用于对德作战(由于远东的紧张局势,苏军至少要留40个师在那里防备日本的进攻)。但是,到此为止,活跃在战场上的苏军似乎并没有减少的迹象,相反,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低估了他们。现在已经发现并确认了360个俄国师!”但是哈尔德谈到的只是苏军第一梯队的数量,还有后续梯队呢?最高统帅部的预备队呢?内务部队呢?苏联人到底有多少军队?

事实上,德国人确实低估了苏联军队的力量。苏联红军共有300个以上的师(不包括内务部队及一些特殊兵种)。另外,德国人对苏联人的特殊兵役制度了解甚少,这种制度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苏联军队的数量增加到原来的两倍。

这种制度可以简单描述为:在和平时期,每一位师长都带着两名副职,其中一人是常规的副师长,另一人只担当部分职责,他还有另一项秘密职务——第二力量师师长。师参谋长也有两名副职,其中一人也有一项秘密职务——第二力量参谋长。以此类推,在团级、营级领导干部中,都有一名副职兼任第二力量的相应职务。假设有战争爆发,师长只带一名副职,即那个“常规”的副师长,师参谋长、团长、营长也只带走一名常规的副职,同时他们还带走所有的士兵,这样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并没有因为缺少几名副职指挥官而受到影响。与此同时,留在营地的几名副职指挥官,又形成一套完整的师级指挥系统,其中每个人都自动升为第二力量的正指挥官,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将接收10000名预备役士兵,一个新的师就这样出现了。虽然新的师的战斗力不如刚开走的那个师,但由于指挥官都是从现役部队中抽调出来的,所以整师战斗力比那种纯粹的预备役部队要强得多。

这种神奇的兵役制度在二战中挽救了苏联。虽然“第二力量师”战斗力有限,但是我们试想,假如在双方杀得难分难解的战场上,其中一方突然多出了一百多个师的兵力,战场的天平将向哪方倾斜?

战争前期苏联红军的巨大损失正是斯大林独裁统治的产物。红军缺乏必要的训练和先进的装备,大部分优秀的军官在大清洗中损失掉了。受到德军猛攻的红军,缺乏强有力的领导。那些缺乏经验的军官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往往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教条,而忽视战场的具体情况。

斯大林由于对1941年红军惨败感到震惊,开始对军官们失去了信心。他决心以他个人的智慧来指挥这场战争。在几次大的战役中,比如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的执着让苏军挺了过来。但在其他战役中,特别在战争刚开始的几个月,斯大林对战场的误判让红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比如,战争刚开始时他坚持命令红军在边境线附近与强大的德军进行对攻,结果是以卵击石,败绩连连。

在严酷的战斗中,苏军指挥员和其他人员在政治上得到了锻炼,战斗技能提高了。随着战争的进行,红军将领们逐渐从失败的痛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领导方式。当然,他们仍然会犯错误,但他们已经越来越成熟,发展出了诸多有效的战略战术。红军逐渐有能力在不同的气候与地形下发动对德军的攻势,也擅长于出其不意地把大量军队和物资集中于战略突破点上,从而在该地造成对敌人的压倒性优势。

斯大林也开始越来越信任他的将领们,开始在红军中施行单一的军事首长制度,指挥员对军队的领导不再受外行的干预,政治委员的权利只限于政治宣传和鼓舞士气方面。除了那些重大的政治和战略决策,斯大林通常不再直接干预军队的指挥。

3.源源不断的外援

苏联在二战中接受了来自西方盟国的大量援助。尽管苏联在战后的宣传中一直回避谈及这些援助,但是客观地说,西方援助是苏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之一。

大约1941年至1945年间,英国与加拿大共同向苏联提供了大约150万吨的军用补给品和粮食。在这些海运的物资中,有5000多架飞机、5000余辆坦克及20多万吨小麦和面粉。美国援助的份额还要大得多,它根据《租借法案》和早期的协定提供了约1600万吨补给物资。这些援助或从北大西洋和太平洋海路运抵苏联,或从伊朗陆路运送。

西方援苏的物资包括:42.7万辆摩托车辆、1.3万辆装甲战斗车(包括1万辆坦克)、3.5万辆摩托车、近1.9万架飞机、1900台机车、1.1万辆货车、90艘货船、105艘猎潜艇、197艘鱼雷艇、450万吨粮食和大批原料。

战争结束时,苏联武装部队所拥有的摩托车辆达66.5万辆。其中,42.7万辆主要是美国在战争期间提供的。同时期的证据表明,苏军装备的所有车辆中,一半以上来自美国。这些车辆,加上数以千计的机车和货车,使苏军具备了歼灭德军所需的战略机动能力和战术机动能力。

至于西方的(尤其是美国)援助是否是苏军战胜东线德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没有对苏联的战时经济作一番详尽的调查之前是不能得出一个肯定的答案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美国提供的车辆和铁路设备,苏军不可能具备如此高的机动能力,也不会很快赢得1943年和1944年在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等许多战役的重大胜利。

长久以来,英美等国对“西方援助”的战略意义评价过高,认为没有西方国家的大量援助,苏联在二战中将一事无成;而苏联政府又对“西方援助”的作用评价过低,认为这些援助只占苏联整个战争投入的一小部分。

客观公正的说法,应该是“西方援助”和苏联人民的合力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两样缺少一样,苏联人民都要付出更大的牺牲,二战的历史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同类推荐
  • 特战部队之717

    特战部队之717

    一群铁骨铮铮的男子,一群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可以放弃自己生命的男子,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放弃自己的一切,亲情,爱情,生命!
  • 迦叶尊者之森林里的秘密

    迦叶尊者之森林里的秘密

    云南,一支有大学生组成的前往军队慰问演出的慰问团在路上遭到不明人物的袭击,五名女学生被劫到缅甸。三年前从北京xxx特种部队调来的炼狱突击队奉命前去营救。然而这一切事件的背后都是因为十年前的一场手术......
  • 军事演习与军事训练

    军事演习与军事训练

    本书涵盖了各式各样的军事制度、神秘无限的军事演习、令你着迷的军事航模、火力强大的王牌军事武器和叹为观止的新概念武器等内容,
  • 大漠“猎狐”阿拉曼战役(下)

    大漠“猎狐”阿拉曼战役(下)

    本书讲述非洲二战转折史。前期,由隆美尔所带领的非洲纳粹军团,一路获胜,进逼开罗,危难时刻,英国蒙哥马利将军走马上任,他通过一系列措施迅速扭转时局,并在阿拉曼战役中重创隆美尔军团,从而彻底改变非洲战争局面,导致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间接加速了二战的结束进程。
  • 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

    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

    本书分上下两部,讲述了《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的战术原则,以及它的谋略精华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历代中外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史学者和生产经营管理者都重视它。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它被誉为“兵经”、“兵学圣典”、“百代谈兵之祖”,蜚声于世界军事理论界,载誉于世界文化史。青年毛泽东最喜欢的就是两本书;办事兼传教之一曾国藩誉其为处世为人之圣典;经营之神松下幸这助誉其为经营管理的天条。《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它的影响遍及全世界,它已被译成英、俄、日、德、意、捷、朝等数十种文字出版。
热门推荐
  • 我的唐朝男友

    我的唐朝男友

    唐朝男友养成守则:一:要坚决服从命令,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二:工资每月上交,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三:要当一个好男人,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四:要记住我的生日,我爸妈的生日,我爷爷奶奶的生日,还有我家狗的生日。五:你也知道女人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心情会不太好,所以……我打你的时候,记得不准哭!
  • 暴食君主

    暴食君主

    幕夜再次降临,秉承黑暗传承的人,扛着巨斧穿梭光明与黑暗之间,转念之间便是腥风血雨,辽阔的世界,是站在至高点才能俯瞰世间,还是拥有一颗正义的心才能一路高歌?不被命运青睐之人,回归最初之始,背负满身罪孽,即为一生所奉献无怨无悔!“奉献火焰中的杀戮,奉献黑暗中的救赎,此生愿受天地诛灭!”
  • 笙清平

    笙清平

    愿君勿念,清平哪怕下七重地狱,也无怨无悔只愿君活矣!一曲清平,终是误了一生……
  • 劫气纵横

    劫气纵横

    都市白领林羽无意之间被一颗小黑珠带着穿越了!当他发现他的小黑珠可以吸收劫气之时。他崛起了!广积粮、缓称王!喂,那谁,再放点劫气!林羽坐在九霄大比的首席评委席上说:“当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太低调了!”
  • 雪落千寒

    雪落千寒

    爱情,有许多种答案,只是有些答案在现在已经看不到。曾经有个男人告诉我这么一种答案:不需要付出的回报!
  • 左手赚钱右手花钱

    左手赚钱右手花钱

    本书从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说起,着重介绍了各种理财方式和技巧,例如本书所阐述的关于储蓄、*、股票、保险、外汇、期货等基本知识,希望能够给各位读者带来一些启迪。每个人都有致富的机会,希望每个读者都能够从本书中有所收获,学会挣钱,更要学会花钱,从而快乐而轻松地实现致富的愿望,享受快乐丰足的财富人生。
  • 身为猫妻

    身为猫妻

    所有动物都会报恩,无一例外。只是偶然替一只猫包扎了伤口,从此我的生活变得让我不再熟知。会说话的动物,我以前怎么没发现呢。我和猫的婚后生活真是让我苦笑不得呢。没有美男的小说.....你们会看吗?
  • 绝世暖婚:独宠影后萌妻

    绝世暖婚:独宠影后萌妻

    《杀手重生:首长的小娇妻》后续M市权利最大的男人,娱乐界与商业界的巨头,星影娱乐公司的总裁楚烁晨。为了把他看中的蠢萌型小白兔骗回家,不惜使出全身解数,隐瞒身份化身成为老司机,在背后默默的给小白兔保驾护航。初见时,小白兔指着老司机坐着的小三轮车对奇葩男说。“抱歉,比起你的宝马,我还是更喜欢那辆小破三轮。”老司机逗小白兔时说道,“美女,要不要搭车?老司机送你一程。”暖宠喔,单身宝宝请携带狗粮观看本文!被秀恩爱,被虐狗,本小编概不负责。
  • 爱就别分手

    爱就别分手

    《爱就别分手》以镜头感很强的描写方法讲述了一个省会城市中的几个中年男女和几个青年男女各自的婚姻家庭生活,将情场、商场、官场,爱情、亲情、恩情等社会的各个生活层面都展示其中。  
  • 双喜临门:夫君请下田

    双喜临门:夫君请下田

    穿越异世,孟双喜重生在家徒四壁的农户人家中。穷乡僻壤,落后的令人抓狂,孟双喜一面赚钱养家,一面还得应付孟家的亲戚。继母跋扈,祖母凶悍,还有一群极品的左邻右舍。孟双喜头疼的处理生活和家庭关系时,一个看似老实,实则神秘的男子突然出现。孟双喜平淡无奇的生活由此卷入一个个暗藏波涛的阴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