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01600000030

第30章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与中国的儒家道家学说的关系(2)

在儒家和道家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倾向。清贫常常被理想化,被认为是读书人的德行或常态,至少不是耻辱。庄子视富贵如粪土是众所周知的,他主张:“无欲而天下足”。即便是注重现实功名的儒家,也从不提倡追求物质利益,相反,儒家也表现出强烈的安贫乐道的精神情操。爱默生十分欣赏孔子称道颜回的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至于孔子自己,爱默生也不止一次的引到:“子曰,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爱默生崇尚灵魂,但它继承了清教传统,并不贬低财富。也许他真诚的欣赏东方的安贫精神,至少他在这种语言里找到了对泛滥于他周围的物质崇拜的某种抗衡。在美国历史上,杰克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共和国早年以杰斐逊天然贵族理论为依据的精英统治此时已经让位于大众统治。民众中爆发出极大的热情,他们要争取政治权利和经济机会。以物质主义为特征的个人主义成为时尚,经济成功成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总结的:“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宗教的衰落又加剧了这种世俗倾向,爱默生对当时疯狂的物质主义和道德上的无所顾忌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在他看来,“这一代人无原则和希望可言。”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爱默生为什么要引用孔子的那些语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东西联姻的结果

本文对爱默生思想与儒家和道家学说的契合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通过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爱默生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思想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取向的世俗道德哲学, 他们都否定了外在的绝对权威,坚信人的道德源于“天”或“上帝”,因而倡导“天人合一”或“神人合一”,进而导致他们的哲学思想的基点都是以人为中心并充分肯定了人自身的可完善性,同时又强调了实现人性这一过程的艰巨性以及学习与修养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都认为世界及自然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一致。

虽然爱默生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但我们却惊讶的发现他和儒家与道家在道德、人性、自然观方面竟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爱默生之所以转向东方“异教”,为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借助东方文化的某些思想与长处来宣扬自己的超验主义。但在外国的文化中,他从来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而古老的东方哲学也因此在19世纪上半叶的新英格兰得到复兴。

§§§第二节 超验主义与孔子学说的契合分析

孔子(551B.C.——479B.C.)作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主要言论收集在《论语》里,他的学说在儒家经典著作“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中有详细的阐释与发展。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形式是“礼”。如今以孔子学说为基础的儒家思想依然广泛地影响着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爱默生非常推崇孔子,孔子的学说曾经对爱默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爱默生拜读了不同版本的孔子的“四书”,并在期刊、日记和论文随笔等作品中摘录和引用孔子的言论去阐释他的观点。比如,在他的期刊《日晷》中爱默生引用了孔子的话:“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在他的日记中爱默生摘录了孔子的言论:“朝闻道,夕死可也。”本节将从论“天人”视角和论“人性”视角来探讨爱默生思想与孔子学说的契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建立和谐世界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一、“天人”一致论

在孔子和爱默生的思想体系中,都有一个超验的“天”或“神”的概念。在孔子那里,这个超验的“天”表现为“命”或“天命”,在爱默生那里则表现为“上帝”或“超灵”。孔子学说的基础是“人性乃天赋”的观点。爱默生理论的基础是“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的观点。孔子和爱默生因此都涉及到天人关系,并把人放在天人关系的中心。可以说,“天人观”思想是爱默生思想与孔子学说的第一个契合点。

(一)孔子的“天人观”思想

在孔子的心目中,“天”是无所不在的、无所不能的。然而孔子主张“人性乃天赋”的观点,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可以说,“人性乃天赋”的观点是整个儒家学说的基础,孔子的其他学说都是以此为根基的。换句话说,以“道德的人生活在道德的世界上”这个前提为契机,孔子建立了整个儒学。

1.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认为,“天”具有一种的神秘而超验的力量并控制人世的一切,人对“天命”必然地产生一种敬畏之情。孔子自己的言论证明了这一点。当得知他的得意弟子颜渊先他而去时,孔子哀号着: “天丧予! 天丧予!”(《论语·先进》)当得知公伯寮向季孙毁谤子路时,孔子说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尽管孔子承认天的权威,但对“天命”却采取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在孔子的心目中,人可以正确地了解“天命”,因而人应该积极地生活着。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此时,孔子表现出的是这样一种自信,一种因知天命而产生的自信。至于如何了解天命,孔子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2.孔子的“人性乃天赋“的观点

孔子坚信人的内在的道德力量根源于超验的天。在孔子看来,人的身上存在着一种由天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换句话说,人的道德行为中有着一种超验的存在,人的道德实践和社会责任感都源于此。孔子自己的言行证明了这一点。当宋国的桓魅打算加害孔子的时候,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魅如予何?”(《论语·述而》) 当孔子困于匡时,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人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冥冥中上天的存在无疑保护着人在现实世界的生存。这正是对孔子的“人性乃天赋”的观点的有力阐释。

3.孔子的天人合一观

孔子认为,既然人性是天赋的,人应该具有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一种神圣的使命。因为人性是天赋的,孔子因此坚信天人合一的观点。在孔子看来,天拥有道德,天就是道德本身;人只要真心诚意的完善自己就可以达到人生的完美境界。《中庸》中所记载的孔子言论证明了这一点。孔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至诚者,人之道也。”孔子的这一言论表明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天进行交流;这一言论同时也表明人是可以正确地知天命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在孔子的著作《论语》中也有所阐述。该书记载着孔子和其弟子子路之间的一段对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孔子的这一言论充分表明了人的道德源于天,天人能够合一。显然,孔子认为,既然人的道德源于天,人性是天赋的,那么人就可以正确地读天命知天命以达到人生的完美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境界。可见,孔子坚信“人性乃天赋”这一观点。孔子因此特别重视天人关系,并把人放在天人关系的中心。可以说,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人:人应该关心的是人的世俗世界而不是神的世界或来世。这样一来,孔子成功地将神的世界带进了世俗的人的世界,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吹来了一股春风。

(二)爱默生的“神人观”思想

爱默生坚信上帝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因而称他为“超灵”。爱默生的“超灵”观几乎贯穿他的这个思想体系,是其整个理论的基点。然而,爱默生倡导“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的观点,因此确信人可以与上帝融为一体。可以说,“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的观点是爱默生哲学的骨架。

1.爱默生的“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的观点

在爱默生看来,上帝通过人而发挥他的作用,没有人就没有上帝。爱默生在《日记》中写这样道:“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上帝。”爱默生还认为:“上帝不是别的,就是那灵魂的名字,那灵魂处于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中心,而我们的存在就是他的证明。”可见,在爱默生看来,上帝就是真理,就是生命,就是道德本身。换句话说,人类是上帝存在的本质与体现。这就是爱默生所倡导的“上帝就在你心中”的观点。爱默生在“论超灵”中写道:“同时,人身上却有着整体的灵魂;有着明智的沉默;有着普遍的美,每一点每一滴都跟它保持着平等的关系;有着永恒的‘一’。”在爱默生看来,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上帝,必须独自去面对他。爱默生在“论超灵”中写道: “最单纯的人在真心诚意崇拜上帝之时就变成了上帝。”在此,爱默生把人与上帝等同了起来:上帝就在你的心中,你就生活在上帝之中。既然“超灵”存在于每一具体的心灵个体之中,便人人都有潜在的与“超灵”沟通的可能性。

2.爱默生的“人与上帝融为一体”的观点

爱默生坚信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因此认为人与上能够融为一体。正如爱默生在《神学院致辞》中所说: “一个人如果本质上是正义,那他便会因此而成为上帝。上帝的安全、上帝的不朽、上帝的权威就进入他的身体。”在爱默生看来,上帝就是道德本身,人与上帝是统一的。在“论超灵”中爱默生写道:“在灵魂的每一个行为在都有人和上帝的统一,这是不可言喻的。最单纯的人在真心诚意崇拜上帝之时就变成了上帝。”在爱默生的心中,这样的上帝是与人类共存的:上帝将和活着的人说话,而人可以通过大自然或人的直觉感知上帝的存在与启示。爱默生认为,通过直觉的内省,人可以达到与上帝密切交融的境界。爱默生在“神学院致辞”中写道:“道德感的直觉是对心灵法则完善程度的洞察。这些法则自行其是。它们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不受形势限制。因而,对人灵魂里的这种正义的回报是即刻性的和完全性的。”在爱默生看来,人只要洞察自己内心的灵魂就可以找到内心的上帝。爱默生还认为,上帝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存在,上帝通过物质世界尤其是大自然宣示他的力量与存在。也就是说,大自然是超验的上帝的化身。爱默生深信:人能够也应该直接地与上帝进行交流以便更深地了解普遍真理。显然,爱默生认为,既然上帝就是道德本身,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那么人能够感知和体验上帝的存在以达到与上帝交融的完美境界,即神人合一的境界,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认识真理。爱默生因此特别重视神人关系,并把人放在神人关系的中心。以次为契机,爱默生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人因而成为爱默生思想的中心。这意味着世界是为人而存在的,人应该关注自己。这样一来,爱默生成功地否定了传统的神和来世,为美国人民的思想解放送来了一股清风。

从上文的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爱默生都承认“天”、“神”的权威,认可他的超验的力量,然而他们都对天命或“超灵”的存在采取积极的态度。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和爱默生都坚信“天”或“神”赋予人以人性,即人的道德力量源于一种超验的存在,而这种超验的存在又存在于主体的内心;他们因此都提倡天人合一或神人合一的观点。这进一步证实:人在孔子和爱默生的思想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然而,在涉及人的内涵时孔子和爱默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孔子的名言“克己复礼”充分阐明了孔子所关心的是人所形成的社会;爱默生的名言“走自己的路”充分反映了爱默生所关心的是拥有活的灵魂的人。结果,孔子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而爱默生更重视人的“自信”与“自立”。一句话,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孔子和爱默生各自为自己的国家及其历史时期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二 “人性”的契合

孔子学说和爱默生思想都涉及到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在孔子与爱默生看来,既然人性乃天赋,那么人性与天性就是同一的。他们因此均主张人性本善,进而提出人的可完善性的观点。可以说,“人性观”思想是爱默生思想与孔子学说的第二个契合点。

(一) 孔子的“人性观”思想

孔子的人性思想是基于人性乃天赋的观点。在孔子看来,人的道德力量源于天这个超验的存在。孔子因此提出他的人性本善的人性论命题,这个命题确保了人的尊严以及人的无限的自信;每个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成圣成仁的机会或可能性。

1.孔子的人性论

孔子相信人的道德源于天,因此提出他的著名的人性人性论命题: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的这一命题对人性做出了高度的概括:人性的共同性和稍许差异以及后天的可塑性。换句话说,孔子的言论“性相近也”肯定了所有人具有共同的人性,而其言论“习相远也”强调了每个个体的后天的差异性以及人性的可变性。人性的共同性表明所有的人就本来的人性而言是相同的,可见,孔子肯定了人性的同一性。尽管孔子没有对人性究竟是同样的善还是同样的恶做出明确的论断,但我们可以推断出:“人性本善”论毫无疑问是孔子学说中关于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因为只有人性为善,人们才有互爱的基础,孔子才能建立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

2.孔子关于人的可完善性的观点

同类推荐
  • 中国最生猛的男人:牛根生

    中国最生猛的男人:牛根生

    高举“兴农”大旗,地方政府纷纷无偿支援他;高举“大胜靠德”大旗,追捧着死心塌地追随他;高举“资本”大旗,顶级资本看好他;高举“央视”大旗,媒体宣传他,这个人就是牛根生,中国最生猛的男人,蒙派营销的一代宗师。
  • 列夫·托尔斯泰(名人传记丛书)

    列夫·托尔斯泰(名人传记丛书)

    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本书客观叙述了托尔斯泰辉煌灿烂的一生,他童年时的家庭经历,他致力于农民教育事业的过程,他笔耕不辍的创作,都一一展现出来。希望青少年读者能更好地走近这位文学巨匠的世界,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思想。
  • 遗落的名人往事

    遗落的名人往事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中外历史英雄之谜

    中外历史英雄之谜

    无论从道德文章,还是文韬武略各方面看,英雄都是旷世奇才。他们知识渊博,论天下形势如同掌中观文;他们腹藏玄机,帷幄之中可决胜千里之外。
  • 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

    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

    程中原编著的《转折关头》记述了遵义会议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在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所起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张闻天与进入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的关系,既突出了张闻天所担负的领导责任,也讲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起的关键作用:既写出了张闻天个人的思想转变,也写出了毛泽东对其转变的推动;既突出写了两人紧密合作并最终结束了中国革命最为危急的状态,也写出了毛泽东、张闻天两人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及工作上的分歧。
热门推荐
  • 血与沙之歌

    血与沙之歌

    那一天,人类终于回想起了曾经被支配的恐怖和惨遭屠杀的屈辱......没有了生命,没有了自由,没有了活下去的权利,这样的死毫无意义,让我们严正以待,用这手中的剑刃刺破黑暗吧。
  • 你会教孩子吗Ⅱ:情商和智商是培养出来的

    你会教孩子吗Ⅱ:情商和智商是培养出来的

    本书包括孩子品德,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情商教育和想象思维能力,注意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培养的智商教育两部分,为父母对孩子进行情商,智商的全面培养提供科学的帮助。
  •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研究

    本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决定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以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在长、短期债务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是否属于理性行为,剖析各种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
  • 盘古传人之救世

    盘古传人之救世

    罗一明。主角。地球人类偶得盘古遗留记忆《神功。阵法。救世》穿越异界大陆,强者如云。为生存,战战战!为亲人,强强强。
  • 吹牛大王历险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是敏豪生男爵讲述他本人冒险经历的故事合集,充满了夸张与幽默。通过种种妙趣横生、匪夷所思的惊险事件,敏豪生将自己描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但实际上被人们嘲笑为“吹牛大王”。拔头发救自己出沼泽、眼冒火星打野鸭、鹿头上长出樱桃树、断成两截儿的马、月球旅行、火星漫步……敏豪生的确是个不同凡响的“吹牛大王”,难怪他的故事会风靡全球、畅销不衰。
  • 恶魔崇拜

    恶魔崇拜

    夜游、日行、百里、统帅、一世之尊、三生三世、千古流传、万世先河!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头恶魔。越强大,越怯懦;越闪耀,越卑微。夏野算不上一个好人,但却不想让小火苗崇拜和信仰的家伙成为一个坏人!所以他坑杀命官、调侃使臣、秒斩天骄、声呛域主。城外英山一剑封神,拜月祭典狂临诸生;开疆拓土盖压三代,衣锦还乡灭绝千城!当崇拜成为一种信仰,我想做个好人!【签约作品,必入精品】ps: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胆小鬼在行动:跳舞的小骷髅

    胆小鬼在行动:跳舞的小骷髅

    琦奇是个公认的胆小鬼,全家人为改掉他胆小的毛病,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从此,琦奇的身边开始怪事迭出:时不时有只只有骨头的手抠他、寂静的深夜传来咳嗽与脚步声、看见别人看不见的黑衣人。经历这么多古怪事后,琦奇能变得胆大吗?他会变得和以前不一样吗?
  • 重生之阑珊

    重生之阑珊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月闷头前行的时候,偶尔停下来回过头看着那个当初我们自己犹豫许久踌躇满志的分界点,是否会莫名的有种心酸?正因为我们有的时候无从选择,所以不断的在现实与梦里追寻着那些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阑珊。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我们还会坚持我们一如当初的选择嘛?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我们会不会杀伐果决的上前紧握住一念之差错失天涯的那双素手?杨昊,一个一直失意着的小公司职员,当他发现自己重新回到了他最怀念的十八岁,会编织出怎么样的梦呢?此中真意,尽在书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起点四组签约作品。新人作品,求收藏求推荐,愿我们都能在灯火下发现静待自己的那抹阑珊~
  • 荣耀新生

    荣耀新生

    昔日的荣耀已逝,今日的光辉峥嵘;上古的号角吹起,冒险的旅程开启。只为那心中久违的传承和信念。原大陆的足迹封印,原住民的英雄消逝,恶魔灵的蓬勃崛起,却依旧改变不了流淌在血液中的勇往直前和冒险精神。为了家人为了爱人他与魔鬼订下契约,却又成长为怎样的人?
  • 武途漫漫

    武途漫漫

    生于乱世,悲惨少年兄弟分离,为救哥哥不惜穿梭六道,勇闯三界,却发现惊天内幕为神而战,却被神所灭,为天下而战,却害天下与水火。却是谁人之语?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矣,执者死矣!又是何人之痛?漫漫修武之路,孰为其极?六道轮回之苦,谁人可破?(新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