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01100000022

第22章 中国礼制性建筑(1)

课前导读

中国是个祖先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文化悠久的国度。因此,礼制性祭祀建筑表现出特有的形式与语言,体现出与崇拜极为融合、启示意义极为深邃的“建筑语汇”。在理解这种建筑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天地之气、万物之象结合,既以“目观”,又以“心得”使礼制性祭祀建筑文化的接受达到“融会贯通”,从而明白“礼制”以建筑形态深化中国的社会秩序。

教学目标

了解著名祭坛建筑

熟悉坛庙祭祀文化的主要内容

理解坛庙祭祀文化的起源

中国古代礼制性建筑主要包括:坛庙祭祀建筑和祠堂建筑。坛庙祭祀建筑,又可分为祭祀自然界天地山川的祭坛建筑(露天的祭台)和祭祀先灵的祀庙建筑。祠堂建筑,包括祭祀祖先的宗庙、祭祀历史上有贡献的名臣名将、文人武士的庙(殿宇);诸侯祭祀祖宗的祖祠和普通百姓的宗祠。皇家宗庙(太庙)建筑,还包括安放神主(牌位)的享殿,斋戒的寝殿(斋宫)或更衣的具服殿,雨雪日拜祭的拜殿,储放祭器、祭品的神橱、神库,屠宰牺牲物的牺牲所或宰牲亭,以及门殿、配殿、井亭等附属建筑。

《考工记》记载,夏有世室,商有重屋,周有明堂,都是礼制祭祀建筑。秦时称“□”,它可能是坛,也可能是庙,还可能是坛(高台)上建殿的坛庙混合建筑。汉代坛庙分开,也开始确立祭祀的礼仪等级。以后各代坛庙数量日益增多。

§§§第一节祭坛建筑

一、中国祭坛建筑起源

中国祭坛文化,源于中国原始宗法性传统宗教,是以天神崇拜为核心,兼祭社稷、日月、山川,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的文化体系。又由于其在中国历史上从其发生起就没有中断,因此必然形成相对稳固的祭祀制度和造就神圣发展的祭祀建筑。各代的祭祀崇拜虽然礼仪时间和仪式有些差异,但基本保持祭祀文化和建筑,并直到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坛祭祀建筑一般可以分为:社稷坛;天地坛、日月坛、岳镇坛庙、神灵坛等。

祭坛建筑有广义、狭义的分别。广义的祭坛指,包括主体建筑和各种附属性建筑;狭义的祭坛,仅指祭坛的主体———祭台。坛在早期除用于祭祀外,也用于举行会盟、誓师、封禅、拜相、拜帅等重大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专用的祭祀建筑,规模由简而繁,体形随天、地等祭祀对象的特征而有2有方,做法由土台演变为砖石包砌,布局成以十字轴线展开。

祭坛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人类在露天环境下祭拜自然神的活动。远古时期,在强大的自然力支配下生活的先民,对生存环境有着无限的敬畏,对自然状态和自然现象等有着极端的依赖,于是便产生了神圣的祭祀文化,出现对神祇、人鬼、物灵的崇拜。如为祈雨求风对稷神祭之,为土地丰沃对社神敬之祭祀。

最初的祭祀活动,还只是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进行,后来,人们为了吸引神明的注意,使自己的祈望更好地达于神明,往往利用自然形成的土丘、高岗或山头等较高的地形来构筑祭坛。如在辽宁凌源县城子山发现的红山文化祭坛,即坐落在山顶。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轩辕氏多次封土为坛,祭祀鬼神山川。但祭坛建筑的出现,远远早于此时期。在上海崧泽墓地东南的原生土上,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以前马家浜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祭坛。祭坛东西窄,南北宽,现存面积约230平方米。祭坛顶部地势平坦,有一片红烧土。距今6000多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在祭坛上举行祭奠祖先或神灵等礼仪活动也十分盛行。

马家浜文化、红山文化时期的祭坛建筑的发现,将人工堆筑祭坛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当时祭坛建筑在材料、形制、规模等方面已经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形制以圆形为主,但在具体构造和建筑规模上却有大差别。阜新县胡头沟的祭坛,是以埋葬一个死者的墓坑为中心,按6.5米左右的半径放置一圈彩陶碎片,再在这个碎陶片圈上建成一个石围圈,石围圈的两端并不闭合,一端延伸至圈外,好似围圈的入口,在圈外还建有一座石椁墓。在辽宁东山嘴的祭坛遗址,总体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有中心和两翼主次之分,主体部分是用石块堆砌的一座方形和一座圆形的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祭坛和方形祭坛建筑。这种象征天圆地方的圆方结合的建筑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北京天坛的兴建。祭坛石头加工技术和砌筑技术相当讲究,外侧可明显地看出错缝砌法,长条基石打磨得棱角突出,表面光滑。余杭县瑶山良渚文化祭坛,平面略呈方形,每边长约20米,坛面中心是一红土台,围绕红土台有一灰土带,外围是则铺有砾石的黄褐土。

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祭坛建筑文化更为发展,设有祭天地、祖先等的坛庙。在王城之内,王宫居中,左是祭祖宗的庙,右是祭社稷的坛,祭坛建筑已经形成基本祭礼,成为周礼的主要部分。这种格局沿袭至唐、宋、元、明、清历代。

秦始皇在东岳泰山筑土为坛以祭天,称为“封禅”。北周时,月坛于坎中,方4丈,深4尺。20世纪末,在南京发现的距今有1500多年的六朝祭坛,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封建国家坛类礼仪建筑。祭坛位于有“钟山龙蟠”之谓的钟山主峰南麓山嘴,从祭坛选址看,明确地体现了六朝时期都城规划设计思想,严格遵守天干、地支、八卦、五行、四象、阴阳规制,具有鲜明的风水堪舆特征。祭坛总体呈方形,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祭坛处在12地支的“丑位”上,与当时地处“巳位”的天坛相呼应。祭坛还完整地反映了六朝时期的建筑思想,即舍弃汉朝繁复堆砌的建筑风格,将天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通过自然景观强化人工建筑的美学特征。

祭坛建筑,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是人类对神灵敬畏的表现。因此,祭祀文化也必须体现人世的等级秩序,故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而诸侯祭山川、祭五祀。天子祭祀建筑属于皇家最高礼制建筑,故用庑殿顶或重檐庑殿顶,建筑形制既要使人感到到自身的渺小与压抑,又要突出建筑体现的神的崇高,接受宗教的感染和自然的教化,是祭坛建筑艺术最大的宗旨。后来,有些坛祀建筑向庙祀建筑演变,坛转化为庙祠中的供台,基本上只留下为皇家服务的祭坛建筑。

二、中国各类祭坛建筑及其内容

(一)天地祭祀

天地之祭,是中国祭祀之国家大礼,天时不可违,地利不可废,敬天祀地当是安稳人生社稷的一大神事,历朝历代皇帝都不敢掉以轻心。天地祭祀建筑格局为“天南地北”,按照阴阳五行理论,天属阳,地属阴,南属阳,北属阴,天属上,地属下。因此,祭天之所安于都城之南郊,祭地之所安于都城北郊,所谓“一南一北,一阳一阴,一上一下,相互制动,相互对应”。

中国祭天起源很早,并发展为封建社会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成为国家政治伦理中必备的仪式大典和王朝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程式。祭天至周朝时已经成为制度,有了一套颇为复杂的仪式。历代帝王祭天都遵循周朝礼制,虽然时有增删,但大体变化不大。皇帝按例每年在冬至日“祭天”,登位时也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祭天大礼在南郊设圜丘举行,则始于汉代。祭天仪礼制度,西汉末年被正式确定下来,明确了天(皇天上帝)的至上地位,并成为一个王朝政权合法的标志。而曾受人尊崇的五帝(苍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则变成了皇天上帝的属神。以后,历代统治者沿袭此制,在南郊建立圜丘(即天坛)祭天直至清末。

祭天通常露天举行,使上天容易看见人们供奉的祭品并接受。圜丘坛建于旷野,直面蓝天,正体现了古人的这一思想。祭品在仪式中必不可少,因为它是虔诚的象征。苍璧、黄琮是首要的祭品,其次才是牺牲、醴酒、绢帛、黍稷。璧2琮方,象征天圆地方,其意义在于表达一种理念上的崇敬心情。

把大地作为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加以崇拜,是原始信仰的普遍形式。因此,祭地是一个古老民族对土地的一种特殊情感寄托。大地为万物滋生之4泉,为生命存在之母,《史记》上称“地一”神,又叫“地祇”。在汉代,普遍称地神为“地母”或“地媪”,是赐人类以多福的女神。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对土地的信仰都采取仪礼形式,当时人们以血祭地母的形式来表达对土地神与土地的崇拜。为了报答土地的恩惠,还有将献祭物品埋于地下的习俗。修建各种场所供奉、祭祀地神,求得保佑与恩赐,至少在周朝时已经形成制度。从西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按阴阳方位建天地之祠于长安城南北郊始,至清代灭亡止,祭地之坛成为历代都城规划中必不可少的项目。

(二)社稷祭祀

社稷祭祀,是中华民族的原始崇拜,主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民以食为天”,因此对土地与五谷粮食的敬祀至为重要。社稷之神,一说是古时共工氏之子勾龙,能平水土,被人称作“后土”,即社神;厉山氏之子名叫农,能播植百谷,被当作稷神;又一说是商汤灭夏以后,周人的始祖弃(后稷)被奉为了稷神,这就是社稷。无论何说,历代帝王均十分重视社稷,把它看作是国家存亡的标志,于是社稷成了国家的同义语。社稷崇拜(又称后土或社神崇拜),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普遍奉祀,因为,社稷比天神更实际,更贴近生活。

祭祀社稷之礼,从天子到诸侯都可以举行。社稷坛其形式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平台,边长约15米、高约1米,象征“地方”之说。遵循《周礼》规制:“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祭坛外加矮围墙,墙上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瓦按东、南、西、北的方向排列,每面墙上正中各有一座汉白玉石的棂星门。坛最上层铺垫五色土,五色土厚2寸4分,明弘治五年(1492年),改为1寸。每年春、秋两次,皇帝要亲自来祭社神和稷神。祭祀前要更换新土,新土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五色土按一定方向分布,东为青土,南为红土,西为白土,北为黑土,中间为黄土,象征金、木、水、火、土。社稷坛中的树亦有严格要求,必须是松、柏、栗、梓、槐按一定的方位排列,以合阴阳五行。祭坛的正中是一块5尺高、2尺见方的石社(实为石柱,在社稷坛祭祀中将其视为“社主”),一半埋在土中,每当祭礼结束后全部埋在土中,上边加上木盖。

(三)日月祭祀

我国古代日月祭祀之礼很早就有了。《礼记·祭法》中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述,在《祭仪》中又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的记载。日月祭祀“以致天下之和”,但直至秦代仍然没有形成一定的礼仪规范,形式不十分严格。其建筑格局为“日东月西”,形成“春分东郊朝日,秋分西郊夕月”的礼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形成和确定的。唐朝以后,祭日月之礼和圜丘祀天相同,不过规格稍低,一般只作“中祀”。明清两代,除在春分东郊日坛祭日,秋分西郊月坛祭月,另外在祭祀天地等大礼仪时,还进行日、月配祀,诸侯朝觐见天子行礼时要到南门拜日,到北门拜月。

(四)岳镇祭祀

岳镇祭祀,是古代一种对世界万象的认识反映,祭祀对象,为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等。岳镇祭祀,由皇帝或帝王派出的官吏主持。五岳,指东岳泰山(岱庙祀之)、南岳衡山(原最早是安徽天柱山,现为衡山,南岳庙祀之,)、西岳华山(华阴庙祀之)、北岳恒山(北岳庙祀之)、中岳嵩山(中岳庙祀之)。五镇,是除五岳之外的五座名山:东镇青州沂山、西镇雍州吴山、南镇扬州会稽山、北镇幽州医巫闾山、中镇翼州霍山。四海:东海(祭于山东莱阳)、西海(祭于山西永济)、南海(祭于广东番禺)、北海(祭于山海关)。四渎,指天下江、河、淮、济四水:东渎长江(祭于四川成都)、西渎黄河(祭于山西永州)、南渎淮水(祭于河南唐县)、北渎济水(祭于河南济4)。

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是现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占地270万平方米,约4倍于紫禁城)的封建神坛祭祀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殿宇初成时,叫“大祀殿”,是一座面宽12间的方形殿宇。明嘉靖九年(1530年),天地分祭后,大祀殿废弃。嘉靖十七年,朱厚为了“求神赐福”降旨,改方形殿为圆亭式,名为“大享殿”。清朝乾隆八年至十四年(1743~1749年),进行了改建,打破建筑与环境的布局关系,使园内建筑只占一小部分,突出天空的辽阔与高远,从而表现天帝的至尊无上。这是天坛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五分之四的土地被苍松翠柏所覆盖,任何一角都体现着“人间天堂”的意味。四周浓郁的树丛簇拥着一层层汉白玉的殿基,一派宁静肃穆。封建统治者相信,至诚之心能感动天神,能赢得天神的恩赐,天坛就成为“天人感应”说的实现之地,祭天之所。

呈“回”字形的两重坛墙,把整群建筑分为内坛和外坛两大部分,主要建筑都处在内坛之中。但内坛却并未安置在外坛的南北正中轴线上,而是位于这条中轴线偏东,从而在主体建筑群以西留出了一片空旷的空地。这样,当人们从西门进入天坛之后,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那开阔的天宇,神圣、博大与至高无上的天帝立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凸现出来,人们顿时会感觉到自身的软弱与渺小,因此便会心甘情8地向天帝顶礼膜拜,祈求保佑。

天坛主要建筑有皇穹宇、皇帝祈求丰年的祈年殿、祭天的圜丘坛和供皇帝祭天前沐浴和斋戒的斋宫。整个祭祀建筑大体分为三组:一组以祈年殿为中心,一组以圜丘坛为中心,一组以斋宫为中心,成“品”字形排列。圜丘坛与祈年殿安置在一条轴线上,二者相距360米之6,由一条30米宽、高出地面4米的大道(名叫丹陛桥)相连,似一条通天之路,人行道上,宛若遨游于云端宫阙,俯览尘寰。

天坛皇穹宇是用来存放“皇天上帝”神位的地方,皇穹宇内有天坛最吸引人的建筑回音壁和三音石。回音壁,是围绕大殿的一道圆弧形磨砖对缝砖墙,又叫传声墙。墙的弧度十分规则,表面极其光滑,对声波的折射比较规则。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面北而立,一个人挨墙说话,另一人贴墙听音,即使出声很小,对方也能听得很清楚,且回音悠长,好似从墙中发出一般。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有一条石板路,由北向南数第三块石板就是能产生“人间私语,天闻若雷”现象的三音石。当站在这块石板上、敞开殿门、关紧全殿的门窗、使殿门到殿内正北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时,人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二三声回音,且声音洪亮,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回声。声学原理,在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中得到了巧妙的体现。

同类推荐
  • 地市级公立医院管理探索

    地市级公立医院管理探索

    出于改革的谨慎,公立医院改革目前未有实质性的统一的措施安排,但“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必然对公立医院产生深刻影响。
  • 店铺创建设计

    店铺创建设计

    店铺管理丛书·第二辑·安特管理文库。本书借鉴了许多国外店铺的成功经验,并且搜集了大量国内相关行业的资料,力图全面翔实地向有志于店铺经营的读者介绍店铺创建设计的全过程,以及每个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难点。
  • 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中国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古代建筑是从中国营造学社建立后逐渐展开的。从中国营造学社名称看,其“营造”两字即取自于宋代的《营造法式》,因此也可以说,近代中国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首先是从关注《营造法式》开始的。中国营造学社所创立的以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科学方法和所取得的大量实证性成果,为中国建筑史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虽然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的中国营造学社于1946年无声地消失了,但它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余波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和文物建筑保护。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多学科的关注和各类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把中国建筑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 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

    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

    古典园林是中国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方面的著作已有多部,角度不一,成果各异。本书则选择了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的角度,以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园林人物为纲,对其园林实践、园林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研究与理论提升。
  • 人体工程学与建筑环境设计

    人体工程学与建筑环境设计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人体工程学简介;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历史;人体尺寸与环境;人体与家具;人的感知觉与室内环境;人的心理行为与室内外环境等。
热门推荐
  • EXO之我们的梦想

    EXO之我们的梦想

    一对中韩混血姐妹花和她们的好闺蜜来到了韩国读书,因为年纪还小的原因只好投靠她们的明星哥哥边伯贤,他们在韩国会和他;她;它们擦出怎样的火花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邪帝狂妻:绝世废材大小姐

    邪帝狂妻:绝世废材大小姐

    她,是二十五世纪神偷杀手,一朝穿越,她换做她强势归来!所到之处,啪啪打脸!什么?废材?草包?不受宠?不好意思,这些标签你们统统拿回去自己用吧!太子退婚?又不好意思!是本姑娘退夫才对!捡萌宠,扒东西,炼丹药,手到擒来!且看她如何一步一步傲视九天!不肖想,穿越来的第一天竟惹上一只甩不掉的妖孽?某男邪魅一笑道:“晚上记得早点回来,陪我。”某女柳眉一挑,横眉冷对,“那谁!出来,我们聊聊人生!
  • 慎疾刍言

    慎疾刍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对幼惑:君少受妻压

    绝对幼惑:君少受妻压

    “凌,不要离开我,我就只有你和黛黛了。”喝醉了酒的她抱着他的腰不让他离开。“好,我不离开你。”……“慕容初初!你就是这么爱我的吗!”他愤怒的望着她,此刻的她正窝在其他男人的怀里。“凌,我可以理解成你吃醋了吗?”她盈盈一笑。……“君少,您既然知道了我在利用你为何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帮我?”她抬起满是泪水的脸望着他。“我就是喜欢被你利用。”
  • 国富论中文珍藏版(下)

    国富论中文珍藏版(下)

    本书继承了19世纪初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用折衷主义的方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和边际生产力论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完全竞争”为前提和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庸俗经济学体系。
  • 绝色倾城:法医女神捕

    绝色倾城:法医女神捕

    她是个21世纪顶尖法医团队的精英,突然穿越成为一个被人欺负的大家千金!他是个一世孤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遗孀,父皇和宰相一同暴毙,他活在一个阴谋里,虽被伯父立为太子,却前途迷茫!她不认命,不服输,利用金手指,依靠从现代社会带过去的法医鉴定包,破解层层迷案,惩恶扬善,帮助他找寻被掩盖的历史真相,辅助他成为一代霸主!他却在得到一切之后抛弃她,流放她,伤透了她的心,可是这一切,真的是他的本意吗?想知道她和他的故事,请留意绝色倾城:法医女神捕!
  • 妃子太霸气之异国皇妃

    妃子太霸气之异国皇妃

    得天女者得天下。她是传说中的天女,她有着绝色容貌,她是敌国妃子!在凌国,她即使是天女有着绯色的容貌,却从不受宠。直至后来凌国输了。整个皇宫只剩她孤身一人,她的敌国,那个从不屑于任何人的皇上,却执意让她成为自己的妃子!她是后宫中的一个传奇,她是唯一不靠恩宠却活的尊贵的人。(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企业的诚信危机

    企业的诚信危机

    《企业的诚信危机》通过四个案例详尽地描述了企业犯罪、名牌坠地的过程和原因,揭示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人的良心与良知、监管制度、消费者自我保护、举报者保护等值得思考的问题和意义。
  • 弃妇桃花开:BOSS偷窥99次

    弃妇桃花开:BOSS偷窥99次

    文案:这是一个男人坑蒙拐骗三十六计把别人的老婆变成自己老婆的故事。这是一个扮猪吃老虎的爷们儿和一个已婚美人儿的故事。这是一个从偷窥走到现实中实行抢夺的故事。这是一个百炼钢强攻如何成了绕指柔的故事。……封二少说:我想要的,别人不给,那就抢吧!(宠文,爽文,娱乐圈)戳进来……加入书架……么么哒
  • 齐仙之福

    齐仙之福

    即便痴傻有如何,她相信自己一样可以踏入五行,轮回转世,问鼎大道!且看女主的成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