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79400000025

第25章 中国的战歌——我的中国儿子

(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作者简介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1892-1950),美国著名战地记者、作家,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奥斯古德,幼年家庭困难,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包括侍女、烟厂工人。十岁的时候随父母移居科罗拉多州。1910年,史沫特莱加入了印度工人党,该党争取在印度进行反对英国统治的独立武装斗争。1916年到达纽约,为《号角》撰稿。1918年因声援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六个月。1919年起侨居柏林八年,继续从事印度解放运动,还曾在柏林与尼赫鲁会面。1928年完成自传《大地的女儿》。

1929年初,史沫特莱作为《法兰克福日报》的记者途经苏联来到中国,在上海,她认识了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并协助宋庆龄处理了一些文秘工作。希特勒上台后,她改为担任英国《曼彻斯特卫报》驻中国记者,每周发回两篇报道。撰文报道江西的革命斗争、西安事变等,写出了《国民党反动的五年》《中国人的命运》《中国红军在前进》等文章,将皖南事变的消息发表在《纽约时报》上。1937年,受中国共产党邀请,前往延安,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左权、贺龙、陈赓、萧克、陆定一、丁玲等人会面,并担任八路军总部随军外国记者一职。

1938年1月,她从山西来到武汉同美国大使、南斯拉夫卫生专家等人商谈筹办中国红十字救助总队。此后,她便在中国红十字会军医部开展工作。她还说服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供应中国军队部分急需药品。

为解决中国军医缺乏的问题,史沫特莱积极号召外国医务志愿者来中国,著名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与理查德·布朗、印度著名外科医生柯棣华等受到她的影响来中国参与支援。在武汉的十个月,她通过在前线的经历完成了《中国在反击》一书。1938年10月中旬,随中国红十字会医疗救护队退至长沙。1940年9月去香港养病。1941年5月回到美国,回国后,为中国募集救济战争灾难的捐款,并为朱德作传《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该书于1956年作者逝世后出版,1979年三联书店出版中译本。这本著作和斯诺的《西行漫记》同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革命的经典著作。

20世纪40年代中期,史沫特莱移居纽约,1949年在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潮流中被认为是苏联间谍,1949年流亡英国。1950年5月6日,史沫特莱因病不治在伦敦逝世。1951年5月6日,在她逝世一周年时,骨灰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朱德亲题:“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事件背景

史沫特莱在抗战爆发前及抗战过程中亲自采访了中国的许多地方,真实地记录下许多人和物。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随红军总部进驻延安。同月底,史沫特莱就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身份,到延安作为期七个多月的采访。她是继埃德加·斯诺到中国革命队伍里采访的第二位记者,因事先通过宋庆龄、斯诺的介绍,所以受到特别的重视。来到延安的当天晚上,史沫特莱就先后见到了她心目中的英雄朱德和毛泽东。次日,中国文艺协会和新中华报社联合集会,热烈欢迎史沫特莱的到访。这支年轻的革命队伍,一直盛行的娱乐节目是集体唱歌和相互“拉歌”。史沫特莱不擅长唱歌,却能跳舞。她后来回忆,“在延安召开的一次高级军事干部会议期间,我试着教他们一些人如何跳舞,他们勤奋好学,每事必问,不怕丢面子。朱德同我破除迷信,揭开了交际舞的场面。周恩来接着也跳了起来,不过他跳舞像一个人在演算一道数学习题似的。彭德怀喜欢作壁上观,但不肯下来跳一次舞。贺龙在青砖铺的地上随音乐旋律一起欢跳,他是身上唯一有节奏感的舞师。”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是不仅给客人特别的欢迎,而且还为客人提供特别的宽容与理解。带有部分印第安血统,天生具有叛逆性格的史沫特莱,时年45岁,曾经游历过大半个世界,饱尝了生活的磨难。但苦难并没有磨灭她拥抱生活的热情,更没有消损她的正义感。她对朱德的第一印象是,“他有50多岁了,相貌和蔼可亲,额角布满皱纹。他看起来确像红军之父。他满面春风,连连对我说欢迎,并向我伸出了双手;我用双臂抱住他的脖子,在他的脸颊左右亲了一下。”然后,她在这个结实的人物旁边走来走去,直爽地说:“让我好好瞧瞧你!”

(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在延安,甚至在中国革命队伍里,这种见面礼是从来没有过的。因为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国度里,握手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革命的举止了。所以,这两个响亮的热吻,在当时和以后的许多文章里,都被说成是史沫特莱抱住朱德的脸狠狠地“啃”了两口。但是,此时此地,对待这样的客人,不是客随主便,而是主随客便。

正是这样一位自称“大地的女儿”的史沫特莱,不仅在延安采访写作,联系促成白求恩大夫的援华,而且还倡导组织了灭鼠运动、节育运动以及名噪一时的交际舞潮流。

史沫特莱和安娥对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和鄂中革命根据地的报道,不只留在了她们作品里,更留在了挺进纵队的老战士们的心中,留在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史册里……

报道原文

我刚到新四军挺进纵队,就分配给我一个“小鬼”做我的勤务员。一位陪同我的女记者(即安娥)也受到同样的待遇。

派给我的“小鬼”是大多数参军“小鬼”中的典型。他叫盛国华,虽然他说他有10岁或11岁---他自己也不清楚究竟是多大---但看起来可小得多。他以中国孩子特有的聪明告诉我,他长得小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吃饱过,而且在他当“小叫花子”的时候曾经得过那么多病。他解释说那是很久以前,他还很小的时候,土匪曾抢劫了他在河南的贫穷的家庭,烧毁了房子,杀了他父亲,烧伤了他母亲,两个哥哥为了活命去当了兵。在这场灾难之后,他靠要饭来养活母亲和他自己。

他不记得自己当时有多大,他母亲让他拿着个碗站在有钱人家的门前。就这样,他蹒跚着走了出去,在一个大宅院前站了一整天,因为他不懂怎样哀哭求告或是在地下磕响头,所以没有任何人注意到他。直到天黑的时候,一个从大院里出来的人,问他为什么还不回家,国华告诉这个人说,他家的房子被烧了,父亲被杀了,母亲受伤了。他说他自己是个要饭的。这个人给了他几个铜板,打发了他。

当风雪交加的时候,女记者和我们的两个小勤务员经常整天待在我的房间里,因为在纵队里,我是少数几个能享用木炭火盆的人。像纵队的每个战士一样,两个孩子身上也长有虱子。有一天,我决定给他们灭虱子。当他们在屋子一角用一个小木桶洗澡的时候,我把火钳放在火炭上烧红,然后在他们潮湿的制服的内缝中熨烫。国华洗完澡,天真地裸着身体走过来,站在桌旁,看着我,又讲起他参加游击队以前的年月。

……

他说,从当“小叫花子”起,他就经常害病。他只能随便找个地方躺下来,直到觉得好一点为止。有时候还有人故意纵狗咬他。有一只狗咬过他的腿,留下一个长长的伤疤。

“我怕狗。”他又说,“我怕它们逮到我。”

在他的左面颊上有一块伤疤,但那是土匪烧掉他家房子时受的伤。

由于没有时间概念,国华不知道他要了几年饭。他曾小心地去看“阔孩子们”上学,但他们却扔石头打他。他也很想读书,但他发现不可能,因为他穷。他看到碎纸片上的一些文字,就在地上模仿,从而学会写一些简单的东西,像“一、二、三”,但是再往后的数字就太难了。当他请人们教他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他们笑他,并且问他,一个要饭的孩子干吗要学写字。只是在参加游击队以后,他才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大约在他六岁的时候,他的母亲请了一个小地主做保,叫他去给一个大地主当放牛娃。这个地主每年给他八角钱,管吃,管住,还偶尔给几件地主儿子不要了的衣裤。每逢新年发给他工资时,这孩子就把八角钱交给他的母亲。她就买成布,给他做一双冬天穿的鞋。

对国华来说,部队就是一切,就是他的耶稣基督。他把学会的一切都归功于部队。但他表示他参军时间不长---至今只有一年---为此,仍有很多的东西要学。听着他说话,看着他那忧郁的小脸朝上望着我,女记者低声感叹道:“这是什么样的生活呀!”

我们问他怎么参加的游击队。他说,有一次地主派他到平汉线上的确山去,他在路上停下来看行军路过的军队。忽然,他看见队伍里有他的一个哥哥,但这是他的“坏哥哥”。他解释说,那个“好哥哥”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在卢沟桥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坏哥哥”和他交谈了一会儿,却没有给他和妈妈一文钱,反而叫他傻瓜,干一年才拿八角钱的活,还劝他去找一个挣钱多的活儿干。

国华从士兵们的谈话中,听到有关八路军的情况。那是一支好军队,是穷人的军队。……国华渴求找到这支“穷人的队伍”。

以后不久,他偶然遇到一个穿着破军装的,满脸胡子的老兵……这个老兵叫王老汉(原注:王老汉,即王国华,时任中共豫南特委书记)……于是,国华跟他进了山。从此他就当了勤务员。

女记者经常和两个小孩子在一起,帮助他们学习。

不久,我得到一个机会跟一个排的骑兵到汉口西北湖区的一个野战团队去。女记者决定和我一起去。我们两个都感到带着“小鬼”去太危险。

……

当我告诉国华我要离开的时候,他好像在强忍着没有哭出来。我也受不了,就给纵队司令员写信要求他批准这孩子跟我一起去。

司令员说,既然我真的这样盼望,国华当然可以和我一起去了。

最后,当我决定要离开挺进纵队的时候……我决定收养国华做我的儿子---假使纵队和他自己愿意的话。

……

据我所知,在中国西部,一个美国培养出来的儿童教育学教授建立了一所学校,特别注重科学。孩子们过着简朴的生活,自己的事全得自己做,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使孩子们吃饱穿暖。……我自己还想得很远,甚至想到将来我也许可以送国华到外国去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但我自己的生活又是如此不稳定又没有保障,我敢于实施这样的计划吗?

于是我去找了李先念。

……

李先念说:好,只要这孩子自己同意的话,你想领养他,是可以的。

然而国华对这件事情非常认真,他问我有关中国西部的那所学校,又说他害怕富人家的子弟。他解释说,他是属于部队的。

……

第二天他和另外一个勤务员一起来了,把他的决定告诉了我。

“我想所有的战士都必须留在前线,”他说,“在取得最后胜利后,你可以收养我。”

我们动摇不了他。

但在离开湖区之前,我为我的“儿子”安排好去参加“挺进纵队孩子剧团”。

把我们载出湖区的小船从岸边撑开的时候,我最后一次看到了国华。他和另外两个孩子蹲在岸边,在湖水里洗衣服。他向我喊着,挥手告别,然后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目送着小船消失在迷雾之中。

报道评析

耳闻目睹,情真意实

《中国的战歌》真实地记录了史沫特莱在中国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事情。

这篇报道属于软得不能再软的报道,是史沫特莱在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见闻之一小段,非常日常生活化,有些像是一种个人感情变化的倾吐,但你在品读这属于个人的情愫之时,在理解这其中的细腻之后,会有种强烈的冲动,想了解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了解那个时期生活在抗日根据地的人民与战士的日常状况。作者与中国“儿子”的感情深刻地掺杂在事件的描述中,生活细节也许是微小的,但它所折射的社会关系却是巨大的。这篇报道再次引起人们的共鸣,引起人们对20世纪30年代末抗日根据地生活的回忆。在当时战争气氛很紧张、敌我对比很鲜明的时候,而抗日队伍中却充满乐观的情绪,反倒像有清澈的泉水流入心间,这种感情是美好而难以忘怀的。

显然,这篇报道采用的是“白描”写法。要写出现场感强的战地新闻,白描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白描”,亦称“白画”,是中国传统技法之一,指的是不用颜色,不加藻饰,只以“黑线”勾勒画的“轮廓”的一种画法,文章的“白描”借用其意,指的是一种不设喻,少修饰,以叙代描的描写手法。新闻写作中的白描,是越来越重要的艺术技巧。这是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总是从感觉开始,感觉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能引发思维中的表象活动,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它在认识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其他认识形式所能代替的。所以,记者在向受众告知一件新闻事实的信息时,应当适当地有选择地展示新闻事实中的具体状貌。也就是以感性形式表现出事实中某些形象的可感的内容,使受众获得直觉的体验。白描的语言是一种艺术的语言。它要求我们在新闻写作时必须极节俭地遣词造句,杜绝那些并不具有表现力的雕琢和粉饰,要力求朴实明了,简练深刻,看了能立刻形成形象。新闻中的白描就是要在动词上下一番锤炼功夫,一是要准确,二是要传神,传神了更感到准确。与白描手法相联系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写视觉新闻。视觉新闻是指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把概念的表述诉诸于完美的具体形象,运用生动的画面,典型的细节来写新闻,能使报道的内容可见、可触、可感,让人看到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

史沫特莱善于“白描”,描写准确、传神,笔触婉转、优美。的确,个人的生活只有融入到社会潮流中时,生命才能生动起来。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时代来说,如果没有生动的人和事,也就没有回想的必要了。

同时,史沫特莱这篇报道所表达的情感是真挚的。在那个战争的年代里,在那残酷无情的抗战中,史沫特莱不畏艰险的精神,温柔的天性,爱意的表达,是这篇报道不可多得的精神养料。如:“把我们载出湖区的小船从岸边撑开的时候,我最后一次看到了国华。他和另外两个孩子蹲在岸边,在湖水里洗衣服。他向我喊着,挥手告别,然后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目送着小船消失在迷雾之中。”文章好看,细节动人,这取决于史沫特莱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相关的洞察力。在对她的中国“儿子”的塑造中,史沫特莱通过生活细节的生动描写,深刻地挖掘了那个小男孩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他善解人意的宽厚性格。他的表现完全是他的本性显露,没有任何伪装与做作。史沫特莱的语言除了准确外,还有一种张力。她所描述的人物与事件让人在头脑中挥之不去。

同类推荐
  •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全书按体例共分为五部分。“古今”部分剖析国人对男女情事的心理、批判清末民初的腐败统治、悲慨古今民告官的悲惨下场。“公器”部分认为,权力乃天下之公器,不是官员个人的财产,不可私相授受,揭露官场的症结、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乡村”部分关注乡村的权力结构、乡村的变化、农民工和城市的关系以及工会如何援助农民工。“风气”部分批判社会上的冷漠风气、不正常的师生关系、现在读者的不正常阅读、社会机构的衙门化、文化界的造假。“世相”部分深刻揭示出当今社会的阶层已经出现固定化的趋势,个人机会的公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尊重消费者权利、尊重公民的权利是社会的当务之急。
  • 激励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研究

    激励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研究

    《激励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研究》是关于研究“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环境”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创新激励篇,下篇为创新环境篇:上篇主要是反映“适应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激励机制”课题的研究成果;下篇主要是反映“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每篇可以自成体系,均包括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政策研究四部分内容。
  •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两会, 聚焦民生新常态。城镇化规模持续扩大对房价有何影响?高房价还能持续多久?看病难、看病贵能否缓解?实体经济持续衰退,哪些领域值得投资跟进?
  •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本书以新闻学学科建设为主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表达了作者“保卫新闻学”和“发展新闻学”的学术见解与理念诉求。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在新闻学学术研究方面的志趣及成果,同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我国新闻学理论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方向。本书可作为新闻与传播院校师生、新闻实务工作者研修新闻理论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生进行上述方向专题研究的辅助教材,同时对撰写新闻学术论文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 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

    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

    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从磨合到整合——贺州族群关系研究
热门推荐
  • 僵尸道长:天师斗僵尸

    僵尸道长:天师斗僵尸

    此作品内包含古僵尸现代僵尸吸血鬼幽魂现代僵尸为后续版内
  • 三生倾月

    三生倾月

    宿命的使然还是命运的捉弄,现代毒医的她穿越异世,成了北辰世家的废物大小姐。琉璃美目流转着绝世的风华,集齐灵珠,解开封印,收灵宠,炼丹药,炼神器,煮美食。傲天大陆第一炼器师宗师,第一丹药宗师,出神入化的第一绝世毒医,九幽殿的第一王妃。据说她离开这片大陆时全民来送行,据说她曾一人入魔鬼森林捉到几十只圣兽以及数不清的高阶魔兽送予自己的手下,据说…………他是南华的修罗王爷也是九幽殿的王。对任何人特别是女人都是无比反感,唯独对她他只想一点一点费尽心思的的去靠近。宠她,爱她,包容她,保护她,一生一世一双人是他三生三世永不变得责任是他乐意之至的事
  • 大地民族

    大地民族

    新西历公元2989年,一颗硕大的陨石轰入地球。陨石带领着无数的细菌与射线坠落在地表上,这些外来者改变了世界的一切。联合国政府宣布:人类已经无法活在大地上。他们带着自己的科技遁入了大地,在地表之下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地下最大联合国—安布拉。人类在这次的灾难中活了下来,他们甚至摘取碎裂的陨石为自己所用,新能源“陨能”慢慢被开发出来。当然,即便靠着人造太阳和基因食物活着,但战争从未改变。新西历公元2999年,安布拉的街巷里突然出现了一位少女。她来自地上。
  • 宫锁重楼

    宫锁重楼

    她本以为可以纵情四海,肆意江湖结果却被暗地陷害,选秀入宫,从此后,她变了。母亲争宠的工具父亲升官的桥梁堂姐复仇的筹码偌大的后宫中,宠信、猜疑、争风吃醋、贬斥阴谋、权术、置之死地而后生处处陷阱,处处诛心重门之内,只有自己才能救得了自己!只是当那个带着面具的男人出现,她才会问自己,到底快乐么?“我希望,你快乐。”
  • 剑仙之旅

    剑仙之旅

    ★★★★★起点第五编辑组签约作品★★★★★-------------------------------------------------------------金仙级修为的剑仙无意中触动了神之封印,来到异界。剑魂被封印的他在异界以魔法师的身份加入了佣兵公会,开始了他在异界的悠闲生活……
  • 捕灵

    捕灵

    七百年修途,终尝大道果,羽化而登天。破碎虚空,楚天意本以为进入了修道的至高境界,哪想他不过才是茫茫太古星辰亿万星系中太皇星系的一介星主...天高,高不过吾之执念!道深,深不过吾之心境!且看楚天意如何破灭星空,脚踏星辰长烟遨游太古!
  • 造化仙君

    造化仙君

    一个电脑工程师带着前世的记忆转世投胎来到一个仙魔的世界,并意外走上了修仙之路。在这个步步惊心的修真界,逸逍遥将修仙法术和前世的电脑的知识结合了起来,竟创造出了不一样的法器功法和修真体系,让逸逍遥从此在修真界纵横无忌无人敢挡......一个不一样的修真世界,看逸逍遥如何成祖成仙成就一代仙君!
  • 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

    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异世天魔传

    异世天魔传

    石为躯,怨为魂,血为媒,天生为魔!傲天下,战八方,染红襟,孰正孰邪!兄弟心,儿女情,生死依,一怒九霄!人心叵,诡略谋,万骨林,天魔天降!
  •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