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93900000003

第3章 电视走入北京人的生活(1)

一、中国电视事业始创于1958年

1925年4月,被誉为“电视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1888-194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研制,成功装配了世界第一台电视机,当时人们没有料到它会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作为家庭和整个世界联系的纽带,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生活行为。

1935年,德国成功地用电视对柏林奥运会进行了现场直播,那时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电视”的概念。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正式播放电视节目后,法国在1938年、苏联在1939年、美国在1941年先后播出电视节目。

尽管受到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电视的发展被中断,但是1945年“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电视事业又逐渐恢复和繁荣起来,许多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了电视节目。

1945年到1950年间,美国的电视台从6家增加到104家,电视机由8000台增加到1000多万台,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24%。中国的近邻日本,1953年建立了电视台。随后,菲律宾和泰国的电视台也分别在1953年和1955年播出节目。电视开始成为最具活力的媒体。

处于电视蓬勃发展的国际背景下,刚刚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新中国,也开始酝酿开创自己的电视事业。

1953年,中央广播事业局派遣10名技术人员到捷克斯洛伐克学习电视技术。

1954年,在国务院文教办公室的一次会议上,文教办公室副主任钱俊瑞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我国要办电视和发展对外广播的指示,这个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广电系统的人员。1955年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经过研究,向国务院呈送了报告,提出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规模电视台的计划。周恩来总理当月进行了批示:“将此事一并列入文教五年计划讨论。”从此,新中国的电视事业进入了筹备期。

1956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听取了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工作汇报,在讨论发展电视广播时,他主张先搞黑白电视,但重点应该是搞彩色电视,因为彩色比黑白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生活。同时他还提出电视发射机和接收机最好也由我国自己生产制造。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1955年秋季,清华大学根据高教部的规划,聘请苏联列宁格勒航空仪表学院教授康斯坦丁·萨普雷金来华讲授电视原理,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派人前去听讲。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立了电视教研组,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电视专业人才。

电视事业筹备期间,主管电视设备生产的国家二机部十局把广播电视设备的研制生产任务交给了北京广播器材厂,把研制生产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了国营天津无线电厂承担。

1956年5月中央广播事业局派往捷克斯洛伐克学习的技术人员回国,由专攻电视技术的章之俭等人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北京广播器材厂等单位合作,共同研制黑白电视设备。

1956年初,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日本工业展览会上,展出了一辆黑白电视转播车。车上配有切换台、摄像机、音频设备和一台7吉赫的微波设备,可以将电视信号送到安装在西直门城楼上的50瓦电视发射机上,进行开路电视广播。展会期间,北京的一些地方设置了几台电视接收机,参观的人群只要从摄像机前走过,自己的形象就能在电视屏幕上显现出来,让参观的人们第一次感受到电视的魅力。

1956年底,电视设备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分别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经国家二机部十局、中央广播事业局和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视教研组协商,决定以日本设备为样机,研制我国自己的广播电视中心设备、电视发射机、电视转播车,并筹建北京电视台。

初期,研制主要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作为基地,并利用其实验室开展部分电路试验,其他工作分别在中央广播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广播器材厂进行。经过三方通力合作,到1957年夏季,我国自行研制出第一套广播电视中心设备。1958年初,又制造出1000瓦黑白电视发射机和500瓦伴音发射机。

二、中国第一台电视机诞生命名“北京牌”

在研制广播电视中心设备和1000瓦黑白电视发射机的同时,1957年4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厂领导立即组织试制小组。

据中国第一台电视机的主设计师黄仕机回忆:当年,厂里成立了专门课题组,共8人,都是厂里的顶级技术人员和工人,多数成员只有20岁上下,他们对电视这门综合电、磁、声、光的新技术极其生疏,参考资料也很少,谁也没有见过电视机。他们通过对资料、国外样机样件的研究,根据当时国内元器件生产能力和工艺加工水平,制定了“电视接收和调频接收两用、通道和扫描分开供电、采用国产电子管器件”的电视机设计方案。

1957年下半年,他们多方收购出国人员带回的苏联生产的多款电视机,还特别向苏联订购了一些新型“旗帜牌”电视样机、散件和资料。在消化吸收了各款电视机电路、结构、元器件性能、外观造型和使用维修方便性等方面的优点后,确定了以“旗帜牌”电视机为主要参考的设计方案。

黄仕机说:当时我国电子工业配套水平与国外差距很大,要短时间内拿出国产电视机,只能根据国情,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

1958年初,确定了“采用国产电子管器件,一个电视接收和调频接收两用、控制旋钮在前方”的电视机设计方案。

黄仕机回忆说,攻克每个难题都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摸索找答案的。“我们没有电视专用仪器,没有广播电视信号用以检查电视机的实际接收质量,只能靠一般的简单仪器来进行试验。往往测试一个电视宽频带的幅频特性就得逐点进行,费时费力。”

历时两个月,经实验小组日夜奋战,1958年3月初,第一台试验电视样机终于组装出来了。

1958年3月17日晚,中国电视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

实验大厅里摆放着苏联和我国的电视样机。晚7时整,中国第一台电视机荧屏上清晰地出现了广播员的图像并伴有洪亮的声音。图像和声音质量与苏联电视机完全相同。随后是对娱乐节目的接收。样机试用考核百分之百通过。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了!

半年多来为它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的人们,此时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他们是多么的兴奋和激动。为国家填补了电视机空白,他们难以抑制自豪和欣慰之情,喜悦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流淌了下来……

如今这台被誉为“华夏第一屏”

的“北京牌”820型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庄重地摆放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作为新中国中国生产的第一台电视机电视制造史的见证供人参观。

三、1958年5月1日新中国电视“第一播”

1957年下半年,正值北京电视台(1978年改为中央电视台)筹备工作紧张进行时,有关方面获悉台湾将在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帮助下建立电视台,并定在1958年10月开播。这个消息促使中央广播事业局的领导下决心让电视台尽快播出节目。

1957年8月17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决定成立“电视实验台筹备处”,任命罗东为主任,孟启予、胡旭为副主任。为了学习和借鉴外国办电视的经验,罗东和孟启予还在当年的12月率领代表团到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行考察,历时三个多月,为建台进行业务准备。

北京电视台的台址设在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电视发射系统以广播大楼主楼十楼作为机房,采用同轴双馈,双层蝙蝠翼阵子型无线系统,发射天线高度为80米。中心设备则安装在广播大楼西侧四楼上。这座大楼在设计时,没有考虑电视广播的需要,因此缺乏可以安装电视设备的机房,也没有可供排练和播出的演播室。为了让电视尽快上马,筹建人员临时将部分办公室和一个会议室改建成电视中心机房和演播室,条件十分简陋,并不符合电视技术用房的要求。演播室只有60平方米,面积本来就很小,又在一个角落里用三合板和玻璃隔出一间约9平方米的小屋,作为视频和音频导演控制室。控制室内有1台6路视频切换控制台、8个黑白监视器。演播室的音频设备主要有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1台可供两套节目同时制作加工的调音台,另外还有6个国产话筒、3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使用过的苏式录音机。

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进行了试验播出。我国电视的节目信号第一次出现在首都北京上空。在北京仅有的几十台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楼模型为背景的画面,上面写着“北京电视台”字样。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试验广播。”从此,北京的电视事业和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当晚播出的节目有:

19点05分:《工业先进生产者和农业合作社主任庆祝“五一节”

座谈会》。

19点15分:新闻纪录影片《到农村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

19点25分:诗朗诵《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

19点30分:舞蹈《四小天鹅舞》、《牧童与村姑》和《春江花月夜》。

19点50分:科学教育影片《电视》(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摄制)。

北京电视台试播期间,每周播出节目两次,每次2-3小时;同年9月2日转为正式播出,每周播出节目增至4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1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

四、早期电视节目简单且多脱胎于电影

初创时期,北京电视台人员少、设备不足、覆盖范围小、节目生产能力低,面临着重重困难。1958年5月试播前,人员才由筹备期的9人增加到30多人。用于新闻节目拍摄的是几部从外单位调拨来的包莱克斯和菲尔姆16毫米摄影机。由于没有洗印车间,摄影师们就自己买来一些坛坛罐罐和药品,试着手工冲洗。许多人都是一专多能,记者白天外出拍新闻片,晚上回来还要到演播室担任摄像员。节目编辑要处理播出稿件,还要到电影院去租借影片。用于电视节目播出的1000瓦黑白电视图像发射机和500瓦伴音发射机,发射范围只有25公里,每天只能播几个小时,别说全国看不到电视节目,就是北京地区也只能覆盖一小部分。

1.新闻节目最初采用图片报道

为开办新闻,北京电视台在开播前,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调入一批编辑、摄影、剪辑人员,加上从广播系统调来的人员,组成了最初的电视新闻队伍。

《图片报道》是我国电视新闻的最初形态,它主要由照片和图片配上解说编辑而成。1958年5月15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出现《图片报道》,报道了我国制造“东风牌”小轿车的消息,节目长度约4分钟。

继《图片报道》之后,北京电视台又推出了《简明新闻》。这是一种口语形态的消息类新闻节目,始于1958年11月12日,稿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提供。这种新闻节目安排在电视晚间节目结束前播出,由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沈力在演播室出图像直播,每次约5分钟。由于《简明新闻》稿源有保障,制作程序简单,所以每次播出都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当时电视新闻片是电视新闻的一种主要形式。1958年5月29日播出的《朱德副主席为石景山钢铁厂扩建工程剪彩》,是北京电视台屏幕上最早出现的电视新闻片。这种新闻片由记者用16毫米反转胶片拍摄,冲洗、编辑完成后放映到小型银幕上,再用电视摄像机转拍配音配乐而成,每条2-3分钟,每次播出3-4条,总长约10分钟。新闻片的样式类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新闻简报》,因此,有人称这一时期是“新闻纪录片时代”。

除了上述三种经常采用的形式外,实况转播也是当时常用的手段。它能使观众同步看到现场的情况,听到现场的声音,犹如身临其境。北京电视台在1958年和1959年的国庆节,用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辆黑白电视转播车,分别转播了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典礼和群众游行,每次都吸引大量观众观看。

1960年5月13日,北京电视台成立了新闻部。此时,新闻记者已发展到20多人,除在北京和全国采访报道外,还随团到国外拍摄新闻片。1960年3月,北京电视台播出《祖国派船接亲人》,报道了我国政府派船到印度尼西亚,接回受迫害侨胞妥善安置的情况。1963年4月,报道了刘少奇、陈毅访问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的情况;12月报道了周恩来出访亚非14国等重大外交活动;1964年10月16日当天报道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1965年7月摄制了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归来、英雄王杰和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等电视新闻片,这些新闻片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京电视台从1958年5月8日第一次播出外国电视节目,此后,不定期地播出《苏联新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新闻》、《捷克斯洛伐克新闻》、《匈牙利新闻》、《罗马尼亚新闻》、《波兰新闻》、《保加利亚新闻》等外国新闻专辑。从1959年下半年起,国际新闻的来源渐多,于是改为播出《国际新闻》。《国际新闻》开始每周播出一两次,后来增加到每周4-6次,每次10-20分钟。

1959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集体拍摄,并于当天晚上播出了我国第一部记录重大庆典活动的电视纪录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庆典纪实》,片长20多分钟。这部纪录片实际上是一部未经配音和拷贝的编成样片。在暗室里,人们用搪瓷盆手工冲洗黑白反转片,然后挂在自制的木架上自然晾干,逐段剪辑、审查。当晚播出时,几部录音机分段配音乐、音响,播音员对着画面配解说。制作方式非常原始,但却保证了北京地区电视观众看到当天的国庆庆典盛况,充分显示出电视报道的优势。

建台笫一年,北京电视台还不能制作完整的有声拷贝影片,直到1960年才摄制了第一部有声光学黑白纪录片《为钢而战》。此后,1961年到1966年,拍摄播出了《当人们熟睡的时候》、《长江行》、《美丽的珠江三角洲》、《美丽的橄榄坝》、《欢乐的新疆》、《大庆铁人》、《春到桐乡》、《芦笛岩》、《厦门风光》、《苏州园林》、《英雄的越南南方人民》、《保卫越南北方》、《收租院》等一批优秀电视纪录片。

同类推荐
  • 胡华文集(第六卷)

    胡华文集(第六卷)

    本书是胡华文集的第6卷,收录了胡华生前的书信、笔记、自述性文字等,反映了胡华作为一名学者,其对待治学和生活的严谨态度,全面展开了他的学术思想以及对于人生、治学的看法。
  • 会计学基础学习指导

    会计学基础学习指导

    在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 会计学占有重要地位, 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以明确会计的含义、职能和任务; 了解会计学科体系和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 弄清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 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锻炼应用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能力。本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因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 在着重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增强动手能力, 努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九龙山村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进行考察和研究。
  •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孔子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在新课改的今天,这话是如此地合适。当我们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中走来,我们要珍惜眼前盛开的每一朵花。抬头仰视它,千万不要低头的刹那间碰落。因为,每一朵都有它盛开的理由。“悲剧是永恒的”,人们常说这话讲得颇有道理。诚然,童年的许多次欢乐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褪色,而许多的痛苦永久异常清晰地萦绕心间,挥之不去。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宽容是生活的一种香味。多美啊!学生的任何一个错误,老师不可小视。为了不使他们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应细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宽容地给他们一个改错的机会,而不是一顿粗暴的打。
  •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作者对于当今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创造、文化传播、艺术功能、产业理念及实践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本书是一本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著作,书中对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进行了准确界定,研究分析广播电视艺术的构成要素、功能及其属性,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起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范畴及知识体系。
热门推荐
  • 少女来袭:麻辣小镖师

    少女来袭:麻辣小镖师

    一朝穿越,21世纪让杀手闻风丧胆的全才保镖竟成了天炎国一家败落镖局的无能小姐……说她无能?好吧,着手改青楼,建赌场,振镖局!无聊了?将军美男、暖男公子、腹黑侠客、无良神偷~随挑逗!想玩了?皇宫大院、大臣官邸、江湖禁地、绝上秘境~任来去!什么?!自家的镖被劫了?又被不知哪里冒出来的美男子劫回来了?劫回来了也不行!走!带上家伙抄了他们的老窝去!
  • 狂暴夫君

    狂暴夫君

    “你这只黑熊是不是瞎了狗眼。”纤手一把扯住他的大胡子,所有的人都被惊呆了,压根就没有注意到她的话中之意,熊怎么可能有狗眼。“敢说老娘的地方是妓院,你看过这么高雅的妓院吗?留着你一双狗眼有个屁用,戳瞎了了事,省得长在你脸上碍着所有人的眼,老娘原想以和为贵,没想到你是半点不领情,那倒好,休怪老娘不客气”话闭,一松手,纤手之上还沾着几根他的胡子。醉君楼,是正正当当的高级酒楼,做的可是光明正大,清清白白的生意。
  • 废柴大小姐之穿越变凤凰

    废柴大小姐之穿越变凤凰

    顾宁若,宁若宁若,她只愿自己清宁若莲,却卷入重重阴谋之中;江尘卿,尘卿尘卿,他以为自己可以不顾尘世纷扰。她从冷落嫡女慢慢成长为惊艳燕京的名门嫡女,他从无名皇子闪耀光华变为强权治下的柔情皇帝。他们也许是注定就要相遇,也是注定要经历各自人生中的浮浮沉沉。她跨越重重阻碍,他走过万水千山,他们便如此相爱,携手一生,共看大好山河。
  • 11种类型的父母教子方法的得与失

    11种类型的父母教子方法的得与失

    科学、有效的教子方法并没有统一,规范的模式,而是要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可以将成功家教的一系列方法进行分类,将它们分为若干种类型。同样,失误的家教方法,也可以将其分为若干种类型。本书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全国主要城市和地区的192个典型家庭的亲身访谈或问卷调查,特别是借助媒体对很多家庭及子女的跟踪采访,归纳总结出了十一种类型父母的教子方法,其中有成功的教子艺术,也有失误的教子方法,从而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许你可以从中感悟出什么,甚至找到自身的影子。
  • 至尊神皇

    至尊神皇

    修炼一途,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退——在武者的世界里将意味着死亡!残酷的现实无法动摇武者的追求!在天道之下,武者们不断追寻那没有痕迹的生机。生死桥,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使得众多修炼者望而却步,但即便如此,仿若过江之鲫的强者,还是一往无前的踏上这条不归路!而跨过这天堑的武者惊愕的发现这只是开始....
  • 神医入世

    神医入世

    美女环绕,他却早已有心上人,前看一代神医如何创世
  • 洛维尔の幸福契约

    洛维尔の幸福契约

    最纯美忧伤的爱情校园故事,两代人的情感纠葛。喜欢,就来看吧!
  • 天降之吻

    天降之吻

    故事发生在男主角凯弦和女主角欧阳樱濑在校园的初次相遇开始的,女主角却不知道他是转校生,当男主角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就被班主任野美老师分到自己后面的座位去坐。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发展了,接着女主角和班主任野美老师一起为了找地方住,却被男主角凯弦看见,本来就烦着自己的家大没人实在很麻烦的男主角,就把女主角和野美老师骗到自己家去,女主角樱濑和野美老师就顺理成章的进去住了,女主角和男主角的爱情故事就从这时开始。接着越来越多的人进来住之后,这个家就慢慢变得热闹起来,后来在这里住的人也开始知道男主角的秘密,让人预想不到的事情也在这一刻开始了!
  • 媒介形象

    媒介形象

    事物的形象往往比事物本身还要重要。媒介形象就是一种延续历史、承载当下,更指向未来的力量。全书首次提出了媒介形象系统的设想,分析了媒介形象的内涵和认知规律,探讨了媒介形象的结构和功能,打通了“媒介的形象”和“在媒介上再现的形象”。给读者提供了媒介形象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可以帮助一些读者深刻理解媒介及媒介再现问题。
  • 养疴漫笔

    养疴漫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