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皮肌炎。除肌炎表现外,尚有皮疹,可出现在肌炎之前、同时、或以后出现。皮疹可为多亲油性,但典型皮疹为面、颈、前胸上部弥漫性红斑(又称红皮病),以及关节伸侧的红斑性鳞屑性疹,疹中间部可以萎缩。如发生在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背面则称Gottron斑丘疹,颇具特异性。上眼睑可有特殊淡紫色肿胀,称为向阳性皮疹,也是本病的一大特征。还可出现指甲基底和指甲双侧充血,以及腱结节。
3.恶性肿瘤相关DM或PM。约占DM和PM总数的10%。DM或PM可先于癌肿1~2年出现,或同时或后于肿瘤出现。所患肿廇多是肺、胄、结肠、乳腺、卵巢癌和淋巴癌。因此所有成人DM、PM口才,尤其是40岁以上者均应警蜴肿瘤的存在,肿瘤的存在是否使肌炎难治,肿瘤的去除是否使肌炎容易治愈等问题尚不明确。
4.儿童DM或PM。儿童大多患皮肌炎,特点是:①多伴发血管炎,出现消化道出血,胄肠粘膜坏死,胄肠穿孔或视网膜血管炎等症;②起病急骤较成年人多见,肌水肿和肌痛明显;③后期多发生皮下和肌钙化、肌挛缩。
5.其他结缔组织病伴发PM或DM。许多结缔组织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等常并发肌病或肌炎,但一般症状不重。如有典型DM或PM的临床表现和检查依据,则称为重叠综合征,约占DM和PM总数的2%。
6.包涵体肌炎。老年男性较多见,发病率可占DM和PM的1/7。可有不典型临床表现,如不对称性,远端肌无力。诊断依据是光镜下见肌核、肌浆内有嗜伊红色包涵体及电镜下肌核与肌浆有异常纤丝等改变。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该病治疗无效。
检查及诊断
一、诊断要点:
①典型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表现;②肌酶谱升高;③肌电图示及原性损害;④肌活检异常。具备上述4个条件可确诊为PM,如伴发典型皮疹则为DM。
国际肌病协作组建议的炎性肌病分类诊断标准
1.临床要求。
1)常﹥18岁发作,非特异性肌炎及DM可在儿童期发作。
2)亚急性或隐匿性发作。
3)肌无力,对称性近端﹥远端,颈曲﹥颈伸肌。
4)DM典型的皮疹;眶周水肿性紫色皮疹,Gottron疹,颈部V型疹,披肩症。
2.血清CK水平升高。
3.其他实验室标准。
1)肌电图检查:纤颤电位的插入性和自发性活动增加,正相波或复合的重复放电。
2)形态测定分析显示存在短时限,小幅多相性运动单位动作电位。
4.肌活检标准。
1)炎性细胞(T细胞)包绕和浸润至非坏死肌内膜。
2)CD8+T淋巴细胞包绕非坏死肌内膜但浸润至非坏死肌内膜不确定,或明显的MHCI分子表达。
3)束周萎缩。
4)小血管MAC沉淀,或毛细血管密度降低,或EM见内皮细胞中有管状包涵体,或束周纤维MHC-1表达。
5)血管周围,肌束膜有炎性细胞浸润。
6)肌内膜散在的CD8+T浸润,但是否包绕或浸润至肌纤维不确定。
7)大量的肌纤维坏死为突出表现,炎性细胞不明显或只有少量散布在血管周围,肌束膜浸润不明显。
8)MAC沉积于小血管或EM见烟斗柄状毛细血管,但内皮细胞中是否有管状包涵体不确定。
9)可能是IBM表现:镶边空炮,碎片性红纤维,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
10)MAC沉积于非坏死肌纤维内膜,及其他提示免疫病理有关的肌营养不良。
二、诊断标准
1.确诊多发性肌炎:①符合所有临床标准,除外皮疹。②血清CK升高。③肌活检包括1)除外3)4)9)10)。
2.确诊皮肌炎:符合所有临床标准,肌活检包括3)。
三、炎性肌病的特征
多发性肌炎是一种以对称性肌无力、肌萎缩和肌痛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肌病,系肌组织自体免疫反应性疾病,横纹肌呈现广泛性炎性和变性改变。如病变只限于肌肉,称多发性肌炎;如同时累及皮肤,称皮肌炎。
此病在成人发病隐匿,儿童发病较急。急性感染可为其前驱表现或发病的病因。早期症状为近端肌无力或皮疹,全身不适、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本病累及横纹肌,以肌体近端肌群无力为其临床特点,常呈对称性损害,早期可有肌肉肿胀、压痛,晚期出现肌萎缩。多数患者无远端肌受累。
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无力可突然发生,并持续进展数周到数月以上。临床表现与受累肌肉的部位有关。肩带肌及上肢近端肌无力:上肢不能平举、上举、不能梳头、穿头。骨盆带肌及大腿肌无力:抬腿不能或困难,不能上车、上楼、坐下或下蹲后起立困难。颈屈肌可严重受累:平卧抬头困难,头常后仰。喉部肌肉无力造成发音困难,声哑等。咽、食管上端横纹肌受累引起吞咽困难,饮水发生呛咳、液体从鼻孔流出。食管下段和小肠蠕动减弱与扩张引起反酸、食道炎、咽下困难、上腹胀痛和吸收障碍等。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的症状难以区别。胸腔肌和膈肌受累出现呼吸表浅、呼吸困难,并引起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在疾病早期可有肌肉肿胀,约25%的患者出现疼痛或压痛。
治疗方法
一、治疗方案
1.糖皮质激素。病情为进行性,很少自动缓解。首选药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率60%~70%。。泼尼松量开始宜大,1~1.5mg/kg.d,根据肌症状好转、酶谱变化,调整激素用量,用药3周至3个月应见效。一般需服药时间较长,如1~2年。重型病例,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为减少激素用量和副作用,可并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磷酰胺。
方案一:
1)成人泼尼松1mg/kg/d,早晨单次口服直至CK正常需要3月左右。CK正常后逐渐减量泼尼松速度是每周5mg,在4~6月后剂量减至5mg/d,或5~10mg/qod。
2)如果口服激素2~3月病情无缓解或在治疗过程症状加重,可加用免疫制剂。
方案二:
1)开始治疗大剂量泼尼松1~1.5mg/kg/d,最大剂量每天不超过100mg,2~4周以后直接转为隔日用药,100mg/qod直至肌力恢复正常,这个过程需要4~6月。
2)如果病情严重可缓慢每周隔日减量10mg,此后维持量5~10mg/d至数日。
方案三:
病情特别严重或有其他器官累及的急性患者,可以考虑大剂量甲泼尼龙(0.5~1.0g/d),iv.drip3~5天,然后改用口服泼尼松疗程,多数患者2~3月症状可以改善,同时要配合维生素、能量合剂、钙剂、白蛋白等药物治疗。
二、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对于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诊断是否正确。另外,还要考虑是否初始治疗时间过短或减药太快所致;是否为激素性肌病或激素抵抗。对于诊断正确者,激素治疗6周以上无效者,或初期有效,但以后不再改善者,或虽对激素有效,但因副作用较大不能耐受者;以及激素减量过程中易复发的病例,应考虑及时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用量,及时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