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82600000018

第18章 纪实(4)

离开烈士陵园后,学生们依然心潮难平,他们被深深地感动了。在西北轻工学院的考察团里,许多学生连夜写了入党申请书,食品系一位同学对带队老师说:“叶挺的事迹使我整夜不能入睡。延安之行,成为我人生的转折点,我真正理解了延安精神的意义,我写申请书,要求入党。”

第四军医大的红旗在延安街头飘过,轻工学院的红旗在延安街头飘过,西藏民族学院的红旗在延安街头飘过,宁夏工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数十个院校的红旗,在延安的土地上飘过。这红旗,吸引着延安人的目光,吸引着外来人的目光。

“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青年军人手举的红旗,引来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军人。这是大连军分区的马相时司令员,他当年曾经在延安战斗过,如今旧地重游,带着老伴,带着儿子。儿子也在念大学。此行是为寻找当年足迹,更是为了让儿子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两代军人,在延安碰面了。虽说素不相识,但一样的绿军装,一样的领章帽徽,一样的延安梦,两代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司令员为他们讲战斗故事,讲革命传统,讲延安精神。年轻的军人们,向老一辈敞开了心扉。司令员的老伴,原来也是第四军医大学毕业的。新老校友相见,更多了一层话题。

他们以军人的方式,纪念这难忘的会面。年轻的军人,站成整齐的一列,举手敬礼,请司令员检阅他们的队伍。虽只是九个人的一列,依然像千军万马一样正规。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阅兵式,但它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也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比利时共产党左翼联盟考察团正在延安考察,他们指着旗子,竖起大拇指:“GoodChineseYoungmen!”(中国青年好样的!)

一路啃馒头、喝开水来到延安的这支九人小分队,在延安五天,每天每人一元五角的伙食费。一元五角,仅仅是一碗面条的价格。他们住在军分区招待所,这里伙食较外面便宜,但在主食之外,也只能是一盘素菜加点咸菜而已。每到吃饭,大家你推我让,谁都不肯往菜盘里伸筷子。这帮从不知“苦”为何物的大学生们,在有意识地自讨苦吃。不是矫情只想亲身体验一下艰苦。他们意识到,年轻人如果一点不识“苦”滋味,那是很难真正长大的。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延安,为老区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高举红旗,步行到当年大生产的基地南泥湾,为那里的老乡查病、看病。这些未来的军医们,像真正的大夫那样,挂起听诊器,为老乡诊病。他们把随身携带的药品开给病人们。在回程的路上,他们又进行了夜行军,从路旁挖来苦苦菜野炊。他们是大学生,他们又是军人,他们要好好地利用这弥足珍贵的时间,在延安的土地上锻炼自己。

一支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来到了南泥湾。这是西北轻工学院的大队人马。

在延安参观学习几天之后,他们来到这里,这是学院党委预先安排好的。他们要求学生们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老区人民。

南泥湾,这个在当年大生产运动中被开发出来的“陕北的好江南”,在共产党的创业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

1990年夏季的一天,这里忽然热闹起来。当地的老乡们,像当年迎接八路军一样,腾窑洞,扫院子,迎接西北轻工学院的498名师生的到来。他们把上房让出来,把土炕烧得不冷不烫,铺上崭新的羊毛毡。刚结婚不久的小两口也把新房腾出来,给学生们住。498名师生,撒满了这小小的陕北小镇。

绿草茵茵的山坡上,大学生们手执羊鞭,和羊把式一起随着羊群翻过一山又一山。

田野里,大学生和农民一起挥动铁锹镐头,干得汗流满面。

农家小院里,大学生和老乡团团围坐着剥玉米。

他们坐在一起,感到彼此的心一下挨得那样近。

三天,时间不长,这些从大城市来的青年们,感到他们更深地了解了老区,了解了社会,了解了人民。

三天里,留给他们多少永远难忘的记忆。

机械系的成卫军不会忘记,刚到南泥湾时,看着围在队伍旁边的那些脏兮兮的小孩,真不愿意在老乡家吃饭。可一旦等大家吃完饭再见面时,全都有说有笑,老乡们的热情融化了他们。

造纸系的陈峰不会忘记,老乡们吃玉米面糊糊,吃土豆煮辣椒,却借来白面,为学生蒸馒头,做面条。

机械系的宋凤梅不会忘记,当同学生病的时候,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拄着拐棍,步行十多里买来西红柿、黄瓜给学生吃。

机械系的郭学峰更加不会忘记,他住在马场村一个党支部书记家里,这是个老支书了,胡宗南进攻延安时他就带领群众和敌人斗争了。如今,革命胜利多少年了,这个为革命战斗了一辈子的人,却仍然家徒四壁,两个被岁月熏炙发黑的红木柜,几床破棉被,就是全部财产了。前几年,老支书得肝癌死了,党组织给了两千多元的抚恤金,他老伴却只收下八十元,作为丧葬费,余下的全部退了回去。

……

一桩桩,一件件,触动着大学生们的心灵。毋庸讳言,当年的老区,如今依然是贫穷的、落后的。但质朴、善良、勤劳、克己,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却如金子般在老区人民的身上闪烁。老区的贫穷,中国经济的落后,使大学生们看到,现在远不是享受的时候。90年代的大学生们,重任在肩,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老区的艰苦,使大学生们反省。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和美德,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不应该被丢掉。大学生们在思索。

机械系一位学生说:“我从小在城市长大,出生在干部家庭。我从来没喝过玉米面糊糊,可是在南泥湾我喝了三天,吃的是清水煮土豆,现在想起来在学校扔馒头倒米饭,心里很羞愧,觉得对不起老区人民。”

何树举同学说:“在三如庄推着石碾为老乡磨玉米的时候,一种沉甸甸的感受猛烈地敲打着我年轻的胸膛,心房激起的波浪堵塞了我的喉咙……南泥湾需要力量,需要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科技力量;黄土地需要耕耘,需要肩负历史使命的大学生为她的富强而耕耘。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多少地方在等着我们,有多少人民在期待着我们去劳动去工作,为民族的富强而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从奉献中,我们也将实现大学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

有的学生在总结中写道:“三天的劳动生活,使我长大了许多。不珍惜学校的学习环境,有愧于革命先烈,有愧于老区人民。不与老区人民实行三同,怎知劳动的艰辛,哪晓得一滴水来之不易,哪知道干成一件事那么难。我要从梦幻中走出来,用劳动换取四化大业,把知识奉献给养育我们的黄土地。”

回到学校以后,参加延安考察团的同学拿到一个问卷,问大家对延安之行是否满意,回答是一致的——“非常满意。”

院党委宣传部张部长对我们讲,他们有个打算,准备把南泥湾作为长期的教学联系点,使所有的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去一次延安和南泥湾。到那里接受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以使学生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实际上,就是在前些年延安遭受冷落的时期,依然有这样的大学,把延安作为教学基地,每年都要组织师生到延安去。

西藏民族学院是这样,上海大学是这样,解放军政治学院更是这样。这个以培养在职军官为主的指挥院校,多年来,把延安作为一个教学点,有教员,有教室,有一整套关于延安精神的教材。当我们从电视上看到他们拍摄的电视政论片《永恒的精神》时,那翔实的历史资料,珍贵的历史镜头,精彩的解说词,一下子便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在政治学院的电教中心,党史教研室教员,《永恒的精神》撰稿人之一张永葆向我们介绍了几年来学院对延安教学的情况。院党委遵照邓小平同志一定要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教导,建校之初,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拨款30万元,在延安建造了2600平方米的窑洞式楼房,作为延安教学的基地。迄今,已先后组织了三十批一万多名学员赴延安进行实地教学。接受过延安精神教育的历届学员们,当他们在老山前线浴血奋战时,当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延安精神常常激励着他们。

在学院为我们组织的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激动地倾诉了他们对延安的感受。

一区队长梁栋高屋建瓴地说,延安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建设,四化大业的实现,离不了延安精神。

驻地在广东潮州的七班长刘树旺,当他在延安的窑洞前肃然静立时,想起了那南国的灯红酒绿,那一掷千金的挥霍。延安之行,使他看到我们的祖国仍是落后的,贫穷的。任何奢侈、享受都是极不应该的,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四化建设事业中至关重要。

从东北长春来的朱明誓说,这些年来,我们丢掉了很多好的东西。而抛掉了延安精神,就是抛掉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应该把延安精神作为武器,去纠正党风,使共产党变得更加纯洁,更加强大,才能领导中国去实现四化。

来自天津的王希明则以他亲眼所见,看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强盛了,才可能受人尊敬。因此,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延安精神,是永不过时的。

……

这些来自新疆边防、云南前线、东北雪原、南海之滨的在职军官们,在他们的学校生活中,延安之行,使他们受到实际生动的教育,这将使他们终生难忘。相信在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延安精神将时时引导他们。

在大学生重新掀起的延安热中,陕西省有关部门以敏锐的眼光,注意到了这一令人欣喜的现象,及时进行了组织和领导。1990年暑期,由省团委、省教育厅、省教工委组织,由四十八所高校105名团干部和优秀学生组成的“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讲习班”在延安开学。

讲习班上,学员们参观革命旧址,瞻仰烈士陵园,请老红军讲传统,并请来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

延安大学副教授郭必选,多年来,把延安精神作为专门的学问来研究。他著书立说,大声呼吁。

1990年暑期,是郭必选副教授最繁忙的一个夏天。白天晚上,他常常脚踏自行车,到学校,到宾馆,到礼堂去讲课。听者有本地的,有外来的,有来延安参观的人们,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长长的礼堂里坐得黑压压一片,窗台上、门口外,也挤满了人,看着眼前一双双年轻热情的眼睛,他感到由衷的欣慰。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这种场面,他并不陌生,但在今天,它却另有一番特殊的意义。近些年来,他身在学校,看到一阵阵的西方思想如潮水般在学生们中涌来涌去,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种种热潮,显示着一代青年的茫然。

眼看着这些,他焦急,他不解,我们守着那样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却视而不见,偏要去寻找那些未必符合我国国情的东西,身在宝山不识宝哇。他相信,是瑰宝,最终不会被埋没。而延安精神,就是产生于这块土地上植根于这块土地的瑰宝。多年来,他不顾冷落,把延安精神作为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在这个领域里,他颇多心得。

在“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讲习班”上,他一场报告,语惊四座,引起夏日急雨般的热烈掌声。

他认为,延安精神不是孤立的,它实际是马列主义、儒家文化和陕北文化融会贯通的结晶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曾经镇守延安的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道德观念;陕北穷乡僻壤的困难环境,以及陕北民歌,口头文学所表现出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被共产党人所接受、所升华,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新的内涵。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里形成了延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共产党取得了奇迹般的胜利,创立了一个新天地。延安精神,使共产党从延安走向了全中国。

……

郭必选教授旁征博引,句句玑珠,礼堂内外,鸦雀无声。四个小时,人们随着讲课者游历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里有高山流水,有鸟鸣清泉。这是一个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纯净的精神世界。从此,他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入更本质的了解,对这种伟大的精神的现实意义,也更加心悦诚服。

很遗憾,我们在延安采访期间,未能与郭教授会面。以上所引郭教授的观点,是从被采访者口中听到的,未必准确。但在我们采访对象中,凡听过郭教授的课者,都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入更本质的了解,也更加心悦诚服。对此,我们想郭教授应该是欣慰的。

延安的思索

1990年10月23日,我们采访了共青团陕西省委副书记田晓光同志,他说:

“我们早已注意到了这个现象,无论是大学生自发还是有组织地去延安,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是一件值得宣传和赞扬的大事件。”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谈到‘一是要学马列,二是要学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新提法。”

“而延安精神,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青年学生,不单要学习延安精神,还应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工商学院外语系有一个学生,自小在西安长大,对‘小米加步枪’这句话,他原来的解释是,那时候没有子弹,把小米加进步枪里去打仗。这也许是个极个别的例子,但也反映一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贫乏,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田晓光同志曾多次参加老区慰问团去延安,1990年暑假的“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讲习班”也是他组织带队的。他说,每次去延安,都受到一些教育。这里有革命传统的教育,也有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教育;延安地区的人民,保留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些传统美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丢掉了。

作为一个省团委节记,他希望青年学生们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他同时也感到,对延安精神,虽然中央领导一再号召,但并未引起足够的注意。目前社会上有法门寺学会、苏轼研讨会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对延安精神,也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这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团省委正在做着这个工作。10月26日,“西安高校学习延安精神演讲会”在陕西科大礼堂召开。从电视屏幕上,我们看到了陕西省电视台演讲会实况转播。九名大学生走上讲坛,讲他们对延安精神的感受。

西北工业大学十系89级研究生,西北工业大学1990年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夏令营营员邹雪飞以朴素的语言说:“我们提倡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并不是要人们再去住窑洞、穿破衣。相反,我们是提倡人们用当年的延安精神去摆脱贫困,改变落后,过上更好的日子。”

同类推荐
  • 宠爱

    宠爱

    作者胭脂泪是不折不扣的“荣迷”,她的文字,尤其是书中的多个影评,华丽精致、滴水不漏、刀枪不入的表象下,展现出一派纯净的懵懂天真!文字中,有旁若无人的自恋,有浪漫唯美的理想主义,还有文化女性所持有的孤芳自赏的些许刻薄,在这一切之上,还添加了肆无忌惮,热情与冷漠,肆无忌惮的豪迈与真挚,肆无忌惮的诱惑与风情,无处不在,在作者的文字中,有女性的细腻唯美,有贵族气息浓郁的都市风情,更有悲天悯人的人文真情,在她的文字中,有雅致的书香,诙谐的调皮;自然的坦荡,奔放的豪迈,读起来优美酣畅,自然真实。
  • 往事细雨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往事细雨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往事细雨中》精选“鲁奖”获得者裘山山的散文,分“去往书店的路”“生活碎片”“女人的名字”“全家福”和“八千里路云和月”五辑,全面反映作家的家庭、写作、交游、思考和乐观敏锐的心灵,是一部回顾过去,通往未来的总结之作。
  • 非牛非马集

    非牛非马集

    所收入诗词为作者退休后所写诗词作品中精选二百首而成。按文体分为六辑,有诗词、对韵,有唱和、歌谣,有杂体、古诗。大多是作者退休后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内容上贴近现实,长于针砭时弊;手法上偏于讽喻,富有幽默感。
  • 奇书《山海经》

    奇书《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 哲理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哲理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热门推荐
  • 妖孽公子溺宠痴傻小嫡女

    妖孽公子溺宠痴傻小嫡女

    在最后一次杀手任务下,她失了策,“”我那么相信你为什么?“”,他冷笑“”呵,因为你太天真“”。她带着不甘,脸上却带着微笑,向后倒去。。。。在一次醒来,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 欲望下的恶念:嫌疑之索

    欲望下的恶念:嫌疑之索

    垃圾场里惊现怀里抱着诡异洋娃娃的女尸,一桩模仿多年前出版的推理小说中作案手法的命案,引起各种猜忌和怀疑。与死者同住一栋楼里的赌鬼/带着儿子的单身母亲/经历家庭不幸的少女……一个个嫌疑人相继出现,每个人都能做出不是凶手的证明,可每个人身上,似乎又都隐藏着秘密。谁知这起案件只是开始,又有人按照小说中的描述相继死亡,凶手究竟是崇拜小说的狂热份子?或是多年前杀了写这本书的作家的疯狂读者?还是这看似不相干的人物中,另有隐情?
  • 邻女语

    邻女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曾国藩如何改变人生

    曾国藩如何改变人生

    本书以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为主线,深入挖掘他在求学、当京官、镇压太平天国、晚年这四个不同时期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乃至如何显著地影响着他的人生轨迹。这对当代仍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 蔚蓝之都

    蔚蓝之都

    我所追求的玄幻世界!一个充满异世界风情的画卷将为你缓缓展开。
  • 问题就是机会

    问题就是机会

    本书告诉我们如何看待和认识工作中的问题,从而把问题变成机会。
  • 去香港上大学

    去香港上大学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制度,成就你另一种人生!本书将系统叙述、深入分析内地学生去香港上大学热潮的时代背景、社会反响,对内地学生去香港上大学的种种情况给予全面、确切介绍,包括整个香港院校招生事件的新闻故事、香港及其八所主要院校介绍、去香港上大学的各种具体事项、内地学生已在香港上大学的情形、去香港上大学的种种优点和存在的不足、香港各院校在内地招生所引发的思考等,对内地广大中学生、大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既是一本权威的考试指导用书,又是一本生动的校园生活纪实作品。
  • 伤寒论辑义

    伤寒论辑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周恩来与外交部长们

    周恩来与外交部长们

    周恩来是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直接领导外交事业长达26年之久,是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者。当代一些著名政治领导人,如斯大林、尼克松、艾登、尼赫鲁、西哈努克、尼雷尔、基辛格等,都赞颂周恩来是一个非凡的外交家。
  • 天剑弑乾坤

    天剑弑乾坤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古老到被人遗忘的传说。那是没有八大门派、没有少林武当、也没有诸子百家。有的只是剑和江湖。傲天即将率领大军逐鹿中原,两个懵懂的少年莫名的被卷入这场纷争当中,寻灵石、提升功力、为亲人报仇仿佛成为了他们存在目的。若水可否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面对自己超出常人的力量他该怎么做,他与生俱来的使命有事什么?能否成为万人敬仰的天剑吗?侠剑、仙剑习者、仙剑狅者、仙剑悟者、天剑行者、天剑隐者、天剑王者、天剑尊者、天剑道者。夸父为何追日,后羿以何射金乌?一切尽在天剑弑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