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49900000040

第40章 [英国]维·苏·奈保尔(3)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他懒得给屋顶上的马口铁皮钉钉子,只在上面压了几块大石头。一到刮大风,屋顶就像散了架似的发出乒乒乓乓的可怕声,随时都有飞走的可能。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一天,我对波普说:“我想做点东西。”

“你想做什么呢?”他说。

我一下子还真想不出到底要什么。

“这不,”波普说,“你也在想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啦。”

最后我决定做一个鸡蛋架。

“你做这东西给谁?”波普问。

“妈妈。”

他笑了笑,“你想她会用这东西?”

你别说,我母亲还挺满意那个鸡蛋架,用了差不多一星期。后来她好像把它给忘了,又开始像过去一样往碗里或碟子里放鸡蛋了。

我将此事讲给波普听,他笑道:“孩子,要做东西就要做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为博加特的裁缝店写了招牌以后,波普也要我为他写一个。

他取下夹在耳朵上的一支红铅笔,琢磨着该怎么写。起先,他想称自己是个建筑师,但我劝他放弃了这个主意。他的拼写老是不正确。写好后的招牌如下:

建造房屋承包人/木工/家具师

招牌由我执笔,所以我还在右下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波普喜欢站在招牌前。不过不熟悉他的人前来咨询时,他总不免有点紧张。

“你问那个木匠伙计?”波普总这么说,“他早搬走了。”

我觉得波普要比博加特随和得多。博加特很少同我说话,可波普却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倒不是他们觉得他有神经病或是个大傻瓜。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这么说波普不公平。波普有个习惯,每天早上总要拿着一杯朗姆酒站在大街的人行道上。他从不喝杯里的酒,但只要见有熟人,他就用中指沾沾酒,再舔舔手指,然后朝熟人挥挥手。

“我们也买得起朗姆酒呀,”哈特常说,“但我们就不像波普这样炫耀。”

我自己倒从来没这么想过。一天我向波普问起此事。

波普说:“孩子,早晨太阳刚出来,天还有点凉,你一起床就出去走走,一边晒太阳,一边喝点朗姆酒,你会觉得很舒服。”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哈特说:“波普娘娘腔,不是个好男人。”

波普的老婆在我学校附近的一个大户人家做厨娘。以前,她下午常等我,然后带我去她的大厨房,还给我好多好吃的。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我吃东西时她坐在一旁盯着我的样子,好像我是为她吃似的。她让我叫她阿姨。

经她介绍,我认识了那个大户人家的园丁。他是个棕色皮肤的漂亮男人。他很爱花。我喜欢他照看的花园。花园里的花床总是黑幽幽、湿漉漉的,草坪上的草长得又绿又水灵,而且经常修剪。有时我帮他给花床浇水。他常把割下的草放在一个小袋里,让我拿回家给我妈。草对于老母鸡来说可是好东西。

有一天,我没见着波普的老婆。她没在等我。

第二天上午,我也没见波普在人行道上用手指沾杯里的朗姆酒。

那天晚上,我还是没看见波普的老婆。

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后来,波普就发觉自己成了受欢迎的人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一天埃多斯说:“波普怎么了?像是他没有朗姆酒了吧。”哈特听后跳了起来,差点给了他一巴掌。打那以后,大家经常聚在波普的工棚里。他们谈板球、足球和电影——什么都谈,除了女人——就是想让波普高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喝醉以后我可不喜欢他。他身上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喜欢这些新伙伴。他生性健谈,对街上那帮人也总是挺客气,他一直很奇怪自己会不受欢迎。现在他好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但波普并不高兴。这友谊来得太晚了点。他发觉他并不像他期望的那样喜欢那帮人。哈特竭力想让波普对其他女人感兴趣,但是波普做不到。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哈特说:“他不说我也知道他去哪儿了。他是去找他老婆了。”

爱德华说:“你想她会跟他回来吗?”

哈特说:“等着瞧吧。”

其实,我们也用不着久等,报上很快就报道了此事。哈特说果不出他所料。波普在阿里马打伤了一个男人,那男人拐走了他老婆。那人就是以前给过我许多袋青草的园丁。

波普倒没出什么事,只是被罚了点款,要不然他们也不会这么轻易放过他。当地的法官警告波普以后最好不要再去骚扰他老婆。

人们编了首关于波普的小调,那年这首歌很流行呢,它是狂欢节的进行曲。安德鲁斯姐妹合唱团为一家美国录音公司演唱了这首歌:

有位木匠小伙计去了阿里马,

为寻一个小活宝名叫伊梅尔达。

这可是米格尔街的一件大事。

在学校,我常对人说:“那个木匠伙计是我特别好、特别好的朋友。”

在板球场和赛马场,哈特逢人便说:“认识他吗?天哪,我和那老兄过去整天在一起喝酒。乖乖,他真有海量。”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哈特和其他人带着朗姆酒去工棚看他,他就把他们轰了出去。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在工棚里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淡绿色,又将屋顶漆成火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阿姨。

“女人就这个德行,”哈特评论道,“她们喜欢的就是这种东西。根本不是那个男人。是那幢新漆的房子,和屋里那套全新的家具。我敢跟你打赌,要是阿里马的那个男人也有所新房子和新家具,她就不会跟波普回来。”

不过我不在乎哈特怎么说。我很高兴,又能看到波普早晨端着朗姆酒站住外面,用手指沾沾酒同熟人打招呼,真令人高兴。我又能问:“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并得到的还是那熟悉的回答:“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波普的老婆回来以后,街坊几乎生了他的气。他们觉得以前对他的同情受到了嘲弄,都白费了。哈特又说道:“我早就讲过,那个该死的波普就是太傲气。”

但是现在波普不在乎了。

他常对我说:“孩子,今晚回家祈祷吧!愿你像我一样快活。”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他总爱读报,常常从早上10点一直读到晚上6点左右。

哈特叫了起来:“我看到了什么?”他把那标题拿给我们看: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住波普家门口。他什么都偷,就连他装修房子用的油漆和刷子也是偷来的。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可是,我们打心眼里佩服波普,他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也许比我们谁都强。

至于我阿姨……

哈特说:“他被判了多久?一年?就算表现好提前三个月释放,也有九个月。我断定她也只能尽三个月的妇道。过了这段时间,米格尔街就不会再有伊梅尔达这个人了。”

但是伊梅尔达从未离开米格尔街。她不仅继续干着厨娘的活,还开始帮人烫洗衣服。街上没有人同情波普,他做了见不得人的事罪有应得。况且这种事大家都司空见惯了,他们只是可怜伊梅尔达一个人还要独守空房。

波普回来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他混得比哈特和博加特都强。

同类推荐
  • 幸福的网恋

    幸福的网恋

    谨以此文,献给真诚对待网友的朋友和在网上奉献了真情的网友们。以怀念哪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河北省辛集市和河南省巩义市的两位男女网友,通过上网聊天相识、相知、相恋、相爱。真情演绎了一段生离死别的凄婉故事。令人肝肠寸断,刻骨铭心。
  • 被免费午餐

    被免费午餐

    《被免费午餐》是湖北作家邵火焰的第一部小说作品集,收录了作者2009年和2010年发表在《读者》、《长江文艺》、《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杂文选刊》、《羊城晚报》等多家报刊上的100篇作品。
  • 县长与牛

    县长与牛

    本书作品贴近社会,感应时代,取材广泛,思想活跃,直面社会,立意时新,以小见大,富于联想,旁征博引,工于生发,短小精悍,行文流畅,言语幽默,富有韵味。
  • 梦里偷笑

    梦里偷笑

    夜幕用寂静剥离了喧嚣,风载着月光切开了通道。谁带着灵魂出逃,夕阳和枯草,在我们的江湖同样美好。
  • 认清自己

    认清自己

    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帮助在抉择面前分辩不清,看不透自身的处境,而丧失自己一次次的机会。本书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真实,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可能不太正确,但还是希望能够帮助对自身有困惑的人给予好的帮助。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就是自己想要做的。但,你认识自己吗?真的就是真实的自己所下的决定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直到错误发生时,才恍然大悟,会出现懊恼,忏悔等,各种情绪。可惜,世界没有卖后悔药的,错了之后,只能默默自己承受,如果不长记性,下一次这种事还将发生。。
热门推荐
  • 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中国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古代建筑是从中国营造学社建立后逐渐展开的。从中国营造学社名称看,其“营造”两字即取自于宋代的《营造法式》,因此也可以说,近代中国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首先是从关注《营造法式》开始的。中国营造学社所创立的以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科学方法和所取得的大量实证性成果,为中国建筑史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虽然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的中国营造学社于1946年无声地消失了,但它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余波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和文物建筑保护。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多学科的关注和各类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把中国建筑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 控魂术

    控魂术

    本书描述少年郎辛英修魂练魄,苦修控魂术的传说。郑重声明,本书恐怖惊悚,胆小者请绕道而去。
  • 无敌桃花命

    无敌桃花命

    成熟美艳的御姐,青春可爱的邻家小妹,刁蛮任性的千金小姐,冷艳孤傲的暴力女警纷至沓来!平凡的穷小子桃花运不断,只因一次意外竟然开启无敌百宝箱,获得绝品异能,能透视、会读心、无上神通一学就会。拳打黑道巅峰,脚踏金融教父,只手遮天谁与争锋!美女如云?倾情之恋?有错过无放过,暧昧无限的幸福生活就此展开!
  • 针灸按摩一本通(居家生活宝典)

    针灸按摩一本通(居家生活宝典)

    针灸与按摩互相配合,对于养生而言,不仅方法简便,疗效确切,且无痛苦,只要找对穴位,手法得当,几乎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多能手到病自除。正是基于针灸按摩保健治病的实用性、便捷的操作性和治疗的有效性,还有就是人们对于养生的困惑。
  • 枯叶城

    枯叶城

    魔君来袭,异源侵略,世界崩塌,人类只剩最后一座城。在面对强大力量压制下的人类社会,是放弃抵抗还是顽强一搏?魔君是否能战胜人类统治世界,处于两者之间的魔孓又会站到哪一边的阵营?阴谋,暗杀,背叛,此起彼伏在上演,最后谁能站在至高点面对魔帝的威胁,一切答案尽在——枯叶城。
  • 校花的贴身流氓

    校花的贴身流氓

    一场地震,让屌丝王玄拥有了牛逼的瞬移能力,却不想,这异能竟是个打折的残次品,每次瞬移的地点总是出错,不是校花卧室,就是女神的房间。校花:不行,你看了我,要对我负责。女神:别走,我好冷!王玄很无奈:老天啊,你这是为什么,还能不能让人好好的当个安静的异能者了?
  • 灵渡:毕业恋人

    灵渡:毕业恋人

    谁的青春没有故事?遇见,相信。美丽的邂逅,从此心情浩浩荡荡的晴朗了;默默地坚守,正是为你,你却不再是你。曾彼此许诺毕业后有一个别致的婚礼,等我;再回首,却只剩枫林残艺。她说:林枫,对不起,但我永远都能听见你的声音。他说:再见,并不是每个故事都有悲伤的结局。有些事,成了一代人的记忆;有些爱,为时不晚却偏偏没有结局。我的记忆里有苍白,但我的结局里并没有错爱。时光啊,守望生命的花开,那些我们刻骨铭心的事,永远——你永远是我的毕业恋人。
  •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挑选了几个当前社会建设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形成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组织、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矛盾和社区建设七个专题,作者从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国内外实践经验、问题与对策建议等几个方面入手,试图给读者提供该领域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观点,同时在借鉴已有实践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本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探索性的政策建议。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枪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枪

    本书引导青少年在对枪械专业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对枪的本质和基础知识加以介绍。
  • 双面男人

    双面男人

    本书是一部当代中国版的《堂吉诃德》。一个男人一生需要爱多少个女人才算完整?那些曾爱过的,正在爱的,将来也许会爱的,也许一辈子也不会碰到的,对你而言,是五个,十个,还是一百个?四百年前,堂吉诃德上路了,开始了他的滑稽模仿之旅;四百年后,新的“堂吉诃德”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