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89600000018

第18章 读古马诗歌的虚无禅境之美(1)

张玉玲

阅读西部诗人古马的诗歌会给人一种惊异之感,他何以能把诗歌写得如此宁静?如此孤冷?如此神秘?他的诗歌与喧嚣的尘世拉开了距离,俭省沉静的语言,留白的艺术之美无不将你深深吸引。正如燎原所言:“解读古马的诗歌是对我个人能力的一种考验。因为在它似是为我所熟悉的外表之下,却伏藏着秘密陌生的游离内质。”那么,挖掘这一内质无疑对于进人古马的诗歌世界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图通过论述古马诗歌中的虚无禅境之美,来靠近诗人隐秘的实质,以此揭示诗人诗歌所蕴含的诗美特征和艺术手法,从而以期来较准确、全面地解读古马的诗歌。

古马诗歌呈现出虚无禅境之美,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以孤冷静默为底色的超验之美,虚实相生的中国画式的留白效果。

古马的诗歌具有静默之美,或者说所有的诗歌都以静默为底色,即如这首诗歌:

一个人死了

一只碗倒扣在大地之上

麦田上空的乌鸦

两粒去年的黑小麦

被风吹向落日

——《青麦掩映》

在一派荒凉凄清中,一切生命似乎都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向宿命的结局,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但是那倒扣的碗、那落日所象征的结局又焉知不是新的生命开端?因为在生与死之间,那摇摇欲坠的落日也因感到寒冷和恐惧而渴望着乌鸦关爱的眼睛,渴望着“两粒去年的黑小麦”,是的,死亡常常会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回头盼活,带着那种乳儿盼母的饥饿感。当然,怎样理解这首诗不同的读者或许会有迥异的见解,诗人似乎也要尽力把他思想的端倪掩映在青麦中,欲说还休,但可以肯定的是诗人为呈现他心中的大红(落日)与大黑(乌鸦)所选择的底色却无外就是静默。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以静默作为自己诗歌的底色呢?静默是一种什么力量?我们说“静默”对于诗人古马来说,不仅仅被看成“无为”的理论姿态,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性策略,它同时是理性主义的积极工具和一种智能化的哲学方法。古马诗歌中的“静默”,不等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意义上的“对于不能谈的事物就应当沉默”的理论原则,而是回归到古典怀疑论哲学的“无言”以及庄子的“悬解”、“坐忘”、“吾丧我”等思维境界,沉醉于对于所有理论存在展开逻辑否定的解构性活动的美学化场景,由此遗忘种种先验的哲学前提并驱逐任何一种主观概念在自我心灵的存在,有意识地缺席若干被崇拜为“真理”的精神偶像。

从工具论意义上,古马诗歌中的“静默”精神期望是,它不依赖语言去乔装思想,而是以“静默”去“思想”思想的本身。语言不仅仅充任它执行思想的工具,而且作为自我生命的本体化之结构。维特根斯坦说:“哲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对我们智性的蛊惑所做的斗争。”这仅仅包含了一半的合理内涵。其实,语言如同古希腊神话里的两面神,它呈现着两副不同的面孔:一方面,语言也许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依附着人类的工具意识;另一方面,语言永远是思想的碎片和心灵的幻象,语言所拥有的意义的表现性特权极其有限,也未必如海德格尔所声称的那样“语言是存在之家”,从而使语言获得了超越主体性存在的另一种神秘的本体论资格。古马诗歌中的“静默”包含了精神的悖论,它既将思想托付给语言这位不可靠的经纪人,又保留着对语言这位不能信赖的精神同行者的理性警惕。它在看似形式化的“静默”的孤独途中,以个体的独白去回避社会化的喧嚣,它将精神的自我放逐途中的惊鸿一瞥的无言“独悟”看做是诗歌美学的最高形式的方法论原则。因而,诗人将自己的诗歌底色涂抹成“静默”的无声之色,这是诗人的美学原则,也是诗人认识自我的一种精神方式。诗人希冀在诗歌美学殿堂的语言喧哗里倾听到自我的心声,而这种“静默”的倾听,则是试图点亮照自我心灵的哲学灯火的坚韧努力。同时,“静默”也是一种思维状态,它孕育着智慧的发现。因为它承袭了老庄哲学“大美不言”的思想箴言,承袭了禅宗“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的深刻信仰。它渴求“拈花微笑”的“静默”境界,渴望“天人合一”的逍遥境界。对此,诗人古马也有论述。他说:“事实上,中国传统哲学对我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老庄哲学。‘道法自然’,‘无为而为’。在创作中,我总是力图使自己的呼吸融人风景当中,以求物我两忘,和世界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是我向往的一种理性的境界。”

也许正是将静默作为诗歌的底色,所以诗歌也才拥有了一种“拈花一笑”、“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才有了虚无禅境之美。早在诗集《胭脂牛角》中诗人就已经成功地使用静默来塑造自己诗歌的美学境界了,像《雪月》《鸡鸣寺》《马牙雪山》《浮标》《狗·蝴蝶》等无不是写静默的佳作。像这首《明月照临》就颇有代表性:

一只野狐

纵火而去

烧黑了远山

旷野寂静

水在暮霭镀红的青石下

低语

夕阳在水声中沉淀

明月

从野狐逃离的地方升起

惊醒了满山雪色

再看一首《雪月》:

杨树尖顶的月

正被一把哨响吹得下雪

雪月风花花开花落

花非花

非月非雪非她

唢吻声咽时

月在叶上

月在叶下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到,诗人已从字面上撤退,我们已感受不到诗人匠心操作的痕迹,也感觉不到作者主体意识的颤动,诗里的人生体验的默默流淌是那么自然、真实。这种撤退实际上是一种隐匿,巧妙地使读者不在诗中发现诗人的面孔和声音。因而这种撤退是一种遥控,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回归。诗人从字面上撤退,更容易使笔下的感觉符合生活的真实。那种恬淡、自然的生活情趣有静默、超脱之美,有一种彻悟般的禅境之美。

古马在诗歌中创造一种“拈花微笑”的意境,以求达禅境的瞬刻永恒。这种庄禅人格理想,不是对宇宙本体的认识,而是要帜树人格理想的范例,把人的本体与宇宙本体并举,使人与自然融会、契合,达到超越和永恒的境界。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点,那就是诗人在企图体现一种生命活力与客观自然的超然,但融会的同时,掩饰不住诗人内心深处的悲哀。我们也可以说诗人在力图实行一种超然的逃逸,在静穆、辽远中,表达一种渴望与外部世界的现实永绝的深沉感情。古马的诗歌创作中,沉潜了诗人深沉的悲寂意识。这是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面。诗人在看似超然、静默的诗歌底色中仍然渗透着诗人内心对人生的深刻感触,那就是苍凉、哀愁的闭合心态,表现在诗歌中是诗歌瘦冷的美学特征。诗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自然的荒凉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地方其实是在都市当中,在都市的滚滚红尘中,一个人太渺小,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在大自然当中,你就容易回到自身,回到人性当中。”从这段话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古马对都市人生活处境的感受,感受是太渺小。而在大自然中,就容易找到自我。这一感受对于我们解读古马诗歌是有帮助的。诗人虽然能够巧妙地从诗歌中隐退,但是那种对人生的深刻体验还是以一种审美化的情绪融人诗歌的字里行间。他的大部分诗歌给人以静默之美,也给人以孤冷、清瘦之美。这就是这一悲哀情绪的流露,像诗人的《雪》,就给人以瘦冷的感觉:

山脊上

一匹年轻公狼回头之际

历史的天空再一次被单于的腰扭动了

雪落阴山

连夜偷袭黄河的大雪

弓弦的捷径上

只宜跑动着一匹并不长味的孤狼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刨去了事物的表层世态和逻辑,直照心灵深处;在情感意蕴上,有着一种柔和而痛苦的隐情。因为作者心理原型极端内倾、敏感,从而使其意识形象深沉地浸漫在他的意识精神之中。在这首诗中,意境是超然的,同时也是寒冷而孤独的。诗人将诗歌中的现实与实际人生现实拉开了一个闭锁的心理空间,诗人成功地退逸到心隅之一角。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诗歌也便获得了一种感染人的力量,因为心理与现实的反差越大,悲哀的情绪越浓,诗歌的张力也越大。

古马的悲哀与孤独,是他企望超离现世的人际关系,转向内心的人与自然的融会契合的情感流布。这正是当代世界文学向内视察的美学现象的一个迎合。诗人在自然中沉人愈深,化得愈淡,他的时代忧患意识愈敏感,愈难以超越现世的精神悲哀。这种精神与现实的内在冲突,是一种生存的本质。诗人在创作中渴求一种无限的至境,以此实现对人生理想的寄托,对社会束缚的反抗。这种精神悲哀,是诗人自由精神的觉醒,也是他艺术精神的一种悲哀与孤独的情感体验。诗人从静默中透见的悲哀,与其说是表现在诗歌中瘦冷的外自然,不如说是源于诗人意识深层的内自然。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我们再来分析一首诗歌《焉支花》:

根下单于睡觉

头上牛羊乱跑

焉支花

颜色在你手里

你举着一年一度的云

风儿吹手儿摇

祁连山下的女子

脸似胭脂腰似草

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淡墨水彩画,画面意境辽阔而宁静,然而,诗歌的底色却有着一抹淡淡的悲哀,似在不经意间诗人将历史和现实的空寂孤独感传染给我们。这正像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通过色彩的映衬,把微笑寄融于永恒的色调之中,表达了他欢乐的情感层面;另一方面,艺术家在微笑的背景面,以阴冷的色调,明确地表现出那种哀伤、忧郁的灵魂,忧伤的灵魂被涂抹在一层阴冷的色调中,而象征欢乐的微笑,不过是这种哀伤忧郁情绪的映衬。诗人也是如此,他将自己的悲哀意绪,融化在他的虚无、静默的禅境之中,从而,使诗歌表现出繁复的意境美。

古马的虚静禅境的另一诗美特征是具有虚实相生的中国画的留白之美。这是诗人宇宙观和空间意识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我们宇宙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虚灵的时空合为一体,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庄子说:“瞻彼阙(空白)者,虚室生白。”这个虚白不是几何学的空间间架,死的空间,而是创化万物的永恒运行着的道。中国画所表现的万象,是出没太虚而自成文理的。画家由阴阳虚实谱出的节奏,虽涵泳在虚灵中,却绸缪往复,盘桓周旋,抚爱万物,而澄怀观道。所以,中国画非常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所谓留白处更有意味,古马的诗歌就具有这样一种意味。他善于写虚,写静,注意诗歌的整体结构,使诗歌具有虚实相生的留白之美。如《我行其野》:

一块石头一座找不着门的神庙

前有野草后有蛐蛐白露她她

在石头中可能容纳一粒

青稞大的舍利

秋天深了

一只栖落在石头上的兀鹰

不是我遗弃的旧鞋

诗歌虚虚实实,古雅而又现代。这首禅味很浓的诗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第一节)第一句是虚,比喻奇特,将我们带人虚无之境。第二句第三句写实,质朴可爱,第四五句笔锋一转,又写虚,与第一句暗合,过渡自然,不留痕迹。(第二节)跨度陡然增大,“秋天深了”,干净利落的语言,用来烘托苍凉的气氛,这是写实,紧接一句深藏机关,写一只栖落在石头上的兀鹰(由它暗示藏族的天葬),奇特但并不突然。因为上节提到过“舍利”,所以文脉相连,十分自然,这句也是写实。最后一句诗人却又说“不是我遗弃的旧鞋”再写虚,不禁让人想到,茫茫世界我的灵魂究竟在哪里可以得到安置呀?整首诗歌意境清雅悠远,禅味深浓,诗歌空白处很大,令人再三回味。诗人用单纯的构图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我们透过诗人深藏而又清浅的文字甚至能感受到诗人隐秘在内心的苍凉感和悲哀感。

同类推荐
  • 红色记忆:中东铁路上的中国梦

    红色记忆:中东铁路上的中国梦

    中东铁路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它还是一条革命志士前往苏俄追求真理、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秘密交通线。这条“红色之路”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当年沿中东铁路往来于中国内地——莫斯科的中共早期领袖、革命先驱留下的红色足迹为题材创作的纪实作品。本书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太雷、周恩来、任弼时、李立三、罗章龙、邓颖超等往来中东铁路时遇到的危险与艰辛,并由众多红色后代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这些红色故事当年秘而不宣,如今也鲜为人知。为挖掘这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者历时七年进行采访,走过二十几个省市,寻访过百余人。
  • 感悟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感悟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就这样若无其事爱着你

    就这样若无其事爱着你

    爱情是一种遇见,不能预期,也无法等待,当它发生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是冥冥中的注定,还是前世今生的轮回?有些人注定只是匆匆的过客,而有些人,却会一步一步融入你的生活,融入你的心。那是两列相向而来的火车,他在这边,她在那边,不知道对方去往何处,只知道时间在在铁轨上奔跑,带走了一些人的苹果,带走了另一些人的云朵。那美丽的女子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似乎正是为了一朵莫名其妙的云,却不想正好与他的眼睛撞了满怀。几许哀怨伴着几许欣喜的眼神,在他的心底扎下了根。因为陌生,因为转瞬即逝,因为怕失去,就宁愿不拥有……彼此相望,若无其事。
  • 潇洒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潇洒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礼教下延,色情上升:中国文化的分层互动、重读《红旗歌谣》:试看“全民合一文化”、无邪的伪善:俗文学的道德悖论、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双单向道: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势态、三层茧内:华人小说的题材自限、无根者之梦:海外小说中的漂泊主题、好一双“中国式眼睛等。
热门推荐
  • 校花之贴身高手

    校花之贴身高手

    他,从小跟着异人修练逆天诀,进入最神秘的特种部队,成为一名令人闻风丧胆的恐怖杀手。一次失败,他提前退役,却成为了千金校花的贴身保镖,因不小心招惹到一些神秘的修真者,随后渐渐引出了一个世俗之外的修真世界……
  • 绝世神兵2

    绝世神兵2

    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胜者为王败者寇,几个不学无术的人,竟然成了拯救世界的的救世主!上古神兵散落人间,寻找神器的一段艰难路程,就此开始!
  • 闪婚老公太凶猛

    闪婚老公太凶猛

    结婚前一天,她亲眼目睹男友和他的准大嫂在办公室上演限制级戏码,心碎之时,一个沉稳的男人出现在她身边。“跟我结婚,这样,他们两个无耻的男女就要每天叫你大嫂?怎样?”就这样,领了证。可是,谁能想到,原本坐在轮椅上的老公不仅不无能,还动不动就把她吃干抹净……
  • 重生回到五岁时

    重生回到五岁时

    此篇乃重生文,一个90后在社会打拼9年有余,颓废死气沉沉的人生没有一点青春、阳光的气息,经历了种种,对现实社会失望到后面的无望,突然,她在找工作的途中意外丧生,本以为是解脱,却意外回到自己五岁时,原以为能凭着对前世的先知可以一路顺利发展自己的商业帝国,却接二连三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一向淡然处之的女主该怎么面对这一切.....前生今世....原来前世的意外死亡也不是偶然....原来她除了奶奶之外还有那么多亲人...神秘的背后主使....恨透了自己家的同村人老艾...这一切..一切..该怎么办【本书一万字A签,可以放心跳坑,日更保底4000(一月份起)】【求推荐票,推荐票,推荐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喜欢的朋友请收藏,欢迎捉虫、点评和毒舌】
  • 魔王混世

    魔王混世

    人类世界里包涵了很多种族,妖,魔,鬼,。这些族群里有都有一个王者统治者,妖王墨斯特,魔王亚毅,鬼王斯汀,他们之中魔界实力最强统治三界最有希望的,魔王亚毅混进人类社会夺得了一个名字叫黄越的身体,从此隐姓埋名,最后带领魔界横少3界,谁敢挡我,挡我者死。
  • 爱上美丽女教师复刻版

    爱上美丽女教师复刻版

    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小说来源于真实生活,犹如发生在每一位读者身边的事,品读之时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主人公王小建和杨欣然均来自于生活当中的真实原型。一部依靠凭空想象而编造出来的小说是缺乏生命力的,唯有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经历才会博得读者的共鸣。读者能体会到文中的“我”一步一步追求一个心仪女孩的心路历程,为之心跳、为之喜悦、为之叹息、为之心痛。简介:王小建和杨欣然在雨中偶然邂逅,展开一段唯美的爱情童话,由于母亲的粗暴干涉,逼迫让王小建与另一位女孩许静订婚,王小建被迫与杨欣然分手,悲痛欲绝的杨欣然主动调到偏远乡村支教,却在一次突来横祸中为了保护学生而突然离世,留给王小建无尽的忏悔。
  • 策剑传奇

    策剑传奇

    清风徐来,水波靡兴魔剑鬼渊,乃上古恶灵锻造之至阴至邪之剑,拥有颠覆天地的力量。后因种种原因,鬼渊被大神女娲封印于广泉山太虚仙境之中。时光流驶,广灵山灵气竟被鬼渊吸尽,太虚仙境九位先卿决议为防鬼渊怪力乱世,祸害苍生,决意将鬼渊送去北冥极寒之地,以天地之至寒制天地之至阴至邪。这个护送鬼渊前往北冥之地的任务便落在了玄法仙卿的二弟子九方明亮身上。九方明亮在修仙练道上颇有造诣,慧根独具,却不黯世事,又因诸多原因他在修道之时受师门制约,因而年满十七也未修成仙道。在毫不通世俗的九方明亮步入世俗人间后,经历种种,却惊奇地发现自己背负的魔剑鬼渊竟与自己迷离的身世有着扑朔迷离的关联……
  • 励志:我的黄土地

    励志:我的黄土地

    赵生有一个大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够发家致富,奔小康的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经过家庭变故,事业打击,婚姻失败,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赵生以自己坚毅努力奋斗的品性,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怎么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现实百态,映射人性。现代版的憨豆先生——赵生。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安塔拉传奇(第七部)

    安塔拉传奇(第七部)

    安塔拉(525—615)是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悬诗诗人之一,被尊为阿拉伯古代文武双全的完美英雄骑士。《安塔拉传奇》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是一部与《一千零一夜》齐名的民间故事。由于主人公是阿拉伯族王与黑奴所生,所以被百姓视为私生子。他一生重要的活动就是向堂姝阿卜莱求婚,但因出身门第而屡遭磨难。与此同时,安塔拉武功超群,一生屡屡拯救本部族于危难之中,成为游牧民族的理想英雄。全书情节跌宕起伏,在铁马金戈、血火交织的浓郁氛围中,突出了安塔拉的勇敢和冒险意识,集中体现了蒙昧时期阿拉伯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