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88900000037

第37章 拾麦穗的人

他们都回去了,母亲和妹妹,弟弟,只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我这个姓夏的孩子必须在这个叫华楼的村子度过一个长长的麦季。在这个长长的麦季里,我是一个拾麦穗的人。

从小到大,我总是在自己的村子里拾麦子,我的村子叫夏桥,我也姓夏。姓夏的孩子在叫夏桥的村子里拾麦子和在叫华楼的村子里拾麦子肯定是不同的。但他们还是把我送来了。

母亲的娘家华楼似乎要比我的出生地夏桥要富裕一些。这里的地多,土质又好,自然庄稼收得要多些。和母亲一样从华楼嫁到夏桥来的还有一个叫兰芝的,去年夏天,她的女儿花在华楼的姥娘家过了一个麦季,据说拾的麦子要比夏桥多得多了。花家将那口袋麦子留到过年,一家人敞开肚皮过了一个好年。

花的娘四处吹嘘,似乎她的娘家遍地都是馒头般的麦垛,人一不留神,就会掉进一大缸的白面里。村里的麦子刚有些黄时,就有人不停地对祖母和母亲说,该让妮子去华楼了吧。你看人家花,拾那么多麦子,还是人家舅舅打好了白面送来的呢!

母亲说,哪有那么好拾的麦,还能指望一个妮子吃白面咋的。话虽这样说,她还是没有抗住花娘的劝说。那些日子,天一擦黑,花的娘就来我家说,你家妮子也有七个年头了,花能做的事妮子为什么不能做呢?今年夏天无论如何也得叫她和花一起到华楼拾麦去。

我母亲怀疑她是不好意思再叫花去华楼拾麦,因为母亲娘家在华楼口碑很好,故此叫上我和她做伴。见母亲有些犹豫,祖母说,不如叫我去华楼玩玩吧,不一定要拾麦的。母亲问我愿不愿意去舅舅家,我当然同意。

实际上,即使不去华楼,麦收时我也要去麦田里拾麦的,在哪都是拾麦,倒不如去华楼了。七八岁的孩子大多是喜欢新鲜的,穿新衣新袜走亲戚,让日复一日的生活换换花样,是一件有趣的事,何况华楼对我来说还十分神秘。

这种神秘来源于我的母亲,母亲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做梦,每做梦必是回到华褛的土地上,每从华楼的土地上醒来,必然要向我讲梦。母亲荒诞离奇五花八门的梦以及它们所根植的那片陌生的土地深深地吸引了我。

母亲过了一会说,芒种前再送她去吧。于是芒种对我变得重要起来,我整天盼芒种,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多少年来,对于这个节气,我一直保持着和它同样的热度。

他们都要回去了。穿过两大块麦地,我和舅舅把母亲、妹妹、弟弟送到华楼村东的殷桥上。这时,身后的华楼、对面的殷庄以及更远的村庄已有炊烟升起了,太阳收起了白日的强光,在炊烟里平白多了些烟火味,似乎也能让人亲近了。

母亲站在桥上,望望桥下的麦地对舅舅说,好像要开镰了。舅舅说,就这两天吧。夕阳下的母亲和舅舅比平日里显得更黑些,不知为何我一直觉得华楼的人要比夏桥的人黑得多,我疑心是华楼地多,常下地接受了过多阳光的缘故。母亲望望田野回过头嘱咐我,听舅话,多拾些麦。东张西望的我这才意识到,眼前这黄得诱人已经灌浆成熟的麦子原来是和我有些关系的。

看着母亲、妹妹、弟弟的身影渐渐远去,变小,最后消失在一座村庄的背后,我突然感到了孤单与寂寞。这种情绪使我有些悲伤地打量起眼前的一大块麦地来。

麦地里一垄垄的麦子排列得很整齐而紧密,大多的麦子已经低下头,偶有一些正仰着头拼命地往上挣。看起来这一束麦穗和那一束麦穗没有什么不同,不知道它们中的哪一束麦穗将落在麦茬田里,被我拾到,然后带到另一个地方。

我和舅舅慢慢从田埂上走回家时,田野里已有些暮色了。舅舅不时停

住脚,捋一把麦穗,用双手反复搓搓,塞进嘴里嚼起来。不一会,他的嘴角便泛出白色的汁液来。他似乎十分满足的表情,开始让我对麦子的感情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也许就是在我跟着背着手的舅舅在麦田边晃悠的时候,我开始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拾麦德的人的。

村东头的那块地开镰了,我和花背着篓出现在麦田里时,已有许多华楼村的孩子了。有很多熟悉和不熟悉的大人招呼我们,妮,拾麦啊,你娘走了,啥时再来?我一一作答。相比来说,花要比我会说多了,和村里的人不停地打着招呼,一会一声舅,一会一声怜子叫个不停。我只是心怀着兴奋默默地望着四周。

麦地里全是人,似乎一村的男女老少都涌到这里来了。大人们一人把一垄,不住地往前赶,麦子便倒伏一片。有人接在后面将倒伏的麦子扎成捆,再有人把麦子一捆捆码在马车上,再把马车赶到场里。一会的功夫,地里便剩下了麦茬可以随便捡了。

如果说花的能说会道,不免让我有些自卑的话,拾起麦穗来,我便更加自卑了。花不仅比我、而且也比华楼村里的孩子们更加手疾眼快,她能飞快地看到大人遗忘的麦穗,并以最快的速度拾到它。

麦地里每一垄都有剩下的麦子,它们三三两两的,似乎是大人故意留下的。我发现华楼和夏桥在这一点上都是相同的。现在想来倒也是,如果大人不在麦茬地里多留些麦穗,孩子们能干些什么呢?孩子们只有多拾几根麦穗,多弯几次腰,才能知道泥土,才能知道什么样的泥土能长出好庄稼。

一次次让孩子对土地俯下身去获取食物,似乎就是想让孩子从小时候就认识到土地的重要,食物的重要。村庄的父老乡亲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无比淳朴的,这种教育还包括很多种。比如花和华楼村里的孩子为一束麦穗发生争执时,那孩子的父母却是为花说话,他们训斥自己的孩子,人家是客,瞎嚷嚷啥!这种态度实在让我吃惊。花的母亲是独女,在华楼只有年纪很大不大下地的外爷和姥娘,而华褛村孩子的父母大多在这大田里,万一争执起来,花难道不挨打?我竟然还傻乎乎地认为花会吃亏呢!

见我麦穗拾得不多,很多人甚至还摸着我的头,嘱咐我多拾些回家,给夏桥人看看华楼的麦子多不!后来我想这也是华楼人表达爱的特殊方式。实际上,1974年的华楼并不富裕,也不可能天天吃上白面,可对于华楼人来说,似乎嫁出去的闺女并不是“泼出去的水”,让嫁出去的闺女日子好过些,娘家人的心里也就好过些。什么是淳朴,我想这也许就是淳朴吧。

开始几天,我拾的麦穗很少,花当然要比我多得多。和她在一起,我总有的那种不知从何处来的自卑情绪不免让我有些伤心和失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开始调动起全身每一寸皮肤每一根神经,培养它们对麦穗的热情。这种方式后来被认为是有效果的,虽然效果不是很明显,以至于没有改变的那一部分情绪依然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后来的生活,但是它已经不可能过多地妨碍我了。

也许是这种不知不觉的调整,使我渐渐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拾麦穗者,我的篓子开始慢慢地重了起来。多少年之后,我依然无法忘记那一大片一大片燃烧的晚霞、一直绵亘到天际的田野以及散发着浓郁麦香的风。当我想到这一切时,便觉得一阵微微战栗,似乎我已永远地失去了它们,当然我的确再也见不到那些日子了,可正是由于这种情绪,才使我在远离晚霞、田野和风之后,能在内心的视线中看到故乡隐藏的异乎寻常的深沉和神圣;当然我也不可能再见到那个拾麦穗的女孩了,但和所有的人相比,我却是唯一永远不会离她而去的人,而且,我还将尽一切力量伴她一道度过后来越来越多的炎热夏季,哪怕会被晒得更黑。

拾麦穗的日子还有一个决不能忘怀的细节,它曾被我无数次地回忆着。有一次,本家的一个舅舅赶着一辆装满麦子的马车从我身边过去时,竟然有一捆麦子从车上掉下来。赶车的舅舅一定意识到了,他回过头,看到转弯处有我一个人,便点点头笑笑赶着车走了。我张张嘴想把他喊回来时,突然意识到他是故意,对,是故意遗落下这一捆麦子的。

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激动起来,我不自觉再向四处看看,然后向那捆麦子奔去。我连拉带拽地将那捆麦子拖回舅舅家的院子里以后,不顾麦芒的刺人就气喘吁吁趴在了那捆麦子上。成熟的麦子散发的沁人心脾的热

气、芳香和气息浸过我的全身,使我直想哭。过了半晌,经历的一切依然让我吃惊,我还在不停地问自己,这捆麦子是我的吗?它是我驮回来的吗?长这么大,我还从来没打拥有过这么一大捆的麦子,它是我的,它竟然是我的!我多么感激那个特意送一梱麦子的人啊!

舅舅把我拾回的麦子专门放在一处,麦季结束后又打成面粉给我带回夏桥。没想到我拾的麦子后来和花相比竟然也少不了多少。祖母用那袋面蒸了一大锅馒头,可起锅时,我却小心翼翼地把笼布上沾着的馒头皮揭下来吃了。

母亲眼里转着泪花说,这是谁挣的,谁心疼。所有的人都夸我长大了,懂事了。那个夏天,我晒得很黑,不管是夏桥还是华褛的人都说,我有些像华楼人了。

同类推荐
  • 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

    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

    《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这部长达四十万字的旅行散文集里,陈大刚写下了他几十年的“走”和走,前者是精神的,后者是肉体的。他的确走了很多地方,或是因公,或是刻意去旅游,时而青藏高原、时而丝绸古道、时而北国的雪、时而南疆的风,时而天高云谈、时而碧海杨波……,他记下了他的所见所闻,但更多的是放飞了自己的所思所虑——就这样,用了五年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这样一部值得一读的旅行散文集。
  • 读书很好:一本真正读懂香港的书

    读书很好:一本真正读懂香港的书

    这是一部精心撰述、充满智慧的作品。作者在知识与社会之间,敏锐地发现了二者的紧密互动,并通过对香港本土最新写作的评论,进而全景式地评述了当下香港的社会变动与精神状态,记述了最具公共关怀的香港知识人参与和推进香港社会发展的点点滴滴,可以见微知著,可以未雨绸缪。49篇精彩的札记,即是49个典型的文化样本和实践样本。区事国事天下事,从这里读懂香港,读懂中国乃至未来。
  • 餐饮企业规范化管理全书

    餐饮企业规范化管理全书

    本书以管理理论为引入点,重点以管理制度、工作规范、防伪职责和表格等实用工具的形式,全面而具体地介绍了餐饮企业规范化管理要点。全书分为餐饮概论、包括前期经营规划、厨房管理、服务现场管理、原料采购管理、菜单设计管理、营销管理、质量控制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等几大板块,全方位展示了餐饮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各个方面与细节。
  • 天界地界

    天界地界

    讲述作者(常年华)三次西部行,看尽八万里路云和雪,历尽艰难险阻,阅尽醉人景色。作者以日记的形式讲述帕米尔高原无人居住区域、藏地至今尚未通车的墨脱县,以及那些遥远、路险、常人很难去的那些地方的所见、所听、所感。《天界地界(两疆穿行八万里)》是一本文化旅游读本,对于向往西藏、新疆旅游的读者起着向导作用。
  • 非洲: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世界我知道)

    非洲: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世界我知道)

    本书图文并茂,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将带领你游览七大洲的大多数国家,领略它们独特的自然景观,品味它们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亚洲的广袤、欧洲的人文、非洲的狂野、美洲的多元、大洋洲的浩渺、南极洲的寒冷……都将为你一一呈现。奥地利的斗牛、巴西的狂欢、英国的傲慢和优雅、美国的务实和率真、法兰西的浪漫、德意志的理性、俄罗斯的豪放和热情、日本的“菊花与刀”……这些独特的国家特色和民族特性也将展现在你的眼前。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神庙、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这些古迹不仅能引发你思古之幽情,更会使你领略人类文明的古老和悠远。
热门推荐
  • 天生我为尊

    天生我为尊

    上古仙界高手为何一夜全部消失?当预言的救世主出现,却为何迎来了灭门之祸!流落人间的孤儿杨浩,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切?剩我与狼舞,少年求道心。修真若无情,我便当自立。只为苍生福,不死战不休!天生我为尊,注定平阴阳。
  • 仙魔惩戒者

    仙魔惩戒者

    资质绝佳却因没有灵根无法修行的秦歌,为了自由自在,为了不被修行者所欺辱,十年练就《灭仙指》这门强大的奇法。秦歌无意中卷入双生子事件之中,从一小镇中得到一幅画卷,那画卷让他明白,自己练就的指法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是什么造就了仙魔,那星空的背后又藏着什么,关于秦歌的传奇,从这里开始。在这苍茫星空中,从此多了一位仙与魔的惩戒者。本书非正常套路,入手需谨慎
  • 诡事缠身,老公不是人

    诡事缠身,老公不是人

    我叫阿羽,一个在医院实习的小护士,却遇见了一个半人半僵尸的医生,还被强制做了他女朋友。我说,“我们是没有未来的,你还是放过我吧。”某男:“不同意就咬你。”我:“可是……”某男:“咬你。”我:“但是……”某男:“咬你。”我:“你是狗吗?”某男:“舔你。”我:“……”
  • 玉米的馨香

    玉米的馨香

    《微阅读1+1工程:玉米的馨香》由一百个当代中国微型小说作家的个人自选集组成,是微型小说选刊杂志社的一项以“打造文体,推出作家,奉献精品”为目的的微型小说重点工程。相信这套书的出版,对于促进微型小说文体的进一步推广和传播,对于激励微型小说作家的创作热情,对于微型小说这一文体与新媒体的进一步结合,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 凶铃

    凶铃

    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一腔充满热血的柔情……本书为你讲述,一位英雄在生活中的成长之路。【喜欢本书请加入群:17401319】
  • 陌上花开之绝代倾城

    陌上花开之绝代倾城

    琉璃虽美,却也易碎。她本怀着一颗琉璃水晶心去爱世人,可是谁将她的心片片敲碎,是宿命,还是他们?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晚晚,我是让你缓归,而非晚归,是我对你太纵容了吗?--云逸陌陌,我们怎么反倒成了陌路人了呢?--司徒淋漓本文风格清新,甜宠为主流,过程中免不了虐,至于是大虐还是小虐端看各位看官的理解,结局HE。虽慢热,但绝对不会让各位入坑的失望。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王俊凯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

    王俊凯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

    十三的约定,敌不过一场梦,敌不过一个闯进来的女孩,敌不过一切。十三年前的约定,实在是太渺小,太渺小。它会被渐渐淡忘,被彻底忘记,像一场风一样,再深的感情,也是一场空。
  • 婚婚欲醉:霸道总裁请接招

    婚婚欲醉:霸道总裁请接招

    他是东方集团总裁,身价上亿,竟要娶有身孕的她。传言他不能人道,容颜丑陋。婚后却对她极宠,她要什么给什么。直到她说,“莫少,我要你。”第二天,她腰酸腿疼下不了床,才知被骗。她不信男人如此宠她,于是与初恋聊聊天,与他的弟弟眉来眼去,甚至调戏他的手下。却不想他在夜里化身为狼,“看来是没有满足你,从今日起,我一定尽全力!”
  • 重生万岁

    重生万岁

    大明朝的嘉靖皇帝一心想追求长生不死,飞升成仙,导致龙椅空置。有人就有意见了:“Y的,占着茅坑不拉屎!嘉靖身着道袍,盘腿坐立,浅笑道:“非也,非也,朕用不着那凡人俗事。等朕修炼成仙,那位子就不关朕什么事了。”又有人道:“陛下,请让在下助你一臂之力,让陛下早日成仙。”嘉靖大喜:“有了你,朕无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