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64400000070

第70章 向西特拉岛进发/法国 华托

《向西特拉岛进发》布面油画。194厘米×129厘米。创作于1717年。现藏法国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华托(1684—1721),法国著名画家,洛可可艺术的代表人物。生于瓦伦辛尼的手工艺人家庭。1702年迁居巴黎,先后在舞台画家基罗、版画家和装饰画家奥德隆的门下学习,两者都是洛可可艺术的先驱,对于华托艺术风格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研究卢森堡美术馆收藏的鲁本斯绘画和银行家克罗兹所收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大师们的绘画,对他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709年,华托开始独立创作。他在那个装饰风和享乐主义盛行的年代,创造了一种与之相宜的艳丽优雅和轻松活泼的绘画格调。他的作品仿佛是梦幻编织成的境界,里面描绘的都是姿容曼妙、仪态优雅的男男女女,他们远离尘世,在永无忧患的仙境里野餐舞蹈、谈情说爱。这一切再加上画面上艳丽的色彩和雍容华贵的装饰风格,充分迎合了18世纪法国贵族的审美趣味。画家丰富的想象力、精美的色彩和优雅活泼的造型,使他成为了18世纪初最有名望的洛可可大师。

西特拉岛是希腊南部海湾中一个美丽的小岛,传说维纳斯就诞生在西特拉岛旁边的海水中。《向西特拉岛进发》是华托根据一出有关西特拉岛的戏剧创作的。剧中唱道:“去吧,到西特拉岛去!大家一同朝拜圣地!待到他日从岛上归来,必定会有一位理想的伴侣伴随。”这个题材华托画了三幅作品,这是其中的第二幅,也是最好的一幅。这幅画送到法国皇家艺术学院后,为华托赢得了院士的资格。

华托的主要作品还有《爱之园》《任性的女人》《庭中集会》《热尔森画店》等。

《向西特拉岛进发》中,一片金色的晚霞洒落在小岛和大海上,郁郁葱葱的大树下是维纳斯的半身石像,维纳斯像环绕着象征爱情的蔷薇,石像下面还悬挂着小爱神丘比特的箭筒。大树底下从右到左有三对恋人:第一对是男子在频频地向女子倾诉衷肠,对于男子的热情表白,女子一边微微低头倾听,一边心不在焉地摆弄着扇子;第二对是男子起身伸出双手去搀扶女子,女子似乎不是很积极,但是也没有拒绝男子的请求,正准备起身相随;第三对恋人好像准备离开,男子轻扶着女子的腰,邀请女子前行,女子似乎有所留恋,依依不舍地回过了头。实际上我们已经可以知道,三对恋人的情景表现的是恋爱的三个阶段——从“倾诉”到“犹豫”再到“接纳”。

在画面的左边,一对对恋人相拥而行,在热烈的爱情甘露滋润下,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准备着一起携手登上命运之舟。当然他们的表现同样可以看作是一对恋人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表现出来的连续的情节。再加上背景有明显的装饰化、舞台化倾向,所以也就难怪有人说华托的这幅作品是一幕连续的舞台剧。

虽然华托描绘的主要是洛可可大师们所喜爱的题材和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戏剧性的题材,但是他在自己的创作中仍然保持着现实主义倾向和对生活的真实性的探求。洛可可的那一群画师所表现的那种冷冰冰的、牵强附会的情趣,是没有办法和华托那种深刻的、在内心中深深抑制的真挚情感相比较的。

见仁见智

全然是从他的头脑里创造出来的。他把超自然的生命所具有的优雅注入到自己的作品里。一个仙境,成千个仙境,从他脑海的海市蜃楼里,从他的艺术奇想中,从他的独辟蹊径的天上飞了出来。

(龚古尔《华托的哲学》)

华托从唐可尔的戏剧开始,不断地把舞台上的戏剧搬入画中,因为舞台本身就创造了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幻景。华托在世的年代也叫洛可可时代。当时除了他以外,也有画家把意大利的轻喜剧或野外的假面剧当做绘画的题材,所不同的是,这些画家大都把这些戏剧主题处理成风俗画,而华托却通过戏剧世界揭示了真实的人生。

(高阶秀尔《看名画的眼睛》)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幕哑剧的演进的程序?真的,这是戏剧呢,还是画?竟有些难说了。只要他欢喜,一个艺术家不特能表现瞬间的举动,且能表现——照戏剧的术语来说——一个长时间的动作。

(罗丹口述、葛赛尔整理《罗丹论艺术》)

华托的艺术活动是正处在法国贵族文化日趋崩溃,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迅速形成的时期。与古典大师不同,华托的真实感是建立在自己的理想之上的。他观察生活并注意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但是这些细节并非叙事性而是诗意性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去任意组织构图,这使他的作品不是表现生活中曾经存在的而是生活中应该存在的,因此他的画面就具有了随机性,也更加深刻。

华托在自己的作品中嘲笑了他所描绘的上流社会的颓废生活。他的风格充满了生动的感情,这和洛可可画家那种空洞无实的作品是绝然不同的。华托的艺术不仅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他在色彩上的创新、对光的表现和平面化的处理更成为后世尤其是印象派画家们的灵感之源。

19世纪伟大的雕刻家罗丹,对华托的这种华丽、典雅的风格非常欣赏。他在他口述的《罗丹论艺术》中以《向西特拉岛进发》为例,来说明艺术家的敏锐的洞察力。

同类推荐
  •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为基础写成,其所面向的读者群主要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
  • 全元曲—杂剧(中华传世藏书)

    全元曲—杂剧(中华传世藏书)

    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本书更加强化应用主持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融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让广大读者在学会主持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在主持工作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迅速提高自身的主持能力和素质。还精炼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实践应用。
  •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以培养色彩思维为目的,从色彩理论基础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提高学生对颜色的感知和兴趣。通过理论的融入,使学生认识到色彩造型规律的来源和过程;通过技法和训练,增强学生的色彩敏感度和用色能力。
  • 练琴:重回音乐

    练琴:重回音乐

    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古典吉他演奏者的亲身经历:他从小心怀音乐梦想,在十数年如一日刻苦练琴并体尝演出的成功与失败后,认识到自身的种种局限,忍痛放弃音乐事业,经历多年远离音乐的生活后又重新回归音乐。作者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蒙太奇写作手法,再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艺生涯,并以“练琴”二字为核心,贯穿起今日重拾吉他后对练习、表演、乐器、音乐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库尔茨作为人文学者的渊博睿智与他的音乐专业知识及体验在书中交相辉映。本书是献给吉他这门既普及又寂寞的音乐艺术的倾心之作,是关于练琴者及其挚爱乐器的动人故事,引发了无数职业音乐人和爱乐者的共鸣。
热门推荐
  • 宠爱男妾

    宠爱男妾

    为何她会从21世纪来到古代就花心了?为何她会对这九个男人犯色侵犯?为何她想以一个女人的身份同时霸占住他们所有人?原来,他们早在前世冥冥注定中就是她的男人,逃不开,躲不掉,她只要他们,别的男人不会多看一眼也不会碰,一妻多夫,谁说不行?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阿吒薄呴付嘱咒

    阿吒薄呴付嘱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仙错:暖雪岁岁寒

    天仙错:暖雪岁岁寒

    她是他妙笔生花的赋予,天人之姿,倾城之貌,却终洗不尽一身铅华。人人都惦记她的鲜血,她只惦记给了她鲜血的人。魔界公子,不过吸血恶魔;亲近兄长,竟换身魔界之人。情人牵系她人情劫那又如何?昨日牵挂找上他又如何?她满怀一腔热血等雪来,他一身白衣踏雪归。欢声笑语,暗算误解,扑朔迷离。本是一世牵挂,奈何伤他最深。生生世世她从不拖欠,却欠他永生永世。
  • 妖神战之魅妖

    妖神战之魅妖

    在这神佛界,谁敢多说一个字,除了她,堕入妖道又如何,成妖她依然可以成神。就算没了身体又如何,照样可以再创身体。恩怨之中,有恩必报,有仇就别怪我心狠手辣,等了这么久,你们就算是我成神路上的阻碍,我也会一一踏平,不信,来战。作者原名:玖阑夜大人,因为该名已被注册,更名言者川,望大家见谅!感谢!
  • 心慌慌:幽玄密室(Ⅱ)

    心慌慌:幽玄密室(Ⅱ)

    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校园连接上演:解剖室尸体不翼而飞、电梯里诡异的绿光、厕所遇见鬼、笔仙……本书将带你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凄婉的情感、恐怖的气氛、悬念重重的故事。
  • 胭脂斋

    胭脂斋

    总有那些女子,深入我心,想起她,内心震荡。总有那些女子,我愿以第一人称,自己亲口述说一遍,她的故事。总有那些女子,我会缓缓更,慢慢更,或篡改,或臆添,或再现。
  • 极品寻美记

    极品寻美记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人天生好皮囊,有人却又矮又挫;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有人却为三餐发愁;有人出门遇贵人,有人却怀才不遇……得天命,夺气运!金钱、权势、美女,滚滚而来。
  • 武尽霸途

    武尽霸途

    一个一心要掌握自己命运的少年。一段破圣域,战洪荒,震太古,威霸域外,成就古往今来武道帝君的征程。
  • 让孩子在玩中成长

    让孩子在玩中成长

    本书分为九章,从多种角度,选择不同的典型材料对“聪明的孩子,三分靠教,七分靠玩”进行阐述,力求做到角度新、构思独特。重点从玩的角度阐述怎样提高孩子的智力及交际能力,同时也对现代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了反思,具有革新的色彩。
  • 绿叶对根的怀念

    绿叶对根的怀念

    “失去家园的人,将在何处安身?”这积于岁月,发于无端的感慨,与荷尔德林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无意中构成了精神意义上的一问一答。尽管一个是文学界公认的大师,一个是身边的普通朋友,但有条秘密通道,似乎一直在中间沟通着这些共同漂泊的灵魂。或许,正是这种不懈的求索,唤醒了我们血液里骨髓里的故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