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64400000047

第47章 自由女神像/美国

《自由女神像》铜。高46米,连同基座高93米。完成于1884年,1886年安置于美国纽约港。

巴托尔蒂,法国雕塑家。出生于法国小城科尔马,祖籍为意大利。巴托尔蒂最初学习绘画,后来拜雕塑家索瓦图为师,开始了他的雕塑艺术生涯。

1871年1月28日巴黎沦陷,巴托尔蒂因国内共和政体失败而悲愤出走,来到美国。他了解到美国为法国人民的自由做出过巨大牺牲。当有一位教授曾提议在1876年美国独立一百周年时,为两国之间的友谊树一块纪念碑的时候,巴托尔蒂决意承担此任,在美国树立一尊“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像”。

铜像制作完成后,为了在美国独立纪念日前能将这尊作为法国人民最珍贵礼物的雕像竖立在美国国土上,还得把铜像拆卸下来。所有铜片被装入四十九个巨型木箱内,铁骨架则拆装进另外三十六个大木箱内,仅仅是装箱工作便整整花去了几个月时间。最后,共计有五十万磅重的木箱被用特别的载重车运抵圣拉萨尔车站,再用一辆由七十节车厢组成的火车将它们运到鲁昂。1885年5月,箱子才被装入“伊泽尔”号军舰,送往美国。

雕像运抵美国后,巴托尔蒂亲自去纽约港察看地形,最后选定了贝德路斯小岛为《自由女神像》的定居地。

1877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决议:总统将代表美国人民接受这尊女神雕像,并由著名建筑家理查德·亨特设计基座。

1886年10月28日,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主持了铜像的揭幕仪式。《自由女神像》在礼炮声中显出了她那飒爽的英姿。1986年,美国联邦政府筹资对《自由女神像》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使她的面貌焕然一新。

1856年,巴托尔蒂在苏伊士运河岸边散步,领略着两岸美丽的风光。这时,他看见在朦胧的河面上,高耸着一座灯塔,原来那是一尊美丽的女人像,女像身披古代的裙衫,右手高举火把,这个形象使他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在他看来,苏伊士河上的女神灯塔,是一种自由之光,它照亮着世界人民。为了塑造这样一个典型,他用自己的母亲——具有一张端庄典雅的脸庞的女性为模特儿。

无论是远眺还是近望,《自由女神像》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她的高大。如果是坐轮船从大海驶向纽约港,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一尊《自由女神像》,它高高地耸立在海岸上,好像在为远方的来客指引方向,表示欢迎。

女神的身躯高大,但是一点也不臃肿。她头戴花冠,身穿长袍,身体微微向右倾斜,造型略呈S型。右手高举火炬,象征着自由与光明。左手抱着一本《独立宣言》,这是北美十三州人民1775年为反对英国殖民者的统治,掀起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经“大陆会议”通过,宣布同英国王室断绝臣属关系,成立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宣言。

女神的面部塑造得非常成功。她目光深邃,表情肃穆,微微开启的嘴唇似乎在诉说着美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的代价。

在铜像内部一块铭牌上,刻着俄国犹太移民女诗人埃玛·拉扎勒斯(1849—1887)写的题为《新巨人》的十四行诗,诗的最后五行写道:

都给了我吧,疲倦的人,穷苦的人,

渴望自由呼吸的芸芸众生,

喧闹海边的可怜虫,

都送到这里来,无家可归、风吹雨打的人们。

在金门之旁,我高举明灯!

雕像底座内为展览厅,从这儿可乘电梯到女神像脚底,再通过一百七十一级旋梯可通到女神头上戴着的花冠,从头顶再经六十级旋梯则可通向整座雕像的最高点——火炬。

见仁见智

我认为在美国这样的一个理智国家,要靠《自由女神像》之类的东西来体现她的自由精神,真是个疯狂的举动。

(当年美国的一位市民)

《自由女神像》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她也是这一类标志性雕塑的典范。她的这种纪念碑似的造型,对后代的类似雕塑提供了借鉴。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转向内心世界,但是,这种纪念性的大型雕塑仍然时有出现。

同类推荐
  • 拉斐尔艺术(全集)

    拉斐尔艺术(全集)

    1520年4月7日,拉斐尔在罗马病逝.年仅37岁。他的身后留下了尚未完成的《圣容显现》等画作以及梵蒂冈宫殿的装饰工作。然而,大师死后一百年里.他的艺术作品越过阿尔卑斯山脉,跨过浩瀚的地中海,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风气。从拉斐尔留下的数封罕见的书信中,我们得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师的性格。从后人对他的追随和批判中,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拉斐尔的一生对世界艺术的贡献与影响。而在大师的诗作中,我们更能领会他对生命的感悟:“…日夜轮转,太阳总在西沉之后重新升起,而在无言之中,我的死亡悄然降临。”
  •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艺术教学有很强的互动性。一个角色的塑造、一首歌曲的演绎、一幅作品的构图、一个画面的捕捉等,往往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有过踌躇,有过烦恼。更有过欢乐,有过向往。学院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本书所收文章便是教师们朴实无华的肺腑之言,是建院十年教学工作最生动的佐证。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电影精粹》讲述了电影、诗歌、国学、西学、美术、文学、音乐、处世。从浩如烟海的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中,作者用精炼、经典的标准,以青少年的角度,拣选出一篇篇美文、一幅幅名画、一部部佳作、一首首名曲。集成使人终生受益的5个单册,另以代表中华智慧的诸子百家与充满哲理的西方先贤大师名言名篇编辑成《国学精粹》、《西学精粹》,这既是了解学习人类人文艺术的上佳之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藏书籍。
  • 连环画(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连环画(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本书包括;连环画探源、连环画中的图画、连环画的图文并茂、古代连环画赏析、近代连环画的发展等共六章内容。
  • 世界戏剧学

    世界戏剧学

    本书为余秋雨戏剧著作《戏剧理论史稿》的首次修订版,作为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出版后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曾经被很多大学作为教材使用,其中包括台湾、香港、新加坡的一些大学。在使用十年之后,1992年又获得国家文化部颁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热门推荐
  • 钗乱

    钗乱

    她,坎坷入宫只因相信世间真爱,不料却发现惊天密谋。他,原是零落凄凉的废太子,却在一纸诏书下重登宝座,许给了江山,却许不了红颜。众矢之的之下,他权衡左右,步步为营,只为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她......悬疑不断,步步惊心。后宫智斗,权利相争,兄弟之夺,君臣之斗为一体,真相层层浮出。主仆之情,姐妹之情,母子亲情,父兄君臣之情,真挚情情感人。前朝疑案碰撞今世尘缘,朗朗乾坤,究竟谁主沉浮,皆在《钗乱》!
  • 妾负君殇一世

    妾负君殇一世

    我轻舞红袖,媚眼暗送,一曲终了我娇媚一笑离开。我千袖子,乃是红楼名妓,他孟潇羽花花公子爱流连于花丛之间,风流成性。“小姐,留步,我见你生得如此水灵,想娶你为妻,可否?”孟潇羽追我脚步问道。“公子,你是知道小女子是卖艺不卖身的,而且你已久留于花丛间,满是胭脂俗粉的味道,你可配?”我轻蔑的看着他说道。“那袖子小姐,你看好了,你会发现你今天说错话了哦”他不以为然邪邪笑道便走了。
  • 等雨

    等雨

    梅子成熟的时候,江南的雨也纷沓而至,打落了那些或是鲜艳欲滴或是即将凋零的栀子花,江南的水温柔地泛起波纹,雨水洗过的江南青白色江南更纯净。我总是在下雨的时候靠着红漆的柱子坐在长廊上,偶尔师兄也会靠在另一边的柱子坐下,伸出他白皙修长的手让雨水打进来。他从不问我为何要呆坐于此,彼此都沉默着,我想至少有雨的时候他是懂我的,直到雨停了,他才会转头说,师妹,去练剑如何。我们便在水迹未干的青石板上练剑。
  • 卿世倾城

    卿世倾城

    南宫韵墨,堂堂21世纪的跆拳道冠军,就这么糊涂的穿了!那个妖孽,说话好好说,别动手动脚的哈。【片段一】:南宫韵墨霸气道:“对我真心的人,我,南宫韵墨,一定会真心对待,对于那些小人,在这之前,好好留着你的命,等我来收。”且看,南宫韵墨如何和男主袖手天下,白头偕老,恩恩爱爱。【片段二】:周围一片白雪皑皑,梅花点上粉黛。洛潇凌吹着玉石笛子,笛声时高时低。南宫韵墨微微一笑,芊芊玉手弹奏着他送她的古琴。琴箫声无比清脆动人,默契。可以看出是一对相恋很久的璧人。
  • 旱年里的人和羊

    旱年里的人和羊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回到三国当黄巾

    回到三国当黄巾

    世人,可老子好死不死穿越到三国,穿越三国就穿越三国吧,我琢磨着脑子里的历史不少,抱抱刘备曹操大腿足够混的不错,但被三国群雄专用刷经验值的黄巾军看上是啥情况,哭,我能不答应被张角选成继承黄天之志吗,能打个商量先放过我吗?不能!
  • 文天祥

    文天祥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文天祥一生的长篇小说,也是历史题材创作上一部别开生面的力作。它高品位地讴歌了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文天祥,这位举世闻名的爱国英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他从小受父母和师友的熏陶、乡贤的感染,立志救国救民。21岁考中状元,沉浮宦海十五载,三起三落。元军大举南下,宋军节节败退,李募兵勤王,毁家纾国难,两度起兵抗元,收复了福建、广东和江西大片沦陷的国土,转战至海丰五坡岭不幸被俘。解押到元朝大都燕京后,元朝百般劝降,元世祖忽必烈亲许丞相之职,终不屈志,以身殉节。
  • 见闻杂记

    见闻杂记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 月华高中的日常生活

    月华高中的日常生活

    青春恶搞小说。关于一个性别男外表极度女性化的校园生活。
  • 养老机构老年护理服务规范和评价标准

    养老机构老年护理服务规范和评价标准

    本书分十一章:养老机构护理服务组织结构、职责、制度;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安全保护服务;老年人心理支持;休闲娱乐服务;服务流程;养老护理操作评价标准;养老机构护理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