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30800000007

第7章 历史人才(6)

当时,秦昭王在皇位上已经坐了三十六年,国家日益强盛。秦军在大将白起统帅下横扫千军,所向无敌。南伐楚国,力拔楚国重地都、郢(国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不再成为秦的强敌;接着向东,联合韩、赵、魏、燕四国军队,大败齐军,又消除了一个足以与秦抗衡的东方大国——齐国;与此同时,秦军还屡次打败韩、赵、魏三晋之师,使魏、韩二国俯首听命。捷报频传,秦国朝野奔走相庆。秦廷上下亦人才济济,“四贵”掌权,剪除异己。秦昭王深居内宫,又被权臣贵戚所包围。当此风云变幻的战国时期,在政治舞台上驰骋的谋士说客如过江之鲫,难保鱼龙混杂,良莠不分。一时间,在秦国上层统治集团中,对来自诸侯各国的宾客辩士印象不好,以为不学无术,夸夸其谈者居多。因而尽管范雎想方设法,绞尽脑汁,还是难以跻身秦廷,一展平生所学,只得郁郁不得志地等待着。

后来,实在是等不下去了,范雎就假人向秦昭王自报家门,说:“现有魏国人张禄先生,智谋过人、天下奇才。他要拜见大王,声称秦国危如累卵,失张禄则危,得张禄则安。其中缘故,非面陈大王不可。”当然,这只不过是夸大其词,以期引起秦昭王的重视。然而秦昭王却非孤陋寡闻之君,类似的事情又不是只见过一次。所以昭王认为,天下策士辩客,常常如此,因此对范雎并不理睬。就这样,范雎又碰了一鼻子灰。回到家里,每日粗茶淡饭,在焦虑烦躁中,不知不觉一年的时光就很快过去了。

俗话说,天有不测之云,人有旦夕祸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任何事情都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丞相穰侯魏冉打算率兵跨越韩、魏去攻打齐国,占取刚、寿二地,以扩大封地定陶的范围。范雎认为,可以借此良机,打动秦昭王,从而跻身秦廷,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

魏冉是在昭王年幼未冠时,宣太后临朝处理政事,便委任他为丞相,封穰侯,使其次弟为华阳君,并专国用事。后来昭王年长,就封自己同母弟为泾阳君和高陵君,想分宣太后之权。如此,宗亲贵戚存权专利,其私家富有甚至超过了王室,使昭王如芒刺在身,有苦难言。这次穰侯想攻打齐国,占领刚、寿二地,亦由于二地紧邻穰侯的封地陶,魏冉想扩充以为己有,其结果势必进一步增强魏冉的实力,助长枝繁干弱,尾大不掉的缺陷。鉴于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和一年来对昭王内心世界的了解、分析和判断,范雎果敢地再次上书昭王,直刺时弊而又紧紧抓住昭王的心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且阐明大义,处处从昭王的角度去看问题。

在信中,范雎这样说道:“我向来听说贤主执政,对于有功于国家的人给予赏赐,有能力的人委以重任;功大者禄厚,才高者爵尊。故无能者不敢滥职,有能者亦不得遗弃。昏庸的君王却是赏罚无据,全凭自己一时的冲动。我听说善于使自己殷富者大多取之于国,善于使国家殷富者大多取之于诸侯。天下有了英明的君王,那么诸侯便不能专权专利,这是为何呢?因为明君善于分割诸侯的权柄。就像良医可以预知病人的死生,明主也可以预知国事的成败。有利则实行之,有害则舍弃之,疑则少尝之。自古以来,舜、禹这样的圣君明主全都是这样做的。有些话,在这封信里我是不便深说的,但是说浅了又怕不足以引起大王的注意。我希望大王能牺牲一点空余时间容我直言,如果我所讲的对于治国兴邦的大业没有帮助,我愿接受最严厉的惩罚。也请大王不要因为轻视了我,而轻视了举荐我的人,如果我的才能不能令大王满意,也请大王不要对举荐我的人加以惩罚。”

范雎的这篇入情入理的说辞,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具有深刻的政治思想,直指国家的用人制度。在用人上,他力主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事功,反对任人唯亲。这在血缘关系纽带又粗又长的早期封建社会里,无疑具有闪光的思想。其次,范雎指责了权臣专权用事的现象,指出了枝繁干弱对国家带来的危害,这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王的统治地位,是很有见解的说辞。秦昭王其实是个有雄心有作为的帝王,然而因为秦国王室中显亲贵戚盘根错节,对他厉行富国强兵之计多有掣肘,成为他多年来无法说出的一块心病。范雎信中之言,正好击中了秦昭王的心病。再者,范雎在信中所传达的含蓄的隐秘之语,使昭王思绪起伏,急切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话,吊起了他的胃口,激起了他的好奇心;紧接着范雎又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有治国的奇谋良策,能够解脱昭王目前的困境。如此一来,秦昭王就不得不召见他。由此可见,范雎不仅满腹经纶,而且还工于心计,深刻地掌握了秦昭王的心思。

秦昭王果然被范雎的信打动了,非常高兴,传人立赏王稽荐贤之功,并速派人将范雎接来王宫一见,他要看看这个自称有雄才大略的人到底有什么能力。

我们都知道,杰出的人物在等机遇出现的时候,可以忍受难熬的寂寞;而机会一旦出现,就又会煞费苦心地充分加以利用,因为他们懂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范雎,正是具有这样才略的人。

其实早在范雎进入秦宫之前,他已经胸有成竹,也已经把与秦王相见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得十分周详。只见他下车之后,目不斜视,径直朝宫门走去。秦昭王在众人的簇拥下从对面走来,他也不趋不避,旁若无人。宦官见状,大声怒斥道:“皇上在此,还不闪开?”

范雎听了却不慌不忙,反唇相讥道:“秦国哪里有王,只有太后和穰侯!”

这话无疑是一把匕首直刺昭王。由于范雎的话语中有较强的针对性,切中时弊,击中了昭王的要害,果然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所以昭王听了范雎的话,不仅不生气,反而把他引进密室,待之以上宾之礼,只身与之倾谈,其余人众都被摒弃在门外。

任何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人,总是能把虚与实、张与弛安排得恰到好处。他能紧紧地抓住对方的心理,越是探胜寻奇,就越是迂回曲折,拐弯抹角,吊足别人的胃口,而范雎就具有这样的智慧。所以秦昭王对他施以重礼,恭恭敬敬地问道:“先生以何教寡人?”范雎却一再“唯唯诺诺”,避而不答。如此者三次。范雎此举,一者是让昭王记住这次谈话的重要性;二者也是为了借此提高自己在秦昭王心目中的地位。

看到秦昭王求教如此心切,态度恳切,范雎感到自己也挣足了面子,于是便不再故弄玄虚,婉转地说道:“臣非敢如此,昔者姜尚垂钓于渭水之滨,待到遇见周文王,一言而拜为尚父,终用姜尚之谋,灭商而有天下。而商朝的大臣箕于、比干,身为贵戚,也极尽其忠,屡次进谏纣王,但纣王不听他们的忠言,而是把他们或贬为奴隶,或处以极刑,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国破家亡的下场。两种态度,两种结局,没有其他原因,主要是信任与不信任的区别。假如周文王疏姜尚而不与深言。那么周便无天子之德,而文王武王便不可能成其王业。如今臣羁旅之人离乡背井,居于异国他乡陌生之地,而所要说的话,皆国家兴亡大计,或关系到大人骨肉之亲疏。言之不深、不尽,就无救于秦;言之太深太尽,则箕子、比干之祸有可能降临到我的头上。所以大王三问而不敢答者,不知大王信与不信这其中的缘故。”

范雎这番可以说是掷地有声的开场白,是经过再三考虑的。范雎将昭王比作周文王、周武王,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增强了两人之间的感情,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范雎自比姜尚,间处蓬蒿之虽暂,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可以辅佐明主成就轰轰烈烈的王业,关键是君王“信与不信”,用与不用。若有贤才而不用,甚至诛杀,那就等于在说昭王把自己降到商纣这样的暴君了。杀贤误国历来为明君大忌,范雎的话不但给昭王提了个醒,也为自己的人身,争取了安全系数,可见范雎的心机之深。

接着,范雎依旧围绕着“信与不信”的话题侃侃而谈:

“大王如果相信臣之所言,臣死不足以为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为癞,披发为狂不足以为耻。然臣只恐天下人见臣因尽忠身死,从此杜口不语,裹足不前,莫肯心向秦国,从而有阻于秦国的发展。”

范雎的这番慷慨悲壮的言词将所要表达的意思又拉进了一层,不但披肝沥胆,以情感染了昭王,而且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好像一切都是从秦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晓之以大义利害,使对方愈加信赖自己话语的真实性和自己决心报效秦国的决心。

长篇大论的铺垫已经很充分了,范雎这才接触到实质问题,向昭王指明了秦国的政治弊端:

“大王上惧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诌,深居简出,不离阿保之手,终身迷惑,难以明断善恶。长此以往,大者宗庙倾覆,小者自身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臣死而秦治,是死胜于生耶。”

实际上,以秦国当时的情况来看,治秦当务之急并非范雎所陈述的上述弊端。范雎之所以要大论此事,意在用“强于弱枝”来迎合昭王的心思。与此同时,也借以推翻自己将来立足秦廷的政敌,确立自己在秦廷的地位。只要地位确定了,其他一切问题便可自然而然得到解决。谋略家们的良苦用心,往往表现在一言一行之中。他们为着自我的政治意图,思维不止,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用心之深可见一斑。

也正是因为范雎的一番说词正说中了秦王的心思,秦王才将范雎看做知音,对他施以大礼,并推心置腹地说道:“秦国僻远,寡人愚下,上天恩赐先生于秦。自此以后,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及大臣,愿先生悉教寡人,切勿见疑。”

这样,范雎凭着自己的机智,得到了秦昭王的充分信任,具备了从政的根本前提,向错综复杂的政治舞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他实现政治抱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制定一统天下方略:远交近攻

然后,范雎又对秦昭王分析了秦国当前所处的形势: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团,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泰地之险,天下莫及,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雄兵百万,战车千乘,其甲兵之利,天下亦莫能放。以秦卒之能,车骑之众,用以治诸侯,如同犬良搏兔。然而兼并之谋不就,霸王之业不成,莫非是秦之大臣计有所失吗?

因为范雎深谙谈话的艺术,他掌握了居高位老一般都喜听恭维之词的心理。所以首先从秦国的优势分析入手,果然一下子抓住了秦昭王的心。昭王听了范雎的话,便侧身问道:“请言失计何在?”

范雎是个聪明的人,他考虑到自己初涉秦廷,根基不牢,不敢言内,便先谈外事,投石问路,以考察秦王之态度。他说:“臣闻穰侯将越韩、魏而攻齐,其计谬矣。齐离秦国甚远,中间隔着韩、魏两国。若秦出兵较少,则不能够打败齐;如出兵甚众,则有后顾之忧,会受到韩、魏、赵,甚至楚国的侵扰,这对秦是十分危险十分有害的。伐齐而不胜,为秦之大辱;即使伐齐取胜,那时秦齐两败俱伤,韩、魏、赵等国便可从中渔利,得到好处,于秦何益?与其劳师远征,有百害而无一利,不若远交而近攻。远交以离人之欢,近攻以广我之地,自近而远,如蚕食叶,天下可得矣。”

秦王又问:“远交近攻之道何如?”

范雎回答说:“远交莫如齐、楚,近攻莫如韩、魏。既得韩、魏,齐、楚岂能存乎?”

范雎的一番“远交近攻”的见解,让秦王鼓掌称善,心下大喜,当即拜范雎为客卿,号为张卿。用其计东伐韩、魏,传令白起暂时停止攻打齐国。

范雎在与秦王的这段谈话中,明确提出了“远交近攻”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思想。此计贡献巨大,为秦逐个兼并六国并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其对后世的影响也相当深远,为中国政治、外交思想史写下了灿烂一笔。魏冉自秦昭王二十一年(前294年)任秦国的丞相以来,应该说对秦国的大业也是卓有建树的,然而在国家总体战略决策上却总是犹豫不决,犯有严重的失误,给秦国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例如在对待“三晋”问题上,魏冉采取了先强后弱的战略方针,小看魏、韩两个邻国的肘腋之患,置眼皮底下于不顾,却劳民伤财地跨越魏、韩去远征赵国。恰逢当时赵国处于鼎盛时期,赵军在名将赵奢的统帅下,以逸待劳,重创秦师,使秦国付出了惨重代价,可谓是得不偿失。再如在对待齐国的问题上,接连数次讨伐齐国,虽然双方互有胜负,却并未取得最终的战略性的胜利,秦国在人力财力上都有较大消耗,魏、韩两国此时却坐山观虎斗,火中取栗,其结果是秦国损失较大。

范雎在“远交近攻”这一方针的指导下,进一步向昭王阐述了秦统一天下的具体构想:

一、就近重创韩、魏,解除心腹之患,壮大秦国实力;

二、解决了韩、魏以后,北边谋赵,南边谋楚,扶弱国,抑强敌,争夺中原地带,抑制各国的发展;

三、韩、魏、赵、楚依附秦国之后,携五国之众。进而威逼最远且是当时最强劲的对手齐国,让其不敢与秦对抗;

四、在上述基础上,再一个个消灭韩、魏、赵诸国,最终达到统一天下之目的。

“远交近攻”的原则被秦国确立后,范雎及时地替昭王谋划“收韩”之策。韩在当时是其他六国中实力最弱的一个,范雎选中了它作为秦国统一六国的突破口,可以说是选对了目标。

范雎首先向昭王解析了“收韩”的战略意义:“秦、韩二国互相交错,秦之有韩,如木之有蠹,人之心腹有病。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秦昭王说:“吾固欲收韩,韩不听,其奈何?”

对于这个问题,范雎早已成竹在胸,他回答说:“韩国如何不听命归附于大王呢?若大王派兵首先攻打并占领韩国政治、经济、军事、交通中心荥阳,便可使巩、成皋之道不通,北断太行之道,上党之韩军不得而下,一举可将韩国拦腰斩为三截。若是韩军必亡,如何不听命归附于大王呢?”昭王点头称是,同意了范雎的这个攻打韩国的方案。

然后,秦军按照范雎的策略,对韩国实行了一连串致命的打击:

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秦军攻占韩国少曲(今河南济源东北)、高平(今济源南);

秦昭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秦大将白起夺取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

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掠韩太行山以南的南阳,次年又取野王(今河南沁阳)。

至此,韩国被一斩为二,首尾不能相连,使整个上党地区完全孤立起来。

随着秦军攻势的日渐凌厉,韩国摇摇欲坠。

通过一连串的战争,秦国从对魏、韩的战争中得到了人力、物力补充,实力大增,令诸侯各国侧目,并为之战栗。自此,秦加快了东进的步伐,扩大了对赵、楚两国的战争规模,也进一步增加了秦国吞并六国、一统中国的决心。

强干弱枝

范雎在秦任职数年,一系列措施的胜利,让范雎锋芒初露,成绩斐然,日益受到秦昭王的宠信。到了周赧王四十九年(前261年),范雎开始在内政方面实施变革,推行“强干弱枝”的策略,削弱宗亲贵戚的权力,加强对中央集权的巩固。

有一天,范雎对秦昭王说:“臣蒙大王信任,言听计从,臣虽粉身碎骨,无以为报。现在,臣有安秦之计,尚未敢尽献于大王也。”

秦昭王问道:“寡人以国托于先生,先生有安秦之计,此时不赐教,还待何时?”

同类推荐
  • 受益一生的赠言赠诗

    受益一生的赠言赠诗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许多不如意。僻如事业不顺心,别人的误会,感情的失败,对理想的……
  • 方圆做人成功做事

    方圆做人成功做事

    如果你渴望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成功的事业和辉煌的未来,那么就请你翻开此书吧。本书吸收了许多精彩的观点,又聚集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能助你走向积极的人生。它犹如一杯香茶,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你在阅读、品味过程中,不知不觉领略到做人与做事的真谛。
  • 懂得装傻的女人最幸福

    懂得装傻的女人最幸福

    面对这么多零乱繁杂待处理的事情和关系,只有适时的装傻,柔化掉过多的锋芒,大度的看待和化解,才能让自己在复杂的生活中游刃有余。而装“傻”也并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般简单。它是一种生活技能,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与素养有关,与教育和阅历有关,更与心态有关。装傻是一门学问,值得我们花些时间去好好钻研用心实验,谁让它与我们的幸福有关呢。
  • 审视你的心灵

    审视你的心灵

    心灵是条大道,行路人赶早赶迟,都在这条路上奔波。昔日蒋公中正先生有言:“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是窥视人生智慧的大境界。他提醒世人行走大道要注意判断起步之际心灵的感念与选道的对错。故春秋荀况《劝学》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更进一步讲述每个人行走人生大道的行径应该从小做起,要善于积累、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直至成才。本书提出的“心灵大道”论,就是一念之间的哲学,它要求我们时刻牢记,心灵在一念之间进行善恶、是非的选择,人生大道的方向就呈现出光明与黑暗两个极端。
  • 你就是创业达人

    你就是创业达人

    本书从创业者如何寻找商机,如何自我修炼,如何选择项目,如何融资及如何经营公司切入。告诉读者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指导性建议,并且从人本的角度将财务结合,贯穿了有关创业初期融资、股权、资金管理、人员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介绍了建立新企业的过程与资源整合的策略提出了在创业初期一些实用的小技巧。
热门推荐
  • 洪荒逍遥傲世录

    洪荒逍遥傲世录

    赵无涯,一个现代人因遇车祸,意外返回混沌世界,得灵宝,见证了盘古开天。为了泡得洪荒美女,甘愿拜鸿钧为师,成为三清师弟,女娲师兄。助女娲造人,帮后土立六道轮回并助她成为混元圣人,与女娲、后土结成双修道侣,又将封神之中最为不幸的三霄收入后宫。插手妖巫大战,布局人族;不满通天教主被四圣所算计,干预封神之事,逍遥于天地之间……
  • 山中与诸道友夜坐闻

    山中与诸道友夜坐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浅浅寂寞浅浅笑

    浅浅寂寞浅浅笑

    凤九说,世界太大,心太小,我们装不了那么多,不如退而求其次,放过自己。我想或许她是对的。于是我决定放过自己,在时隔六年后,终于回国。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我二十二岁,那年那月总觉得自己实在渺小,渺小到什么都承受不了。无法承受了,只好逃避。我知道我不勇敢,我不知道的是,原来我如此不够勇敢。
  • 绝色复仇计划之前世今生

    绝色复仇计划之前世今生

    魂穿异界却不料被腹黑男算计,步步走在刀锋上所有的一切竟然是他精心设计好的?不对,那小龙也是他安排的???
  • 红鬼

    红鬼

    天哪!梦中梦!什么时候才是头啊?自从红鬼出现,身边的所有人仿佛都与红鬼有关,还让不让她活了?
  • 黄帝问玄女兵法

    黄帝问玄女兵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乾坤道记

    乾坤道记

    道法曾云:乾为天,坤为地;道生阴阳,化两仪八卦,万象更新。锦绣河山,千古王朝敌不过一纸道书;皇族血脉,威震四海却泯落众生凡道。道神的修为破不了苍穹的经纬乾坤,苟活于一丝残念,唤起了六世的等待;是身死道消,还是破天重生;是帝临九州,重铸汉魂帝柱,还是随波逐流,困死浅滩!且看《乾坤道记》,画出个天地乾坤,描出个大好河山!书友交流群:418935205
  • 你是我的所有青春

    你是我的所有青春

    你和我,我和你,青春的懵懂,纯纯又蠢蠢的喜欢。我们,爱的执迷而又糊涂。
  • 佛说华手经

    佛说华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上神,你愿意等吗

    上神,你愿意等吗

    她是上古洪荒大神,他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他们能冲破天与地的界限,人与神的禁忌吗?“帝弑月,为何你要如此无情,难道你真的如此无情吗?“赢政伤心地说,帝弑月你知道你说这些话时,我的心有多痛吗?“赢政你为何要如此执着,我的心早己与天法融为一体,注定无情,而且……“也许父神早已料到这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