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19100000043

第43章 诗人最后的创作(3)

我无须一一描述诗人的最后一次创作。当我们在心灵深处谛听诗人生命的最后的律动时,凡是有活力的人,哪一个不为之热泪满面?当我们看到生命在与死亡搏击时,我们难道会无动于衷?生与死、胜与负的界线又将在何处?胜与负最终将昭示着什么?谁知道呢?也许在普拉斯、塞克斯顿、徐迟、茨威格、海子在他们完成最后一次创作的那一瞬间全部明白了,但他们却将答案带走了,留给我们的唯有思考而已。我感到幸运的是我谛听过诗人生命最后的律动,谛听过生命与死亡的搏击声,这令我震撼、感动和沉思。

3.无可逃遁

当诗人最终完成他的最后一次创作的一瞬间时,诗人终于可以如释重负了,因为再也没有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了。从古至今,人类可以说耗费了移山心力和无穷智慧,一直在寻找能够有效消除死亡恐惧的方式,然而不管什么样的英雄和什么样的神话最终却都无法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具有自觉意识的人来说,什么永生、涅盘、长眠,或者复归于轮回等说法统统都是自欺欺人罢了,人其实是不可能战胜死亡恐惧的。因此我们才对那些勇敢奔赴死亡的诗人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和感谢的心情,他们英雄主义的行为鼓舞了我们战胜死亡恐惧的勇气,我们不能不像感谢上帝那样感谢这些无畏的英雄。

然而,在我们这个缺乏英雄或者“反英雄”的时代,谁愿意以英雄自居?自杀的诗人是英雄吗?他们真的战胜了死亡的恐惧吗?诗人北岛在《宣告》中写道:

我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

对那些自杀的诗人,我们可以将他们视为文学英雄或者文化英雄,因为他们不仅以他们的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而且以他们对死亡的反抗赢得了人们的钦佩和尊敬。但他们真的打败了死亡、根本不把死亡放在眼里吗?当他们以生命为赌注完成最后一次创作的瞬间时,他们难道真的脱离了肉体凡胎,成了全能的、不死的上帝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一生下来就落在了生死场中,而诗人更为可悲的是不仅要在这人类文化的生死场中挣扎,还要在他们创造的作品的生死场里苦吟。同是软弱无力、心怀恐惧的死亡情结而最终又不免一死的被造物,诗人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在于他们能够以作品为载体,将死之思与艺术之思融合为一体,通过英雄主义梦想的顽强的努力,否认自己的不幸,来掩盖或抹杀人在死亡面前天生的无能和恐惧的事实。这是诗人优越于他人的地方,他们渴望以此为途径,证明个人存在的价值和走向不朽的意图,以慰解心中的死亡恐惧。读者正是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了英雄主义的理想,看到了消解死亡恐惧的希望。

事实上,人正是因为不能战胜死亡才渴望战胜它,正是因为不可能不朽而梦想不朽,而又正是因为在死神面前无可奈何,才执着于英雄主义梦想的冲动,诗人的自杀正基于此,他们在短暂而有限的生存中,编织着自己的神话,直至最后的终结。

自杀的诗人,他们的创作冲动和自杀冲动往往达到惊人的一致,越是自杀冲动强烈的诗人其创作的冲动也越是强烈,同样创作冲动越是强烈的诗人其自杀的冲动也越是强烈,诗人在走向死亡的最后时光里,往往急促而剧烈地燃烧着自己生命的火焰,喷发出创作的巨大能量,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死神正在召唤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逃避的道路了。因此诗人于看似颓废、消极、悲观或超脱、坦然、无奈的死亡感叹中,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尽显生命之光,诗人的激情使他的笔下奔涌着的一次次的死亡冲动都化作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一扫死亡的阴霾,让死成为光明正大的人生大限。

普拉斯离世前的两个月几乎每天创作一首诗,有时甚至多到两至三首。由于繁忙的家务使她白天筋疲力尽无法动笔,于是她利用清晨的时间疯狂地写作,给人们留下了她的绝唱。而她也在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时毅然离去。海子生命的最后几年,始终处于痛苦焦灼的状态,他企图用诗歌解脱自己内心的苦痛,从而救赎自己的灵魂。他为此常常彻夜不眠,绞尽脑汁换取那些精灵一般的诗篇,如杜鹃啼血一般。特别是他去世前拼命的创作他的大诗《太阳》,以至使大脑的容量无法超越想象的空间,最后只好遁入太阳之中了。

考察诗人的死亡心理和自杀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诗人自杀一般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认识死亡——体验死亡——走向死亡。

诗人认识死亡最初当然是从身边最亲的人的死去而获得的。恐怕没有一个人像川端康成那样在少年时代对死亡有那样直接的感受。川端康成的少儿时期,一岁丧父,二岁失母,七岁祖母身亡,十一岁姐姐离世,十六岁祖父逝世,他不仅接二连三地为亲人披孝送葬,而且辗转寄食在亲戚家中,也不断地碰上亲戚的丧葬。以至得了一个“参加葬礼的名人”之绰号,他的表嫂表妹甚至说川端的“衣服全是坟墓的味儿”,送他一个“殡仪馆先生”的雅号。也许是青少年时期在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接触的死亡实在是太多,川端在日常生活中“也嗅到死亡的气息”,产生了一种对死亡的恐惧感,更觉得生是在死的包围中,死是生的延伸,生命是无常的,似乎“生去死来都是幻”。在作家看来,生命从衰微到死亡,是一种“死亡的美”,从这种“物”的死灭才更深地体会到“心”的深邃。他认为生存与虚无都具有意义,他没有把死视作终点,而是把死作为起点。川端的审美情趣是同死亡联系着,他几近三分之一的作品是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他感到人生的孤独、生死的无常,以为生是徒劳,死是绝对的,抱着一种无法离避的虚无感和死的宿命感。因而他在作品里亲近死亡,与死神对话,并且体验死亡。他虽然一再表示不赞成“为死而死”的自杀方式,但他却一直把死看作是一种“灭亡的美”,只有“临终的眼”才能映现自然的美。

他十分欣赏自杀身死的画家古贺春江的一句口头禅:“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他认为这不是西方式对死的赞美,而是明显地带有东方味,或者带有日本味。这种对死的美学观,常常超越他的文学虚构,而支配着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目睹祖父孤独的死去的悲伤和丑陋,他目睹关东大地震和广岛、长崎原子弹灾害使几十万人丧生的惨状,对此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他平时常常叮嘱他的爱妻秀子:在他病危的时候,绝对不让任何人到他的病房里来,不可让人像看热闹似地看他死去,企图在死后保持一种“灭亡美”的形象。他似乎有这样一种意识:愿意保持清澈的心境,安详地离开这个人世间,到那个他所信奉的“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去,并把这看作是“一种对死的有意识的反抗”,是一种自我的解脱,一种自我的完成。正因为如此,川端康成最终才得以从容不迫地走向死亡,他企图从死中唤起对生的感觉,从死中重新开拓生,延长自我的精神生命,至少保持死的一种美的形态。

当那些自杀的诗人在作品里体验死亡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预示着他们将来的命运,特别是他们描述的作品主人公自杀的手段和过程,有的竟与诗人日后自杀没有什么差异,这样的暗合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老舍26岁时写下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这是根据他当年在太平湖一带工作的一段经历创作的作品。太平湖是一个不出名的城外的野湖,是渔民养鱼和打鱼的地方,1920年至1922年老舍曾在这一带专管城外北郊的私塾。耐人寻味的是《老张的哲学》的女主人公李静最后的结局是跳河自尽,而半个世纪后老舍最终也选择了这样的方式,他投水的地点恰恰就是太平湖。朱湘在《残诗》中预示自己的命运写道:

虽然绿水同紫泥/是我仅有的殓衣/这样灭亡了也算好呀/省得家人为我把泪流。

1933年12月5日凌晨的扬子江江面,江水里必定有屈原绝唱后的汩罗清流,有湘江沅水的深吟浅唱,还有故乡弥陀河水在涓涓淌漾,要不然怎能容下诗人朱湘的精魂呢?

不仅老舍、朱湘,塞克斯顿、普拉斯、伦敦、伍尔夫、芥川龙之介、海子等,都曾在作品里描述过自己的死亡,他们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不顾一切的与死神同行,触摸死亡,令人触目惊心。海子很早就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乃至死亡方式,在《弥赛亚》的《献诗》中,他这样发问:“我们在碾碎我们的车轮上镌刻了多少易朽的诗?”所幸,在碾碎海子的车轮上镌刻的是不易朽的诗篇。死亡的车轮撕裂了他的生命,而车轮下他的诗篇,爆发出殉道的光芒,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诗歌烈士。

而塞克斯顿、普拉斯、芥川龙之介等不仅在作品中体验死亡的滋味,甚至多次进行未遂的自杀,以至确实尝到了死亡的滋味,几乎跨进了天国的大门。因而他们的作品充满浓郁的死亡的气息,对死亡的描述是那样的真切,以至让人感到窒息。这对诗人来说是非常残酷的,他们在作品中传递死亡的气息不仅让读者窒息,而同时也窒息了自己。他们原本是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最终达到逃避死亡的目的。然而无论他们怎么逃避,高悬在人们头上的死亡之剑丝毫也没有放松对他们的威胁,总是紧追不舍,直到他们无可逃遁。因此诗人的自杀不管是怀着英雄主义的理想,还是对不朽的追求,不管是以自恋纯粹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还是移情于自己的审美对象上,不管是为了升华爱欲,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完美,还是企图“永恒回归”,可以说都不过是诗人想以一种神话逃避死亡的追逐而已,但他们最终又因神话的破灭而无可逃遁。

既然无可逃遁,那只有逃进自己梦想的天国里,天国永远在诗人的心中,那是诗人可以诗意地栖居的所在,也是诗人创造神话的最后的所在。

同类推荐
  • 民风民俗知识(青少年文化修养提升手册)

    民风民俗知识(青少年文化修养提升手册)

    本书主要内容为:亚洲风俗,元宵节的来由,寒食节的来由,端阳节的来由。
  • 文化研究读本

    文化研究读本

    “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是目前北美和欧洲人文知识分子最为活跃的知识区域之一,正是通过文化研究,学院知识分子的智识活动溢出了大学校园之外,也溢出了传统的经典命题之外。文化研究关注的是阶级、性别、身份、传媒、大众文化等范围广泛的社会文本,它具有迫切的政治性和焦虑感,这就和传统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精英主义乃至文学主义的要旨相冲突,因而带有左翼色彩。本书收集的论文刻写了文化研究发展中的最重要痕迹,堪称文化研究中的经典文献。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探索由来已久,那些地球上的自然奇迹和地球之外的星辰,都给了人类无限的探索空间。是谁提出了北斗七星呢?又是谁第一个提出一年365天呢?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准确的知识、精炼的文字,为你讲述天文经法知识,让你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沉醉于历史的海洋,享受丰盛的知识快餐。
  •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概论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概论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神话传奇

    神话传奇

    神话由远古族群的人们集体创造并且流传下来,神话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本书选取了中国最著名,最为重要的神话呈现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光影

    光影

    在光明的路口,瞥见阴影/在黑暗的一隅,心怀光明/简单的黑白,无法抹去灰度/残忍的杀伐,亦推崇自由/七分光明,两分黑暗,一分抉择/请看徘徊在光与暗之间的少年,在剑与魔法的世界里弑神屠魔的故事。“夜幕将星,光息于影!”伟大的沙利耶教皇用大预言术昭示了一个混乱的时代。……“我有口音吗?”伟大的沙利耶教皇悄悄的问道。
  • 妾本妖娆

    妾本妖娆

    开酒楼、数钞票,女人当自强,弃妇当成功。兜兜转转,不是幽暗阎罗殿,却是她大红的嫁衣,步入这个男人的床榻之上。鸳鸯戏水,只为天作合。江山美人,只作一颗小棋子。心死、身残,多情人源于多情戏。只那真相如抽丝剥见般呈现在眼前,更是庶妃当不淑。早在那抉择之后,在烦闷枯燥之时,又有多少个夜晚想起那副安静甜美的淑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奉天令徒

    奉天令徒

    顺天者悲,逆天者死。方有为原为奉天令徒,一路修炼顺风顺水,可他却走上了一条逆天道路,各种凶险便接踵而来......
  • 你之恋与现实之恋

    你之恋与现实之恋

    “爱我,或者毁了我。”“你敢‘爱’试试!”“我爱了,那个人是你。”“你疯了!”是的!你疯了!为了逃脱他的桎梏,你不惜赔上自己!你以为他也爱你,其实只是你以为,这就是你之恋与现实之恋。
  • 陪三小只走十年之约

    陪三小只走十年之约

    三个千金碰到了TFBOYS会发生什么呢?
  • 爱与恨

    爱与恨

    (兄妹恋)她的母妃因为做错了事情,被皇上打入了冷宫。而她,也渐渐不得宠了。别的公主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一次偶然的机会,皇上从新注意到了她。宠她、爱她,就连犯下了天大的错,她也一样包庇她。而她,也不是原来的她。她已经不在了,而在现代的她穿越到了她。从此,她的人生将辉煌起来。她却意外的收获了婚姻,她该怎么办?
  • 老子大智慧

    老子大智慧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本文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性四个方面对老子处世之道 进行了较为透辟的分析,以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事例为背景,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叙述。
  • 我可不是好孩子

    我可不是好孩子

    白宥,实验班的差生,却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漠视的态度和一双死鱼眼是他的标志,不同于同龄人的人生与世界观,精准的观察和对时间的完美把控。在意外的场合和命运的转折点“影盗”相遇了,以后的生活在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一书精心选取了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设置了“释义”、“同义词”、“例句”等栏目。“释义”不仅对成语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每篇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成语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阅读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 Q先生

    Q先生

    淡淡的文字里,流淌着满满的爱,一个人的初恋,比烟花还要绚烂,只此一次,弥足珍贵,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