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30500000020

第20章 童年记忆残片里的妈妈(2)

刘韵也一直默默地走着,临到安检口时,他突然塞给我一叠白纸,说:“大舅,这是我写给您的信,这是为你的生日而写的,今天送给您,拿回去看吧!”面对孩子的这个举动,我感到愕然。这个外甥很懂事,这是亲朋好友公认的。我一直把他作为儿子一样看待,但总认为,他还幼稚,不成熟。我默默地拍拍他的肩头,叮嘱他照看行李,看着他走过安检口,消失在候机厅的转弯处。展开厚厚的一叠纸,看着字里行间,孩子那些成熟而质朴的语句,不禁眼角一片湿润。他叙说了姥姥去世对他的心灵的震撼,谈到了我对老人的最后孝敬对他的感染,又反复告诫我该如何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他也表达了今后的理想与努力的方向。

信中说,这是他想来想去,最终决定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捧着手中的这份礼物,我感到无比的告慰。因为,我可以欣慰地对妈妈的在天之灵说一声:“妈妈,你可以放心了!”

(2007年6月4日/周一/重庆)那块宝石花表伴随妈妈31年,直到妈妈生命的尽头依然“滴嗒”地奔走在时光的刻度上。

妈妈的手表

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是,妈妈走的时候,连一句遗言都没有留下。

她不是没有想说的话,相信她在临终前的那段日子,面对着病榻前轮流照料她的子孙们,必定有千言万语要嘱托。遗憾的是,她已没有气力和能力去表达了。

她最后的情感寄托,只能用目光和肢体做点些微的示意,而这无声的肢体语言却胜过世上最美妙的语言,是任何华丽的词藻都不具有的感染力。

妈妈没说她为子女们留下什么,而我却感到,妈妈留下的是我们后人永远也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我和妹妹们在分手的时候,每人都把妈妈生前常用的身边之物留作永久的珍藏。远在美国的二妹妹带走了妈妈的老花镜,因为妈妈戴着它几十年,绣花、织衣、做活计。

我带走了妈妈的针线包。妈妈从大连来,都要带上针线包、顶针之类的女工家什。我说,妈妈不用了,现在很少穿破衣了。小洞可以凑合,太破就丢了。妈妈说,从前,谁家不是小的捡大的用。现在这些孩子太能花钱了。

接下来,就是一番数落……妈妈的话,让我无言以对,只好由着她。她会把衣柜里的衣服翻看一遍,开线的,破口的,袜子下面的洞洞,她都想法把它缝补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留着这个针线包,就不由人想起孟郊的这首千古绝唱。妈妈的另一件遗物,是一块戴了31年的宝石花手表。那是我送给妈妈的第一件礼物。

1976年,我在部队提干了。那时的23级,正排,可以拿到53块的工资。这点钱在今天不如吃低保的,但在当时绝对是今天白领的收入。

有了工资的年轻军官,顿时自我感觉就今非昔比。各种压抑的欲望都蠢蠢欲动。

从前不敢问津的东西,现在也要跃跃欲试搞一下:上海表、三接头、麦乳精、巧克力、大前门、竹叶青……反正是有钱的感觉真好。

拿到工资的那一刻,我的第一个心愿就是给妈妈买块手表。这是全家人的第一块手表。爸爸从前有一块心爱的英纳格手表。后来,叔叔考上大学,爸爸把手表送给了叔叔。一是叔叔上课需要,二是有块表也可以给大学生撑个脸面。从此,全家人就靠一架昭和十九年生产的日本挂钟计算着每天的作息。最辛苦的是妈妈,她即使在睡梦中都要清醒地知道钟点响几声,何时起床给下夜班的爸爸开门,何时起来给炉火添煤,清晨何时起来做饭,何时喊我们起床洗脸吃饭上学……妈妈没有表,却练就了生活的生物钟。

妈妈上班,下班,参加学习,开会从不迟到。生活已经把她的时钟格式化了。她要为每天的生活绷紧着精神的时钟,才不至于耽误全家人和她的工作。妈妈太累了,这不仅是身体的劳累,更有时刻上紧发条的神经。这是我给妈妈买表的初衷。那时,有钱也是买不到手表的。因为买表要积攒许多工业券。幸运的是,上海的战友中有的家长是仪表局的领导。于是,凭着战友的关系,走了后门,给妈妈买了一块上海手表厂产的全钢、防震的宝石花表。

妈妈喜出望外。她从来没奢望自己能戴手表。妈妈坚持不要,要让我自己留着用。妈妈说,她用不着手表。每天就是上下班。

部队的战友中,绝大多数人都给自己买了表,并且经常相互比对时间,说是校时其实是在比试谁的牌子好,谁的质量高。

我的心愿不是自己先戴上,而是把第一块手表送给妈妈,以表达回报她的养育之恩;第二块手表送给爸爸,以弥补他把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叔叔的遗憾(后来,我给爸爸买了一块杭州手表厂产的“英雄”牌手表)。

那块宝石花表伴随妈妈31年,直到妈妈生命的尽头依然“滴嗒”地奔走在时光的刻度上。

这是妈妈留给我的生命的时钟。我让奔走的秒针永远地停留在妈妈告别它的那一刻。

(2007年6月5日/周二/重庆)妈妈每天像时钟一样准确地出现在厨房里,直到有一天,她再也不能去厨房为这个家庭做饭。

妈妈与厨房

“民以食为天”,可见一日三餐对人是多么重要。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可见操持一家人的生计是多么不容易。妈妈的一生差不多都在与柴米油盐打交道,养家糊口用尽了她毕生的精力。厨房是妈妈为这个家贡献最多的地方。作为家庭主妇,任何一个有家的女人都会与之打交道,都听过锅碗瓢盆的交响曲。

厨房,是妈妈50多年来天天工作的地方,是她为一家老小最操心的地方。经历过困难生活年代的妈妈,为了一家人能吃饱吃好,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价。妈妈是全家人中吃剩饭剩菜最多的人。

她曾经说过,1962年困难时期,她就发过誓,将来有饭吃的时候,绝不浪费一颗粮食。过怕了苦日子的妈妈到了丰衣足食的晚年,依然保持着节俭的本色。我们经常为她吃剩饭的事和她理论。老太太倔犟得很,任凭儿女们说破了天,依然我行我素。节俭是她人生的写照。

在妈妈的大半生中,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几乎都是细水长流,很少让她不用算计着过日子。

从打记事起,妈妈系着围裙,烧火做饭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那是农村的大锅灶。灶堂前,火堂里柴草冒出的青烟和锅里冒出的饭菜香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农家一日三餐特有的乡土味道。几十口人的大家族,做饭就像给民工做大灶一样,全然没有烹调技术可言。那年月能保证全家人都按时吃上饭,就是妈妈一个人的本事了。后来,我们一家人进了城市。先是借住别人的一间半房,一间是住房,半间是厨房。对面的邻居也是一样的面积,只是他们条件更差些。全家八口人,大约只有一间12平方米左右的屋子。

在今天看来,完全不可能居住的容积率,在不到30平方米的屋檐下,竟然居住了14口人。两家的厨房紧挨着,主妇做饭时都要互相让着,否则就要发生肢体冲撞。

记忆中,这是全家人生活中最艰难的日子。60年代困难时期,狭小的厨房,上顿不接下顿的主副食供应。妈妈都是每天掐着指头过日子。

地上长的东西能吃的都吃了,不能吃的也想方设法地吃。还记得,那是最困难的1962年,为了接济口粮的不足,邻居孙大伯给了妈妈一张酿造厂的酒糟票。这张票可以购买的是高粱酿酒后留下的糟糠。这根本不是能吃的东西,但在那个时候却是可以救命的口粮。

按照厂里门卫的规定,一张票只能放行一口袋。孙伯伯出个主意说,一张票限量一袋,但袋子大小没人计较,可以把两条麻袋拼接在一起。

于是,妈妈和爸爸动手剪开一条麻袋的一端,与另一条麻袋缝在一起,制作了一条迄今为止都忘不了的特大号麻袋。在娃娃的眼里,那条麻袋就像巨人一样。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妈妈推着车子进门时,门口太窄,麻袋是在门外卸下来的。

妈妈把麻袋里的高粱糠一盆盆地掏出来,晾晒在塑料布上。连续几天,妈妈在太阳下守着这堆摊开的高粱糠,就像守望着一个希望般的喜悦。

一大堆高粱糠最终变成了盘中餐,而那条作出了贡献的巨大麻袋再也没有派上用场。

后来,几经搬家迁居,居住的条件越来越好。厨房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旧式的风箱改为蜂窝煤,再由煤气罐改为天然气,甚至也用上电烤箱、电磁炉、微波炉、抽油烟机、电冰箱、饮水机……厨房,终于与居室分家,单独立户了。这是妈妈最高兴的事。厨房的独立意味着锅碗瓢盆这些日用杂品有了自己的家,可以让居室更加清洁敞亮。这对于喜欢清洁干净的妈妈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

但是,无论厨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妈妈的角色始终没变;她的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美德没变,爱惜每粒粮食的承诺没变。(妈妈在困难时期曾说过,有一天,粮食充足了,也不能糟蹋。)妈妈每天像时钟一样准确地出现在厨房里,直到有一天,她再也不能去厨房为这个家庭做饭。

妈妈离开我们的那天,灵堂就设在过厅里,这是妈妈为这个家庭作出奉献最多的地方!

(2007年6月6日/周三/重庆)妈妈的厨艺上不了有档次的宴席,但我这个游子却常常想吃上妈妈做的饭菜。

妈妈的厨艺

做了70年的饭,妈妈的厨艺却不敢恭维。

一年365天,妈妈几乎天天做饭,但逢年过节的家宴,却不让她上灶。妈妈能做的家常菜,几十年都不与时俱进,重复又单调,却是我们百吃不厌的家传菜。

妈妈的厨艺上不了有档次的宴席,但我这个游子却常常想吃上妈妈做的饭菜。

妈妈是个聪慧的女人,如果她有条件去学习,或生活在富有的家庭,相信她也能做出山珍海味、佳肴美食来。

从农村走向城市,主掌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保证全家人一日三餐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已实属不易了。

特别是在困难的时期和十年“文革”中,城市居民中几乎家家缺粮,往往是不到月底,家中就无米下锅了。在左邻右舍的家庭中,每顿饭都是定量的,连玉米饼子也是定量切分给每个孩子的。

城市居民的各种副食品,全都凭票供应。每人全年的肉、蛋、鱼等供应总共只有七八斤。全年的食油只有2.4斤(每月二两油),各种豆制品和大宗蔬菜也大多凭票限量供应。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艺再高的厨师,没有原料和调料(对了,那时的油盐醋、葱姜蒜也是凭证购买的,是名副其实的计划经济),也是无技可施。

几十年在这样的生计条件下,主厨的妈妈只能将就着满足一家人果腹,也就心满意足了。久而久之,家人也习惯了妈妈的老三样:生菜蘸酱、青菜汤、二米饭。

进入90年代之后,家里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厨房里可以施展手艺的条件都具备了。妈妈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

看着冰箱里塞的满满的冷冻鱼虾,我一回家就数落一番。妈妈总是说:“我老了,不会做那些东西。你回来了,赶紧做吃吧,都给你留着呐!”

妈妈的话里,包含着她对儿子的疼爱,也包含着她对这些过去不曾烹调过的山珍海味的无奈。

后来,每逢过年的家宴和接待客人都是我和妹妹、妹夫上灶。妈妈只能打下手,做些准备。再后来,每逢这样的时候就请她做食客,完全不再让她下厨了。

遗憾的是,这样的日子屈指可数。妈妈没能享上几天这样的清福就走了。妈妈走了,她养育了我们几十年的那套看家的厨艺,至今还保留在家里的餐桌上。

(2007年6月7日/周四/重庆)爸爸是主力,妈妈是副手,我和妹妹做帮手。全家人耕种着希望,收获着汗水。

都市里的田园生活

大连,是座美丽洁净的海滨城市。

从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知道大连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作为大连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童年和少年印象中的大连,如今已经没有多少原生态了。但记忆中的家却有着一段难忘的田园般的都市生活。

那时,或许是妈妈一生中最愉快而温馨的时光。爸爸是个工人,却十分酷爱农民那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这对今天的城里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也是不可行的。然而,在六七十年代的城市边缘地区,却是一种能够实现的梦想。

爸爸理想的住房,是独门独院,房前屋后有一大片可以种植各种蔬菜的土地。经过十多年的节衣缩食,最初靠借房而居的父母,买下了一座私宅,院子里外总共近二亩地。这让当工人的父亲,八小时做工,业余时间务农,在城市里过着亦工亦农的田园生活。

城里人生活支出的一大笔开销,是购买一日三餐的蔬菜。喜欢务农的父亲秉承了爷爷种菜的本领,用业余劳动节省下这笔可观的生活支出。全家人一年四季的蔬菜完全是自给自足,甚至一些时令的新鲜蔬菜还送给友邻。太多的时候,妈妈也摆摊卖过一些。

妈妈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不去市场排队买菜。家里做菜,走进菜园随手可得,鲜嫩滴翠的各种时令菜,即使缺少油腥味也清香可口。

一年四季,春种秋收,夏耕冬藏。爸爸是主力,妈妈是副手,我和妹妹做帮手。全家人耕种着希望,收获着汗水。劳动的成果每天都展现在饭桌上。不同的季节品尝着不同时令的新鲜蔬菜,房前屋后一片青翠,种植着各种北方蔬菜。

劳作的收获,让父母更加勤劳。他们在远近无人管理的荒地上开出一块又一块的菜地。往往为了一块桌面大小的荒地,就要付出几天的劳动。清除垃圾杂草,捡走石块,还要移来一些新土。那时正值壮年的父母,似乎乐此不疲。他们甚至走出十多里之外,到石门山上去开荒,种上玉米和地瓜这类不需要太多管护、而靠天生长的大田作物。

为了那些不在眼皮底下的飞地不受侵害,父母要到处去捡石头,垒起一道石埂,画地为牢,把自己的辛劳圈起来,昭示过往的行人,这块地是俺家的了!

同类推荐
  • 像花儿般灿烂:女生雅楠的博客

    像花儿般灿烂:女生雅楠的博客

    本书是18岁女生冯雅楠的博客文字和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网友留言的精彩选辑。在书中,你将看到一个美丽女孩真实感人的内心世界,那里包含着爱与自由、坚强与勇敢、友谊与亲情…… 而在这场与癌症抗争的搏斗中,在这个爱与勇气传递的过程中,那些与她相知相遇的孩子们也经历了生命面对重创的人生,他们突然间长大了。雅楠用心和生命奉献给我们的作品,充满了勇气、希望和生命的意义……
  • 和大地一起跳动的鼓声

    和大地一起跳动的鼓声

    本书是李凌即将出版的一部散文集,也是他从事文学创作以来首次出版的作品集。李凌是一位敏思、执著、勤奋的作家,在伊犁的年轻作者中,这一点非常突出,堪称佼佼者。正是因为对文学的这种持久迷恋,使他能够在创作的大路上愈走愈远,也採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些果实。
  • 多维视野中的《呼啸山庄》

    多维视野中的《呼啸山庄》

    关于《呼啸山庄》的研究成果早已卷帙浩繁,但是,由于经典文学文本的丰富性,往往不断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反复研读和阐释。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作者在认真、审慎、反复、仔细地研读原小说的基础上,在作品的主题思想解析、人物形象剖析、艺术建构探析、文本对比分析和故事章节评析中提出了自己的不少的独立见解,让文学研究者能更全面、更客观地去把握和解释小说内涵。该著作的五部分互为关联、互为支撑,构成一个完成的逻辑链来阐释该部小说。
  • 说法:流行语超市

    说法:流行语超市

    本书是一本杂文集,每篇杂文都是围绕着一句近年来的流行语展开。
  •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与众不同的才女,与众不同的解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精选李清照39首经典词作,每一首词作都反映着李清照的一段人生经历。全书以李清照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其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分为“情窦初开”、“厮守白头”、“相濡以沫”和“物是人非”四个部分。作者在品读李清照诗词时,并不拘泥于传统中的“寂寞愁苦”,而是看到了李清照的大丈夫气质和独立的女性人格,视角独特,文笔浪漫,细腻优美地记录李清照的生命历程,精雕细琢地诠释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热门推荐
  • 天剑剑魔

    天剑剑魔

    这是一个死宅游戏青年在异界攀登剑道巅峰的故事他,漠视众生,却绝不会屠戮苍生!他,沉默寡言,却至情至性!他,孤僻绝傲,却有一群同样高傲,意志相投,亦敌亦友的竞道者!
  • 大陆帝尊

    大陆帝尊

    简介:修行世界——帝王大陆,一切以实力说话,强者为王。原本天资平庸的龙云,却因为奇遇,修为从此一路飞升,一颗耀眼的星星升起,但这颗星星如同流星一样......修为再次丧失,得到生死之交的好兄弟的帮助,保住性命一条。也许是天要亡龙云....身躯被奇怪火焰包裹,也许是命不绝已,修为再次回归,从此踏上世界巅峰......
  • ANN VERONICA

    ANN VERONIC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竹舞风吟

    竹舞风吟

    乱世荒唐事是是非非人
  • 怜尘

    怜尘

    二十年不可思议的心路历程,交织美好和伤感的“永恒的梦”,复杂且矛盾的随笔集。
  • 开门迎客

    开门迎客

    为什么?洛晚昔蹲在门槛上问老天。您这算是惩罚我么?我生活美满幸福自由,还是您是在妒忌我?不过,有武林世家的小公子和太子殿下为我做跑堂小二,我也应该知足了吧!洛晚昔这么安慰自己。只是老天爷,您啊!为什么喜欢我的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小白脸就是凶神恶煞五大三粗的猛男?好不容易来了一个看得上眼的大小姐,以为是同乡却偏偏是土著。好不容易把太子殿下训练成了油嘴滑舌的小二却又被拎回去做皇帝。好不容易开了家客栈准备混吃混喝等死却被猥琐的大叔逼着继承他的衣钵。老天,你折磨我是吧!我才不要去皇宫做太子妃,也不要去山贼窝做压寨夫人。不是压寨夫人?那也不去!更不要说去豪门做什么大少奶奶了。这辈子,我死都要死在开门迎客!
  • 第一绝色:冥君盛宠凉薄妃

    第一绝色:冥君盛宠凉薄妃

    她步步穿心,助他登君主之位,为他不惜自剜双眼,到头来,他却挥剑斩断她的生路。诛仙台上,她玉石俱焚,一战彻九天,杀神谁能挡?——她,东皇国闻名遐迩的天才废物,帝都第一丑女,受辱三年,被抛尸乱葬岗!血眸睁开时,来自王者杀神的灵魂,从此将主宰这个身体。且看她如何音念双修,风云天下!这一世,她风华尽显,以天才之名,艳杀天下。恩她者,百倍还。仇她者,杀无赦!狐狸遇上狼,谁吃谁豆腐?他说:“女人,天上人间任你闯荡,爷罩着你。”他还说:“记得回来就好。”
  • 薛神

    薛神

    神魔大天劫下,薛小光被强行轮回到龙月星,创世初期九月之一的龙月所创造的龙月星域已然经历无数次文明的起落。魔法,仙术,神决,诡异的项链,恐怖的魔神传说,无数大天神的葬身之所,被封印了无数年的神兽天罚,负责守护的大龙神,天光大灵神……
  • 禁忌魔法之精神法师

    禁忌魔法之精神法师

    天瀚大陆,魔法与斗气盛行的世界!弱肉强食,强者为尊!一名修炼了禁忌精神魔法的偏远山村少年,踏上这个恢宏浩瀚的魔幻世界……“传闻那神秘的精神法师,一袭妖冶紫袍,带着金色蝎子面具,冰冷目光透着对生命的漠视……没人见过他的真面目,有人说他冰冷的面具下,是一张俊俏绝伦的年轻脸庞;也有人说他是来自幽冥的丑陋恶魔,凶残嗜血,暴戾无常……听说最近光明教廷对那神秘精神法师的通缉悬赏又涨了!各方强者踊跃而起,都想将那嗜杀成性的精神法师缉杀归案!对了,说了这么多,不知孔羽你对最近这被闹得沸沸扬扬的精神法师有什么看法?”孔羽:“看法嘛,呃……嗜不嗜杀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他一定是一个很帅的人……”
  • 神女归来:若爱成荒

    神女归来:若爱成荒

    西元大陆长者曾预言,新生的黎明女神将降生在清月国!可惜,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征兆显示。她,伊袖月,伊府嫡女,命定的黎明女神,是小透明,也是穿越者。自小没有灵术根基,被家族所耻笑,但却拥有父亲兄长的爱护。只是,袖月并不知自己是所谓的黎明女神,一系列的变故打击和伤害,她坠入了魔道!在天地即将失去最后一丝光线的时,她该如何选择,是永沦魔道还是开启黎明?如果她偏执选择报复,则世界又会如何?当初那个将自己引入魔道的人以及给自己一个容身之处的魔道,真的是邪道不可走吗?看到最后,谁才是真心相待的人?她很想要一切由心而发,可是她的心,早就献给了那个老者,冰封在雪山之巅。面对天地黑暗,她的心还能融化温热么?